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2021-01-11 養成教育知識分享驛站

向死而生,活到淋漓!這才是最中庸的人生態度!

很多人對中庸是有誤解的,其實中庸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方式處理問題。屬於人類最為激進的生存理念,在明白一點說,中庸就是最徹底的實用主義。

在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一體兩面。

道家文化這樣的解讀向死而生!

這是最原始的生存思維,每一個生命的個體,最終都會走向死亡,無一倖免。

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在網絡百科是這樣的解讀,字面意思為:當老百姓為了某一項追求,不再怕死了,那麼統治者用剝奪其生命的方式來威嚇人民,將沒有作用了。寓意為政者要用合適百姓的方式來治理天下,不能總是以刑法恐嚇百姓,而要以真正讓百姓愛戴的方式來治理天下,此之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其實,這是一種可笑的誤解。

老子段位沒有這麼低。

否則,《道德經》就不會成為萬經之王。

老子的意思,我們可以這樣解讀,人生之路的終點都是死亡,活著的時候,就要選擇精彩,無論你怕不怕死,都沒有實際的意義,看開了,死亡並不可怕,既然死都不怕,就沒有必要,心有恐懼。大自然充滿了無數的未知,勇敢的去嘗試,怎麼活都是一輩子,為什麼不選擇精彩?活到淋漓!

應該說,向死而生是一種豁達的心態!儒家文化的解讀,就更加有意思了!

「未知生,焉知死?」原話見於《論語 先進第十一》。

情節是這樣的!

弟子季路問鬼神的事情。

孔子很不滿,訓斥弟子「你連人的事都不了解,想鬼的事幹啥?

弟子又問,死亡後的事。

孔子更加不滿,訓斥弟子說「活都沒活明白,考慮死幹啥。「

原因,很簡單,孔子也不知道。

在孔子晚年,即將謝幕的時候,留下了三句話,左右了整個中國歷史,甚至會對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一句,時也,命也。這樣解讀,要想改變命運,就要把握時機。第二句,慎始,善終。這樣解讀,選擇道路要謹慎,選對了就要堅持下去。成功了,就是好的!第三句,盡人事,聽天命。這樣解讀,放下一切包袱,勇敢前進,只管努力去做事,其他的交給老天爺,無論成敗,至少努力過,死了也不後悔。

孔子這一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四處碰壁,顛沛流離,這三句話就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留給弟子的最後教誨。影響是深遠的,一個聖人都活成這樣,我們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第三句話,寫進了《中庸》!

被後人,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刻骨銘心的!

文天祥寫下絕筆!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曾國藩名段子,「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蘇軾名篇,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汪精衛人長得漂亮,文採更好,《被逮口佔》: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最後當了漢奸,可惜了!

我們沒有必要褒貶古人,正確的態度,是我們自己要有是非觀。

佛教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外來文化!

佛陀曾經遇過這樣的挑釁,一個有名的婆羅門,問佛。

我是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這個問題的高度,非常的深邃,被西方人稱為哲學上的三個終極之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佛的回答,相當智慧。「我說,你這個倒黴的孩子,你從來的地方來,要到去的地方去,你活明白了,就知道你存在的意義了。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被隔壁老王騙糊塗了。」

生活才是修煉場,品人間百態,成就自我價值,真正的出路是走出自己內心的困境,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相關焦點

  • 死生關懷:儒家的生命意識是「尊重生命」,向死而生
    孔子講的「未知生,焉知死」,其實是說中國文化、中國哲學更加重視的是「生」,面對生,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不要輕易的去消耗掉自己的生命。戰國的時候,刺客輕生成為一種時尚,孟子為當時人戒,指出「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勇」不是去拼死,可以死可以無死,我們不要輕易地犧牲生命。他甚至告訴我們,知命者不站在危牆、危巖之下,因為會坍塌。《孝經》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 《中庸》:人生以謙和為本,便是中庸的行事之道
    本文由【國學人生】原創,品讀《中庸》智慧,學習古人文化。《中庸》的最後一篇有這樣一段話:「《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在這一句話中引申的也是中庸之道的修德智慧,所謂「中庸」就是人生最合理的適度和狀態,人生的德行是在於修心,內心有一種感化他人的人格力量,但是從來不會刻意的去炫耀顯露。其實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學不會真正的謙遜低調,總是以高傲的德行刻意的炫耀自我,在無形之中,就背離了中庸的底線。
  • 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生」與「死」,一個代表希望,一個代表沉重,但不管你如何喜歡「生」的希望,活著總是一個不斷向死靠近的過程;不管你如何畏懼「死」,人最終都是逃不脫宿命的輪迴。所以,我就想跟你聊聊,如何向死而生。人的一生,就是慢慢走向死亡的過程,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人能真實地感受到自我的強烈存在感,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去不斷探尋活著的意義,或者說不斷尋找如何更好的活著。向死的過程與亡故這兩者相比較而言,向死更能使人感到生命的真實。向死而生是一個哲學的思考命題,站在哲學理性的高度,用重「死」的概念來激發人內在「生」的欲望,並以此激發人內在的強大生命力。
  • 人生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每個人都要學會坦然地面對死亡
    然而在中國,死亡卻成為人們最忌諱的話題之一。為了避免談論死亡,人們發明出「崩」、「薨」、「卒」、「歿」、「亡」、「故」等諸多關於死亡的字眼。人人都怕死,但人人都不得不死。事實上,忌諱談死,並不能讓我們逃脫死亡。相反,一個人越是敢於直面死亡,他對生命的理解也必將越透徹。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避諱談論死亡。藏傳佛教上師索甲仁波切正是這樣的人。
  • 華光書院:慎獨-中國人的人生態度
    文 | 海雲繼夢中華民族的魂我們跟各位從「中庸」來談青少年教育的問題,「中庸」這個詞,對中國人來說,應該是很熟,沒有人不認識「中庸之道」。我肯定啊,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都不知道「中庸」是在談什麼。剛才主持人跟各位介紹了,常常講「折中」就叫「中庸」,折中是折中,不是中庸。我們看一下《中庸》前面,我跟各位摘錄了兩個:一段最重要的開宗明義,就是這一段經文。這一段經文總共有三段、有三句話,第一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 書海無涯‖餘華《活著》:向死而生,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
    於是,在旁人看來這位歷經歲月滄桑的苦難中的倖存者,竟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將自己的人生向「我」娓娓道來。整個過程他的表現就如同那天邊悠悠的浮雲,從容淡定,輕描淡寫。兒子死了,女兒又死了,這種巨大的苦難該如何去承受?無人能曉。於是,當不得不去承受時,唯有去忍受。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面對死亡,我們採取逃避或恐懼的心理都是不行的,因為死是生命的歸宿,是自然的必然。在哲學詩畫看來,死亡是對我們活著生命的考驗和最後的歷練。通過死亡,我們明白,在有限的生命時光裡,我們最大的生活目標就是享受當下的每分每秒,用真摯的感情或者深沉的愛去表達自己,實現人生應有之價值。這也是孔子所希望我們的,即先把生認識清楚,先把生命和今生過好。
  • 保守、妥協與折中,這是真實的《中庸》嗎?
    第一,無論做什麼事情,如能預先確定一種誠實態度,就一定能成功,不能這樣,就不能成功;第二,要使自己內心誠實,有一定的道理,這就是要顯現出自己善的本性來,如果不能使自己善的本性顯出來,那麼就不能使自己的內心誠實了;
  • 全球確診破百萬後,我突然明白了冥王星的向死而生(12上升指南)
    這個向死而生的故事,一直都由冥王星來書寫——這個隱藏著人們最深的渴望、最大的隱秘的行星,深藏著我們最無法抗拒,卻又最根本的生命動力。生本能,即為了維持個體生存、保證在其種族中發揮力量而需要被滿足的行為,具體表現為吃飯,求偶,幫助他人、發明創造等等。死本能,向外投射,表現為對人和物的破壞、攻擊,比如爭吵、打架等;向內投射,表現為自我批評、譴責、抑鬱症,甚至自殘自殺。
  • 《中庸》的理性主義精神
    通過對《中庸》的邏輯脈絡的爬梳,筆者試從唯理論的路向,即從形而上到形而下、從先天到後天的貫通來詮釋。唯理論作為理性主義的一個方面,其特點就是以天賦觀念作為知識的起點,把觀念的內在標準作為檢驗真理並達到必然真理目標的根據和手段,《中庸》的首章實際上就已經統括了這種理路。
  • 李開復: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脫去虛名成就,人生還剩下什麼?死亡並不是人生的危機,面對死亡,修好死亡的學分,才是生命的另一種圓滿。把死亡時不時揣在身邊,才會盡情的活在當下。在毫無防備下,我戰慄地感受到死神和自己離得那麼近;和癌細胞交手的診治過程備受痛苦,讓我仿佛從雲端瞬間墜落,剎那間,不知身在何處,渺小且無助。「我忽然悲傷又理智地想到,如果我的生命所剩無多, 現在該做好哪些準備?
  • 《艾迪芬奇的記憶》:將人生與解謎相結合,從迷霧之中感悟生與死
    從古至今,關於生與死的思考從未停歇,在莊子的眼中「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對於先哲而言,人的一生就像駿馬穿越狹窄的通道一般,瞬間而過,轉眼即逝;「要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則認為生命要像夏天盛開的花朵那樣絢爛奪目,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等到面對死亡的時候,才能像秋葉般靜美地接受它
  • 《造物者之歌2》:向真向善向美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寫造紙人除了必備的工具:魂筆、點睛、誕生紙、孕生水之外,真正的精髓在於寫造,也就是紙人的靈魂。原人能夠寫造紙人,可紙人並不是低等生物,可以任人宰割。原人即使是紙人的創造者,也不能隨便剝奪紙人的權利,紙人也是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他們有血有肉,有獨立的自我意識和行為能力。原人和紙人在這個幻想紀元的世界中,應該如何相處呢?我們不斷地在書中尋找真正的答案。
  • 毛澤東曾評"中庸思想":本來有折衷主義的成分
    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毛澤東大力提倡的「這種態度」,就是孔子的學習態度。孔子說過:「可以與人終日而不倦者,其惟學乎?」《論語·述而篇》記載:「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毛澤東不僅重視自己學習,而且重視全黨的學習,重視藉此提高全黨的理論水平、知識水平和領導能力。
  • 向死而生,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在閱讀和寫作中尋找生命的真諦
    除了《班傑明巴頓奇事》中的主人公之外,不管帝王將相,還是普通眾生,最終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都是向死而生。秦始皇派出五百童男童女海外尋找長生不老之藥,音信全無,最終自己還是要邁向墳墓,留下了兵馬俑供後代瞻仰,順便也留下一個虛無縹緲的傳說,一個供後人實地考察,一個供後人聯想,讓後人不至於無聊。
  • 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人終將一死,然而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
  • 我看《西藏生死書》: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因為愛才生生不息
    人終將一死,然而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
  • 中庸之道具體來說是什麼意思?中庸之道的詳細解析
    這個問題是《中庸》的基礎,又難又不難。小編現在就給各位想學《中庸》的人科普一下,希望大家能夠愛上中庸的學問。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
  • 唯意志論與中庸之道
    中庸裡面的至誠無息,和叔本華的唯意志論是非常相似的。中庸之道後世成了貶義詞,成了平凡和平庸的代名詞,甚至成了首鼠兩端左右逢源的意思。但是古人的中庸之道,是一種極高的道德標準。甚至,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