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丨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

2021-01-16 中國財富網官方

問題是知識(knowledge)。我們多數人感覺自己是有些知識的,至少曾經擁有過。只有少數人會思考我們如何獲得知識,或者有知識意味著什麼。笛卡爾和休謨都持有極端的立場,二人的相互論辯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的確為哲學發展帶來累累碩果。對笛卡爾來說,通過純粹的,或者說先驗的推理——例如「我思故我在」和神的存在證明——得到的知識給了我們關於現實的極為有價值的信息。而對於休謨,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東西既是我們知識的來源,也是我們認識論的局限所在。笛卡爾是極其雄心勃勃的。在人類心靈力量鼓舞之下,他夢想著揭示出雄偉壯觀的新技術;而休謨是謙遜的,他內心始終認為,我們的許多偉大思想像極了金山。他的聰明才智不亞於笛卡爾,但他卻堅持認為我們的知識必定來自經驗,知識本身是不可確信的。

你站在哪一方呢?這樣一對巨大非凡的論爭,我們該從哪裡入手解決?或許,接下來的這些乍看上去毫無根由的問題,會有所幫助:你怎麼看待數學?你覺得它美麗得引人入勝,還是抽象得毫無生氣?或者更簡單的,你喜歡數學嗎?

我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在西方哲學史上,經驗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之間的分歧常常體現為各自對數學知識的不同解讀。例如,休謨認為算術只不過是關於不同觀念之間關係的推理。你知道「7+5=12」,和你知道「單身漢鮑伯未婚」在概念上是沒有區別的。這些都是邏輯上的必然真理(analytical truth),並不能告訴我們關於事實的東西的任何實質;對於我們所處的世界,它們沒有提供任何新的信息。因此,雖然算數或許清晰明了如水晶,或許具備極其高的精確性,但它不能讓我們看到現實的本質。後來有一位理性主義者(雖然他本人拒絕這樣的標籤),名叫伊曼努爾·康德。康德認為,「7+5=12」並不僅僅是邏輯上的必然真理,還是一種「綜合的」真理。這之間究竟有何區別並不是最重要的。一言以蔽之,康德認為「7+5」之中蘊含的思想和「12」中蘊含的思想是有區別的。從等號的左邊到右邊,我們得到了一些新的東西。康德認為,數學真理可不只是陳述兩種觀念——例如「單身漢」和「未婚」——之間的關係那樣簡單。康德持有一種與我們對因果聯繫的知識類似的積極觀點,它也有著一個先驗的基礎,因而對他來說,世界的特質是可以通過純粹的思考來加以揭示,並被我們確切領會的。他是牛頓數理物理學的忠實擁躉。

柏拉圖通常被視為理性主義者。他和康德一樣,為數學所傾倒不已。在柏拉圖自己創立的學堂(名叫「學園」)裡,他要求學生必須學過幾何。他堅信(至少很希望)純粹推理足以得到關於任何事物的穩固的真理。相比之下,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對生物學的興趣要遠比對數學大得多,亞氏更是一位堅定的經驗主義者。他和休謨一樣,認為認識論的努力必須從簡單的感官知覺開始,這是哪怕最複雜深刻的理論的源泉。他經常批判其他的思想家說,他們異想天開,全然不顧自己腳下的大地。他對柏拉圖主義者的批判之中最精煉的一句是:對他們而言哲學已變得太像數學了。亞氏認為這是個認識論的壞消息,因為它一定會引致誇張的言論,脫離實際。

那麼,或許你在走進這一對論爭之前,首先應該問自己,數學是否很有吸引力,是否喻含著偉大的東西?或者,數學是否只是一種拖累?你對於數學在人生其他方面的適用性是否有懷疑?當然了,這樣的內省本身,除了讓你得到關於你自己的一丁點兒信息之外,並不能帶來什麼別的東西。不過,它仍可以作為你長久思考的第一步。為什麼你讚賞數學?是因為它的形態美,它的清晰明了,還是它堅如磐石的正誤之別?是因為數學公式可以用於預測物體的運動嗎?你是否認為,全世界的科學研究都要求數學作為其最基本的工具,甚至作為其語言?這是否讓你懷疑,世界實際上是有著一種結構,我們哪怕被困在了漆黑而孤寂的密室裡,也能單憑純粹的推理了解這結構?或者,我們必須進入感官那繁雜的細節中親力親為,然後慢慢找到一條出路嗎?追求純粹的真理——這個夢想,是否是一種有害的幻覺?

(本文節選自《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

[美]戴維·羅克裡克 著

ISBN:978-7-5166-5092-9

新華出版社 2020年6月

定價:46.8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閱讀偉大的書籍
    因而,我自己的這本書大部分是關於它們的內容,將涉及的作者包括柏拉圖、羅素、亞里斯多德、聖奧古斯丁、尼採、穆勒、康德、笛卡爾、休謨……偉大的思想家們。(還會有一些簡短的章節談到兩位偉大的中國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令一本哲學著作堪稱偉大的原因在於,作者在其中對一個因好奇而得的問題給出了全面的解答。
  • 科學精神的緣起: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生命的偉大目的是始終如一的,亙古不變的和持續不斷的努力來改善族群生存的條件。在柏拉圖看來,古巴比倫人和古玻里尼西亞人在獲得任何經驗之前都有某種永恆的知識。我們再來看看古希臘文明,古希臘被看作是理性思想啟蒙的時代。古希臘人最眾不同的一點是,他們非常酷愛抽象思考,習慣對世界建模,擅長形上學的「理性主義」思辨。
  • 《思想的力量》: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
    「哲學史著作可以提綱挈領,展現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後者也論及了中國哲學),並提供一個俯瞰性的視角。」哲學上的根本是什麼?在鄧曉芒翻譯策劃的《西方哲學史》(S.E.斯通普夫、J.菲澤 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中,作者提及了大陸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的分歧。
  • 自然語言處理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這些問題說到底,是關於如何處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關係的問題。為了追本溯源,先回顧一下哲學中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並且考察一下它們對於語言學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影響,這樣,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實質。自從人類有哲學以來,在認識論中就產生了經驗主義(empiricism)和理性主義(rationalism)這樣兩種不同的傾向。
  • 論西方哲學「經驗主義」
    個人理解的經驗主義,分析,概括如下。經驗主義認為世界不可認知,即使能認知也是相對的認知,建立在我們的實踐範圍內的認知,實踐越深,認知是相對越深,即使你認知深了,最後也要靠實踐去檢驗,跟我國文革結束,改革開放時所提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樣,只不過,這裡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可以提前認知,不管是物質世界,還是人的精神世界,還是人類社會,都可以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去演繹認知的
  • 經院哲學:理性主義的產物,有三種不同的立場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在歐洲中世紀時期盛行一時的經院哲學。經院哲學作為中世紀鼎盛時代的最高精神成果,是伴隨著學術的偉大復興而出現了理性主義的產物。當然,理性主義在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中並不是基礎和目的,而是作為方法和工具。小編通俗點說,就是在他們眼裡,信仰是根本的和決定性的,理性只是為信仰服務的。
  • 從科學哲學到邏輯實證主義,從批判理性主義到客觀辯證法!
    到了費耶阿本德,則將庫恩思想中的相對主義放大到極致,取消了科學劃界問題,反對科學,宣告了科學哲學的終結。(2) 邏輯經驗主義此學派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劍橋。以馬赫、彭加勒為思想先驅,藉助於當時物理學革命的推動,由羅素和維根斯坦等人開創。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概念辨析
    不過大家絲毫不必擔心小牧的身體,因為小牧這種懶人做事往往是三分鐘熱血,能夠連續三天堅持寫文章已經是奇蹟了…正文如下: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這一對概念,上文中小牧略有觸及,但實際上這一對概念卻是近代西方哲學認識論轉向之後的核心問題。
  • 近代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間並沒有隔著一道萬裡長城
    雖然他受過經院哲學的教育,也受到它的影響,但他和培根一樣,認為經院哲學無法提供可靠的知識。在笛卡爾看來,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能為知識找到一個確定可靠的基礎或基點。如果不能的話,我們將陷於無窮的荒謬和懷疑之中而無法自拔。笛卡爾自信他通過「我思故我在」的命題找到了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基礎或基點,這就是「我」,或主體。
  • 「徹底經驗主義」不徹底
    詹姆士繼承皮爾士的主觀經驗主義,參考柏格森生命哲學的論證思路,結合德國意志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提出了「徹底經驗主義」的概念。徹底經驗主義意欲徹底打破笛卡爾、休謨和康德的二元論框架,實現一種徹徹底底的一元論哲學。然而,由於徹底經驗主義理論體系本身所固有的缺陷,這種試圖超越傳統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方法論努力並不成功,徹底經驗主義並不徹底。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場劃時代意義的革命,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它顛覆了傳統的哲學思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路。這場就是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貢獻,他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康德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 建構論唯理主義與批判的理性主義之辨
    其代表性的哲學思想是蘇格拉底的思想:「承認無知,乃開智啟慧之母」。 由於批判的理性主義強調人的無知、有限的理性、演化、批判、反思和試錯,它也強調利用不同的人所掌握的分散知識,利用他們的才智,在經濟領域的最佳利用方式則是市場秩序,即擴展秩序。同時,批判的理性主義不反對與個人自由兼容的種種「零星社會工程」或者「局部建構」,即「零星的改進」。
  • 範海辛:關心時政,你必須學習理性主義!
    理性是我們人類認識外界事物兩種能力中的一種,另一種能力就是經驗,因此經驗與理性構成了哲學認識論領域的兩個最基本的範疇。文化的核心是哲學,哲學的核心是認識論(哲學一般分成三大塊①價值論②本體論③認識論),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認識論是產生觀念的部分,相當於生物的生殖器官。認識論領域還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這一對範疇,但相對而言,理性與經驗比唯物與唯心更基本、更重要。
  • 經驗主義簡介
    經驗主義(Empiricism)一種認識論學說,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經驗主義誕生於古希臘。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期間,它不斷地與另外兩種學說發生爭議:一種學說為天賦論,主張知識屬於與生俱來的本性之觀念;另一種學說為理性主義,主張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經驗觀察才提供了最確實的理論知識體系。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我們應該用好兩把武器,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牛頓的機械宇宙,讓人類從懵懂中甦醒過來,發現自己通過邏輯推演竟然可以解釋大多數事物的運動原理,讓人類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可以絕對準確的預測未來,於是有的人會傾向於理性主義,以為理性主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從「知識」的可能性條件問題到「話語論辯」的可能性條件問題,這樣一種轉換當然是在20世紀語言哲學的語境裡發生的,是對康德先驗哲學的一種語言哲學的改造。  為什麼阿佩爾要做這樣一種轉換或改造呢?形上學批判的故事起於19世紀中期,大概講了一個半世紀了,馬克思、尼採、海德格爾等大師都是傳統哲學批判的高手。
  • 傳播學研究:認識論、方法論及創新
    美國傳播學經驗學派的思想基礎主要是實用主義。實用主義是19世紀後期以來在美國流行的一個哲學流派,它並沒有背棄西方源遠流長的自由主義傳統,而是拋棄了歐洲歷史上基於人類理性論、歷史進步論等形上學哲學關於自由民主理念的抽象推斷和宏大歷史敘事,轉而以效用、效率、質量等為判斷真理的標準,去判斷包括大眾傳播在內各行各業對於民主制度建設的滿足程度。
  • 世界哲學大會|希爾貝克:交往實踐中避免「半現代態度」和「論辯...
    (見文末連結)俄羅斯院士斯喬平對「後人類」社會的憂慮昨天引起了讀者的共鳴,「會聚技術」會導致短期意識,以及俄年輕人思辨能力普遍缺乏,這位84歲的科學哲學家很早就做了哲學層面的預警。中國有嗎?今天,挪威哲學家提出了「論辯恐懼」。
  • 什麼時候用經驗主義,什麼時候用理性主義?
    這封信先和你聊一聊所謂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是怎麼一回事。先問你一個問題,在你看來,經驗和理性思考哪個更重要?有的人會說,一樣重要,或者都重要,但這樣泛泛地講,實際上毫無信息量,等於沒有說。談重要不重要之前,先要搞清楚經驗和理性究竟各自在什麼領域適用,本身又有什麼樣的特點。
  • 疫情之下,「經驗主義」吊打「理性主義」
    但若是有一兩個親朋跟風轉載,思想烙印便深深地打下了。    經驗主義。  與之相對的是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重視經驗,感性;理性主義重視邏輯、推理。  「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等到八十歲才被埋葬。」羅曼·羅蘭這句話懟了太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