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活到淋漓!這才是最中庸的人生態度!
很多人對中庸是有誤解的,其實中庸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方式處理問題。屬於人類最為激進的生存理念,在明白一點說,中庸就是最徹底的實用主義。
在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一體兩面。
道家文化這樣的解讀向死而生!
這是最原始的生存思維,每一個生命的個體,最終都會走向死亡,無一倖免。
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在網絡百科是這樣的解讀,字面意思為:當老百姓為了某一項追求,不再怕死了,那麼統治者用剝奪其生命的方式來威嚇人民,將沒有作用了。寓意為政者要用合適百姓的方式來治理天下,不能總是以刑法恐嚇百姓,而要以真正讓百姓愛戴的方式來治理天下,此之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其實,這是一種可笑的誤解。
老子段位沒有這麼低。
否則,《道德經》就不會成為萬經之王。
老子的意思,我們可以這樣解讀,人生之路的終點都是死亡,活著的時候,就要選擇精彩,無論你怕不怕死,都沒有實際的意義,看開了,死亡並不可怕,既然死都不怕,就沒有必要,心有恐懼。大自然充滿了無數的未知,勇敢的去嘗試,怎麼活都是一輩子,為什麼不選擇精彩?活到淋漓!
應該說,向死而生是一種豁達的心態!儒家文化的解讀,就更加有意思了!
「未知生,焉知死?」原話見於《論語 先進第十一》。
情節是這樣的!
弟子季路問鬼神的事情。
孔子很不滿,訓斥弟子「你連人的事都不了解,想鬼的事幹啥?
弟子又問,死亡後的事。
孔子更加不滿,訓斥弟子說「活都沒活明白,考慮死幹啥。「
原因,很簡單,孔子也不知道。
在孔子晚年,即將謝幕的時候,留下了三句話,左右了整個中國歷史,甚至會對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一句,時也,命也。這樣解讀,要想改變命運,就要把握時機。第二句,慎始,善終。這樣解讀,選擇道路要謹慎,選對了就要堅持下去。成功了,就是好的!第三句,盡人事,聽天命。這樣解讀,放下一切包袱,勇敢前進,只管努力去做事,其他的交給老天爺,無論成敗,至少努力過,死了也不後悔。
孔子這一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四處碰壁,顛沛流離,這三句話就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留給弟子的最後教誨。影響是深遠的,一個聖人都活成這樣,我們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第三句話,寫進了《中庸》!
被後人,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刻骨銘心的!
文天祥寫下絕筆!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曾國藩名段子,「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蘇軾名篇,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汪精衛人長得漂亮,文採更好,《被逮口佔》: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最後當了漢奸,可惜了!
我們沒有必要褒貶古人,正確的態度,是我們自己要有是非觀。
佛教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外來文化!
佛陀曾經遇過這樣的挑釁,一個有名的婆羅門,問佛。
我是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這個問題的高度,非常的深邃,被西方人稱為哲學上的三個終極之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佛的回答,相當智慧。「我說,你這個倒黴的孩子,你從來的地方來,要到去的地方去,你活明白了,就知道你存在的意義了。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被隔壁老王騙糊塗了。」
生活才是修煉場,品人間百態,成就自我價值,真正的出路是走出自己內心的困境,向死而生,活到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