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的緣起: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2021-01-19 SerendipityCamp







4000年前的古巴比倫人是「黑箱」預測的高手,他們並不了解宇宙裡天體的幾何結構,卻能夠高精準度地預測日蝕和月蝕,甚至金星和水星的運動軌跡——只需翻閱一代代人流傳下來的觀測記錄並找尋規律,加上一些簡單的數學。

一些學者推論說:

「古巴比倫人甚至還能預測在巴比倫當地看不到的日蝕發生的時間。」

     ▲ 古巴比倫人甚至能精確預測2017年8月21日發生的日蝕。 圖:AFP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古巴比倫人發現了日蝕和月蝕的周期性規律:沙羅周期(Saros Cycle),每223個月(18年多一點),日蝕和月蝕重複同一個序列模式,每個沙羅周期內會出現43次日食和28次月食。

▲ 沙羅周期  圖:ChristianOvercomers.com

古巴比倫人把他們的知識通過楔形文字留存下來,並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指引了古埃及人,古希臘人,猶太人,乃至於伊斯蘭的天文學家。

古玻里尼西亞人生活在太平洋小島上,他們就像兩棲動物一樣在太平洋及各小島間來去自如。大約3500年前,古玻里尼西亞人就開始了遠洋冒險。

他們的航海者沒有地球形狀的概念,也不知道經度緯度,更沒有航海圖指南針速度計——他們也不需要這些東西。他們僅利用石器時代的發明的獨木舟及頭腦和記憶環境的能力,揚帆駛向大海深處。

▲ 約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300年,古玻里尼西亞人在廣袤的太平洋上遷徙 圖:Google


海上導航依賴於不斷的觀察和記憶,古玻里尼西亞的航海家們使用了一系列的技術確保在茫茫海面上能夠全天候地準確回答三個基本問題:我在哪?我要去哪?怎麼才能找到陸地?這些技術包括了日月星辰的使用,洋流和海浪的運動,海島和環礁帶來的海洋氣流的幹擾、海鳥的遷徙、魚群的種類,季風和天氣等。

古巴比倫人,古玻里尼西亞人都具備一種樸素的渴望:最大限度地「好奇,驚訝和敬畏」自然。生命的偉大目的是始終如一的,亙古不變的和持續不斷的努力來改善族群生存的條件。在柏拉圖看來,古巴比倫人和古玻里尼西亞人在獲得任何經驗之前都有某種永恆的知識。

我們再來看看古希臘文明,古希臘被看作是理性思想啟蒙的時代。古希臘人最眾不同的一點是,他們非常酷愛抽象思考,習慣對世界建模,擅長形上學的「理性主義」思辨。 


▲ 「體液論」是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對人體生理規律提出的一種理論,在這個神秘的模型裡,土,氣,水,火四大元素與四個季節以及四種體液(血液,黏液,黑膽汁,黃膽汁)聯繫到了一起。由此可見古希臘人痴迷建立抽象幾何模型的狂熱信仰。圖:Google

「體液論」的影響隨後超越了醫學的範疇,滲透進了人類思想裡諸多領域:比如18世紀中葉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丹納的《藝術哲學》等等。

柏拉圖在《理想國》裡就建議天文學家應該多考慮抽象的模型,「忽視天上的東西」,聽取柏拉圖意見的古希臘天文學家幾乎立即就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雖然一開始的成果並不令人驚訝。

古希臘人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創造了無數種宇宙模型來解釋天文現象,宇宙中心充滿火焰的圓形管,地球是自由浮動的圓柱體,海水在世界盡頭落入深淵,騎在龜殼上三頭大象託起半個地球 ……但這些思考都沒有取得比建立在經驗原理基礎上的巴比倫預言更精確的數值。 



▲ 畢達哥拉斯的地圓說,他的宇宙模型裡有10個天體(這哥們的全部哲學都是數字,特別是整數) 圖:Google

直到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的埃拉託色尼認為地球是圓的。於是他做了一個試驗,選擇了同在一條子午線上的兩座城市,西恩納城和亞歷山大城,在正午時分測量兩城太陽的偏差,並依據兩城之間的距離,計算出了地球的半徑約為7300公裡,經後世人們的測量,地球真實半徑是6371公裡。

這是古代世界裡最富有創造性的實驗之一,這件事絕對不會發生在古巴比倫,古希臘人不喜歡「盲模型」,他們用狂野的建模策略在天文學領域得出了更富遠見的成果。


▲ 實際上,埃拉託色尼不光算出了地球的半徑,通過這個試驗他間接地證明了地球不是平的,這是一個偉大的「Aha! Moment」(頓悟時刻) 圖:Google



▲ 古希臘三大哲學家(師徒三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柏拉圖一生都在嘗試以簡單的幾何定律來對自然物質及狀態進行解釋,這種方法在幾千年後的現代基本粒子物理學中得到了高度發展。

物理學家海森堡說到:

「基本粒子具有柏拉圖描述的形式,因為這是數學上最美,最簡潔的形式。因此,現象的終極根源不是物質,而是數學規律,對稱性和數學形式。」


▲ 從公元6世紀以來廣為流傳的一則故事說,在柏拉圖學園門口刻著這樣的字:「不懂幾何學的人請勿入內」。在他晚年的一部著作中,他甚至把那些無視這種重要性的人形容為「豬一般的傢伙」。圖:Google

芝諾,歐多克薩斯,阿基米德,畢達哥拉斯,埃拉託色尼......古希臘文明是唯一的這樣一種古代文明:它承認人的理性的力量,人憑藉著理性,再加上觀察實驗,就可以發現宇宙的規律,而不必求助於超自然的力量。古希臘人較少受宗教的束縛,敢於反對傳統,反對教條的權威,對於他們,科學的任務就是發現宇宙的規律,數學是科學的一部分。

是古希臘人獨創了理性主義的新路徑,此後直到20世紀,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從未停息:笛卡爾與維柯信徒們的唇槍舌戰,14世紀直覺派畫家和恪守「科學」方法畫家的口水仗,科學醫師與江湖郎中的爭吵,不勝枚舉。這是思想歷史發展的永久特徵。

古希臘詩人阿奇羅庫斯說:

「狐狸知道很多小事情,刺蝟知道一件大事情。」

刺蝟們相信,在紛繁複雜的表象之下,有一個亙古不變的基本規律,這個規律影響著整個社會。狐狸們則天性多疑,對什麼都不會全信。他們喜歡向別的學者和別的學科學習,隨時準備修正自己的看法,如果實際情況和原本的理論不一樣,他們更願意懷疑理論錯了。


▲ 科學方法可以分為兩個類型,「狐狸型」和「刺蝟型」,它們優劣互補  圖:Google

經驗主義是狐狸🦊,理性主義是刺蝟🦔,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都有自身存在的道理,它們各有各的法則,研究對象和哲學思考。

當希臘的理論傳統取代古巴比倫人的經驗主義傳統時,真正的理論學科才應運而生。然而,理性主義在諸如天文學和數學領域卓有成效,但卻對經驗主義的領域(比如倫理政治等)無能為力。柏拉圖是少數注意到理性主義局限性的哲學家之一。

理性的方法在徵服像醫學這樣的經驗科學上也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此外還有數學中的無理數,思想理論難題,情感與理智衝突,心物問題等等。

因此後世的哲學家和數學家又提出,人們還要適當地回到經驗傳統去,即便在數學領域也是如此(布勞維爾,維根斯坦,波利亞等)。這些學科在經歷了最初的抽象過程後,又名正言順地成為了經驗主義的傳統理論(費耶阿本德)。

▲  經驗主義:環境會影響我們的感知,經驗是知識的源泉。理性主義:真正的知識來自於推理而非經驗。與生俱來的想法裡就蘊含著知識。 圖:Google


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此起彼伏,就像鐘擺的周期性震蕩。偏離經驗主義越遠,回歸理性主義就越快,經驗主義的高峰不是理性主義的終結。反之亦然。因為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是科學哲學的兩個基本的方法論,它們共同貫穿了人類的進步歷史。

相關焦點

  • 自然語言處理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前不久,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所研究員、計算語言學家馮志偉先生在接受中國社會科學院訪談時呼籲計算語言學的發展應將基於規則的理性主義和基於統計的經驗主義相結合。馮志偉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對計算語言學/自然語言處理發展過程中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做了非常高屋建瓴的解讀和詳細深刻的闡釋,本文就對這篇文章進行梳理,回史望今,希望對理解當下自然語言處理的發展趨勢有所幫助。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我們應該用好兩把武器,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牛頓的機械宇宙,讓人類從懵懂中甦醒過來,發現自己通過邏輯推演竟然可以解釋大多數事物的運動原理,讓人類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可以絕對準確的預測未來,於是有的人會傾向於理性主義,以為理性主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 近代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間並沒有隔著一道萬裡長城
    雖然他受過經院哲學的教育,也受到它的影響,但他和培根一樣,認為經院哲學無法提供可靠的知識。在笛卡爾看來,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能為知識找到一個確定可靠的基礎或基點。如果不能的話,我們將陷於無窮的荒謬和懷疑之中而無法自拔。笛卡爾自信他通過「我思故我在」的命題找到了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基礎或基點,這就是「我」,或主體。
  •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這種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感官經驗而獲得,並在其中得到驗證的學說,被稱為「經驗主義」。其實,經驗主義離我們並不遙遠,不僅如此,它還是我們所能體驗的最早的哲學流派。從我們小時候讀過的《伊索寓言》中《驢子過河》的故事開始,經驗將會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旅途。當然,經驗主義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 範海辛:關心時政,你必須學習理性主義!
    有兩種方法可以得到這個結論,第一種是經驗主義的笨辦法,我一個個地去實際測量;第二種是理性主義的巧辦法,用幾何學的公理加定理來推論得出。經驗總是具體的,有確定的時空限制。也就是說從經驗中得到的信息、知識都是具有偶然性和個別性的,怎麼能使這種偶然性與個別性上升到普遍性與必然性,這就要靠理性的作用。汽車駕駛員憑經驗都知道交通規則與安全之間存有一定的關係。
  • 從科學哲學到邏輯實證主義,從批判理性主義到客觀辯證法!
    邏輯實證主義繼承了從文藝復興以來的科學和理性精神,將分析科學概念,尋求科學知識的精確性和確實性作為其主要目標。它運用數理邏輯作為工具,對科學的理論結構進行靜態的邏輯分析,提出意義標準和經驗證實原則來區分科學和非科學,並拒斥形上學。
  • 疫情之下,「經驗主義」吊打「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與之相對的是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重視經驗,感性;理性主義重視邏輯、推理。  「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等到八十歲才被埋葬。」羅曼·羅蘭這句話懟了太多人。  也正是經驗主義在作怪,疫情之中,各種你想都想不到的謠言在父母輩中傳播甚廣。  04  當然,經驗主義不是上一輩所獨有,我們每個人都是固有的思維模式搖籃裡的巨嬰。只不過年輕人在資訊時代積累經驗,而老一輩則在工業時代。
  • 經驗主義簡介
    由於科學來自觀察和感覺世界中作為實踐運用的知識,因此理性主義者認為這些基於不確定生知識的科學是片面的,甚至不合天賦理念的觀點。在極端的意義上,理性主義者武斷地否認了科學的可能性。 從恩培多克勒開始,一種與上述思想截然對立的哲學,即經驗主義學說漸漸興起。經驗主義懷疑理性所依賴的先天印象,認為它們純屬想像出來的幻象,並力圖表明,正是觀察才引起了知識。
  • 「徹底經驗主義」不徹底
    詹姆士繼承皮爾士的主觀經驗主義,參考柏格森生命哲學的論證思路,結合德國意志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提出了「徹底經驗主義」的概念。徹底經驗主義意欲徹底打破笛卡爾、休謨和康德的二元論框架,實現一種徹徹底底的一元論哲學。然而,由於徹底經驗主義理論體系本身所固有的缺陷,這種試圖超越傳統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方法論努力並不成功,徹底經驗主義並不徹底。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概念辨析
    所以,當我一開始看到一些傳播基督教的朋友紛紛推崇經驗主義而貶低理性主義的時候,我覺得很詫異,因為按照經驗主義的認識論,上帝將無處安身,而如果他們推崇理性主義,才能夠理解,因為按照理性主義,才能推理出「上帝的存在」。
  • 理性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換言之,儒學在政治經濟領域缺乏形式合理性而在科學認知領域缺乏理論合理性,最終導致中西文化的不同走向。作為全書的結論,韋伯認為以儒教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也屬於理性主義,但儒教的這種理性主義與以清教為主的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有重要的區別,即『清教的理性主義意在理性地支配世界,儒教的理性主義意在理性的適應世界」』韋伯對中國宗教的研究是基於他歐洲中心論的觀點的對於中國宗教「有容乃大」的氣魄的論點難免有一些不當。
  • 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原標題: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在人類的封建時代,非宗教的具有濃厚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儒家文化佔據著統治地位
  • 《思想的力量》: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
    在鄧曉芒翻譯策劃的《西方哲學史》(S.E.斯通普夫、J.菲澤 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中,作者提及了大陸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的分歧。此前,關於「娜拉出走以後怎麼辦」的問題,曾經在中國人文學界引發過激烈爭論,理想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矛盾,或許才是哲學上的根本。
  • 什麼時候用經驗主義,什麼時候用理性主義?
    今天我想和你聊兩個相關的話題。這封信先和你聊一聊所謂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是怎麼一回事。
  • 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西方哲 學的非理性是由理性中的努斯發展出來的,但常與宗教神秘主義合一,到黑格爾才明確將二者分開,但仍免不了墮入理性神學。講西方哲學史的人,往往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哲學發展有這樣的概括,要麼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要麼是感覺論和先驗論的對立,有時候這兩種觀點又交織為觀念論和實在論,唯名論和唯實論,經驗論和唯理論。
  • 鄧曉芒: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作者鄧曉芒|來自《現代哲學》2011年講西方哲學史的人,往往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哲學發展有這樣的概括,要麼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要麼是感覺論和先驗論的對立,有時候這兩種觀點又交織為觀念論和實在論,唯名論和唯實論,經驗論和唯理論。這類劃分模式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英美經驗主義和大陸思辨哲學。但人們比較忽視的是另一種劃分維度,即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 大數據: 一種新經驗主義方法
    在人類傳統的思維、行為模式中,受數據收集的歷史條件局限,所謂理性主義長期佔據主導地位,即:通過長期觀察和經驗的積累,人類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總結出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具體說來,便是從有限數據中抽象出一般規律和模型,將泛化有限經驗推廣到一般情況。所以說,理性主義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 科學證據審查範式:教條的科學主義與懷疑的理性主義
    而在法庭科學領域,也存在著對科學證據「祛魅」的過程,通過揭開科學證據的神秘面紗,逐步確立起一種崇尚理性主義的科學證據審查範式。《科學證據的秘密與審查》正是對上述過程的深刻探討。該書收錄了美國愛德華·伊姆溫克裡德教授關於科學證據主題的部分學術研究成果,這些研究在理論與實踐中都頗具影響力。
  • 科學證據審查範式:教條的科學主義與懷疑的理性主義
    而在法庭科學領域,也存在著對科學證據「祛魅」的過程,通過揭開科學證據的神秘面紗,逐步確立起一種崇尚理性主義的科學證據審查範式。《科學證據的秘密與審查》正是對上述過程的深刻探討。該書收錄了美國愛德華·伊姆溫克裡德教授關於科學證據主題的部分學術研究成果,這些研究在理論與實踐中都頗具影響力。
  • 探源伽利略科學研究方法背後的知識觀
    伽利略是現代科學之父,他所提出的「假說—演繹和實驗相結合」的科學方法是現代科學的基石。或許大家會很好奇,這個方法這麼重要嗎?怎麼就成為基石了?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得從認識論說起。不管是畢達哥拉斯的「數」還是柏拉圖的「理型」都是源於大腦中的觀念「世界應該怎麼樣」,這種通過主觀預設來認識客觀事實的知識觀我們稱為「理性主義」。理性主義者還強調觀點的邏輯合理,其實很多觀點我們現在看來只是猜想而已,但是這不妨礙歐幾裡得通過幾個公設推導出整套幾何的知識體系,成為理性主義的邏輯演繹的不朽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