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餘華寫:死亡不是失去生命

2020-12-06 閒時翻書君

文∣閒時翻書君(文章約700字,閱讀2–3分鐘,感謝閱讀)

餘華的作品《活著》中有1句:

「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看到這句話時,不禁思考,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死亡。

恰如餘華寫的那樣,如果將死亡看作是生命的終點,必然會讓人感到恐懼。

這是因為生命是人生上層建築的基礎,所有的擁有必然隨著生命大廈的倒塌而不再具有任何意義。

死亡必然是生命的終點,將其視作是對生命的剝奪,是很自然的想法。

如此看來,當餘華寫「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的時候,這個句子的探討已經走出了現實,進入某種哲學思考的範疇。

面對死亡,人們有兩種恐懼。剛才已經說了第一種,也就是失去生命的恐懼。

而第二種,是面對未知的恐懼。死亡之時,人會有什麼感覺?死去之後,還有沒有感覺?

從唯物的角度看,當物質不再具備生命的基礎之後,感覺也就沒有了輸入與輸出的條件,我仍然相信,死亡就是一種終結,因此認為不用太計較於第二中恐懼。

但作為一種思想試驗,倒是值得說一說。

正如餘華句子的意思:「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

在我看來,並非是在討論死亡之後的事情,而是反過來讓人思考自己的生活。

有的人說,要向死而生,意在讓人珍惜時光,並放開手腳,不受思想的束縛;

而看餘華的句子,給我的感覺是,不要太在意死亡,該怎麼活就怎麼活,死亡總會到來,但請不要打擾生活。

兩下相比,不知你更贊成哪一種想法?

「翻書君」絮語

孔子曾經說: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認真過好生活,不要去想誰也不知道的事情,那樣做,既沒有意義,又耽誤生活。

對此,我表示贊同。

——

以文為心,歡迎關注 「閒時翻書君」,每日更新,與你相約(原創文字,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未知生,焉知死」的英文怎麼說?
    今天我想跟你探討的關鍵詞是Life & Death生和死在《論語》裡曾經記載著這麼一個對話,弟子季路問孔子,什麼是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我鬥膽來翻譯一下大神的古文。當你活著的時候,你尚且還不了解生命的意義。那又何必去想人死了以後的事情呢。既然如此,我們人類究竟是怎麼活的呢?關於這個話題,我在The Subtle Art今天的泛讀章節裡面讀到了一段很震撼我的話,我想分享給你:
  • 死生關懷:儒家的生命意識是「尊重生命」,向死而生
    儒家的生命意識、死亡哲學的第一個方面是「尊重生命」。孔子講「未知生,焉知死」;「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當時他的門徒中,子路非常好勇,他經常告誡子路要尊重生命,不要暴虎馮河,不要去無畏地犧牲。子路最後是死於衛國的內亂,孔子聽說他去了,就知道他可能回不來了。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有些人歌頌生命,有些人歌頌死亡,比如詩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亞諾、《少女與死亡》的作者圖尼埃爾,以及昆丁·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電影。不僅西方如此,東方亦如此。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 餘華《第七天》:越過生與死的邊境,是「創世紀」的祥和與美好
    1、生與死,愛與別離當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奧秘,你就渴望死亡,因為它不過是生命的另一個奧秘。生與死是勇敢的兩種最高貴的表現。——瓦特·蘭德《生與死》 楊絳譯讀餘華的《第七天》在感慨之餘,總不免思索有關活著的意義,以及如何對待死亡。①生,我們的「願」是什麼我們的「願」,其實就是我們的追求,我們的熱愛。在瓦特·蘭德的《生與死》裡,他表明他的熱愛是大自然和藝術。而非與人相爭。
  • 餘華:童年在太平間睡午覺,8部作品寫死29人,連做夢都在殺人!
    就這樣,從小受到周圍環境影響的餘華開始對生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他經常去到醫院中,甚至還因為太平間中比較涼快,還曾在裡面睡過午覺。可以說,看慣了哭喊和血淋淋的他是死亡的見證人。這也就造成了他相對常人來說較為陰暗的心理。
  • 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向死而生,活到淋漓!這才是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很多人對中庸是有誤解的,其實中庸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方式處理問題。屬於人類最為激進的生存理念,在明白一點說,中庸就是最徹底的實用主義。在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一體兩面。道家文化這樣的解讀向死而生!
  • 孔子,一個腳踏實地的實用理性主義者!
    所以孔子批評自己的性格急躁的弟子子路,並告訴他,真正的生活態度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你要是知道了就說知道了,要是不知道,就不知道。你自己要反思自省。這裡面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人貴有自知之明的意思。這一點,道家的老子也一直強調,人要體會大道自然,一定要認識自己,所以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與孔子的這句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孔子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
    鬼神與生死:孔子是不是宗教家?從南北朝開始,就出現「儒教」的說法,與當時逐漸在民間流傳的佛教和道教,合稱為「三教」,有跟佛教和道教分庭抗禮的意味。「儒教」又被稱為「聖教」,而孔子也從「至聖先師」變成了「聖教主」。其實,這只是某些人想用另一種方式來將孔子神聖化,把他的言論和教誨奉為聖典的舉動,很難獲得真正儒家學者的認同。
  • 智慧樹《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2019最新答案學習指南
    智慧樹 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 答案未知死,焉知生?害怕死亡,不去談論死亡,並不能避免我們的死亡。而對死亡問題的逃避卻會造成我們對死亡的無知和對人生缺乏規劃,當死亡到來時,我們就會不知所措。學習死亡,懂得死亡,就是學習生活,懂得生活,就是學習如何創造有價值、有意義的幸福圓滿人生。死亡教育,名為談死,實為論生!1【多選題】安寧療護要做的工作有2【多選題】蘇格拉底教導我們: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這對我們的啟示是3【單選題】悲傷輔導的終極目標是( )。4【判斷題】畢淑敏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她又說:我們要創造一個意義出來。
  •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不知道這段話鼓勵過多少年輕人,在迷茫無助時,在面臨抉擇時,在身處黑暗時……《聖經》上說「神,創造萬物。」這種說法早已被證偽,人體是由碳、氫、氮、氧、硫等很多元素組成,這些元素就像一個個小單元,排列組合成一個個有機分子,進而演化成單個細胞,器官,軀體。
  • 萬萬沒想到,生命與死亡是我們最大的誤會
    及其弟子們也思考過生死大事,孔子說過:」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說,生存的意義還搞不清楚、弄不明白,怎麼可能知道死亡,有什麼資格談論死亡?孔子專注於生的意義、生的倫理,把死亡這件事進行了簡單幹脆的模塊化擱置處理,不做討論,倒是也省去了邏輯上的巨大消耗,可以放心專注地語錄體樣、神諭一樣對人的生存的倫理做出許多高屋建瓴的判斷和明諭。
  • 人生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每個人都要學會坦然地面對死亡
    相反,一個人越是敢於直面死亡,他對生命的理解也必將越透徹。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避諱談論死亡。藏傳佛教上師索甲仁波切正是這樣的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索甲仁波切旅居歐洲學習。漂泊在異國他鄉,讓他深深懷念故鄉西藏,同時,也讓他對生命本質有了更深刻的體悟。不久,他便寫下名作《西藏生死書》。《西藏生死書》,顧名思義,是一部關於死亡的書。
  • 死亡是什麼?怎樣克服死亡恐懼?︱讀佛典
    死亡冰冷暗黑,有去無回,爛漫於滾滾紅塵中的鮮活個體哪個不害怕?哪個不恐懼?死亡恐懼大約是可憐人類與生俱來的必然與無奈。為了對治死亡恐懼,人類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關於死亡的學說。對中國人而言,克服死亡恐懼的辦法大約不出唯物論哲學、佛教理論以及孔子的教誨等學說。
  • 張首晟:人生就是一場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恆的!
    這個過程就叫熵增,最後狀態就是熵死,也稱熱寂。任正非認為,企業發展的自然法則也是熵由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亂並失去發展動力。而避免熵死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耗散結構。所以任正非在華為強調開放、妥協和灰度,他指出,華為公司長期推行的管理結構就是一個耗散結構,我們有能量一定要把它耗散掉,通過耗散,使我們自己獲得一個新生。什麼是耗散結構?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我以為閱讀這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對來生的無知……沒有誰教導人們死亡是什麼,該如何死去,也沒有人給予任何死後的希望,揭開生命的真相。」並不把這本書當作佛教理論的普及介紹,更願意看的是對生死的探討。有時候我想,宗教誕生的終極作用,也許只在於教會我們如何面對死亡。
  • 從死亡中感悟生命——入殮師
    社長說只有植物不要靠吃別的生物為生,一個要靠死人維生經常接觸屍體的人,對植物的清新素淨自然很是喜歡,在植物的環繞中,屍體帶來的不適會消散,這裡植物相當於自然療法的藥物。然而人畢竟不能像植物一樣無欲則剛,欣賞植物但自身不能變為植物,得滿足身體的各種需求,於是社長在小植物園裡烹製魚白,享受美味。社長說不想死就要吃,吃嘛就要吃得好。魚白,象徵了生之歡愉,享受魚白就是善待生命。
  • 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雖知其不可,得不為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句既悲且壯的話,可以說是孔子一生的真實寫照。01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年近七十的父親叔梁紇向少女顏氏求婚,生得孔子。古稀高齡的叔梁紇與年齡相差懸殊的少女結婚,是不合周禮的。
  • 餘華寫小人物火了、路遙今去世70周年:人生沒有試驗,就這麼一遭
    但,早期餘華短篇小說裡,充滿血腥和暴力。而後十年裡,小說裡增添了許多溫情和充滿愛意。這下惹來許多中國批評家的爭議「那個血腥和暴力的餘華,為何失蹤了?」。什麼猜測都有,說他娶了個漂亮妻子,改變了;生了一個可愛兒子,受到影響等等。「人紅是非多」越身處顯眼地方,越容易被爭議。
  • Get中國70問:「中國人如何看待死亡?」
    對他來說,死亡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一旦身邊的人或者是自己養的小寵物死去,自己就再也見不到他們了。小景(左)今年11歲,雖然他也經歷過家人的離世,但還是覺得自己不了解死亡。對於安樂死,他說自己非常不接受,因為好好活著比什麼都重要。同樣對死亡不是很了解的小周,卻有和小景不同的原因,還未經歷過親人離世的他表示對死亡的概念還很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