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好,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困難的了。--餘華
01
我們常說,「既然人都會死去,那麼我們活著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
是的,生命有開始,也有結束,既然末日已經知道,我們現在的存在意義何在?
有一次我被這個問題困擾,卻找不到答案。
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推薦餘華老師的短篇小說《活著》。
我第一次讀餘華老師的《活著》花了四個小時讀完全文。這不僅僅是一部9萬字的小說。
正是這短短的9萬字,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不在於他的語言有多少華麗,也不在於情節有多精彩。
相反,書中沒有華麗一詞,語言語調樸素簡單易懂。
也許他就像我們的生活本身,脫下華麗,名利權貴的外衣,留下生命的原貌。
正因為如此,我不得不重新思考「生命」與「活著」的含義是否相同。
讀餘華的《活著》:再認識不同的人生意義。
02
「活著」,和他的標題一樣簡潔,是「活著」。
人類沒有「情感」就永遠活不下去。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我們為父母而活,當我們結婚生子的時候,我們為我們心愛的孩子而活。
生活本身就是美好的。
因為父母、愛人和孩子讓我們知道什麼是愛和被愛,什麼是溫暖和幸福。
愛是生活在一起的一部分。
如果有一天,當愛你的父母先離開你;當你愛人的孩子死去;當你貧窮時,你被疾病所困擾。
當生命的支撐逐漸脫落,落入深淵時,是否意味著我們生命的意義沒有顏色?
03
每個人的生命都回歸其本質,其實就是自己。
我們經常下意識地將自己的生活與一些外部的「物質」在一起聯繫在一起。
例如:情感、健康、金錢、名利……
似乎只有這樣,生命的意義才能豐滿美麗。
一旦我們失去了這些東西,對生活的渴望似乎就不那麼強烈了。
有失戀女孩因為分手割腕跳樓;有人因為交通事故無法接受現實而選擇「殘疾人」;也有創業失敗的創業者。
生活的障礙就像我們在去玫瑰園的路上遇到的荊棘,我們只有在一路上剪斷荊棘才能遇見最美的芬芳。
去掉外在的束縛,「活著」就是生命本身的本義。
因為「活著」是「活著」,我們做「活著」不是為了生命本身,而是為了「活著」。
04
即使生活是不公平的,生活仍然是我一生中最奢侈的願望。
如果這輩子只有一個願望能實現,你想要什麼?
錢?名利?或者永遠不變的愛?
我要健康!
關於知乎有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年輕人得了絕症的經歷是什麼?
看看這個題目下的答案,下面有9000多條評論和回復。
一個接一個地閱讀評論,然後一個接一個地閱讀屬於他們的故事的評論。字裡行間,打動我的是他們對生活嚮往,對「活著」的渴望。
他們沒有抱怨,沒有壓抑生活和鞠躬。
除了健康人的身份之外,這些人往往比正常人更渴望生活,更渴望生命的存在。
生命本身的意義不是「活著」?
05
生活中沒有無法克服的困難,也沒有無法實現的明天。
任何困難,只要我們有勇氣去面對,就不能戰勝我們。
讓我們崩潰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我們潛意識裡缺乏自信。
「籃球女孩」倩紅豔,失去雙腿,變成飛魚,贏得冠軍!
錢紅豔,出生於雲南省陸良縣的貧困家庭。當我四歲的時候,我不得不在盆骨下截肢,因為我捲入了那輛車。
從四歲起,她的生活註定與眾不同。
面對生活帶來的磨難,她沒有向困難低頭,也沒有放棄自己。依然樂觀,難以面對生活。
爺爺拿起一個籃球,把他切成兩半,放在她下身,她用手走路。
最後,她被殘障遊泳隊的張鴻鵠選中,在平時的訓練中,她付出比其他人更加努力,最終在「全國殘泳錦標賽」中獲得三枚金牌。
生命的意義不是名利得失。
面對生活的艱辛,依然可以重拾信心和勇氣去面對他,挑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