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無涯‖餘華《活著》:向死而生,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

2020-12-05 愛琴海ai讀書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餘華在《活著》裡,描寫了這樣一個人物,他的一生充滿變故和苦難,家人不間斷地離他而去,以至死之將至之時,他與一頭瀕死的耕牛相依相伴。

令讀者驚嘆不已的,苦難和困頓雖伴隨他的一生,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尤其是在風燭殘年之時,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愈加以溫柔的目光、平和的心態示人,頑強地生活下去。

「活著」,在這裡,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執著的信念。

1、我想著,那一屁股債又不會和我一起吊死,算啦,別死啦

《活著》的主人公福貴,在故事開篇特別不招讀者待見。如果把福貴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那麼年輕時家境沒有敗落之前的那段時期,是他人生的第一階段。

那時候,他是一個鮮明的地主家庭敗家子形象。由於家境厚實,生活無憂,他整日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吃喝嫖賭,樣樣精通,上不尊老,下不愛幼,放蕩、放肆、愚鈍又愚蠢,如此一來,祖上傳下來的一百畝地,沒過多久就被他生生敗光了。

令人欣慰的,敗了家業的福貴雖然氣死了父親,卻是從頭到腳改邪歸正。從此,福貴在讀者的眼裡變了一番模樣,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規規矩矩、老實本分之人。

當他賭博賠盡了田產房產,他想過自殺,好在,那只是一瞬的念想。回到家後,父親賣掉了田產房產,全部換成銅錢,讓福貴用扁擔挑著進城還賭債,整整挑了一天。扁擔磨破了綢衫,皮肉也滲出了血。自此,福貴的人生發生了大逆轉,人性的轉變也緊隨這一轉折而來。

而後,福貴開始了他命運多舛的動蕩人生。苦哈哈地承受生活賦予他的各種責任,苦哈哈地歷經命運給予他的各種不幸與磨難。

2、福貴,一個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

毋庸置疑,苦,貫穿著福貴人生的後兩個階段。

任誰都不好去想像一個地主家的闊少爺,一夜之間,家財散盡,再反身去做新地主龍二的佃戶,且這龍二還是那個害他一無所有的罪魁禍首。

這個過程,福貴的心態是平和的,態度是積極的。沒有絲毫的怨天尤人,怪自己而不自暴自棄,實屬難得。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一前一後,福貴完全脫胎換骨,以至於待到日後龍二以惡霸地主的身份遭槍斃時,讀故事的人還著實為福貴捏了一把汗。

家族的敗落、戰場上的死裡逃生使福貴經歷了貧窮和生死的雙重洗禮,此時此刻,即便在人生的第一階段,他曾犯下不可饒恕的糊塗錯誤,都已經是徹底翻篇了。

接下來的人生裡,雖然命運多舛,兒子、女兒、老伴、女婿、外孫,一個一個先他而去,加上非常時期社會動蕩不安,自然的、人為的災難不斷,飢餓、苦難與病痛如影隨形,但對於福貴而言,他的人生已經翻開了新的一頁。

老年的福貴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過去的模樣,那些苦難和考驗,那些驚恐和哀痛,仍歷歷在目,甚至連自己衰老的過程他都猶如一個旁觀者般一清二楚。

於是,在旁人看來這位歷經歲月滄桑的苦難中的倖存者,竟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將自己的人生向「我」娓娓道來。整個過程他的表現就如同那天邊悠悠的浮雲,從容淡定,輕描淡寫。

兒子死了,女兒又死了,這種巨大的苦難該如何去承受?無人能曉。於是,當不得不去承受時,唯有去忍受。那種身為人父的痛苦,福貴沒有細說,但無疑他是經歷了一段苦挨的忍受期。

是的,忍受。除了福貴外,這個家庭中的每個人都在苦難中學會了忍受。

家珍從初始便以一個女性寬容博大的胸襟忍受著福貴的不忠帶給她的精神折磨,後來又以常人無法想像的與病魔抗爭到底的毅力忍受著病痛帶來的肉體折磨。

鳳霞則常年忍受著聾啞所帶來的諸多不便和輕視,忍受著年少時期因家境貧寒不得不與父母兄弟的別離,忍受著無法像普通人那般嫁做人妻的遺憾和傷感。

有慶則忍受著每日起早給羊拔草,然後光腳小跑十幾裡路趕去上學的苦,忍受著父親的嚴厲和「蠻不講理」,忍受著自己心愛的羊一次次被宰、被賣。

當然,這書中所有人的忍受,都直接或間接的和福貴的人生經驗掛鈎。他們的苦痛,統統都是福貴的,骨肉親情將每個人的遭遇與福貴的苦樂緊密相連。

但有一點是千真萬確的,忍受在這裡並不是妥協,而是一種堅韌不拔,一種倔強不屈。在這個家庭裡,我們看不到絕望。從福貴以及家人身上,我們感受到絕望的不存在。

3、動蕩苦難的一生,平靜快樂的一生

無疑,福貴的一生在動蕩中度過,但在這苦難之中,他的靈魂卻始終是平靜的。

日子過得又苦又累,心裡反倒踏實了。福貴在磨難中似乎找到了命運的饋贈,幸運始終沒有離開他三尺之外。老婆的賢惠、孩子的懂事,幸福的感覺一直不離他左右。幾乎所有的困頓和苦難都能被親情所帶來的溫暖和幸福感溶解稀釋。

向死而生,是沉重的,其苦難感是難以想像的。然而,在這本《活著》裡,我們感受到的更多、或是更明顯的反而不是苦難和眼淚,而是滿足和幸福、平靜和快樂。

也許我們很難將生與死的磨難和平靜的快樂放在一起相提並論,可福貴的一生確是如此。尤其是後來家珍死時,我們已經很少感覺到福貴之前那徹骨的痛了。因為他覺得家珍死得很平靜,並且還有一雙兒女在彼岸陪著她,這種歸宿理應是幸福的吧。

接下來女婿死於並不常見的搬運事故,外孫死於福貴自己的「粗心大意」,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親人離世的福貴,這個時候,他似乎看開了,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反倒以自己把親人一個個送走安葬而深感安慰了。

誰都無法抵抗命運,所以,就和命運握手言和好了。

老年的福貴心態更加平靜,伴著一頭和他一樣風燭殘年的老牛,慢悠悠地在田間勞作。他把自己的名字給了牛,兩個福貴是如此相像,不僅是各自目前的處境,甚至連之前漫長困頓的人生他們之間似乎都有難以分清的相似之處。

福貴把牛當中孩子一般「連哄帶騙」,在牛面前他平靜自然地提到一個個死去的家人,就如同他們一直都在,就在他和牛的左右、身邊,同他們一起勞作。

此時此刻,他和自己的命運交上了朋友。

賀拉斯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所以說,福貴的一生是幸福的嗎?這個時候,我們似乎又不敢妄下定論了。

然而,在書中,在福貴苦熬的一生中,我們時常見到福貴心滿意足的感嘆:

我娘常說,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我從戰場上撿了一條命回來,到了家龍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對自己說,這下可要好好活了。家珍說得對,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我們這輩子也算經歷了不少事,人也該熟了,就跟梨那樣熟透了該從樹上掉下來。

「活著」在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即使經歷太多的變故與不幸,「活著」仍然是永不磨滅的信念。同時,幸福與否也不全取決於人生中變幻不定的遭逢,而在每個人對待它的不同方式。

在外人看來福貴苦挨的一輩子,在他本人看來卻是「平平常常」的。雖然如他自己所說「越過越落魄」、「越活越沒出息」,活到最後他卻是最無牽掛、無憂慮、心滿意足的一個。

就像故事最後福貴對牛說的那句話: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這句話,同樣也是說給他自己聽的。命運安排他不間斷地去領受各種苦難的洗禮,而他一步一個踉蹌,走到今日也算盡心盡力了。

4、通過《活著》反觀現實:生活只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

作者說,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

其實,細想一下,不管是幸運的還是不幸的人,他們都是為著活著本身而活著,而非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很少有人因為一時的挫敗而放棄當下美好的生命。

「活著」本身就有一種神奇的魔力,「活著」本身就自帶耀眼的光環,「活著」本身就代表著難以磨滅的希望。

而同時,幸福與不幸永遠都是相對而言的。常言道,知足常樂。然而,當我們從《活著》回到現實生活,便會發現在我們周圍鮮有輕易知足之人。

名利場上,人們於不知不覺中明爭暗鬥,爭來鬥去,成功者在聲名顯赫中忘了初心,迷失了自己;而失敗者則在恍惚中淪為迷途的羔羊,不問方向,更不知來路。更主要的,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所失去的是生活中最寶貴的東西,快樂。而快樂無論是和名利、財富,還是與浮華、享受都沒有直接的關聯,它只源自於內心的淡然和平靜。

或許,與之相比,知足之人有缺乏鬥志之嫌,因為他們常常表現出一種安於現狀的平和。其實,知足並不等同於消極、或是墮落,不,它代表的不是它們。知足,所詮釋的無非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

生活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就如同福貴,只要他自己覺得幸福,那麼他就是幸福的。別人眼中對他的看法,也就是苦難中的倖存者,是不準確的;而唯有福貴他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才百分百正確,他經歷的是自己獨有的生活,他活著的意義全在他盡心盡力的忍受和反抗上,全在他樂觀、無怨無悔的態度上。

人生在世,我們要的就是這種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即便生活總時不時虧待我們,即便在奮鬥的過程中除了磨難和挫敗,還有那麼多的無聊與平庸,即便現實和夢想之間總隔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即便,即便……

對於我們而言,對待世界樂觀的態度,乃是命運所賦予的最高貴的饋贈。

相關焦點

  • 餘華作品《活著》被無情命運之輪碾壓之後,生命不屈的歌謠
    《活著》應該是餘華最有影響力的作品。餘華作品《活著》《活著》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叫富貴的老人坐在田間地頭,娓娓敘述著自己的一生,也曾靠著祖上留下的財產,過著大少爺的日子,風光一時,也曾輸光家產,生活落魄,莫名被潰散的國軍拉上戰場,逃跑就是死,不逃是生死難料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死亡與苦難中笑著感受幸福
    當代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殘忍的底層社會苦難人生的生存圖卷。閱讀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心靈遭受苦難與死亡之旅的洗禮。這部小說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苦難與死亡的故事,是一個人在無法改變的苦難歷程中,面臨一次一次死亡而含笑活著的悲劇。閱讀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是一次靈魂的震撼。
  • 魯迅先生和餘華,誰筆下的悲劇更揪心?是《活著》還是《吶喊》?
    是《活著》還是《吶喊》?,他們就是魯迅先生和餘華。這兩位了不起的文學大家,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而和他們一樣名揚海內的,還有他們筆下那些有著悲慘命運的主人公。餘華是中國近代文壇的一個神話,即便是在今天國人普遍沒有讀書習慣的前提下,他的作品依然是人盡皆知的文學瑰寶。而且和魯迅不同,餘華的成功和在中國人民心中的聲望完全是憑藉自己的一支筆桿,創出了這片江山,由此可見餘華文學功底和文筆多麼優秀。
  • 餘華《第七天》:越過生與死的邊境,是「創世紀」的祥和與美好
    他的生和死一樣離奇而突然,母親因意外把他降生在鐵軌上,他卻成長在人世間最美好的搖籃裡。養父收養他的時候年僅二十一歲,父子二人相依為命,其樂融融。中途他們各自有一次「拋棄」對方。一次是在楊飛四歲的時候,父親為了和一個姑娘結婚,曾把他放在自以為是孤兒院對面的石頭上。
  • 餘華《活著》:人一生要明白的三個道理,越早知道越受益
    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因為這本書裡,藏著三個深刻的人生哲理。越早知道越受益活著,要學會珍惜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出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從小衣食無憂,就連上學都要人背著去。
  • 餘華:童年在太平間睡午覺,8部作品寫死29人,連做夢都在殺人!
    就這樣,從小受到周圍環境影響的餘華開始對生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他經常去到醫院中,甚至還因為太平間中比較涼快,還曾在裡面睡過午覺。可以說,看慣了哭喊和血淋淋的他是死亡的見證人。這也就造成了他相對常人來說較為陰暗的心理。
  • 餘華《活著》:有些人看到了悲傷,有些人看到了希望
    《活著》,餘華代表作之一。餘華的作品並不多,他的作品大都真實有力,讀時酣暢淋漓,讀完心情沉重。《活著》就是一部讓大多數人讀完之後,感覺心情沉重的書。有人說,餘華的《活著》就是把大量悲傷的故事,往一個人的生命裡堆砌,這個人越悲慘,就容易引起讀者的同情與悲憫。以此來達到吸引眼球的效果。我不認同這種說法。
  • 淺談生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餘華寫:死亡不是失去生命
    文∣閒時翻書君(文章約700字,閱讀2–3分鐘,感謝閱讀)餘華的作品《活著》中有1句:「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恰如餘華寫的那樣,如果將死亡看作是生命的終點,必然會讓人感到恐懼。這是因為生命是人生上層建築的基礎,所有的擁有必然隨著生命大廈的倒塌而不再具有任何意義。死亡必然是生命的終點,將其視作是對生命的剝奪,是很自然的想法。
  • 王朔炮轟餘華:他的作品優秀,無非就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
    他習慣公開批評眾多文化名人,言辭激烈,因而被稱作「文壇惡評家」。那些年確實得罪了不少人,比如他就曾公開言辭激烈地批評過著名作家餘華。王朔炮轟餘華:他的作品優秀,無非就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在一次採訪的過程中,王朔針對餘華的為人以及他的作品曾作出如下的評價:「餘華,他要沉不下來,就沒戲……關鍵是他看不得別人好……躺在屋子裡打不開自己的內心世界……那點假淚無非就是看完別人的東西留下的一點聯想而已
  • 10句餘華《活著》裡的經典名句,最後一句講清楚了活著的意義
    有人說:「一部偉大的小說在於其歷史性和文學性。」這句話說的真好,毫無疑問,餘華的代表作《活著》就是這樣的一部偉大的作品,雖然小說只有12萬字,卻將其歷史性和文學行表達的淋漓盡致!1993年,一部偉大的著作在餘華的筆下誕生了。它們名字很簡單,就叫《活著》,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徐富貴的人在大的歷史背景下一生的悲慘故事,從一個年輕時的地主少爺到老了只有一頭老牛陪伴,一生都在眼睜睜的看著身邊的妻兒老小一個個離奇的死去。
  • 餘華的《活著》告訴了我們什麼?人生的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於是,「我」們並腿並肩地坐在大樹下,富貴開始給「我」講述他坎坷的一生。
  • 張藝謀評分最高的電影,呈現「活著」多重狀態!
    導讀:註定是悲劇的結局,餘華在他的作品《活著》中為觀眾們營造了幾乎「全軍覆滅」式的死亡設置,而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將濃濃的悲劇色彩轉變為影像的方式,為我們呈現出了「活著」的多重狀態。
  • 《活著》作者:在太平間長大,投稿5年都被退,8部作品寫死了29人
    敢這樣抨擊兩大文學巨匠,恐怕在今天沒有第二個了,這個直言不諱的人就是餘華。如果認為餘華這樣的言辭過於偏頗,其實並不盡然,在評價上,無論是誰對誰,都是站在個人立場發表的感想。更加重要的是,餘華在文壇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是站在和他們相同的高度來評論。此外,他這樣說,是因為他身為文學家,他對於世界的理解和他們是完全不同的。
  • 餘華寫小人物火了、路遙今去世70周年:人生沒有試驗,就這麼一遭
    而蟬聯亞軍、季軍的:路遙《平凡的世界》、餘華《活著》。三本小說,豆瓣評分很高,還拍成了電影。其中,一部餘華所著《活著》,看過部分原著。因篇幅較長,都是斷斷續續看,最近突然想熬夜把原著追完。除了《活著》,餘華的代表作還有《許三觀賣血記》、《兄弟》、《在細雨中呼喊》等。餘華的作品,寫得多是殘酷的社會背景裡,那些底層的小人物,但還是受到讀者的喜愛。
  • 閱讀《活著》(共餘華):讓我再了解一下生命的意義
    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推薦餘華老師的短篇小說《活著》。我第一次讀餘華老師的《活著》花了四個小時讀完全文。這不僅僅是一部9萬字的小說。正是這短短的9萬字,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不在於他的語言有多少華麗,也不在於情節有多精彩。
  • 讀餘華的《活著》:再一次讓我理解關於生命的意義
    文/八月以南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餘華01以前我們經常會說,「既然人都會死去,那麼我們活著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向我推薦了餘華老師的短篇小說《活著》。初次讀餘華老師的《活著》,用了四個小時的時間讀完了全文。這本小說並不長,全文只有9萬字。可就是這短短的九萬字,讓人讀完後卻久久不能忘懷。並不是他的語言有多麼華麗,也不是故事情節有多麼的精彩。
  • 暢銷國內外30年《活著》的真實意義: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
    凡是讀過《活著》的,至少是讀過兩遍。讀完餘華的《活著》剛好黃昏,黑暗一點點侵蝕,我仿佛在餘華筆中走完了富貴的一生,見證了他的滿目蒼夷,失無所失。讀完《活著》我們不禁思考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生太多無常,苦難才是常態。
  • 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生」與「死」,一個代表希望,一個代表沉重,但不管你如何喜歡「生」的希望,活著總是一個不斷向死靠近的過程;不管你如何畏懼「死」,人最終都是逃不脫宿命的輪迴。所以,我就想跟你聊聊,如何向死而生。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用理性的推理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