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餘華代表作之一。
餘華的作品並不多,他的作品大都真實有力,讀時酣暢淋漓,讀完心情沉重。
《活著》就是一部讓大多數人讀完之後,感覺心情沉重的書。
有人說,餘華的《活著》就是把大量悲傷的故事,往一個人的生命裡堆砌,這個人越悲慘,就容易引起讀者的同情與悲憫。以此來達到吸引眼球的效果。
我不認同這種說法。
01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人的閱歷不同,對事物的理解也不同。
餘華的《活著》,有些人看到了悲傷,有些人卻看到了希望。
餘華說:「我們會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得不來;我們最終會離開這個世界,是不得不離開。」
這句話似乎是《活著》這部書的基調,整部書中充滿著這種悲涼的無奈,似乎在告訴你,命運面前,一切都是塵埃,你只能死去或者接受。
福貴是《活著》的主人公,他的一生是悲涼無奈的一生。
他不斷地在失去。
02
福貴因為惡習,失去全部的財產。從此,他踏上了失去的旅程,源源不斷地失去一個又一個親人。
直到最後,他身邊僅剩的外孫苦根,也因為一場急病,離他而去。他曾經擁有很多,卻一點一點地失去,而且,大都是意外。
然而福貴卻依然活著,踏實地活著。支撐他活著下的力量,就是希望。每一次失去,福貴都能重新找到希望,並因此而坦然活著。
我覺得這希望的力量,也正是作者餘華想要展現給讀者的。
餘華在《活著》日文版自序中寫道:
「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福貴在經歷了悲慘的一生後,他能感受到幸福嗎?
福貴說:「我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
03
福貴還說:
「我在枕頭底下壓了十元錢,這十元錢我餓死也不會去動它的。村裡人都知道這十元錢,是給替我收屍的那個人,他們也都知道我死後,是要和家珍他們埋在一起的。」
當他垂垂老矣,為自己買了一頭牛,取名「福貴」,耕地時,他常和牛交談,並吆喝道: 「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福貴能夠感受到幸福嗎?心中有歸屬,也有希望的人,一定也能感受到幸福。
許多人都說,《活著》太過壓抑,太過沉重,似乎是在傳遞一種頹廢的價值觀,但我卻覺得文章所展現的,是希望的力量。
希望的力量恰恰是現代人所稀缺的。
在不久前,年僅52歲的博納影業副總黃巍跳樓,或許是因為影院停業100多天,給他帶來太大的壓力。
在更早之前,類似黃巍一樣的原本風光無限,最後在壓力下縱身一躍的企業家,不在少數。
04
有句話說,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活著》裡的福貴,他面臨的絕望處境還少嗎?但他依舊很坦然地活著,在他的身上,你難道看到的不是希望的力量嗎?
《活著》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曾經獲得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等榮譽。
張藝謀導演以《活著》為劇本改編的同名電影,豆瓣評分9.1,同樣改編自《活著》的電視劇《福貴》,豆瓣評分9.4。
這都說明了《活著》的優秀。
但在許多人眼中,《活著》不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的影響力確實更大一些。
無論是商界大亨馬雲、地產大佬潘石屹,還是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作家陳忠實,都對《平凡的世界》讚不絕口。
05
但我覺得,《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受追捧,是因為該書更多的是強調個人的奮鬥,宣揚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這很符合當下主流的價值取向。
餘華的《活著》則相對沉重一些,可是,如果你能刨開文章表面的悲傷,讀懂沉重背後希望的力量,你的人生會因此豁然開朗。
所以,如果要在兩者之中選擇其一的話,我會推薦你看《活著》。
如果正值青春年華,正在為自己的未來奮鬥打拼,《活著》會告訴你,挫折和失敗是人生常態,你要做的就是勇於面對,跨過它就是勝利。
如果你在感情面前徘徊,覺得婚姻不值得,人生不值得,《活著》會讓你懂得,婚姻的本質是陪伴,陪伴會讓你找到心靈的歸屬。
如果你人到中年,身體機能開始下降,與伴侶的感情越來越淡,兒女也漸行漸遠,生命的終點線漸漸清晰,那麼,《活著》會讓你明白活著的意義。
餘華的《活著》,是一部值得你用心去品讀的作品,有些人在書中看到了悲傷,有些人看到了希望。
如果,你看到了希望,那麼恭喜你,你的人生會很美。
--END--
圖片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作者:長願我心如流水,自由撰稿人,用文字行走江湖,用筆尖觸碰心靈,用溫暖照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