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為精神的動物,還是一種有意志的動物,意志也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現象。所謂意志,就是人們追求某種目的和理想時所表現出來的自我克制、毅力、勇氣和頑強不屈等精神。無論是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艱難、困苦和險阻,這就需要意志對行動的支配和調節。沒有意志對行動的支配和調節,沒有意志給人克服困難、掃除障礙、勇往直前的勇氣和毅力,人們的目的和理想就都難以實現。意志對行動的支配和調節,表現為發動和制止兩個不同的方面。
發動表現為激勵和推動人們去達到預定目的所需要的行動;而制止則表現為抑制和防止與預定目的相矛盾的願望和行動。
意志對於人的作用與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意志對認識活動具有調控作用。意志首先是在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認識指導意志。但意志又可以支配、調節認識。認識活動是一種艱難而複雜的腦力勞動。人在認識活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生理、心理、知識、能力以及客觀環境和條件等方面的重重困難和障礙。
只有具有堅強意志的人,才能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使認識活動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才能最後品嘗到成功的甘甜和喜悅。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經濟解剖的過程中深有感觸地寫道:「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 ,這裡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裡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後來,他在《〈資本論)法文版序言》中更是寫下了這樣的至理名言: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由此可見,意志對於認識活動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其二,意志對實踐活動具有調控作用。人的實踐是有目的的活動。而實踐目的的實現,除了從事勞動的那些器官緊張外, 「在整個勞動時間內還需要有作為注意力表現出來的有目的的意志」 。一個人沒有堅強的意志,他的活動就會缺乏抗禦風險的力量,稍遇挫折就會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反之,一個人有了「有目的的意志」,就能夠按照目標去追求,矢志不渝,鍥而不捨,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毛澤東指出,往往有這種情形,有利的情況和主動的恢復,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列寧更是認為,在解決歷史重大任務的各種歷史因素中, 「工人階級的決心,它實現自己·寧死不屈,口號的堅決意志,不但是歷史的因素,而且是決定一切、戰勝一切的因素」
其三,意志對情感生活具有調控作用。人的情感生活既需要認識的指導,又需要意志的調控。生活經驗和科學實驗都表明: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容易被消極情緒所壓倒,使行動半途而廢;而意志堅強的人則能夠控制消極情緒,克服它的幹擾,做到勝不驕,敗不餒而把行動進行到底。意志對情感的調控是以認知為前提,在認知的指導下進行的。人們平時所說的「理智與情感的衝突」,其實也是意志與情感的衝突。所謂「理智對情感的駕馭」,其實是指意志遵循理智的要求而實現的對情感的駕馭。
理智本身並不具有控制情感的功能,控制是由意志來完成的。所謂「理智戰勝情感」,是指意志的力量根據理智的要求克服了與理智相矛盾的情感;而「情感戰勝理智」,則是指意志的力量不足以抑制情感的衝動而成了情感的俘虜,背離了理智的方向和要求。因此,意志對情感的調控必須與認知相結合,接受認知的指導。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情感和意志的盲目性,使意志調控沿著健康、正確的方向進行。
總之,理性、情感和意志,作為人的意識和精神的三個不同部分和方面,各自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擔負著各自不同的使命和職責,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和意義。其中,理性給人的活動確定目標和方向,並制定出達到預定目標的具體步驟和方法;情感給人的活動提供原動力,根據主客體的不同價值關係(正或負)驅使主體以不同的精神狀態(激勵或抑制)去從事活動;而意志則擔負著為人的活動克服困難和障礙(包括主體生理心理方面和外部客觀環境方面的困難和障礙)的任務。理性、情感、意志,三者既分工負責,又彼此合作,共同維護著人的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