2016年12月20日 09: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內容摘要:俞宣孟則在其《本體論研究》中多次明確否認馬克思有哲學本體論思想,他認為,馬克思倡導的正是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批判,亦即對本體論的批判,同時本體論問題只屬於舊哲學形態的一個領域,任何將馬克思學說與本體論學說相聯繫的做法均不可取。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否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馬克思著作中出現本體論的次數較少,而且馬克思本人一貫對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中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採取批判態度,反對這種用概念進行邏輯推導的純粹思辨哲學。在《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路歷程》一文中,俞吾金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展歷程劃分為自我意識本體論、情慾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生產勞動本體論和社會存在本體論五個階段。
關鍵詞:本體論思想;哲學本體論;馬克思哲學;勞動本體論;剩餘價值;實踐本體論;物質本體論;本體論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
作者簡介:
有的學者從辯證唯物論的角度出發,認為馬克思的本體論是物質本體論;有的學者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得出結論,馬克思的本體論是感性存在本體論;有的學者從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強調實踐在哲學中的作用,指出馬克思的本體論是實踐本體論;有的學者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強調生產勞動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出發,認為馬克思的本體論是生產勞動本體論;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明確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馬克思的本體論是社會存在本體論;有的學者則認為馬克思的本體論既不是物質本體論,也不是實踐本體論,而是實踐—物質本體論。上述觀點都可以在馬克思著作裡找到根據,因此也都有一定道理。
《資本論》勞動本體論思想之體現
馬克思有哲學本體論思想,這一觀點毋庸置疑。與此同時,筆者也贊同俞吾金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進行階段性劃分的做法。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思想發展軌跡是從早期的、不成熟階段向晚期的、成熟階段逐步邁進。因此,我們在考察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內涵時,若是僅通過對其某個階段的、尚不成熟的本體論思想進行解讀,就會片面地、草率地將馬克思本體論思想固化為類似物質本體論、實踐本體論或是實踐—物質本體論等,這都是不可取的。筆者主張,以凝聚馬克思畢生心血與智慧的政治經濟學巨著《資本論》為文本參照依據,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立場視作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的最終歸宿。換言之,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思想在《資本論》中獲得了最集中、最典型、最成熟的體現。
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思想貫穿於《資本論》創作始終,成為全書活的靈魂。以第一卷為例,馬克思始終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上,從五個方面具體展現了其勞動本體論思想。
第一,《資本論》論證了「勞動二重性」與勞動本體論思想。馬克思從研究「商品」出發,發現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商品價值」的奧秘,從而進一步考察「勞動二重性」中形成價值唯一源泉的「抽象勞動」,也就是「價值實體」(這裡的「實體」含有本體之意)。
第二,《資本論》論證了「貨幣轉化為資本」與勞動本體論思想。馬克思認為「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勞動力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它的使用就是勞動,勞動不僅可以生產「價值」,還可以創造「剩餘價值」。
第三,《資本論》論證了「剩餘價值生產過程」與勞動本體論思想。在此,馬克思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的兩種形式進行考察,發現「絕對剩餘價值生產」與「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均是為了增加工人剩餘勞動時間、剝削工人勞動而服務。
第四,《資本論》論證了資本主義「工資」與勞動本體論思想。「工資」作為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可分為計時工資與計件工資,這是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的進一步具體化。「工資」作為包裹著剩餘價值秘密的外衣被馬克思逐層揭開。
第五,《資本論》論證了「資本的積累」與勞動本體論思想。「資本的積累」也就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擴大再生產,它以大規模獲得工人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為基礎,因此「資本的積累」亦始終未能改變勞動本體論的核心地位。
綜上所述,馬克思《資本論》哲學本體論思想一再得到彰顯,這種以勞動為本體的研究與創作思路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問題的解決發揮著本質作用。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思想既為以獲得剩餘價值為核心的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的循環向前、永不停歇提供先決條件,又在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促成資本積累,同時也在資本主義社會繁榮發展的內部孕育著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日益激化的矛盾。
(作者單位:中共福建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