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震撼人心的悲劇其實是生活的意志

2020-12-06 百讀不勤

當遇到挫折、遇到不幸、遇到苦難,也許有人會質疑人生的意義,有人甚至因此而放棄生命。那麼,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的《活著》讓我深深地震撼。如果你遇到了波折,在苦苦尋找活著的意義,那麼這本書會告訴你。

《活著》是福貴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

一、福貴年輕時「吃喝嫖賭,什麼浪蕩的事都幹過。」

福貴年輕時因家境殷實,浪蕩放肆。他故意當著老丈人的面騎在妓女身上,整天泡在青樓賭博,後來福貴輸光了所有家產,他爹因生氣身體虛弱而亡,老丈人接懷孕的家珍回家,要家珍與福貴一刀兩斷。此時的福貴算是遇上了人生中第一個轉折,因為他自己的惡劣行徑而一貧如洗、妻離子散。

二、「日子過得又苦又累,我心裡反倒踏實了

福貴租了幾畝地,學起了幹農活。家珍帶著半歲的友慶回來了,一家團聚。而沒過多久母親重病,福貴去求醫,半路上卻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而後又被解放軍所俘虜,終於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鳳霞因高燒而變成聾啞人。

三、"我想她嫁給我後沒過上一天好日子"

日子漸漸步入正軌,雖然依舊貧苦,但福貴一家勤勞能幹也能勉強維持生計。到了大煉鋼鐵運動時期,家珍突患無法醫治的軟骨病。有慶五年級時,為了救縣長夫人,被醫生抽乾血而失去生命。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結婚,在產下男嬰苦根後大出血死亡;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一貧如洗,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苦根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裡難得的溫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這本書看完,有一種無力感。所有的苦難都集中在了福貴一家。每當情況漸漸好轉,總有新的磨難出現。心情隨著故事的推進而波動,福貴的蛻變也是驚人,從玩世不恭到懂得懺悔再到學會珍惜。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有句俗語叫「富不過三代」。在福貴輸光了所有家產時,他爹感慨:「從前,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到了我手裡,徐家的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傳到你這裡,鵝變成了雞,現在是連雞也沒啦。」由於家境優渥,太過受寵,他爹又敗家好賭,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福貴沾染了惡習,這也導致了整個徐家的落魄。我們經常聽說「富二代」這個詞,卻很少聽到「富三代」,就是很多富足的家境疏於對孩子的管教,過度寵溺,而導致他們缺少奮鬥的精神,只會享受前人的勞動成果。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 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 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 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 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 我還活著。」人的一生真的無法預測,一時的富裕並不意味著一生的順遂;一時的落魄也不等於一世的低谷。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人要學會超然豁達,「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以中庸之道面對命運。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作者刻畫福貴,其實和餘華本身的個人經歷有關。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煉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餘華經歷了從大富大貴到赤貧如洗的物質生活的巨大變遷,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餘華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著好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這本《活著》非常給閱讀者帶來力量。它告訴我們,活著的意志,是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每個人都應該有生命的勇氣,活著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

相關焦點

  • 魯迅先生和餘華,誰筆下的悲劇更揪心?是《活著》還是《吶喊》?
    是《活著》還是《吶喊》?因此讀者在看的時候往往覺得無比真實,無比貼近中國的現實,尤其是和國人內心黑暗的一面非常契合,這正是魯迅小說的價值所在,也是魯迅悲劇能夠震撼人心的關鍵。還是《活著》更勝一籌。這本書在剛剛出版面世的時候,沒有引起很大的轟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看了這本書,被書中震撼人心的情節和讓人失聲痛哭的悲劇打動。於是這幾年的時間,餘華的作品越來越火熱,越來越多的人聽到朋友和身邊的人說起這部悲劇,充滿好奇的翻開了這本小說,從此再也不敢看餘華的其他作品,小編也是其中之一。
  • 俄狄浦斯悲劇與自由意志的彰顯
    俄狄浦斯悲劇也因此作為一個經典案例,經常被人們拿來證明「決定論勢必否定自由意志」的不兼容論。不過很可惜,這是一種站不住腳的誤讀。  從故事情節看,俄狄浦斯無疑是有自由意志的,並且這種自由意志還恰恰來自先行的因果鏈條:他從神諭中得知,宙斯由於種種原因設定了自己必將弒父娶母的殘酷命運,所以極力「想要」逃避。
  • 生活的意義在於只陪你自身的自由意志
    人活著並不為了什麼。並且這個問題無論到什麼時候,永遠不可能得到答案。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除了自然屬性之外,人還擁有社會屬性。人之所以會擁有社會屬性,本質上在於人類擁有高級的自由意志,與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能力。
  • 繼《我不是藥神》之後,又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上線,真實催淚!
    太好看也太現實,真實又催淚,電影映射出了無數個普通人的生活現狀和得病後買藥難的困境,在社會上都引起了巨大反響。而繼《我不是藥神》之後,又有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上線,郭家良導演的現實主義題材故事片《驕陽》和當年的《我不是藥神》一樣,從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中改編而來,主要從一位母親的視角,講述癌症兒童及許多類似家庭的故事。
  • 從日常生活經驗考察自由意志
    可以說,否定了自由意志,也就等於否定了人的存在。但奇怪的是,一到了西方哲學那裡,這個問題就成了頭號難題,爭了兩千年,現在也沒個定論。為什麼呢?因為概念界定出現了扭曲,非要認為自由意志與因果必然性不共戴天。在自由意志問題爭論中佔上風的不兼容論就斷言,在決定論的氛圍下,自由意志只是個幻覺,不可能真實存在。
  • 尼採《悲劇的誕生》中的7個哲理認知!超級燒腦!
    而尼採認為表面看,叔本華似乎並沒有超出康德哲學的範圍,其實他已對康德的先驗認識形式進行了兩個方面的改造:一是轉向了唯我論,另一方面轉向了非理牲的直觀。尼採覺得叔本華是以謝林、費希特關於非理性意志的和意志的直觀性為存根,確定自己非理性的生命意志哲學。
  • 婚姻的悲劇在於與優點談戀愛,與缺點生活
    在臨床諮詢中,我接待過最多的就是關於婚姻悲劇的案子。我給無數的產生婚姻悲劇的家庭做過心理諮詢,幫助他們分析、修復和解決親密關係的問題,因此,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絕大多數人的婚姻悲劇在於,與優點談戀愛,與缺點過生活。例如,我有一位來訪者小丹(化名),她拉著剛結婚才三個月的老公來到我的諮詢室。
  • 只有讀了餘華的《活著》,我們才能體會到活著的真諦
    我以前只看過《活著》原版,但我看了張藝謀電影《活著》。就像命運不可抗拒,這就是命運。我經常想,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這本書回答說,人活著沒有理由,只是為了活本身,而不是為了任何事物而活著。我似乎看到了福貴,這樣一個意志堅定的人,在經歷了人生中幾乎所有的災難之後,終於變成了一個軟弱無動於衷的老人,他經歷了長路的漫長一生。一個人痛苦的一生可以用幾行字來概括,別人能做什麼?也許你能看到一些悲傷和嘆息兩次。事實上仔細閱讀後,福貴既不是紳士也不是壞人,年輕時不是東西,當他老了,他知道如何糾正和努力靠自己的雙手生活來保護自己的家庭,但他還是做不到。
  • 晚年駱賓王最驚豔的詩作,句句神來之筆,字字震撼人心
    這個詩人和其他的一些文人一樣,有個人的風格,對自己認定的事情絕不妥協,這也是導致他人生悲劇命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他和杜甫李白等人所抒發的情感是不一樣的。李白,杜甫都是在寫這個朝堂多麼的黑暗,沒有給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
  • 哈姆雷特的悲劇:從二元對立的文化心理結構到時代的悲劇文化性格
    另一方面,君主制度還是社會的基本組織方式,君權神聖不可侵犯,新興資產階級的意志必須通過君主的方式來表達。人文主義者們對舊的君主制度既排斥,又有認同感,從而構成了這一時期人物的雙重性格特徵。兩種相互矛盾的社會思想意識,共同鑄就了「哈姆雷特」的文化心理結構,哈姆雷特的悲劇,則象徵了兩種對立的文化之間深層次的衝突。
  • 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死亡與苦難中笑著感受幸福
    當代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殘忍的底層社會苦難人生的生存圖卷。閱讀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心靈遭受苦難與死亡之旅的洗禮。這部小說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苦難與死亡的故事,是一個人在無法改變的苦難歷程中,面臨一次一次死亡而含笑活著的悲劇。閱讀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是一次靈魂的震撼。
  • 另一種生命意志:古代神話如何影響了西方文學?
    執著於此的文學家無不受到弗洛伊德、阿德勒以及榮格的影響,相信極度個性化的心理其實可以代表人類的普遍性——當然首先需要通過象徵、聯想等精神分析。 託爾斯泰將人物內心心理分析這一藝術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甚至將神話情節用於長篇小說。
  • 張藝謀評分最高的電影,呈現「活著」多重狀態!
    導讀:註定是悲劇的結局,餘華在他的作品《活著》中為觀眾們營造了幾乎「全軍覆滅」式的死亡設置,而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將濃濃的悲劇色彩轉變為影像的方式,為我們呈現出了「活著」的多重狀態。
  • 人是意志動物:意志對於人的作用與意義
    人作為精神的動物,還是一種有意志的動物,意志也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現象。所謂意志,就是人們追求某種目的和理想時所表現出來的自我克制、毅力、勇氣和頑強不屈等精神。無論是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艱難、困苦和險阻,這就需要意志對行動的支配和調節。
  • 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
    」2.精神分析:無意識的作用19世紀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理論」,認為所謂自由意志只是幻覺,人沒有可能完全認識自我。那些自以為自己做出決定的事情,其實是受無意識的支配。「意識」、「前意識」、「潛意識」的分野告訴我們,行為與意識的關係甚小。
  • 寫就《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的古希臘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
    有這樣一部戲劇,儘管大家未必看過,卻肯定耳熟能詳,馬克思稱讚它的主人公是「哲學的日曆中最高的聖者和殉道者」,這部劇作叫《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而它的作者是古希臘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正因為如此,他得罪了天神,當宙斯派遣神使前來威逼利誘的時候,他毫不遲疑的答覆,絕不願意以奴隸的生活去更換他的苦難,並宣稱他仇恨一切不正義的天神。就這樣,普羅米修斯自願來到了高加索山脈上,在那裡,他被捆綁在了巨石之上,白天,老鷹就會來啄食他的肝臟,晚上他一邊流血,一邊恢復自己的身體,而太陽再次降臨的時候,痛苦又周而復始……但是,他反抗暴力和伸張正義的意志卻是那樣的堅定,從未有所動搖。
  • 10句餘華《活著》裡的經典名句,最後一句講清楚了活著的意義
    這句話說的真好,毫無疑問,餘華的代表作《活著》就是這樣的一部偉大的作品,雖然小說只有12萬字,卻將其歷史性和文學行表達的淋漓盡致!1993年,一部偉大的著作在餘華的筆下誕生了。它們名字很簡單,就叫《活著》,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徐富貴的人在大的歷史背景下一生的悲慘故事,從一個年輕時的地主少爺到老了只有一頭老牛陪伴,一生都在眼睜睜的看著身邊的妻兒老小一個個離奇的死去。在小說中,主人公許富貴活著接受了這一切的不幸,而且算是唯一活著一直見證了這些悲劇的人!
  • 人類到底是否擁有自由意志?這幾部電影告訴你!
    人類到底是否擁有自由意志?這是一個哲學上的重要題目,也經常是電影的一個命題。所謂自由意志,就是指人能夠不受自然社會和上帝的約束,自由地在每個抉擇中做出自己的任何決定,是我們自身每一個行動中的決策者和執行人。和它相對的,是宿命、預設論與神論。
  • 地球上迄今一共生活過多少人?有科學家說有5萬億,但其實活著的人竟...
    1781年,俄國科學家克拉夫特推算人類出現至今地球上共約生活過1727億人,1959年奧地利維克利爾教授推算,地球上共約生活過35000-55000億人,這是預估最多的人數,假如這些人都活著,那地球的人口密度或為每平方公裡就有好幾萬人。
  • 每一個悲劇背後,都有活命的機會|心理學:費斯汀格法則
    很多人正是因為這樣才把自己封閉起來,太多的悲劇讓我們來不及思考,而這些悲劇究竟是如何走到最後一步的?遠離那些可以避免的悲劇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理論——費斯汀格法則,認為人生中10%的事件,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90%,則取決於你對選擇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