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死亡與苦難中笑著感受幸福

2021-01-08 作家鬼譚

當代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殘忍的底層社會苦難人生的生存圖卷。

閱讀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心靈遭受苦難與死亡之旅的洗禮。這部小說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苦難與死亡的故事,是一個人在無法改變的苦難歷程中,面臨一次一次死亡而含笑活著的悲劇。閱讀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是一次靈魂的震撼。

小說通過一個鄉村小人物艱難活著的故事,同時也展現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展現了社會的大背景,以及在時代洪流中,個人不可自主和無法改變的悲劇命運。

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富家公子哥,年輕時吃喝嫖賭,享盡了富有和快樂。最後,好賭的福貴把家產輸給了龍二,一家人住進了茅草屋。敗光家產的福貴決心洗心革面,戒賭后好好生活。但在去給生病的母親抓藥的路上,福貴又被國民黨抓了壯丁。

兩年後,福貴在戰鬥中被解放軍俘虜,隨後又回到家鄉。母親已經病逝,幸好妻子家珍一直撫養著兩個孩子。土改運動開始了,贏了福貴家產的龍二被鬥死了,替福貴還了一條命。解放後,福貴以為可以過一段安心的日子了,結果,面臨的卻是一個個親人的不斷地悲慘死亡。在短短的十幾年裡,福貴親眼目睹了五個至親的人一個個死去。

先是兒子有慶的死亡。有慶是一個很懂事而又刻苦的孩子,福貴罵他穿鞋太費,他就自己赤腳上學,赤腳趕羊。但因為有慶的血型很特殊,為了給有病的縣長夫人獻血,被救討好縣長的醫生給活活地抽乾了血,最後身體衰竭死了。福貴想要為兒子報仇,卻發現縣長是他原來被抓壯丁時的「戰友」,善良的福貴和家珍悄悄咽下了這口氣,只希望這個縣長能平安活著,好好為老百姓辦點事。

第二個死亡的親人是福貴的女兒鳳霞。鳳霞因為從小一場大病變成了殘疾,是個聾啞人,一直是福貴和妻子家珍的心病。但是天性賢良的鳳霞經人介紹,遇到了老實的農村小夥偏頭二喜。偏頭二喜雖然有偏頭的毛病不好看,但對鳳霞是真心的好。福貴原本以為女兒總算命好,一輩子有了依靠,結果不幸卻再一次降臨。因為產後大出血,女兒鳳霞死在了醫院裡。福貴不敢讓身體多病的妻子家珍知道,和女婿偏頭二喜一起埋葬了女兒鳳霞。

三個月後,多年一直患病的妻子家珍,因為受不了連續失去兒子和女兒的打擊,最終病情加重死了。

再後來,女婿偏頭二喜又在工地上發生事故,被兩塊水泥板夾死。福貴再次親手埋葬了女婿二喜。然後領著孤苦伶仃小外孫苦根一起生活。

一家人只剩下小外孫苦根跟著福貴,苦根是福貴這世上唯一的親人,唯一能帶給他心靈的安慰與歡樂,卻不料在飢餓的日子裡,福貴為了讓生病的苦根吃一頓飽飯,給他煮了半鍋黑豆放在他跟前讓他吃,結果平常連黑豆也吃不到的苦根,因為吃得太多撐死了。福貴從田裡回來,看到肚子鼓鼓的撐死的炕沿上的苦根,悲痛欲絕,欲哭無淚。

幾十年人生活下來,只剩下了福貴一個人。福貴買了一頭老牛回來,給它取名叫福貴。每天與老牛相依為命,苟延殘喘。他每天對著老牛說話,嘮嘮叨叨,把它當作一個人,當作自己的親人。兩個福貴一起活著,一起耕田,一起收穫莊稼。那頭據說當時只能活兩三年的老牛,又陪著福貴一起活了十幾年。

從小說主人公福貴身上,我們看到了時代的蠻力,看到了個人命運的不可抗拒。不管是解放前還是解放後,福貴都無法撐控自己的命運。解放前他被抓丁,解放後他回到家鄉,卻面臨著一個一個親人的死亡,一次次白髮人送黑髮人,親手埋葬自己的親人,一次次經受著心靈被死亡摧殘的煎熬。

小說中最溫馨,最值得感動的是,福貴在經歷了人生的多重災難之後,沒有被命運打倒,他依然很堅韌很樂觀地活著,把苦痛埋藏,把災難埋葬,笑著面對人生,在苦難著感受活著的幸福。

與一頭牛相依為命那段日子,福貴每天和牛說話,述說著自己的喜怒哀樂,不管生活多麼艱難,不管人生多麼殘酷,都沒有把福貴打倒,他頑強地活著,而且樂觀地活著,快樂地活著,他沒有把自己的苟延殘喘定義為生存,而是堅持過著自己的一種生活。不管這生活是多麼痛苦或者苦難,福貴都是在過著自己的一種生活,在苦難中笑著,哪怕是含著淚,也要感受著活著的快樂,感受著活著的幸福。

生存和生活,一字之差,卻顯示著不同的意義。由生存而變為生活,福貴的人生得到了升華。

活著是美好的,同時又是艱難的,正因為異常的艱難,活著才具有更深刻的意義。小說中死亡的重複發生,既給人物心靈巨大打擊,也帶給讀者出乎意料的強烈震撼,從而實現了情感的升華,使讀者的靈魂在苦難中得到了淨化,獲得了藝術的審美。

正因為餘華的小說《活著》帶給讀者強烈的心靈震撼與藝術感染力,才使這部作品在中外文學界得到廣泛好評,不但獲得多種國內外文學獎項,同時也被譯為多種文字出版。目前已知的有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荷蘭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譯本。

活著,就是面對死亡與苦難笑著,感受活著的幸福。這便是這部小說,帶給我們的深刻含義

相關焦點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餘華的文字:餘華的文字是地裡長出來的,散發著一股土腥味的苦澀,我相信每個光著腳在黃土地上奔跑過的人,都能從餘華的文字裡,感受到野蠻而強勁的生命力。今天就給大家分享餘華《活著》中的10句經典語錄!
  • 餘華的《活著》告訴了我們什麼?人生的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於是,「我」們並腿並肩地坐在大樹下,富貴開始給「我」講述他坎坷的一生。
  • 讀《活著》有感,《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讀《活著》有感,《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餘華的《活著》,用簡練的語言,淡淡的文字,撰寫出平凡的故事,生動地刻畫出生活的真實,讀完這本書會讓人忍不住地去聯想自己的生活。從《活著》中我們看到這樣的兩個畫面,福貴牽著一頭買來的接近暮年的老牛在田壟上坐著眺望遠方,以及福貴一家那大大小小的幾座墳墓。那麼《活著》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我的想法是這樣的,請隨我往下看。首先是活著的力量,《活著》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只是在陳述活著這樣一個事實。「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
  • 餘華《活著》:有些人看到了悲傷,有些人看到了希望
    《活著》,餘華代表作之一。餘華的作品並不多,他的作品大都真實有力,讀時酣暢淋漓,讀完心情沉重。《活著》就是一部讓大多數人讀完之後,感覺心情沉重的書。有人說,餘華的《活著》就是把大量悲傷的故事,往一個人的生命裡堆砌,這個人越悲慘,就容易引起讀者的同情與悲憫。以此來達到吸引眼球的效果。我不認同這種說法。
  • 餘華《活著》:人一生要明白的三個道理,越早知道越受益
    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因為這本書裡,藏著三個深刻的人生哲理。越早知道越受益活著,要學會珍惜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出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從小衣食無憂,就連上學都要人背著去。
  • 書海無涯‖餘華《活著》:向死而生,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老婆的賢惠、孩子的懂事,幸福的感覺一直不離他左右。幾乎所有的困頓和苦難都能被親情所帶來的溫暖和幸福感溶解稀釋。向死而生,是沉重的,其苦難感是難以想像的。然而,在這本《活著》裡,我們感受到的更多、或是更明顯的反而不是苦難和眼淚,而是滿足和幸福、平靜和快樂。
  • 暢銷國內外30年《活著》的真實意義: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
    凡是讀過《活著》的,至少是讀過兩遍。讀完餘華的《活著》剛好黃昏,黑暗一點點侵蝕,我仿佛在餘華筆中走完了富貴的一生,見證了他的滿目蒼夷,失無所失。讀完《活著》我們不禁思考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生太多無常,苦難才是常態。
  • 《活著》震撼人心的悲劇其實是生活的意志
    當遇到挫折、遇到不幸、遇到苦難,也許有人會質疑人生的意義,有人甚至因此而放棄生命。那麼,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的《活著》讓我深深地震撼。
  • 讀餘華的《活著》:再一次讓我理解關於生命的意義
    文/八月以南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餘華01以前我們經常會說,「既然人都會死去,那麼我們活著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是啊,生命有始有終,既然結局已知,那麼我們現在存在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呢?曾經我也為這個問題苦惱過,卻苦於找不到答案。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向我推薦了餘華老師的短篇小說《活著》。初次讀餘華老師的《活著》,用了四個小時的時間讀完了全文。
  • 《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點,越早明白越好
    但是,縱然生活有一百個磨難,我們也得咬緊牙關堅持到底。也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生命的無常,就一定要讀餘華的《活著》。「生死」本就是一對反義詞。人們在談論「生」時,總是想給它穿上五彩繽紛的大花襖;在談論「死」時,卻不情願地塗上一抹黑墨、染上一片苦難。餘華總是能夠把人世間最悲情、黑暗的一面寫成稀鬆平常的故事,讀來平淡,事後感覺震驚無比。
  • 最終都要面對死亡,那麼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是最好的答案!
    餘華說人為了活著而活著。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佛說:看破,放下,自在。我們終究還是放不下心中的執念,苦苦求存,找不到解脫之法。釋義:這本書看上去像是寫的都是荒唐的事情,但卻是滲透著作者辛酸的眼淚,都還以為作者太迷戀兒女痴情,沒有人能夠理解到書中的真正意味。說到辛酸的地方,還感到可悲可嘆,古往今來我們都在做同樣的一個夢,就不用笑話世間的人愚痴了。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本身。盛和道夫說:提升心性,磨練靈魂。
  • 閱讀《活著》(共餘華):讓我再了解一下生命的意義
    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好,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困難的了。--餘華01我們常說,「既然人都會死去,那麼我們活著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是的,生命有開始,也有結束,既然末日已經知道,我們現在的存在意義何在?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推薦餘華老師的短篇小說《活著》。我第一次讀餘華老師的《活著》花了四個小時讀完全文。這不僅僅是一部9萬字的小說。正是這短短的9萬字,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不在於他的語言有多少華麗,也不在於情節有多精彩。
  • 初中讀後感範文:讀《活著》有感700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讀後感範文:讀《活著》有感7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他活著,身邊的親人朋友卻一一在這個故事裡死去。   餘華用一種平淡而近似於冷酷的筆調寫完了福貴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是民國時期的地主少爺,因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父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為了佃農。
  • 10句餘華《活著》裡的經典名句,最後一句講清楚了活著的意義
    這句話說的真好,毫無疑問,餘華的代表作《活著》就是這樣的一部偉大的作品,雖然小說只有12萬字,卻將其歷史性和文學行表達的淋漓盡致!1993年,一部偉大的著作在餘華的筆下誕生了。它們名字很簡單,就叫《活著》,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徐富貴的人在大的歷史背景下一生的悲慘故事,從一個年輕時的地主少爺到老了只有一頭老牛陪伴,一生都在眼睜睜的看著身邊的妻兒老小一個個離奇的死去。在小說中,主人公許富貴活著接受了這一切的不幸,而且算是唯一活著一直見證了這些悲劇的人!
  • 餘華:童年在太平間睡午覺,8部作品寫死29人,連做夢都在殺人!
    餘華的童年其實並不幸福。他出生於浙江的一個小家庭裡,他的父親是一名牙醫,按道理來講,他應該過著平淡的生活,但是,他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工作,舉家搬到了一個叫做海鹽縣的小地方。而餘華的人生也就因此改變。就這樣,從小受到周圍環境影響的餘華開始對生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他經常去到醫院中,甚至還因為太平間中比較涼快,還曾在裡面睡過午覺。可以說,看慣了哭喊和血淋淋的他是死亡的見證人。這也就造成了他相對常人來說較為陰暗的心理。
  • 王朔炮轟餘華:他的作品優秀,無非就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
    王朔炮轟餘華:他的作品優秀,無非就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在一次採訪的過程中,王朔針對餘華的為人以及他的作品曾作出如下的評價:「餘華,他要沉不下來,就沒戲……關鍵是他看不得別人好……躺在屋子裡打不開自己的內心世界……那點假淚無非就是看完別人的東西留下的一點聯想而已
  • 餘華作品《活著》被無情命運之輪碾壓之後,生命不屈的歌謠
    《活著》應該是餘華最有影響力的作品。餘華作品《活著》《活著》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叫富貴的老人坐在田間地頭,娓娓敘述著自己的一生,也曾靠著祖上留下的財產,過著大少爺的日子,風光一時,也曾輸光家產,生活落魄,莫名被潰散的國軍拉上戰場,逃跑就是死,不逃是生死難料
  • 只有讀了餘華的《活著》,我們才能體會到活著的真諦
    我以前只看過《活著》原版,但我看了張藝謀電影《活著》。就像命運不可抗拒,這就是命運。我經常想,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這本書回答說,人活著沒有理由,只是為了活本身,而不是為了任何事物而活著。我似乎看到了福貴,這樣一個意志堅定的人,在經歷了人生中幾乎所有的災難之後,終於變成了一個軟弱無動於衷的老人,他經歷了長路的漫長一生。一個人痛苦的一生可以用幾行字來概括,別人能做什麼?也許你能看到一些悲傷和嘆息兩次。事實上仔細閱讀後,福貴既不是紳士也不是壞人,年輕時不是東西,當他老了,他知道如何糾正和努力靠自己的雙手生活來保護自己的家庭,但他還是做不到。
  • 魯迅先生和餘華,誰筆下的悲劇更揪心?是《活著》還是《吶喊》?
    是《活著》還是《吶喊》?魯迅在中國近代經典文學中,有兩位文學家筆下的悲劇,讓我們心中感受到無比的痛苦和對人生社會無窮的迷茫,他們就是魯迅先生和餘華。餘華餘華最經典的成名作就是《活著》,雖然很多人覺得《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代表作,不過單單從兩本書的影響力來看,
  • 《活著》作者:在太平間長大,投稿5年都被退,8部作品寫死了29人
    究竟活著是為了什麼,也許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或許,我們也可以從《活著》這部作品以及作者的經歷中獲得想要的答案。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外界對他的評價也只剩下了數不盡的誇讚,可是有一個人卻說: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這個人不僅如此調侃莫言,就連魯迅先生他也不放過,他這樣評價魯迅:魯迅從文也是湊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