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歐洲,傳統哲學起源於「知識」,並且構成「知識」的主體部分,廣義的哲學就是普遍科學或者關於普遍之物的科學。要從方法特徵上講,哲學以論證和推論為基本方式,與宗教形成鮮明對照。泛而言之,哲學是「論證」,宗教是「信服」,哲學不「信」而宗教不「證」。哲學與宗教之別,恰好也對應於人類精神和心思的強大方面與軟弱方面,即是說,哲學適合於精神和心思強大者,而宗教則為精神和心思軟弱者所需要。

  就哲學本身來說,其內部也總是有方法上的分歧和糾纏。胡塞爾說「普遍化」有兩種方式,一是「形式化」,二是「總體化」。前者為形式科學(起源於古希臘的幾何學、算術、邏輯學等)的方法,後者為經驗科學(具體科學)的方法。歐洲近代哲學於此分裂開來:歐洲大陸理性主義者把哲學和哲學方法歸於「形式化」,而英國經驗主義者把哲學和哲學方法歸於「總體化」。

  康德清楚地意識到了近代哲學的這樣一種分裂的格局。他在方法上採取了一種折中的策略,也可謂一種綜合策略。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方法論」部分,康德是從「定義」角度來區分哲學與科學的,力圖把哲學的定義與科學(數學)的定義區別開來。康德認為,只有數學才能下嚴格的定義,而經驗科學的概念和哲學的概念都不可能下嚴格的定義,前者只能「說明」,後者只能「闡明」。

  以康德之見,哲學不同於形式科學,多半給出了「綜合命題」,在此意義上它類似於經驗科學。那麼,哲學又如何區別於經驗科學呢?康德是用「先驗的」與「超驗的」兩個詞語來界定源自古希臘的哲學與起於希伯來的基督教神學。康德的「先驗哲學」是何種哲學呢?在海德格爾看來,康德的「先驗哲學」不只是知識學/認識論,不只是要解決知識的可能性條件問題,而且也是存在學/本體論,而且很可能首先是存在學/本體論。

  我們確認了作為存在學和知識學的先驗哲學,那麼,這種先驗哲學的方法是何種方法?按阿佩爾的做法,把它命名為「先驗論證」。「先驗論證」是存在學/本體論和知識學的基本方法,一般來說就是「第一哲學」的基本方法。「先驗論證」不同於演繹方法,但它也要關注形式性(普遍意義或者可能性條件)問題;它也不同於歸納方法,而倒是具有非經驗論證的性質,通過「先驗論證」,作為存在學的哲學獲得了自己的先驗性和普遍性(形式意義)。

  與「先驗哲學」的普遍性相應,作為存在學/本體論方法的「先驗論證」也具有廣大的意義,呈現出方法論的普遍意義。在歐洲哲學史的不同時期,「先驗論證」方法的表現形態是各不相同的,不過多半與「範疇理論」相聯繫,這就充分表明了「先驗哲學」的形式性和形式科學指向。作為範疇理論的先驗哲學,亞里斯多德才是第一個哲學家。

  關於知識和經驗的可能性條件的反思,古代亞里斯多德的範疇理論(十範疇)是一種「先驗論證」,近代康德的範疇理論(十二範疇)同樣也是一種「先驗論證」,20世紀胡塞爾的本質直觀—範疇直觀方法,也可以視為一種「先驗論證」,而早期海德格爾的「形式顯示」的現象學,雖然它關乎一種前理論的、非對象性的經驗構成方式,但似乎也可以歸於廣義的「先驗論證」方法。

  在海德格爾之後,阿佩爾聲稱要對康德的「先驗哲學」做一次改造,他的改造工作其實是一種轉換,即從「知識」向「語言」的轉換或者說從知識學向語言哲學的轉換。正如阿佩爾本人所言:「作為語言或交往之先驗語用學的先驗哲學必須始於一種超出康德而徹底化的關於話語論辯的無可迴避的可能性條件的反思。」從「知識」的可能性條件問題到「話語論辯」的可能性條件問題,這樣一種轉換當然是在20世紀語言哲學的語境裡發生的,是對康德先驗哲學的一種語言哲學的改造。

  為什麼阿佩爾要做這樣一種轉換或改造呢?形上學批判的故事起於19世紀中期,大概講了一個半世紀了,馬克思、尼採、海德格爾等大師都是傳統哲學批判的高手。康德式的知識學/認識論問題或者被轉換,或者受到批判性拒斥。在世紀之交的歐洲哲學中,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試圖在新的地基上重解傳統知識學/認識論問題,旨在重振在當時已經被經驗主義和心理主義所動搖的歐洲知識理想。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方案和知識理想並未在當代的追隨者身上獲得積極回應,20世紀上半葉由「技術工業」決定的兩次「世界大戰」終於使歐洲哲人的知識理想灰飛煙滅。

  阿佩爾卻仿佛逆流而動,要重拾「先驗」問題,重啟「先驗哲學」,其動機往大處說是精神世界的重建,往小處說是知識理想的重新奠基。阿佩爾的先驗解釋學或先驗語用學涉及他所謂話語論辯的可能性條件問題,因而在方法上無疑是一種「先驗論證」,他本人也稱之為「終極論證」。阿佩爾的論證如下:

  其一,論辯的普遍而必然的前提是先驗的,即是說,當我們要做充分論辯時,我們就得重構我們「總是已經」必須假設的東西,而這種東西(前提)是先驗的,是我們要通過「嚴格的反思」來獲得的。阿佩爾這裡的討論顯然承接了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闡發的「哲學解釋學」預設,而且有意思的是,阿佩爾也喜歡使用「總是已經」一詞,而後者正是海德格爾的用法。

  其二,交往和理解的同一性前提:反思與一個正在反思的主體相關,而交往和理解總是主體間性的,故關鍵是從反思的自明性向「你也一樣」的轉變——只要我在言說和理解,只要你參與了談話,那麼你與我一樣都建立和確認了這些前提。

  其三,終極論證中關鍵性環節的基礎在於對懷疑論的批判,即對懷疑者的「你也一樣」的駁斥,因為無論是誰反對論辯的這些先驗預設,他都還不得不需要這些預設,不然他就根本無法充分表達他的懷疑——無論誰在論辯,他都參與了論辯這一語言遊戲。阿佩爾這裡對懷疑論的批判顯然是以海德格爾的世界論和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說為背景的,而這是他在早期的《哲學的改造》中已經完成的一次綜合。海德格爾在前期的此在「在世」分析中以「解釋學循環」策略消解了懷疑論,而維根斯坦更是直白地打擊了懷疑論。

  有了上述三項論證,阿佩爾進一步指出了「先驗論證」或「終極論證」的普遍有效性要求:「在論辯之先天性中包含著一種要求,即不僅要對一切科學『論斷』,而且要對人類所有不同要求作出辯護。任何論辯參與者都隱含地承認了交往共同體所有成員的一切可能的要求,這些要求能夠由理性的論據來加以辯護;他同時也有義務用論據去辯護自己對他人的所有要求。」阿佩爾的意思很清晰,不光知識和科學需要辯護或論證,更普遍地,人類所有的要求都需要辯護或論證。這裡我們也已經不難見出阿佩爾先驗哲學的深刻的倫理動機,或者正是這種偏於傳統和保守的思想立場和動機,使得阿佩爾哲學未能在學術市面上大紅大紫。

  阿佩爾的先驗解釋學/先驗語用學是一種野心極大的語言哲學,它試圖整合海德格爾的語言存在論、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說與皮爾士的實用主義指號學,在20世紀三大傳統(現象學解釋學、分析哲學和實用主義)基礎上重構「先驗哲學」。阿佩爾意義上的「先驗哲學」不再限於知識的可能性條件(形式條件)的討論,而是轉向了「話語論辯」的可能性條件(形式條件)的探討。這是阿佩爾的新意。此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阿佩爾先驗解釋學的基本哲學構架仍舊是馬克思主義的,他對所謂「現實的交往共同體」與「理想的交往共同體」的區分已經顯示了這一背景。阿佩爾哲學被冠以「先驗」之名,而方法上則被叫作「先驗論證」。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0年第1期,原題《沒有論證,何以哲學——兼論阿佩爾的先驗解釋學》,中國社會科學網 韓卓吾/摘)

 

相關焦點

  • 論當代科學哲學動態先驗論路徑的實用主義闡釋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在諸多的新闡釋中,實用主義的視角最為引人注目,它從一種廣義的實用先驗論主張出發,將先驗論進路中的實踐效應引入知識的功能化與結構化說明,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動態先驗論的發展。但在這一實用主義的闡釋中,新先驗論仍被局限於經驗與理論的二分視野,理論哲學的有限性還需通過科學實踐哲學的平臺予以超越。
  • 世界哲學大會|希爾貝克:交往實踐中避免「半現代態度」和「論辯...
    希爾貝克長期致力於對「分析-大陸」兩大哲學傳統的對話與互融,既深入吸收了以馬爾庫塞、阿佩爾、哈貝馬斯等人為代表的兩代法蘭克福學人的工作,也批判性地考察了海德格爾哲學,同時熟諳後期維根斯坦哲學視域下的分析-語言哲學傳統。融通各家後,他與卑爾根大學哲學系的同事發展出了一種以實例導向、分析內在於行動的前提條件的獨特理論——「先驗實踐學」。
  • 「康德先驗哲學及其歷史效應」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為推動中國學者對自己的哲學傳統的反思與轉化,推動中國哲學在當代的發展,2018年11月10日-11日,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2018年年會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舉行。本屆年會主題為「康德先驗哲學及其歷史效應」。  會議由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辦,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承辦。
  • 文化存在論的先驗基礎及其思辨邏輯
    摘 要:文化哲學一直是當代中國哲學界關注的重要領域。在關於文化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中,即關於文化哲學的形上學問題的思考中,一些學者提出了文化存在論的設想。文章從文化存在論是文化哲學的基礎理論這一基點出發,探討了文化存在論的觀念、先驗基礎和內在邏輯等三個重要問題。
  • 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通過對兩位先驗觀念論者胡塞爾和麥克道爾思想的關聯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一方面,先驗哲學的立場使我們在理論中思考和展現處在常識實在論中的自然生活的結構,在此意義上,它與後者是相容的,或是對於後者的辯護;另一方面,先驗哲學力圖在哲學反思中審視和批判自然態度的某種致命傾向,即令自己迷失在自然主義之中的傾向。就此,先驗哲學與受自然主義浸染的常識實在論之間存有張力。
  •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丨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
    笛卡爾和休謨都持有極端的立場,二人的相互論辯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的確為哲學發展帶來累累碩果。對笛卡爾來說,通過純粹的,或者說先驗的推理——例如「我思故我在」和神的存在證明——得到的知識給了我們關於現實的極為有價值的信息。而對於休謨,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東西既是我們知識的來源,也是我們認識論的局限所在。笛卡爾是極其雄心勃勃的。
  • 鍾漢川:胡塞爾的空間構成與先驗哲學的徹底性
    胡塞爾對康德的一個重要指責是,後者的先驗哲學不夠徹底,或者說「沒有達到『構成』這個特殊的先驗問題之意義」。(胡塞爾,2006年,第492、508頁。以下只標明年份和頁碼)那麼,什麼才是徹底的先驗構成?其先驗哲學的徹底性意味著什麼?
  • 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是「哲學人類學」嗎
    摘要:在著名的達沃斯論辯中,卡西爾對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以及與之相關的「基礎存在論」有一將之視為哲學人類學和相對主義的「責難」。通過對達沃斯論辯中一處文本的具體分析,可以發現,海德格爾在這裡為自己辯護的策略是要撇清,《存在與時間》關於人的親在的生存論分析,作為新時代的形上學的疑難發問,非但在本質上不是什麼哲學人類學,相反,它是可能跳出並克服傳統哲學人類學,進入對存在本身進行疑難發問的真正嘗試。
  • 突圍法律論證困境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哲學和法哲學領域,建立在現代邏輯、語言哲學和對話理論基礎上的論證理論悄然興起。而其中,德國法哲學家羅伯特·阿列克西的貢獻是獨特的,其在1978年出版的《法律論證理論》一書中,型構了包括5個基本規則、4個理性規則、4個負擔規則、6個證立規則和3個過渡規則在內的理性實踐論辯體系,對論證理論的發展無疑具有「立法」般意義。
  • 事實/價值,我們在辯什麼?
    反方認為,自由意志就像一個真實存在的實體,有辦法從科學論證得到。 正方則認為,作為一個抽象概念,自由意志根本無法通過科學實驗證明,況且科學的討論,不是辯手的責任,也不是辯論的意義
  • 蔡文菁: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蔡文菁: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胡塞爾與麥克道爾 2017年03月19日 10:16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蔡文菁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但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歷來被認為是宇宙生成論的命題,而要把它說成是本體論的命題就必須作出有說服力的論證(王弼當年沒有作出論證,後來也似乎未見論證者)。對於這個命題,筆者覺得似乎可以作這樣的論證:既然「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可以視為宇宙生成論的命題,那麼就等於說天下萬物是由「有」生的,而「有」是由「無」所生的。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也許有人會質疑,兩百多年前的哲學,與現代的電腦科學技術有什麼聯繫,這不是什麼胡扯吧?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檢討康德的哲學,你會發現,康德的哲學,確實是電腦如何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下面我們就康德的先驗論進行分析,看是否與電腦的程式理論技術有關,是不是電腦軟體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什麼是先驗哲學?
  • 西方協商民主理論興起的哲學基礎
    [1]隨著人類認識和實踐的發展,主體性原則及其內在的自我意識結構能否作為確定規範的源泉或者說從主體自我意識中能否得到合理認可的規範,不斷受到質疑和批判。    其次,現代西方哲學的主體間性的轉向。近代認識論哲學蘊含的主體間性問題主要集中在作為真理的尺度和自我意識的確立問題上。近代哲學家都承認認知主體的普遍資格和真理在主體之間的普遍有效性。康德主要考察的問題是主體間性的一致對於真正知識的重要性,但是康德並沒有把主體間性的一致當作知識客觀有效性的絕對基礎,他認為知識的真正基礎在於主體的先驗主觀性即自我意識。因此,主體間性對於康德哲學而言,其理論意義只在於表徵知識的客觀有效性。
  • 語用邏輯的研究路徑及其發展方向
    這三種模式分別對應的正是論證研究的邏輯、論辯和修辭三條進路。其中,邏輯進路出現在《前分析篇》,論辯進路出現在《論題篇》和《辯謬篇》,而修辭進路出現在《修辭術》。Lorenzen)就開始率領他的團隊在德國的愛爾朗根開始用形式化方法來研究對話式或論辯式論證,因此,有學者把他的工作視為形式論辯學的早期貢獻。不過,他所使用的「形式」概念並不是邏輯學意義上的「形式」概念,而是語言學意義、規準意義和先驗意義上的「形式」概念。他所提出的理論框架稱為「對話邏輯」,其團隊因對論證理論的貢獻而被稱為「愛爾朗根學派」(the Erlangen School) 。
  •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閱讀偉大的書籍
    我們後面將讀到關於非西方哲學的一章,其中孔子和老子也同樣觀點相左。孔子和亞里斯多德略有些共同點,而老子的觀點更接近尼採。笛卡爾的許多觀點十分清晰且獨特,我們只要解讀他的這些觀點就能得到許多知識。這些知識是先驗的,也就是說,它們獨立於可感知到的現實,因而既不能也不需要進行實證檢驗。通過他的觀點,我所認為的那種通過騎自行車獲得關於這個城市的某種經驗性的知識簡直就是一派胡言。
  • 基於形式論辯系統的滑坡論證分析
    進入「壹學者」電子學術圖書館:回到哲學園首頁--點擊底部「搜搜看看」---學術資料---「閱讀原文」進入論辯(Argumentation)是人們提出觀點或主張,並對這些觀點與主張給出支持,以求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看法的過程。自古希臘時期以來,論辯研究一直受到哲學、邏輯學、語用學和修辭學等領域的學者的關注。
  • 王成軍:成熟時期萊布尼茨哲學中的個體化原則及其困難
    然而,儘管這一主張並不是一個「空的陳述」,但它不僅不具備萊布尼茨自己所要求的普遍的解釋力,而且,作為一個內在的原則,它對單子的個體化解釋也是不充足的,仍然需要一個外在的原則即上帝來進行說明。在這個意義上,萊布尼茨對個體化原則的探求整體上是不夠成功的。
  •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語建構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說它是系統工程,一個重要的含義是說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不可分割的,是互相制約、互相促動的,三個方面是同步進行的。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列維納斯頗帶戲謔地說:"對總體性的鄉愁在西方哲學無處不在。"[3―p76]究其根源,當巴門尼德第一次提出"存在是一"時,便已奠定了本體論哲學的這種基本特徵及其走向。列維納斯認為西方文化在這種本體論的傳統中出現了危機,導致現代社會所面臨的種種惡果。原因就在於對"總體性"和"同一性"的追求中遺忘了"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