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閒時翻書君(文章約700字,閱讀2–3分鐘,感謝閱讀)
餘華的作品《活著》中有1句:
「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看到這句話時,不禁思考,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死亡。
恰如餘華寫的那樣,如果將死亡看作是生命的終點,必然會讓人感到恐懼。
這是因為生命是人生上層建築的基礎,所有的擁有必然隨著生命大廈的倒塌而不再具有任何意義。
死亡必然是生命的終點,將其視作是對生命的剝奪,是很自然的想法。
如此看來,當餘華寫「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的時候,這個句子的探討已經走出了現實,進入某種哲學思考的範疇。
面對死亡,人們有兩種恐懼。剛才已經說了第一種,也就是失去生命的恐懼。
而第二種,是面對未知的恐懼。死亡之時,人會有什麼感覺?死去之後,還有沒有感覺?
從唯物的角度看,當物質不再具備生命的基礎之後,感覺也就沒有了輸入與輸出的條件,我仍然相信,死亡就是一種終結,因此認為不用太計較於第二中恐懼。
但作為一種思想試驗,倒是值得說一說。
正如餘華句子的意思:「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
在我看來,並非是在討論死亡之後的事情,而是反過來讓人思考自己的生活。
有的人說,要向死而生,意在讓人珍惜時光,並放開手腳,不受思想的束縛;
而看餘華的句子,給我的感覺是,不要太在意死亡,該怎麼活就怎麼活,死亡總會到來,但請不要打擾生活。
兩下相比,不知你更贊成哪一種想法?
「翻書君」絮語
孔子曾經說: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認真過好生活,不要去想誰也不知道的事情,那樣做,既沒有意義,又耽誤生活。
對此,我表示贊同。
——
以文為心,歡迎關注 「閒時翻書君」,每日更新,與你相約(原創文字,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