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遇到挫折、遇到不幸、遇到苦難,也許有人會質疑人生的意義,有人甚至因此而放棄生命。那麼,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的《活著》讓我深深地震撼。如果你遇到了波折,在苦苦尋找活著的意義,那麼這本書會告訴你。
《活著》是福貴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
一、福貴年輕時「吃喝嫖賭,什麼浪蕩的事都幹過。」
福貴年輕時因家境殷實,浪蕩放肆。他故意當著老丈人的面騎在妓女身上,整天泡在青樓賭博,後來福貴輸光了所有家產,他爹因生氣身體虛弱而亡,老丈人接懷孕的家珍回家,要家珍與福貴一刀兩斷。此時的福貴算是遇上了人生中第一個轉折,因為他自己的惡劣行徑而一貧如洗、妻離子散。
二、「日子過得又苦又累,我心裡反倒踏實了」
福貴租了幾畝地,學起了幹農活。家珍帶著半歲的友慶回來了,一家團聚。而沒過多久母親重病,福貴去求醫,半路上卻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而後又被解放軍所俘虜,終於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鳳霞因高燒而變成聾啞人。
三、"我想她嫁給我後沒過上一天好日子"
日子漸漸步入正軌,雖然依舊貧苦,但福貴一家勤勞能幹也能勉強維持生計。到了大煉鋼鐵運動時期,家珍突患無法醫治的軟骨病。有慶五年級時,為了救縣長夫人,被醫生抽乾血而失去生命。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結婚,在產下男嬰苦根後大出血死亡;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一貧如洗,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苦根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裡難得的溫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這本書看完,有一種無力感。所有的苦難都集中在了福貴一家。每當情況漸漸好轉,總有新的磨難出現。心情隨著故事的推進而波動,福貴的蛻變也是驚人,從玩世不恭到懂得懺悔再到學會珍惜。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有句俗語叫「富不過三代」。在福貴輸光了所有家產時,他爹感慨:「從前,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到了我手裡,徐家的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傳到你這裡,鵝變成了雞,現在是連雞也沒啦。」由於家境優渥,太過受寵,他爹又敗家好賭,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福貴沾染了惡習,這也導致了整個徐家的落魄。我們經常聽說「富二代」這個詞,卻很少聽到「富三代」,就是很多富足的家境疏於對孩子的管教,過度寵溺,而導致他們缺少奮鬥的精神,只會享受前人的勞動成果。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 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 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 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 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 我還活著。」人的一生真的無法預測,一時的富裕並不意味著一生的順遂;一時的落魄也不等於一世的低谷。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人要學會超然豁達,「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以中庸之道面對命運。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作者刻畫福貴,其實和餘華本身的個人經歷有關。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煉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餘華經歷了從大富大貴到赤貧如洗的物質生活的巨大變遷,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餘華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著好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這本《活著》非常給閱讀者帶來力量。它告訴我們,活著的意志,是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每個人都應該有生命的勇氣,活著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