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2021-01-21 陳華濤事務所

篇首語: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論述中,獨闢蹊徑地從宗教的角度出發, 首次系統地論證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之間的生成關係,具有重大的思想價值和啟發意義。 顯而易見,他思想的總趨勢就是致力於探究這樣一個問題,即「近代資本主義為什麼僅僅在西方出現,而同時期的東方有資本主義的萌芽卻沒有發展? 」經過反覆的論證,馬克斯·韋伯認為新教倫理滋生於西方民族的宗教改革,而新教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其獨樹一幟的理性思維。這種理性思維是近代資本主義飛速發展的根源所在。


資本主義最先在歐洲興起而不是在同樣有著資本主義萌芽的東方產生,這似乎又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絕大多數人拿到這個問題都會不自覺地開始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儒教的批判,但是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中主要舉出中國這個世界大國作為例證,雖然中國有很多有利於資本主義興起的因素,但卻終究沒有發展出資本主義,韋伯認為:儒教缺乏將世界加以理性化的轉化工作。換言之,儒學在政治經濟領域缺乏形式合理性而在科學認知領域缺乏理論合理性,最終導致中西文化的不同走向。作為全書的結論,韋伯認為以儒教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也屬於理性主義,但儒教的這種理性主義與以清教為主的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有重要的區別,即『清教的理性主義意在理性地支配世界,儒教的理性主義意在理性的適應世界」』韋伯對中國宗教的研究是基於他歐洲中心論的觀點的對於中國宗教「有容乃大」的氣魄的論點難免有一些不當。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直接起源是探討東西方差異問題,這也是一個人類歷史性的疑問:為什麼近代資本主義制度只產生於西歐,而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東方卻沒有產生資本主義。資本主義仍然處於萌芽甚至空白階段,韋伯試圖從人文層面上解決這個問題。他通過對各人文因素的分析發現,同時代在西方出現的幾乎所有有利於資本主義的因素,比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類藝術一直建築、印刷、教育制度、官僚制度、政治體制等都可以在東方世界找到相似的影子。並且有些內容還是從東方傳入西方的,同時亞歐大陸的兩邊,區別最大的可能就是西方正在進行的新教改革,於是韋伯從宗教上找到了他的突破口。


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出了精神力量對社會生活的極大影響,儘管這種邏輯如前文所言有待斟酌。中國的傳統亦型塑著社會現實,或許它也如書中的新教一樣刻畫了商業精神。佛教自東土傳來,宣揚因果報應和轉世輪迴,在漢化過程中少了許多禁慾苦行的教義。而道教土生土長,作為對超自然神靈的崇拜,有很直接的功利目的。比如,治病安宅、驅鬼降魔時才「臨時報佛腳」。各種民間巫術和鬼神傳說都有強烈的神秘和非理性色彩,中國還重視和珍惜現世生活、及時行樂,我們會常說「今朝有酒今朝醉」、「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講到的基督教,尤其是改革後的基督教,無論教派,都是十分理性的。信徒的一切活動都在上帝的注目下,對上帝的信仰不隨著世俗活動改變。他們注重靈魂的懺悔,對別人普遍的愛和寬恕。或許因為中國宗教裡不存在所謂的「原罪」,沒有「初罪」,只有不斷的「錯誤」。


馬克斯·韋伯從兩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究:


一、理性主義的重要性


如果將資本主義的經濟行為定義為形式上的和平交易來獲取利益的行為,那麼資本主義和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早已存在於世界上的各種文明古國了。但是,韋伯認為西方發展出了資本主義,不僅僅是它在數量規模方面的龐大,而且還指(隨著數量規模的擴大) 出現了在其他地方絕無僅有的類型、形式和方向。資本主義利益沒有在中國和印度發揮作用,是因為中國和印度不具備西方文化獨特的理性主義。經濟的理性主義在這個問題上具有重要的意義,經濟理性主義受限於採取一些實用理性行為方式的人的能力和性格,宗教力量對人們如何行事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也就說明宗教和經濟理性這種經濟精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二、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與發展


在馬克斯·韋伯看來,「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得以擴張的動力首先不在於資本的來源,而是在於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與發展。不論在哪兒,只要資本主義精神紮下根來並反映出來,便會創造出經濟活動所必需的資本來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否則資本主義經濟活動便難以展開。」關於「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這個繁雜錯綜、難以索解的課題,本來就允許和需要循著不同的思路和角度進行探究,匯集百家的智慧,而韋伯在這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著作中頗為明確地創建性地從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如下的論斷:在新教倫理這一特定的文化氣氛中培育出來的資本主義精神,具有著理性;正是這種理性,推動了西方經濟的強盛發展,促進了西方工業文明的形成。


韋伯在導論中便以「近代歐洲文化之子」的身份,對現代歐洲最顯著也是最普遍的現象———資本主義作出了發問:為什麼「在且僅在西方世界,曾出現朝著(至少我們認為)具有普遍性意義及價值的方向發展的某些文化現象,這到底該歸諸怎樣的因果關係呢?」韋伯通過對東西方科學、藝術、建築、政治以及經濟的比較得出結論,即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的本質區別在於西方獨具而東方卻十分匱乏的理性,東方各國「皆未能走上西方獨具的理性化的軌道」


那麼,要研究理性,就必須追根溯源,來談談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


何謂資本主義精神?韋伯首先引用富蘭克林於1748 年在《給年輕商人的忠告》中的話作了一番形象的說明,將其概括為是貫穿在珍惜時間、講究信用、以錢生錢、勤勞、節儉、守時、公正、謹慎、誠實等品質之中,「並構成了這些人格氣質之最深層動因的,作為人生之天職的獲利慾。」而將獲利慾付諸實施的活動「是以嚴格的核算為基礎,按照合理的、合法的方式進行的,它同訴諸武力和戰爭,利用特權和機遇所實現的斂財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


然而,資本主義精神在發展過程之初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回想下,自私有制誕生以來,黃金和財富在給人們帶來富足的滿足感的同時,也帶來了無限的貪慾和誘惑———它們像無孔不入的病毒一樣,侵入人們的身體,滲入人們的靈魂。於是,道德底線受到了嚴重的挑戰,法律的尊嚴面臨著空前的危機,人們也在奮力奔向金山銀山的途中陷入深淵。


這種情況在 16 世紀,由於路德的「天職觀」以及卡爾文教的「預定論」而得到改變。「天職觀」是上帝召喚某個人去從事世俗上的工作,獲取一種安定的職業,並且堅守崗位,才會為上帝所喜。而加爾文教的「預定論」更進一步,主張並非上帝為人類存在,而是人類乃為是為上帝存在;上帝在宇宙萬物中挑選了一小部分做為選民,只有選民才能得救。「這一教說以如此悲壯的不近人情,對於信奉這堂皇邏輯的那一代人,必然造成重大的結果,尤其是:個人各自內在空前的孤獨感。」強調的是勞動做為天職,是為上帝增加榮耀的而不是只是一種逐利行為。這樣,人們就受到了約束,從而使得生活生產更加理性化。資本主義精神要求人們依靠自身的能力發家致富,而不是靠投機取巧、武力掠奪等等這些非理性的手段,並且按照嚴格的經濟核算以及採用科學方法來指導生產過程,這便是理性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的理性的生產組織模式,「從科學觀點來重組生產過程,用以解除生產過程中人類天生自然的生物的限制,從而使勞動生產力得到擴大。」


天職觀念是資本主義在西方得以巨大發展的精神動力, 而資本主義精神得以產生的基礎在於宗教改革後所產生的新教倫理, 即資本主義精神與新教禁欲主義之間有著明顯的「親和性」。韋伯闡述和分析了宗教改革後形成的四大具有禁欲主義傾向的新教派別,即加爾文教、虔信派、衛理公派、再洗禮運動諸派,他發現「所有的宗派共通的一個觀點,亦即將宗教的『恩寵狀態』視為一種身份,具此身份的信徒因而與被造物的墮落、與『現世』相分隔,而此一身份的擁有,儘管因應各宗派的教義而各有不同的獲取手段,但無法藉由任何的巫術———聖禮手段、懺悔赦罪或個別的虔敬善功而獲得保證,能夠加以保證的唯一辦法,是證明一己的行為舉止迥然有異於『自然』人的生活方式。」在這個過程中,韋伯提到了「祛魅」,這其實是理性的另一表現方式。他說道,過去的天主教徒相當重視教會的聖禮,因為這可以看作是一種救贖的的手段,而加爾文教徒卻貶斥這樣的做法,認為不能用任何巫術來改變上帝的意旨和獲取恩典。「一切外在的儀式遽然失掉了其原先的價值,宗教回歸到它最單純的起點,沒有繁文縟節,只有最真誠的信仰蓋過一切。」在禁慾的過程中,首先,「新教倫理以宗教的方式確認了正當追逐財富的合法性。」「其次,新教倫理在主張合理追逐財富的同時又強調合理限制消費的必要性,從而有力地推動了資本積累」「最後,新教倫理哺育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經濟人的崛起。」這也是資本主義精神理性化的表現。


韋伯力圖通過證實資本主義精神與新教倫理之間的關係, 向世人強調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是一個理性化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祛魅」的過程。然而,韋伯也很敏銳地預見了理性的弔詭。他認為,當理性失控,世界似乎由此陷入了另一種深淵。他看到,資本主義精神的「宗教根基,即使在富蘭克林那兒,也業已枯萎衰亡。」信徒們「對於外在事物的顧慮,應該只是像件披在聖徒肩上的『隨時可以卸下的薄鬥篷』。然而,命運卻使得這鬥篷變成了鋼鐵般的牢籠。禁慾已著手改造世界,並在這世界踏實地發揮作用,結果是,這世間的物資財貨,如今已史無前例地贏得了君臨人類之巨大且終究無以從其中逃脫的力量。如今,禁慾的精神已溜出了這牢籠———是否永遠,只有天曉得?總之,獲勝的資本主義,既已盤根在機械文明的基礎上,便也不再需要這樣的支柱。」在資本主義時代,人們將理性嫻熟地運用於


科學、文學、藝術甚至道德,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理性也在被使用的過程中成了人們滿足自身欲望的工具。19 世紀 20 世紀初的資本主義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景,理性解放了生產力,解放了被束縛的人類,於此同時,人類也在追求權力與欲望的同時,喪失了理想和信仰,被推向了不可預測的深淵。現在,環境問題、生化危機以及由先進的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生活上乃至心理上的衝擊,使得我們不得不直面理性的弔詭。因此,關於資本主義精神與理性方面的問題也更加值得我們思索,我想這對於當代中國的發展也是很有借鑑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馬克斯·韋伯;

2.《中國古代科學》 李約瑟.


長按二維碼關注,一起培養法律思維

▲ 長按關注陳華濤事務所,洞察社會規則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原標題: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在人類的封建時代,非宗教的具有濃厚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儒家文化佔據著統治地位
  • 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人類認識、改造自身和社會的經驗總結)化育而成的內在於主體的精神成果,它蘊含於人的內心世界,見之於人的行為動作及其結果。人文精神的載體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獲得必須經過人文知識的內化、整合而變成主體的意識、思想、情感等生命體驗和善行。
  • 科學精神的緣起: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圖:Google「體液論」的影響隨後超越了醫學的範疇,滲透進了人類思想裡諸多領域:比如18世紀中葉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丹納的《藝術哲學》等等。柏拉圖在《理想國》裡就建議天文學家應該多考慮抽象的模型,「忽視天上的東西」,聽取柏拉圖意見的古希臘天文學家幾乎立即就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雖然一開始的成果並不令人驚訝。
  • 人類文明的知識:理性主義把知識技術化和工具化
    由此可見,理性主義不信任過去的知識,也不承認未經確定的知識,它把亞里斯多德時代的技術性知識說成是人類知識的全部,否認思辨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存在。理性主義所推崇的知識只是一種理性的工具性運用,而不是理性本身。  理性主義在近代歐洲的發展史上產生過積極作用,它有助於人類生存狀態的改善、個性價值的張揚和科學技術的繁榮。另一方面,理性主義的知識論也給人類文明的演進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
  • 會議|對話儒家與韋伯:儒家倫理抑制了資本主義發展嗎?
    韋伯斷言,除若干物質與結構性因素外,「儒教」是阻礙資本主義的萌芽重要的原因:它傾向於維護、肯定現世而缺乏變革現世的動力,使得以傳統主義為取向的中國文化難以萌發現代社會發展所必要的理性主義因素。在中國,這個論斷曾引發焦慮:既然儒家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這是否意味著只有拋棄儒家、引入韋伯所謂的新教精神,我們才能趕上現代世界理性化道路的末班車?
  • 範海辛:關心時政,你必須學習理性主義!
    理性是人類獨有的精神、思維能力,就是我們老百姓平常說的「講道理」。一個人缺乏理性,喪失理性,那是非常可怕的,——非傻即瘋。
  • 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這一矛盾來自古希臘理性的兩大精神要素邏各斯和努斯的交替上 升,體現為柏拉圖的「迷狂說」,但不是前理性的迷狂,而是理性基礎上的迷狂,有別於中國傳統的非理性。西方哲 學的非理性是由理性中的努斯發展出來的,但常與宗教神秘主義合一,到黑格爾才明確將二者分開,但仍免不了墮入理性神學。
  • 瘋狂的世界:資本主義與精神疾病
    而他所在意的正是這位母親的精神將會遭受何種影響。這一點在馬克思看來乃是異化與不適的根源,是一種人類精神的極度錯位(dislocation),而這構成了工業資本主義的典型特徵。此外,如帕馮·庫埃拉所表明的那般,我們沒法通過「買買買」來消除異化——也就是通過製造更多的玩具和娃娃——因為那本身就是異化發生的源頭所在,異化正是在此獲得具象化並不斷重生的。
  • 鄧曉芒: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作者鄧曉芒|來自《現代哲學》2011年講西方哲學史的人,往往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哲學發展有這樣的概括,要麼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要麼是感覺論和先驗論的對立,有時候這兩種觀點又交織為觀念論和實在論,唯名論和唯實論,經驗論和唯理論。這類劃分模式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英美經驗主義和大陸思辨哲學。但人們比較忽視的是另一種劃分維度,即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罪惡的資本主義真的那麼「罪惡」嗎
    #每日國際視野#思修老師在課上說過這樣一句話:「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因素,如果真的要找關鍵性的條件,那可能就是宗教,即基督教新教,對此,馬克斯·韋伯在他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有詳細的闡述」。我也是藉此契機,接觸到了這本書,並馬上被它嚴密的邏輯和新奇的觀點所吸引。
  • 沙威筆記|資本主義的發展動力學
    勞動分工的深化和就業人口的增加直接促成了資本主義時代的生產力爆發,因此從斯密的角度看,資本主義之所以會在西歐自發出現,正是因為西歐率先形成了一個使自由交易成為可能的競爭性市場。不過,馬克思並不接受這個說法,他認為斯密在敘述因果關係時犯了一個本末倒置的錯誤。對馬克思而言,重心不是交易而是生產,事實並非市場的形成導致產生力的提高,而是生產力的提高才導致了市場的形成。
  • 網絡社會學 |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人類學者可以從中挖掘出豐富的人類精神史演變材料;社會學者可以領會到韋伯別致而又嚴謹的研究視角和論證方式;宗教學和哲學學者可以從中汲取行為科學方面的知識;歷史學者可以從本書中理解宗教改革對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傳播學者可以從路德在威登堡大學教堂門口張貼《九十五條論綱》的傳播事件追溯而起,研究宗教改革事件的傳播路徑,討論為何在傳播技術條件如此簡陋的十六世紀,新教的教義仍然能像病毒一樣擴散傳播?
  • 閻克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誤讀史
    編者按:幾十年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部學術作品在中國被廣泛討論。至今,《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在中國已有13個翻譯版本。值新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出版之際,北京世紀文景邀請該書譯者和研究者閻克文以「《新教倫理》的誤讀史」為主題進行了分享。本文根據閻克文在會上發言整理。
  • 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有感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是由偉大的馬克思韋伯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政治。經濟學家和哲學家,由他來寫的。我特別喜歡他那韋伯其實他以前是德國著名的,海德堡大學出來的那麼後來又做個老師,可以說它在全球思想界的影響。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文新譯本譯者感言
    此外,為了有助於讀者理解正文,卡氏譯本還將韋伯1906年訪問美國返回德國後寫成的「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附錄書中,向讀者展示了新教信仰自產生直至當時歷經200多年間在美國的命運,以糾正德國人長期以來對美國社會的刻板印象。
  • 《中庸》的理性主義精神
    長期以來,就儒學能否與西學比較和溝通的問題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一者,無論是從本土文化的立場還是從西方文化的立場來看,中西方文化植根於不同的歷史土壤,而具有迥異的內在邏輯結構和外在表達形式,故中西會通很難實現。一者,簡單地以西方哲學的邏輯框架來規範儒學必定會陷入內在理路和外在框架的雙重背反。
  • 自然語言處理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前不久,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所研究員、計算語言學家馮志偉先生在接受中國社會科學院訪談時呼籲計算語言學的發展應將基於規則的理性主義和基於統計的經驗主義相結合。馮志偉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對計算語言學/自然語言處理發展過程中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做了非常高屋建瓴的解讀和詳細深刻的闡釋,本文就對這篇文章進行梳理,回史望今,希望對理解當下自然語言處理的發展趨勢有所幫助。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牛頓的機械宇宙,讓人類從懵懂中甦醒過來,發現自己通過邏輯推演竟然可以解釋大多數事物的運動原理,讓人類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可以絕對準確的預測未來,於是有的人會傾向於理性主義,以為理性主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世界是個太複雜的系統,而人類掌握的知識以及算力相比較之下,遠不能滿足要求,希望自己完全通過理性主義解決一切問題是不現實的。
  • 齊格蒙特·鮑曼的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
    因為機械的發展依賴於各種形式理論的轉化,這讓不少思想家意識到,基於形式理性主義發展出來的知識不僅有解釋性的功能,還有工具性的價值,於是他們在談論理性時,更願意從「產出」的角度展開,這點在英國人那裡尤其明顯。例如邊沁(1748-1832)就認為,說A行動比B行動更理性,是因為A行動能比B行動產生更多的幸福/好處。以計算為基礎、講究知識效用的觀念,就是「工具理性主義」。
  • 古希臘的高度理性主義
    正因為生活不受神靈支配,這就帶來了古希臘人文特質的另外一個特點,高度的理性主義,理性主義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神秘主義相對,古希臘人認為,萬事萬物背後是有原因和規律的,而且這些原因和規律是可以被人的理性所把握的,古希臘之所以能創造出輝煌的哲學和科學,就是因為古希臘擁有非常發達的理性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