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偉:認知科學哲學基礎的轉換:從笛卡兒到海德格爾

2020-12-01 騰訊網

1 引言

歐洲大陸哲學在認知科學中的作用逐漸成為當代西方學術界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特別是伴隨著認知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海德格爾哲學引起了認知科學家和哲學家的廣泛關注。人們不僅揭示了海德格爾哲學對認知科學研究的反思和批判作用, 而且開始明確其在認知科學綱領轉換中的建設性作用。

2 正統認知科學與笛卡爾主義心理學

正統認知科學 (orthodox cognitive science) 可劃分為兩大陣營:古典 (classical) 認知科學與聯結主義 (connectionist) 認知科學。古典認知科學以西蒙、紐韋爾、福多和皮利辛等為代表, 聯結主義認知科學以魯梅哈特和麥克蘭德等為代表。古典認知科學利用人類語言的抽象結構作為研究心靈本質的理論模型, 而聯結主義則利用了生物大腦的抽象結構作為研究心靈的模型。古典認知科學把內在的表徵系統稱為「思想語言」 (a language of thought) , 而聯結主義則發展出一種「分布式表徵」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 。不過, 兩者的共通之處在於都接受了心靈表徵理論(the 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mind) 和認知活動計算理論 (the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的前提假設。

笛卡兒主義被視為正統認知科學的重要哲學淵源, 它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套原則構成了正統認知科學的哲學基礎, 這些原則被哲學家韋勒 (Michael Wheeler) 統稱為笛卡兒主義心理學 (Cartesian psychology) 。笛卡兒主義心理學不同於笛卡兒主義實體二元論, 後者是一種形上學, 而前者則是解釋認知活動的一種理論框架。正是這種理論框架所具有的一套系統原則主導了正統認知科學的研究。韋勒概括了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的八條原則:

(1) 主客二分是智能主體所處認識論情境的首要特徵。

(2) 心靈、認知和智能的解釋依賴於表徵狀態以及管理、轉化這些狀態的方式。

(3) 人類大多數智能行為呈現為一種通用推理活動, 這些活動檢索與當下行為處境相關的心理表徵, 進而通過合適的方式管理和轉化這些表徵並由此決定相應的行為。

(4) 人類知覺本質上是推論性的 (inferential) 。

(5) 知覺引導的智能行為展現為一種感官-表徵-計劃-活動的循環模式。

(6) 在典型的知覺引導的智能行為中, 環境的作用僅僅表現為引發智能主體要解決的問題, 僅僅是 (通過感覺) 向心靈提供信息輸入的來源, 僅僅是產生一系列預先計劃行為 (推理的輸出信息) 的背景。

(7) 儘管身體感知攜帶的信息內容以及某種原初知覺狀態可能不得不通過特殊的身體狀態和機製得以詳細闡述, 但是, 認知科學對智能主體產生可靠和靈活智能行為的活動原則的理解, 仍然在概念和理論上獨立於對智能主體物理涉身性 (physical embodiment) 的科學解釋。

(8) 心理學解釋沒有並且不能對於極富時間變化的 (richly temporal) 認知心理活動提供具有說服力的科學解釋[1]。

儘管不是所有的科學家全部認同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的這八條核心解釋原則, 但是這八條原則的確主導了正統認知科學的研究, 「正統認知科學 (我們所知道的大多數認知科學, 古典的和聯結主義的) 都是笛卡兒主義的, 具體地說正統認知科學就是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的現代變種」[1]。

正統認知科學的研究確實體現了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的八條原則。首先, 不管是古典主義依據語法規則加以組合的原子符號表徵, 還是聯結主義的分布式表徵, 只要它們認可智能行為必須通過表徵加以解釋, 那麼就可以說這些認知科學研究接受了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的原則 (1) 和 (2) 。第二, 機器人沙基 (Shakey) 設計以及馬爾的人類視覺研究是正統認知科學研究的代表, 前者採納了感官-表徵-計劃-活動的構架, 而後者則把視覺理解為對外部世界的三維形象表徵, 這典型接受了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的原則 (3) 、 (4) 和 (5) 。第三, 儘管一些科學家看到了環境在認知中的作用, 例如西蒙曾經指出螞蟻的行走可能更多依賴複雜環境而不是螞蟻的內在機制, 但是這種思想並沒有堅持下來並且為大多數正統認知科學家忽略了, 這體現了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的原則 (6) 。第四, 正統認知科學家通過神經網絡模擬來研究認知活動, 這體現了一種神經中心主義 (neurocentrism) 的解釋模式。不過, 非神經身體因素 (nonneural bodily factors) 卻被忽略了。這說明正統認知科學接受了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的原則 (7) 。第五, 正統認知科學特別是聯結主義把認知系統視為一種動力學系統, 不過, 這種動力學研究採納了一種動力學計算。如果心理現象是極富時間變化的, 那麼這種計算解釋策略就未必適用。正統認知科學的計算解釋體現了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的原則 (8) 。

笛卡兒主義心理學主導了正統認知科學研究, 正統認知科學研究的發展反過來強化了笛卡兒主義心理學。隨著現代科學與哲學的發展, 正統認知科學和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的原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戰。一方面, 現代哲學中對主客二分認識論模式的批判已經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反笛卡兒主義思潮, 另一方面, 正統認知科學自身理論瓶頸的突顯也已經催動了認知科學研究的革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 作為現代反笛卡兒主義思潮重要構成的海德格爾現象學產生了與當代認知科學之間的理論互動, 特別是催動了認知科學哲學基礎的轉換。

3 海德格爾認知觀與笛卡爾主義心理學批判

海德格爾本人並沒有明確概括笛卡兒主義心理學原則, 更沒有專門批判這八條原則。但非常明確的是, 海德格爾對心靈、認知和智能的理解的確與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理論存在系統差異。正是基於這一點, 韋勒做出這樣的理論判斷, 「海德格爾的理解有助於我們表述一種非笛卡兒主義認知科學(non-Cartesian cognitive science) 的哲學基礎」[1]。

相當多的海德格爾哲學研究者認為, 海德格爾哲學與心靈的科學解釋之間缺乏理論關聯。不過, 致力於探究歐陸哲學與認知科學關聯的眾多現代哲學家和科學家並不贊同這種看法。休伯特·德雷福斯 (Hubert Dreyfus) 早就表述了這種看法, 即如果現象學揭示的是人類體驗現象, 那麼所揭示的結果應當與對人類的科學理解密切相關。《現象學與認知科學》雜誌的主編和哲學家加拉格爾 (Shaun Gallagher) 也提出, 現象學的方法具有建設性的意義, 具有建設性的一種方法論的現象學區別於非方法論的內省。後者可能會成為一種惡意的懷疑, 而方法論的現象學是一種具有建設性的事實體驗[2]。即使是海德格爾本人也表述了同樣的觀點, 在討論對人 (海德格爾稱之為此在) 的存在論分析與人類學、心理學和生物學的科學分析的區分時, 海德格爾主張人類學等科學分析離不開對此在的存在論分析, 「當今之時, 上述各學科的科學結構——並非促進這些學科的工作者的『科學態度』——極端地成問題, 它們需要新的動力, 而這種新動力只能來自存在論問題的提法」[3]。韋勒認為, 海德格爾的觀點實際上是在處理對此在的兩種不同解釋方式, 一種是構成性的解釋策略 (constitutive mode of explanation) , 一種是經驗性的 (empirical) 解釋策略。前者是對此在的現象學解釋, 而後者則是對此在的科學解釋。在這個問題上, 海德格爾表述了兩層意思:一是構成性解釋不能還原為經驗性解釋, 二是構成性解釋塑造了相應的經驗性解釋, 好的科學解釋必須建基於好的構成性解釋基礎上[1]。

依據現象學分析與科學解釋的這種理論關係, 同時基於海德格爾的現象學解釋與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的差異, 海德格爾認知觀就可能為認知科學研究的發展提供一種新的構成性解釋。海德格爾意義上的認知可稱為日常認知 (everyday cognition) , 其認知觀包含了對認知機制和認知處境的兩方面理解。

首先, 海德格爾對日常認知的機製作了現象學分析。韋勒將這種分析概括為這幾個方面內容。

(1) 人類個體在世界中與周圍事物最初的關係不是一種靜觀而是一種遭遇或上手的狀態, 或者具體地說是一種「用我們的身體以合適的方式熟練地掌控事物」的狀態。韋勒把這種狀態稱為「流暢應付」 (Smooth coping) , 對「流暢應付」的現象學描述從根本上消解了笛卡兒主義主客二分認識模式。

(2) 「流暢應付」的活動中存在著一種尚沒有主客二分的尋視 (circumspection) 意識狀態, 「只對物做『理論上的』觀察的那種眼光缺乏對上手狀態的領會。使用著操作著打交道不是盲目的, 它有自己的視之方式, 這種視之方式引導著操作, 並使操作具有自己特殊的把握。……這樣一種順應於事的視乃是尋視」[3]。

(3) 「流暢應付」及其包含的尋視意識共同構成一種此在的知識——涉身知識 (embodiedknowledge-how) 。涉身知識展現了人們對世界的最初認識[1]。

除了展現海德格爾日常認知的內在機制, 韋勒還概括了日常認知的外在處境, 即進一步揭示了海德格爾對智能主體處境——「在世之在」 (Being-in-the-world) 的現象學描述。韋勒認為, 海德格爾的描述至少包含三層重要內涵。

(1) 智能主體與世界處於一種牽引或者因緣 (involvement) 關係中, 任何一種認知活動都處於牽引或者因緣整體性 (totalities of involvements) 之中。海德格爾說, 「某種上手東西何因何緣, 這向來是由因緣整體性先行描繪出來的」[3]。

(2) 承認認知活動的牽引整體性前提, 並不否定認知活動具有規範性 (normativity) , 正是在文化環境所表現的牽引整體性中, 規範性才展現出來。由此, 韋勒說:「確切地說, 海德格爾認為, 包含規範性的牽引整體性或者牽引網絡構成了認知主體的世界。因此, 僅僅是在認知主體處於界定文化的一整套實踐和習俗的社會化之中, 我們才能說認知主體嵌入於世界中」[1]。

(3) 基於上述理解, 人類日常認知首先並且本質上是一個共享的世界。任何個體的主觀世界都只能是一種次級現象, 因為, 它們都奠基於更為根本的文化嵌入性的社會條件之上。

海德格爾對日常認知內在機制和外在處境的描述體現了對認知活動的一種整體理解, 這種理解明顯區別於以主客二分對立為本質特徵的笛卡爾主義認識論模式, 「總的說來, 海德格爾總是將那些由境域引發的和相互牽引的認識方式看作是更原本的和更在先的;而視那些以主客相對為前提的和依據現成的認知渠道 (比如感官) 的認識方式為從出的和貧乏化了的」[4]。

針對海德格爾的認知觀具有的反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特徵, 韋勒明確概括了海德格爾認知觀與笛卡兒主義心理學八條原則的理論對立。首先, 如果日常認知根本上是一種流暢應付, 那麼主客二分就不能描述認知者最初的認識論尋常處境。第二, 如果主客二分對於表徵理解是必要的, 那麼表徵理解未必適合於解釋日常認知。第三, 流暢應付是針對感官刺激產生靈活反應的一種實時互動過程, 這些反應不是基於表徵或基於推理的。第四, 由於不存在表徵和理性驅動的規劃, 流暢應付不能被視為一種感官-表徵-規劃-運動的循環活動。第五, 由於不存在表徵和推理, 流暢應付中的知覺就不能被理解為基於推論的活動。第六與第七, 對智能主體的理解發生轉換。基於表徵和推理的笛卡兒心靈轉化為基於嵌入環境的涉身行動的海德格爾認知主體。最後, 如果流暢應付、內在狀態與過程不能脫離身體與環境之間的複雜互動, 那么正確地理解認識活動就需要整合極富時間變化的現象[1]。基於這些對立, 海德格爾的認知觀可能為認知科學的發展提供一種哲學基礎。

4 涉身-嵌入認知科學:一種海德格爾主義認知科學

笛卡兒主義心理學是正統認知科學的哲學基礎, 而海德格爾哲學的確展現了與笛卡兒主義的理論對立, 那麼, 是否可以將海德格爾哲學視為認知科學發展的哲學基礎和動力?韋勒不但給出了肯定的答覆, 而且提出了兩個重要原因。首先, 德雷福斯的哲學探索已經體現了海德格爾哲學對認知科學研究的批判與啟示作用;其次, 涉身-嵌入認知科學 (embodied-embedded cognitive science) 的發展則提供了海德格爾哲學取代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的實證支撐。

德雷福斯在《計算機不能做什麼》和《計算機仍然不能做什麼》這些著作中, 深刻闡述和批判了古典認知科學和聯結主義認知科學對人類智能的理解和建構。一方面, 他明確指出了正統認知科學本質上接受了笛卡兒主義哲學假設, 特別是接受了一個獨立於環境的認知主體的觀念;另一方面, 他通過考察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和後期維根斯坦等哲學思想批判了笛卡兒主義哲學假設, 並且間接指出了正統認知科學遭遇困境的原因。韋勒也認可德雷福斯通過海德格爾哲學對正統認知科學理論困境的揭示, 不過, 他同時指出, 德雷福斯的哲學批判還不能充分說明海德格爾哲學足以充當認知科學的哲學基礎。他說, 「海德格爾針對笛卡兒主義哲學的純哲學批判並不能說明正統認知科學必然失敗。因此, 如果德雷福斯以此為基礎來批判正統人工智慧, 這種效果是微弱的」[1]。

儘管德雷福斯指出正統認知科學本質上是笛卡兒主義的, 並且海德格爾哲學能夠提供一種非笛卡兒主義心靈和智能的說明, 但是, 如果要充分證實認知科學哲學基礎發生了轉換, 就還需要提供相應的、更加積極的實證支撐。這種更加積極的證據就是韋勒視為具有庫恩範式革命意義的一種涉身-嵌入認知科學研究新進路。

區別於正統認知科學, 涉身-嵌入認知科學的基本綱領是:認知科學需要把認知置於大腦中, 把大腦置於身體中, 把身體置於世界中[1]。涉身-嵌入認知科學的主導思想包含七個方面:

(1) 在線智能 (online intelligence) 是智能的首要形式。涉身-嵌入認知科學區別了在線智能與離線智能 (off-line intelligence) , 並且更好地解釋了在線智能。在線智能主要指認知主體通過對感官和運動的實時協調對輸入刺激做出的流暢和靈活反應, 例如人們從事的各種運動及其當下的交流互動等。而離線智能則主要指數學和邏輯等反思性思維活動。

(2) 與笛卡兒主義的內在心理表徵假設不同, 涉身-嵌入認知科學主張, 產生在線智能的機制可能是一種行為導向的表徵 (action-oriented representation) 。在人工智慧領域, 布魯克斯 (R.Brooks) 修正了笛卡兒主義內在心理表徵, 其基於行為的機器人設計方案印證了行為導向的表徵理解。

(3) 在線智能生成於大腦-身體-環境擴展系統的複雜因果互動中。心身因果關係不再僅局限於大腦, 而是以複雜的形式擴展到大腦、身體與環境的系統中。

(4) 重視生物學感受性 (biological sensitivity) 的認知作用。認知主體是進化的, 隨時間演化展現的生物學感受性是理解在線智能的重要因素。

(5) 生物大腦、心靈和認知系統首先不是某種獨立實體, 相反, 它們是面向行動、基於行動、產生行動並且在行動中展示認知的生物系統。

(6) 採納動態系統理論 (dynamical systems perspective) 的認知建構。發展心理學家塞倫和史密斯 (Thelen and Smith) 通過對嬰兒學步研究, 表明嬰兒運動能力的發展並不產生於神經和基因中樞控制, 相反, 它形成於高度分布於大腦-身體-環境的動態系統的自組織活動。這種動態系統理論為批判正統認知科學的計算理論提供了實證支撐。

(7) 與笛卡爾主義以及正統認知科學對智能的理解不同, 一種嵌入環境的涉身技巧和能力取代了笛卡兒主義的非涉身、非嵌入的智能和心靈。

涉身-嵌入認知科學的確展現了對正統認知科學的發展, 這種發展呼應著海德格爾哲學與笛卡爾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對立, 涉身-嵌入認知科學的理論體現了對海德格爾認知觀的一種科學解釋。結合作為正統認知科學核心的形式化計算的構架 (frame) 問題, 韋勒展示了海德格兒哲學在重新規劃認知科學藍圖中的哲學基礎地位。他主張, 涉身-嵌入認知科學的發展需要我們做到這三點。

(1) 抵制笛卡兒主義強調內在心理表徵而忽視智能行為環境敏感性的理論路線。

(2) 提供一種海德格爾描述認知主體處境的被拋 (thrownness) 狀態的實用解釋。

(3) 保證智能的靈活適應性從而充分解釋認知主體對環境的開放性適應, 而不必返求笛卡兒主義基於表徵的通用推理[1]。

這三點體現了一種海德格爾主義認知科學 (Heideggerian cognitive science) 的基本特徵, 同時堅持這三點也能夠保證海德格爾主義認知科學研究的發展。

5 餘論

正統認知科學與涉身-嵌入認知科學的理論區別在認知科學許多領域得到展現。語言學家拉克夫和哲學家詹森用兩代認知科學研究來描繪這種狀況, 即第一代的非涉身心靈的認知科學 (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the disembodied mind) 和第二代的涉身心靈的認知科學 (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the embodied mind) 研究[5]。正統認知科學 (包括古典和聯結主義) 主張, 智能主體的主要任務是知覺推論和通用推理;獨立於環境的主客體二分是認知活動的根本處境;內在表徵活動是認知的本質;身體不過是認知系統寄住的裝置, 等等。涉身-嵌入認知科學則另闢蹊徑, 主張智能主體的主要活動展現為一種實時的適應性行動;身體不是認知載體, 環境也不是行動發生的背景, 相反, 兩者都是認知系統不可分割的構成;認知活動產生於大腦、身體和環境的複雜因果互動中;認知活動根本上是一種富於時間變化的動態現象。

兩種認知科學研究的差異以及涉身-嵌入認知科學的發展, 使得探索認知科學相應哲學基礎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在這個過程中, 歐洲大陸哲學, 特別是海德格爾現象學進入了認知科學家和英美哲學家的理論視野。他們在闡述海德格爾哲學與笛卡兒主義理論區別、利用海德格爾哲學質疑正統認知科學以及建構一種海德格爾主義認知科學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並做出了重要理論貢獻。值得注意的是, 儘管在認知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海德格爾哲學的確扮演了批判者和建設者的角色, 不過, 涉身-嵌入認知科學可能還存在其它的哲學淵源與基礎, 例如相當一部分認知科學家還提到梅洛-龐蒂、杜威、後期維根斯坦以及羅蒂等。因此, 對於探索認知科學哲學基礎的複雜工程而言, 僅僅聚焦海德格爾哲學似乎是不夠的。此外, 涉身-嵌入認知科學本身尚處於發展之中, 而認知科學哲學基礎的探索離不開更強有力的實證科學支撐, 因此, 涉身-嵌入認知科學哲學基礎還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間。

【參考文獻】

[1]Wheeler M.Reconstructing the cognitive world[M].Cambridge:MIT press, 2005:23-53, 55, 121, 125-126, 130, 149, 133-135, 171, 11, 275-278.

[2]Gallagher S.How the body shape the min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212-213.

[3]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 王慶節, 譯.北京:三聯書店, 1999:54, 82, 98.

[4]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M].北京:三聯書店, 1996:97.

[5]Lakoff G, 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37.

(原載《心智與計算》2008年第9期)

相關焦點

  • 海德格爾論科學與哲學
    然而,在海德格爾看來,無論是把科學當作哲學基礎的態度,還是以科學的實證性、精確性為理由來否定形上學都是不可取的。哲學奠基並指引科學在海德格爾看來,不同理論科學分別研究存在者的各個領域,但這種領域的研究必須以形上學的領域與方式為前提,形上學的先驗概念是理論科學研究的指導線索,其事先已經決定了理論科學的顯現方式和表達方式,如物理學只能以數學的、精確的方式出現。
  • 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是「哲學人類學」嗎
    摘要:在著名的達沃斯論辯中,卡西爾對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以及與之相關的「基礎存在論」有一將之視為哲學人類學和相對主義的「責難」。通過對達沃斯論辯中一處文本的具體分析,可以發現,海德格爾在這裡為自己辯護的策略是要撇清,《存在與時間》關於人的親在的生存論分析,作為新時代的形上學的疑難發問,非但在本質上不是什麼哲學人類學,相反,它是可能跳出並克服傳統哲學人類學,進入對存在本身進行疑難發問的真正嘗試。
  • 海德格爾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秀偉 通訊員李紅霞 王靜) 2020年5月20日下午,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的「東吳哲學系列講壇(2020)」第二講通過騰訊會議線上舉辦,澳門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王慶節教授應邀作了題為「『基礎存在論』的三個『突破』與『主體性哲學』」的學術講座。
  • 德國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現狀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新」當然是針對亞里斯多德的「舊」《工具論》而言的,如同培根的面向未來的《新大西島》是對柏拉圖的神話中的大西島的批判一樣;與培根的設想相對立的,是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觀點,意思是恰恰經驗是不可靠的,所以科學的基礎位於清晰的理性認識之中。這是在認識論方面兩大方向的開端,即經驗主義(洛克、貝克萊、休謨)與古典理性主義(笛卡兒、萊布尼茨)。
  • 認知哲學是什麼
    在認知科學中,「認知」是在更一般意義上被使用的,旨在確定獨立於執行認知任務的主體(人、動物或機器)的認知過程的主要特徵。邏輯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人工智慧、腦科學是研究「認知」的重要途徑。在科學哲學中就是科學發現問題,因為發現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旨在闡明未知事物,具體表現在三方面:①揭示以前存在但未被發現的客體或事件;②發現已知事物的新性質;③發現與創造理想客體。在西方哲學史上,笛卡兒(R.Descartes)將認知與知識區分開來,認為認知是過程,知識是認知的結果。
  • 面向信仰與生活的的哲學方法論——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地形
    在此基礎上,張柯教授進一步明確指出「形式顯示」在海德格爾存在論問題結構中的位置:「在「形式顯示」中恰恰蘊含了海氏思想道路的兩大關鍵要素: 『存在論差異』與『人與存在之關聯』。前者可被視為海氏思想的『主導問題』,後者則是海氏思想的『基礎問題』。」「形式顯示」無疑是一把方法論利器,然而它也經歷過艱難的鑄造過程。
  • 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青年海德格爾出身德國普通天主教家庭的海德格爾,從小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並很早就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歲進入德國弗萊堡大學學習,開始主修神學,後來專攻哲學,2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海德格爾應徵入伍,兩個月後因身體原因退伍,在弗萊堡從事了兩年的軍郵工作。期間堅持白天上班,晚上到弗萊堡大學繼續深造,師從德國著名哲學家胡塞爾。1917年完婚後再次應徵入伍,參與西線戰場。次年退伍返鄉後成為胡塞爾的助教,33歲時成為德國馬爾堡大學最年輕的哲學教授。期間撰寫出版了重要哲學著作《存在與時間》,從此聲名鵲起。
  • 「白天看星星」丨海德格爾對老莊的哲學解讀
    從海德格爾關於「真理」與「非真理」或「解蔽」與「掩藏」的論述中,我們能夠傾聽到海德格爾與老莊之間的「共鳴」。不恰當地講,海德格爾類似西方哲學與老莊思想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前者試圖通過理性抽象達到最高的普遍性以揭示真理,後者要求回歸本源,持守原始的混沌,海德格爾則追求的是通過揭示或解蔽去接近遮蔽或掩藏。
  •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鋒與交融」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
    當前正處在新技術革命的時代轉折點上,中國的哲學研究也處在如何重整哲學學科規範,如何使哲學研究落地的一種轉折中。認知科學是研究人類心智和認知本質的科學,是包括哲學、語言學、心理學、大腦神經科學、人工智慧、人類學和教育學在內的七大學科構成的交叉群。認知科學的大發展,一方面與哲學構成雙向挑戰效應,同時也提供了科學與人文聯手的重要機遇。
  •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在這些考察過程中可以看出,哲學與前沿的認知科學在某種條件下既構成雙向挑戰的態勢,又具有雙向推進科學和哲學發展的效應,這種效應為實現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融合提供了重要啟示。第一代認知科學研究綱領下的認知心理學的基礎假設,是以表徵為核心的心智的計算理論(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 CTM),斷定所有的認知狀態都是以心理表徵為基本單元的生成、轉換和刪除的計算過程。
  • 解析幾何創始人笛卡兒成功的秘訣
    笛卡兒幼年體弱多病,母親病故後就一直由一位保姆照看。他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父親見他頗有哲學家的氣質,親暱地稱他為「小哲學家」。父親希望笛卡兒將來能夠成為一名神學家,於是在笛卡兒8歲時,便將他送入拉弗萊什的耶穌會學校,接受古典教育。校方為照顧他的孱弱的身體,特許他可以不必受校規的約束,早晨不必到學校上課,可以在床上讀書。久而久之,他便從小養成了喜歡安靜,善於思考的習慣。2機遇促成。
  • 世界史:鑽進火爐的哲學家——笛卡兒
    笛卡兒十歲時,入教會辦的一所學校讀書,因他體弱多病,父親請求老師給他特別的照顧。清晨,全校的學生都要去教室背誦課文,笛卡兒卻可以晚些起床。但躺在床上的笛卡兒並不空閒,他用大腦在溫習學過的知識。由於養成了這種習慣,笛卡兒學到的知識,基礎十分紮實。二十歲那年,笛卡兒在普瓦提埃大學獲得了法學學位。1618年歐洲爆發了一場「三十年戰爭」,為了磨鍊意志和強壯身體,他參了軍。
  • 笛卡兒與笛卡兒坐標系
    1596年3月31日,笛卡兒誕生於法國的一座小城--拉哈。笛卡兒小時候身體很弱,直到八歲才進入拉夫雷士的教會學校並在那裡學習了八年。因為體弱,老師允許他可以晚些起床,可他並沒有利用這個機會睡懶覺,而是在腦子裡回想學過的知識,以後他就養成了在床上思考問題的習慣。晚年他曾說:「我喜歡在被窩裡靜靜地獨立思考,許多數學和哲學上的好想法,就是這樣產生的。」
  • 海德格爾以後,哲學基本上沒有大的進步了
    待到西方思想和科學伴隨「鴉片戰爭」進入中國,中國在意識思想上更是「沒有還手之力」了。除了面子上的問題,這也沒什麼關係。古時不就有「胡服騎射」嗎? 現在又有「拿來主義」。但「德先生和賽先生」快二個世紀了也沒有請進來,我們這些人背井離鄉乾脆自己「用腳」走過來了。而在西方,人們的文化基於古希臘。古希臘人創造了三樣事物:神話,哲學和宗教。
  • 藝術史的人文主義基礎——再論海德格爾—夏皮羅—德希達之爭
    關於海德格爾—夏皮羅—德希達之爭,國內已有不少學者做過介紹和評述。這些介紹的通常模式給人的印象是:在海德格爾和德希達這兩位哲學大師之間,藝術史家夏皮羅的形象看上去不算高大。那些對海德格爾和德希達的哲學著迷的青年學者和研究生,大多固戀和執著於心目中兩位神明般的哲人的崇高形象,對任何膽敢為藝術史辯護的做法不僅會嗤之以鼻,而且還會表現出極端的智性迷狂。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康德認為,只有數學才能下嚴格的定義,而經驗科學的概念和哲學的概念都不可能下嚴格的定義,前者只能「說明」,後者只能「闡明」。  以康德之見,哲學不同於形式科學,多半給出了「綜合命題」,在此意義上它類似於經驗科學。那麼,哲學又如何區別於經驗科學呢?康德是用「先驗的」與「超驗的」兩個詞語來界定源自古希臘的哲學與起於希伯來的基督教神學。
  •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因此,對於意識或一般主體之內在性所持的本體論立場,便成為決定某種哲學是否從屬於現代形上學的基本尺度。在這一主題上馬克思與海德格爾的積極「對話」,將開啟出一個從根本上超越現代形上學的批判性視域,而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基礎只有通過這樣的視域才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闡明。
  • 哲學和數學與物理的關係
    正如其實無理數就反應了人類認知的實質。不往前繼續算你就不知道後面那些位的數值到底是什麼。無窮無盡。但是,這個前進的層次比較低,也就是在本領域裡不斷地重複, 沒有質的提升。而用數域的擴展就好一些, 比如實數域不夠用了, 擴展到複數域。大家知道, 實數全體對四則運算封閉(當然要求分母非零)。
  • 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與存在主義!科學與人文能否有效融合?
    從生命的角度來思考哲學,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人類的延續。因此,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關於生命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意義。實證主義的歷史淵源——19世紀30年代以來,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發起了哲學科學化的倡導,由此掀起了第一次科學主義的浪潮,這也標誌著科學主義思潮對傳統哲學的總體態度,蘊含著科學主義思潮的走向。
  • 為什麼西方哲學到中國科學並未隨之興起繁榮
    哲學是人類文明過程的標誌。人類文明互鑑互通的東西方相互學習。現在的德國,法國,英國和美國,也都在堅持本國的哲學,借鑑它國之哲學。西方哲學已經的幾乎全部到達了中國,為什麼沒有隨之掀起科學的大繁榮。中國人在學習一百年前的海德格爾哲學,在學習兩百年前的黑格爾哲學,在學習兩百八十年前的康德哲學,在學習三百年前的笛卡爾哲學。在西方的科學興起與發展進程時,這些哲學是與科學幾乎同步先後出現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