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人生以謙和為本,便是中庸的行事之道

2020-12-04 墨書國學

本文由【國學人生】原創,品讀《中庸》智慧,學習古人文化。

《中庸》的最後一篇有這樣一段話:「《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中庸》之中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

「在《詩經》之中說『用德行感化人們,輕而易舉如鴻毛』。其實鴻毛雖輕,還是有行跡可以與之類比。《詩經》又說『上天化身萬物,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是最高的境界』。」

在這一句話中引申的也是中庸之道的修德智慧,所謂「中庸」就是人生最合理的適度和狀態,人生的德行是在於修心,內心有一種感化他人的人格力量,但是從來不會刻意的去炫耀顯露。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學不會真正的謙遜低調,總是以高傲的德行刻意的炫耀自我,在無形之中,就背離了中庸的底線。

真正的中庸是一種至誠,也是德行的最高境界的,也是教化的最佳手段。

比如說在很多人身上通常有這樣一種問題,總是想刻意地證明自己的高明,在言行之中,無意之間就流露出自己比別人強。

人生的好為人師就是這一缺點最好的體現,即便不是故意做給別人看的,實際上也在有意無意地顯擺自己。其實別人都會討厭這樣的人。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即便比別人更高明,但是他的高明永遠收穫不了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這反而是一種愚蠢。

比如: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錯誤的話,後來或者做了一句你認為錯誤的事情。

很多人甚至會直接告訴對方你應該怎麼做,無形之中其實就把對方放在了比你弱的位置上,讓對方覺得你是他的老師,你比他強,這會引來別人內心的一個不平衡,他心裡肯定不服氣。

即便是你真的比他強,但是你也不能這樣去做。

而中庸的姿態,就是讓我們明白在言語之中,任何時候都要能做到適度,不能刻意的向別人展露自己的優勢,否則會引來別人的反感。

曾經有一個人,他在一個公司工作,業績非常優秀,後來他被另一家競爭公司挖過去了。

剛到新公司的時候他特別高傲,因為他知道自己是憑著自己的才能進來的,但是在他最初在新公司的那段日子裡面,幾乎一個朋友都沒有。

因為他的春風得意,因為他太過於有才能,自持才高,每天都在吹噓自己的成就,時間久了沒有一個人願意接觸他,別人都開始疏遠他,他也不明白自己對於別人挺友善的挺好的,為什麼總有人冷落他。

後來有一個老師傅一語點破他的問題,就說他很多事情都在吹噓,在無形之中其實炫耀了自己的擁有。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後來改正了之後,才有了許多好轉。

所以有的時候你無心地分享自己的成就,在對方看來你也是高傲的炫耀。

而最合理的方式就是把你所有的成就放在自己的心裡,不要與人分享,不要顯露任何的才能。很多人覺得不顯露,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才能是在工作中體現出來的,而不是在生活中,更不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

當你有意無意想與對方分享的時候,想讓別人對你刮目相看的時候,就已經觸碰了《中庸》的底線和原則,也違反了《中庸》的這一個底線,這也是最忌諱的一個事情。

相關焦點

  • 唯意志論與中庸之道
    中庸裡面的至誠無息,和叔本華的唯意志論是非常相似的。中庸之道後世成了貶義詞,成了平凡和平庸的代名詞,甚至成了首鼠兩端左右逢源的意思。但是古人的中庸之道,是一種極高的道德標準。甚至,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也。
  • 中庸之道具體來說是什麼意思?中庸之道的詳細解析
    這個問題是《中庸》的基礎,又難又不難。小編現在就給各位想學《中庸》的人科普一下,希望大家能夠愛上中庸的學問。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
  • 《中庸》解讀:天賦純正(條分縷析1.1)
    第一部分:中道與修身中道就是天道,天性就是人性,天心就是人心,天道就是人道,道不遠人,故中庸之道必與修身之道相契合,故而作者講中庸之道,開篇就談修身之道。接下來,第二部分談中道與齊家。第三部分談中道與治國。
  • 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這才是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很多人對中庸是有誤解的,其實中庸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方式處理問題。屬於人類最為激進的生存理念,在明白一點說,中庸就是最徹底的實用主義。在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一體兩面。道家文化這樣的解讀向死而生!這是最原始的生存思維,每一個生命的個體,最終都會走向死亡,無一倖免。
  • 《中庸》的理性主義精神
    《中庸》首句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直接提出了幾個重要的概念,即天命、性、道、教,並且將從上到下的理路揭示出來。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從萬物的角度來說,莫不是稟賦天所命予的性與氣而生的,每一事物都是融性與氣於一體的。從人、物生成的不得不然的角度說,天是「命」於人和物的,形而上的、先驗的「命」在人與物上體現為「性」,天所命於人的「命」和人所得於天「性」實際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達。
  • 中庸之道有什麼特別的神秘性嗎?它一面是天道,一面是人道
    人們一般認為,《中庸》的基本內容就是中庸和誠,但這並沒有切中它的核心。《中庸》最根本的旨意是闡釋道自身及其表現。中庸和誠並不是道的眾多特性中的兩種特性,而是道自身的本性。這意味著,道就是中庸,道就是誠。作為如此,道一方面顯現為天道,另一方面顯現為人道。當從人道盡天道時,人也就是行走在中庸之道和誠之道上,並能達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 保守、妥協與折中,這是真實的《中庸》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中庸》講的是儒家處世哲學,中庸就是中和之道:喜怒哀樂等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並且都符合於節度叫做和。達到了中和,天地就可各安其位,萬物便能生長發育。中庸之道有幾個特點:信守中庸之道並長久保持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若選擇了中庸之道就要堅定地走下去;中庸之道可大可小,說到「大」,天下不能載得起,說到「小」,天下也不能分析開;道不遠人,如果有人實行中庸之道卻排斥人,那就不可能是道了;若能做到「忠」、「恕」,距離中庸之道就不遠了,所謂「忠恕」就是不願意別人施加給我的行為,也一定不用來加給別人;做好處在自己位置上應該做的事,不羨慕本位之外的事物
  • 中庸思想有如萬有引力般的影響力
    接上文繼續說中庸思想的現實意義。如果我說中庸思想有如萬有引力般的影響力,你會說不可能,那不就是說對幾乎所有事物都有影響力了?沒錯,前提是發展了的中庸思想。發展了的中庸思想的含義是:在一個系統中,各元素處於相對穩定合諧的狀態就是中庸。
  • 第二一篇 作中庸,子思筆《三字經》跟讀+講解—國學經典啟蒙之一
    【註解】「中」者,無過不及之謂。「庸」,平常。「子思」,字孔,孔子之孫,孔鯉之子;學於曾子,作《中庸》一書,授於孟子。【釋義】聖門之學,以中庸為道,至公至平至真至正,無太過不及之差。此中庸之道,惟聖人能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是一十六字心傳。
  • 五香粉,身處廚房小小天地,卻暗含著古老的中國人的中庸之道
    【五香粉的來源】最初的五香粉,顧名思義就是五種最常見的香料(八角、小茴香、桂皮、花椒、丁香)經過清洗、烘乾、粉碎之後製成的粉末而已,講究鹹、甜、酸、苦、辛五味之平衡,大家不要小看這小小的香料,其中暗含的正是中國人流傳千年的中庸之道。
  • 中庸之道隨想(3):辯證法的定義及西方哲學為什麼很無用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美國有缺點就不與之交往,我們不能因為他有優點就不反對他的霸權。這樣的真理就是辯證的真理,這樣獲得真理的方法就是辯證法。由此,我們就可以得出辯證法的定義,即:辯證法就是綜合正、反真理而求(得)為我所用真理的方法。
  • 毛澤東曾評"中庸思想":本來有折衷主義的成分
    這同孔子講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和「擇其善者而從之」,是相通的。  「躬行」:毛澤東對孔子的又一個傳承  一部《論語》,「行」字講了72次。雖然《論語》中的「行」有多種用法,多種含義,但多數用法是相對於「學」的「行」和「言」的「行」,指行動、實幹。對學與行的關係,孔子重視學習,但反對為學習而學習,主張學而致用,學了就做。
  • 《中庸》:真正厲害的人,不是沒有脾氣,而是「會發脾氣」
    琢磨君專欄——解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分享人生智慧!民國梟雄杜月笙有句名言叫:上等人,有本事沒有脾氣;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氣;末等人,沒有本事而脾氣卻大。其實,人非聖賢,誰都有生氣、發脾氣的時候,只要對發脾氣的把握恰當適中便可。
  • 這又與中庸有何關係
    孔子之孫、孔鯉之子。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伋雖然說起子思大多數人感到陌生,但要說到他的著作《中庸》就不陌生了。現今一般認為《中庸》是子思傳承孔子思想,又加以自身理解寫作的,所以書中不僅有孔子的思想文化,也有孔伋自己的觀點。而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是大體相同的,也正是如此後世也有「思孟學派」的說法。這也進一步證實孟子師承孔伋的說法。
  • 孔子教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愛一個人要節制,恨一個人要控制
    儒家的中庸思想之所以經久不衰,跨越2500年後仍有市場,就是因為人性中有極端的思想——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所以需要中庸思想去平衡。恨是愛的一體兩面,愛之深,恨之切。人們最恨的,往往不是敵人,而是背叛自己的親友。正如災難過後,人們記住的,不是敵人的暴行,而是好人的沉默。恨也是一股會加速生長的黑暗力量,不加控制,就會遍地瘋長。恨到極處,往往是咬牙切齒恨不得對方立刻死掉。
  • 中部=中庸?華中動物園總結_1256
    我的中國動物園之旅走完了大半,我終於把華中給走完了。華中地區只有三個省:河南、湖北、湖南。
  • 中庸求義|君子慎其獨也,「慎獨」的深度解讀
    ——《禮記.中庸》「戒,造字本義:雙手持戈,警惕備戰。」——《象形字典》「慎,造字本義:貞人貞卜,小心翼翼,深思謹言。」——《象形字典》「睹,見也。」——《說文》「戒慎乎其所不睹」,意思是:(君子)警惕、戒備、小心翼翼地探查那些自己所看不到的。「恐,造字本義:內心強烈懼怕,有如大杵擊搗心臟。」
  • 亞里斯多德50句經典語錄,讓人醒悟人生,值得一看
    15.我們假定,真正的善良明智之人擁有所有的運氣,他們總是在做當時條件下做最為高貴的事情,利用自己的力量將好的變為更好。16.慷慨是揮霍與吝嗇之間的中庸 ,莊重是自傲與順從之間的中庸 ,謙謹是無恥與羞怯之間的中庸 ,文雅是滑稽與呆板之間的中庸 ,高尚是卑屈和頑強之間的中庸 ,嬌柔是堅韌和病態之間的中庸。17.邪惡將人聚於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