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理性主義精神

2020-11-26 光明網

長期以來,就儒學能否與西學比較和溝通的問題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一者,無論是從本土文化的立場還是從西方文化的立場來看,中西方文化植根於不同的歷史土壤,而具有迥異的內在邏輯結構和外在表達形式,故中西會通很難實現。一者,簡單地以西方哲學的邏輯框架來規範儒學必定會陷入內在理路和外在框架的雙重背反。然而,在深

入解析儒學經典的思維理路和邏輯框架的基礎上,與西方哲學的相關理論做實際的比較和詮釋則是可行的。

通過對《中庸》的邏輯脈絡的爬梳,筆者試從唯理論的路向,即從形而上到形而下、從先天到後天的貫通來詮釋。唯理論作為理性主義的一個方面,其特點就是以天賦觀念作為知識的起點,把觀念的內在標準作為檢驗真理並達到必然真理目標的根據和手段,《中庸》的首章實際上就已經統括了這種理路。《中庸》首句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直接提出了幾個重要的概念,即天命、性、道、教,並且將從上到下的理路揭示出來。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從萬物的角度來說,莫不是稟賦天所命予的性與氣而生的,每一事物都是融性與氣於一體的。從人、物生成的不得不然的角度說,天是「命」於人和物的,形而上的、先驗的「命」在人與物上體現為「性」,天所命於人的「命」和人所得於天「性」實際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達。「性」的內涵,按照朱子的解釋來說是「理」,即「性,即理也」,「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中庸章句》,《四書章句集注》)把性解釋為理,其內涵為五常:「仁義禮智信」,引入理的概念,雖不免有後來王陽明所批評的理、氣二分之嫌,但這也是從天命到人性的實際生成過程和對這一過程的表述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不得不然。從實際的生成過程來說,人物必然是稟性與氣而生的,有性必有氣,有氣必有性,正如程伊川論性則主張性與氣「不離不雜」。《二程遺書》卷六:「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不離」是說性、氣同在人身,天理之性表現必在氣質中表現為氣質之性;「不雜」謂性即是理,而氣謂氣質,二者不相混雜。從對這一過程的表述上來說,現實的表述必然是在氣當中說性,即「其本皆出乎天,而實不外於我」,但如果要給現實的倫理道德以形上的根據,則不得不從「理」的角度去重點提揭天命之性。

有了從天命到性的過渡,自然就有了從性到道、從道到教的合理的邏輯展開。性在現實的日用事物之間有自然的實現道路,這個道路就是「道」。朱子解釋「道」為日用事物之間的「當行之路」:「循其所得乎天以生者,則事事物物莫不自然,各有當行之路」,這一「道」的進一步展開就是「性」的內涵在現實人倫生活當中的具體化,仁義理智是當然之則,是基於「性」的事理之應然,自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日用之常的生活經驗到堯、舜之禪受、湯、武之放伐等禮樂刑政的社會規範,皆無適而非平常。聖人品節人物當行之道而以為天下之法,此即所謂「教」,而推本「教」之所自,則都是本於天而備於我。因此,判斷觀念的正確與否可以本備於我的仁義理智之性為標準而不必時時處處地納入現實經驗,這正是理性主義的路數。

綜而論之,筆者認為《中庸》的邏輯脈絡包含著理性主義所涵蓋的唯理論。這一可能性是建立在對《中庸》文本的概念體系和邏輯構架的內在分析以及對西方哲學的內在審視的基礎之上。因此,筆者認為這一可能性是探討儒家哲學與西方哲學溝通的路徑之一,同時對此類可能性理路的探討也是國學與西學比較和溝通進而邁向現代性的思路之一。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原標題: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在人類的封建時代,非宗教的具有濃厚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儒家文化佔據著統治地位
  • 理性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作為全書的結論,韋伯認為以儒教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也屬於理性主義,但儒教的這種理性主義與以清教為主的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有重要的區別,即『清教的理性主義意在理性地支配世界,儒教的理性主義意在理性的適應世界」』韋伯對中國宗教的研究是基於他歐洲中心論的觀點的對於中國宗教「有容乃大」的氣魄的論點難免有一些不當。
  • 科學精神的緣起: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古希臘人最眾不同的一點是,他們非常酷愛抽象思考,習慣對世界建模,擅長形上學的「理性主義」思辨。 圖:Google「體液論」的影響隨後超越了醫學的範疇,滲透進了人類思想裡諸多領域:比如18世紀中葉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丹納的《藝術哲學》等等。柏拉圖在《理想國》裡就建議天文學家應該多考慮抽象的模型,「忽視天上的東西」,聽取柏拉圖意見的古希臘天文學家幾乎立即就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雖然一開始的成果並不令人驚訝。
  • 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在這方面,倒是中國哲學史中對這一矛盾傾注了更大的注意力,包括言意之辨、頓漸之悟、 以詩喻禪和 「象思維」 等等。西方哲學中完全 打破傳統、重估價值的人是尼採,他首次拋開以 往那些對哲學史加以概括的陳舊框架,而創造性 地從古希臘哲學中挖掘出了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這一對範疇來描述西方哲學的進 展。
  • 鄧曉芒: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西方哲學中完全打破傳統、重估價值的人是尼採,他首次拋開以往那些對哲學史加以概括的陳舊框架,而創造性地從古希臘哲學中挖掘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這一對範疇來描述西方哲學的進展。自那以後,西方哲學中一直處於隱性的非理性主義開始浮到面上來,與傳統的理性主義的主流形成分庭抗禮甚至常常取而代之,直到後現代思潮使非理性主義成為時代的顯學,使這一兩分格局被確定為考察西方哲學史的常用框架。
  • 古希臘的高度理性主義
    正因為生活不受神靈支配,這就帶來了古希臘人文特質的另外一個特點,高度的理性主義,理性主義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神秘主義相對,古希臘人認為,萬事萬物背後是有原因和規律的,而且這些原因和規律是可以被人的理性所把握的,古希臘之所以能創造出輝煌的哲學和科學,就是因為古希臘擁有非常發達的理性主義精神。
  • 範海辛:關心時政,你必須學習理性主義!
    理性是人類獨有的精神、思維能力,就是我們老百姓平常說的「講道理」。一個人缺乏理性,喪失理性,那是非常可怕的,——非傻即瘋。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牛頓的機械宇宙,讓人類從懵懂中甦醒過來,發現自己通過邏輯推演竟然可以解釋大多數事物的運動原理,讓人類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可以絕對準確的預測未來,於是有的人會傾向於理性主義,以為理性主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世界是個太複雜的系統,而人類掌握的知識以及算力相比較之下,遠不能滿足要求,希望自己完全通過理性主義解決一切問題是不現實的。
  • 19世紀以後,西方的理性主義就「病了」
    這種精神鑄造了歐式幾何等一大批學術理論成果,奠定了西方理性主義的傳統。超越事實和自然,自由地思考,認識自己,這被古代希臘人視為最崇高的事業,最理想的精神世界。也正如西方先哲所言「愛智慧」。古希臘先哲對於知識的熱愛指導近代科學的崛起,邏輯學和實驗科學的大踏步飛躍,看著是理性主義蓬勃發展的強盛時期,背後卻是西方理性精神片面發展
  • 人類文明的知識:理性主義把知識技術化和工具化
    而現在,各種行為傳統讓位給各種意識形態,毀滅與創造的政治取代了修補的政治,有意識的計劃和精心執行的東西被認為比經過一段時期生長起來、已不自覺地確立自己的東西更好,這些都說明精神的理性主義氣質多麼深地侵入了人們的政治思想和實踐。「所有當代政治都深深感染了理性主義」。
  • 《中庸》:人生以謙和為本,便是中庸的行事之道
    本文由【國學人生】原創,品讀《中庸》智慧,學習古人文化。《中庸》的最後一篇有這樣一段話:「《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中庸》之中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在《詩經》之中說『用德行感化人們,輕而易舉如鴻毛』。其實鴻毛雖輕,還是有行跡可以與之類比。《詩經》又說『上天化身萬物,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是最高的境界』。」
  • 齊格蒙特·鮑曼的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
    以計算為基礎、講究知識效用的觀念,就是「工具理性主義」。根據社會學家趙鼎新的解釋,軍事競爭和經濟競爭是能夠直接比出勝負的競爭方式,它們會導致工具理性主義的發展,因為勝負的確定依賴於計算和對比。 工具理性主義的發展讓人意識到「能夠創造事物的不僅有上帝,還有人本身」,但它只是稍稍撬動而非顛覆基督教主義的基本盤。
  • 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齊格蒙·鮑曼的「社會學之思」
    二十世紀的思想家認為,理性主義是一種興起於現代社會的話語體系和意識形態,其形成於知識精英對於「何為知識」以及「知識該如何構建」等相關問題的回答之中。從分類學角度看,理性主義有三種形態,分別是形式理性主義、工具理性主義和價值理性主義。鮑曼的《現代性與大屠殺》起步於反思工具理性主義和價值理性主義,但《社會學之思》是對形式理性主義的回應。
  • 唯意志論與中庸之道
    中庸裡面的至誠無息,和叔本華的唯意志論是非常相似的。中庸之道後世成了貶義詞,成了平凡和平庸的代名詞,甚至成了首鼠兩端左右逢源的意思。但是古人的中庸之道,是一種極高的道德標準。甚至,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也。
  • 自然語言處理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前不久,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所研究員、計算語言學家馮志偉先生在接受中國社會科學院訪談時呼籲計算語言學的發展應將基於規則的理性主義和基於統計的經驗主義相結合。馮志偉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對計算語言學/自然語言處理發展過程中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做了非常高屋建瓴的解讀和詳細深刻的闡釋,本文就對這篇文章進行梳理,回史望今,希望對理解當下自然語言處理的發展趨勢有所幫助。
  • 淺析李普曼著作中的理性主義思想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筆者通過通讀李普曼傳記及其著作,從理性主義這個切入點探究表現在李普曼生平及著作中多樣且豐富思想中的冰山一角,揭示理性主義思想在李普曼論述及著作中所起到的支撐作用及其的思想流變及其矛盾點。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以工具理性為執導的現代化使人類面臨著危機,要解決現代化的危機就必須對理性做出認真的反思,重塑理性,使被肢解的理性重新恢復其完整的狀態,使抽象的理性主義回到真正的理性主義上來。作為現代社會本質特徵之一的新的理性,它有三個鮮明特點,即辯證性、批判性和包容性。
  • 建構論唯理主義與批判的理性主義之辨
    ■ 馮興元 ●提要: 批判的理性主義強調真理是相對的,不能絕對把握,只能通過試錯來不斷接近真理。這是一種演化的視角,一種批判和反思的視角,一種試錯的視角。其出發點是承認人的理性的局限性,但又強調合理利用人的有限的理性。
  • 中庸思想有如萬有引力般的影響力
    接上文繼續說中庸思想的現實意義。如果我說中庸思想有如萬有引力般的影響力,你會說不可能,那不就是說對幾乎所有事物都有影響力了?沒錯,前提是發展了的中庸思想。發展了的中庸思想的含義是:在一個系統中,各元素處於相對穩定合諧的狀態就是中庸。
  • 毛澤東曾評"中庸思想":本來有折衷主義的成分
    孔子被毛澤東稱作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聖人」,他是中華傳統文化源頭的主要開拓者、奠基者,其人文精神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華子孫的血脈中。縱觀毛澤東一生可以發現,他非常重視孔子及其思想,他對孔子,既有所傳承,也有所批判。這從他對《論語》中人和事的點評中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