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什麼?怎樣克服死亡恐懼?︱讀佛典

2020-12-05 文化人生譚

夕陽殘照,冷雨荒冢,一世繁華都化作了黃土一堆,枯骨一把,……這,大約是現世人生的必然歸宿。

死亡冰冷暗黑,有去無回,爛漫於滾滾紅塵中的鮮活個體哪個不害怕?哪個不恐懼?死亡恐懼大約是可憐人類與生俱來的必然與無奈。

為了對治死亡恐懼,人類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關於死亡的學說。對中國人而言,克服死亡恐懼的辦法大約不出唯物論哲學、佛教理論以及孔子的教誨等學說。

01中國人的「死亡」觀

在唯物論哲學看來,人活著時,血液流動,呼吸暢通,血液與呼吸把身體需要的養份與新鮮氧氣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獲得了這些養料後,身體器官就如工廠般開始了運轉,大腦有了意識,身體有了感覺,肌肉有了力量……

當人死後,呼吸消失,血流停止,意識消散,人體機能化為無有,鮮活的肉體就變成了一堆終將被分解掉的腐肉與壞血,即人死如燈滅。

與唯物論不同,佛教在生死問題上持「輪迴」觀。

佛教認為,人在現世的一切所思所為構成了一種巨大的力量——「業力」,在業力推動下,人死後仍然會以某種類似於意識的東西存在著(比如,在藏密宗中,這種存在叫「中陰」),並在業力的推動下,「中陰」投胎轉世,實現輪迴。

基於這種觀念,佛教提出了「因果報應、活佛轉世(藏密宗持此說)、涅槃超脫輪迴等理論:

行善積德就會形成巨大的正向業力,在正向業力支配下,人死後就會轉世成有福之人,甚至天神;否則,作惡害人就會形成某種巨大的墮落性業力,在它的支配下,壞人就會墮落於地Y、餓G、牲畜等三惡道,大約這就是佛典所謂的「因果報應論」的主要內容

藏密認為,精進修行之佛教大德如果沒有達到涅槃境界,也會經「中陰」投胎轉世,所以,用一種特有的方法就可以找到這個大德的轉世靈童,大約這就是藏密所謂的「活佛轉世論」

佛教認為,受輪迴束縛的一切生命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之苦,即使天神也不例外,所以解脫煩惱的最究竟途徑是「跳出輪迴」,達到某種不生不滅的狀態。大約這就是佛教所謂的「涅槃超脫輪迴論」。

與唯物論、佛教都不相同,孔子對死亡有一種獨特的態度,叫「存而不論」:

用《論語》的原話來說,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語怪力亂神」「祭如在」……

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面對死亡最好的態度應該是:

活好現世,把握當下,盡力完成做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人生的全部意義與價值;至於死後如何?雖然這是一個問題,卻是一個現世不用考慮的問題,只需要對死亡保持敬畏,尤其要保持一種探究與體驗的態度即可。

孔子的這一態度對中國人影響甚巨,幫助無數國人克服了死亡恐懼,直到今天,恐怕大多數中國人對死亡仍持這樣的態度。

02「死亡觀」是信仰,不是科學

面對三種不同的觀念,我們不禁要問:究竟哪種是真理?哪種對?哪種錯?

就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而言,水火不相容的前兩種觀念(「人死如燈滅」與「輪迴觀」)似乎都難稱為信實科學的理論,它們各自都有較為合理的證據,但也有解釋不了的地方。

比如,貌似科學信實的「人死如燈滅」論,其實也有許多解釋不了的問題:

比如,「百慕達三角」問題,高僧火化後為什麼會出現礦物性質的舍利子?癔病究竟是怎麼回事兒?為什麼有些所謂的活佛能治得了這種病?甚至人類的起源問題(真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嗎?現在許多科學家對此提出了質疑,至少這是一個還沒有被證實的學術構想,既然是學術構想就有被推翻的可能)等。

西哲康德曾言,科學必須經受理性的檢驗,但信仰不需要,信仰是一種個人性的實踐理性。

也就是說,面對信仰,我們無須用科學來求證,只要你相信它,並且它能夠解決你的實際問題,這就夠了,大約這就叫「信仰無爭辯」!

據此,我們認為,對於「人死如燈滅」與「輪迴觀」,似乎我們更應該把它們看成一種信仰,而不應看成科學性結論。

也就是說,對於死亡的態度、死後的情形,我們似乎無須過份爭辯,也無須理性探討,我們似乎應該根據個人的信仰、受教育程度、經歷以及文化傳統來選擇一種立場,選擇一種態度,

並且相信它,讓它陪伴我們渡過親人和自己終究要面對的死亡,以使我們更坦然、更從容也更有尊嚴地接受死亡。似乎這就足夠了,而不是非得要用理性判斷出個對錯來!

依此來看,對於受過嚴格理性思維訓練的、有著遠大濟世情懷的科學家、知識分子,似乎可以持有堅定的「人死如燈滅」觀。

持有這種生死觀,雖然面對死亡時難免痛苦不舍,但至少可以激勵自己在「有限的生命裡儘量做出無限的貢獻」。

對於虔誠的佛教徒或在家居士來說,完全可以堅定相信「人生有輪迴」。

持有這種生死觀,一來可以更從容地面對死亡,二來可以激勵自己在現世做好人、行善事。

對於宗教情懷淡泊的普通人來說,不妨持有我們的文化聖人——孔子的態度:過好現世的每一天,至於死後如何?只抱著敬畏式、嘗試式、探究式態度去體驗它,就像開啟一段新的徵程一般!

這樣的死亡態度,一來可以激勵我們熱愛生命,過好當下,勇擔人生責任,二來可以有效克服死亡恐懼:

這是因為孔子告訴我們,或許死亡是另一種開始,至少它是一種值得我們體驗和探究的事情,而不一定是一種絕對的虛無與無底的黑洞。

相關焦點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首先思考一個問題:假如今天是你最後一天,你是怎樣的心情?你該怎樣度過這一天?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當中,死亡,我們是儘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可是,不談死亡,難道死亡就不會來臨嗎?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嗎?
  • 如何克服對飛行的恐懼
    什麼是害怕飛行?也就是說,除非你對飛行有實際的恐懼,也就是所謂的恐懼症。有恐懼症的人對飛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持續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遠不止是短暫的不安感。是什麼引起了對飛行的恐懼?有幾種可能會導致你對飛行的恐懼。
  • 如何克服對飛行的恐懼
    什麼是害怕飛行?也就是說,除非你對飛行有實際的恐懼,也就是所謂的恐懼症。有恐懼症的人對飛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持續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遠不止是短暫的不安感。 是什麼引起了對飛行的恐懼? 有幾種可能會導致你對飛行的恐懼。它可能是由單一的直接影響或綜合因素造成的。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除了外國人對戴口罩防禦疫情沒有相關的意識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對生死看得更開,更早地經歷了死亡教育。出於對死亡難以名狀的恐懼,大部分人都對死亡諱莫如深、避而不談。許多家長不讓孩子參加葬禮,不允許他們談論這個不吉利的事情。許多家屬隱瞞絕症親人真實的病情,怕對方接受不了自己的死亡。
  • 設想自己的死亡,熟悉自己的死亡,把死亡和對死亡的恐懼情緒分離
    你說,參與航天任務、造飛船的都是什麼人?可以說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了,那這個道理他們為什麼想不到呢?道理很簡單,負責艙內材料的和負責艙內空氣的,是兩個部門的科學家,他們都是在各自的領域工作。他們沒有辦法想像各自的工作相加到一起,會發生什麼結果。
  • 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那,如果大人什麼都不說,孩子真的就什麼都不會知道嗎?那些臨終孩子的父母,又真的會心安、不後悔嗎?在中國教育裡,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在絕大部分大人的眼裡,都是禁忌。孩子要想獲得這方面的知識,基本都靠自學。
  • 人們為什麼害怕死亡,能否消解這種恐懼?
    正因為沒有可驗證的死亡後情形了解,也沒有人真正帶有生前的記憶(不被科學認證的民間傳說不予取信),所以死亡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未知的存在。對未知領域的恐懼其實是人類一種長久歷史積累下來的基因記憶,這同時帶有動物的自我保護本能。
  • 人死亡時是什麼感覺
    人們不禁要問,人類在死亡之路上究竟會看到怎樣的奇幻景象呢?為什麼不同種族、國籍的人們都會出現相同的瀕死體驗呢?死亡之路竟是欣喜之旅嗎阿諾德是一位登山愛好者,他在攀登阿爾卑斯山時,曾失足跌入險惡的峽谷中。幸運的是,在下落過程中,他的身體被盤旋在峽谷壁上的虹枝擋住,與死神擦肩而過。
  • 人類為什麼會對死亡產生恐懼?是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正是因為有了對死亡的恐懼,人類創造了哲學和宗教進行自我安慰,創造了醫學來對抗死亡。那麼,為什麼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仍然揮之不去呢?害怕死亡源於人類的自我保護我們知道,馴鹿見到老虎時一定會奔跑,老鼠總是會害怕貓咪的叫聲,人也一樣會害怕危險的東西,這一切都是刻在基因裡的自我保護的本能。
  • 好心情從哪來|健康篇4我們到底在恐懼什麼?疾病、痛苦還是死亡
    看到一個朋友的文章,她說她從初中第一次發現父母有了白頭髮,開始恐懼死亡,因為當時的她以為:只有老人才有白頭髮,有了白頭髮,就離死亡更近了。那段時間晚上睡覺時,她會特別害怕,覺得死亡太可怕,父母會死去這件事情更可怕。蔡志忠說他4歲就思考明白了他一生的熱愛,就是畫畫,梁文道說,他從4年級開始就思考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 易烊千璽:在死亡面前,除了恐懼還能做些什麼
    珍惜每一種異想天開珍惜每一次荒誕不經珍惜每一個現在珍惜每一種痛珍惜身邊每一份陪伴在死亡面前,作為一個普通人,除了恐懼還能做些什麼?易烊千璽主演的《送你一朵小紅花》,是《滾蛋吧,腫瘤君》《動物世界》的導演韓延拍的生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 面對死亡應有什麼態度
    那麼死亡意味著什麼?死亡意為著天災,奉獻,恐懼,無奈,嚮往,不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註解。比如汶川地震,防不勝防,數以萬計的死亡,是天災;在救災現場死亡的志願者、軍人,是獻身;情人之間產生矛盾自殺死亡的,是報復;癌症患者想像死亡的場景的那種痛苦而瑟瑟發抖,是恐懼;對亡故親人的思念而希望死亡後的團聚,是嚮往。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有些人歌頌生命,有些人歌頌死亡,比如詩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亞諾、《少女與死亡》的作者圖尼埃爾,以及昆丁·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電影。不僅西方如此,東方亦如此。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 巴夏:地球上的死亡問題
    問:是關於地球上的死亡問題。巴夏:好問:是的,呃,我想說的是,我們死後有些什麼樣的選擇?在死亡的彼岸我們都做些什麼?我們去向哪裡?巴夏:這將如你所願。問:好的,我就想討論這些。然後巴夏:噢,很好。問:在這個星球上,如果某人死了,巴夏:是的問:那可能是我們所經歷的最大的恐懼。
  • 中國最懂死亡的女孩告訴你,死亡的意義是什麼?丨一刻影像
    這段殘酷的青春讓她不得不靠近死亡,通過近十年的成長和蛻變,兩千七百個小時與臨終者的生命融合,為了讓更多的人理解死亡,可以好好地活著而創辦了體驗死亡工作坊,幫助每一個體驗者在死亡面前可以與恐懼握手言和。她說:「當死亡真正來臨,我們都要有尊嚴地和這個世界告別。」
  • 為何人面對死亡會恐懼?科學家給出了解釋,只因我們體內有它
    當人面臨死亡的時候,親人會難過流淚,除此之外人們也會恐懼死亡,恐懼屍體,儘管人類已經見證過了很多人的死亡,甚至有人也見過屍體,但是人類對於死亡依然還是很恐懼的,自古以來就流傳了關於死亡的傳說,這些故事對於人們影響很大,也足以看出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那麼人類對於死亡,為什麼會感到恐懼呢?
  • 從電影《國王的演講》看如何克服演講的恐懼
    電影《國王的演講》中,演講前夕,尊貴的王爺蜷縮在妻子旁,茫然四顧,絕望地像個交白卷的小孩,這一幕可以看到只要是人都恐懼當眾演講,連國王也不例外。有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人最害怕的事排在第一位的是當眾演講,第二位才是死亡。美國的教育和文化很多時候都在鍛鍊學生的演講能力,在這種環境下,人們還對公眾演講這麼懼怕,由此可見,當眾演講確實是讓人害怕但又不得不學的一門技能。
  • 它在美國人的心裡引起強烈的恐懼,更是恐怖的死亡公路
    它在美國人的心裡引起強烈的恐懼,更是恐怖的死亡公路。億萬年來,奔騰的科羅拉多河從KAIBAB高原中切割出這令人震撼的奇蹟。無論是在南岸還是北岸,居高遠望,都可以清楚看到坦如桌面的高原上的一道大裂痕,那便是科羅拉多河刻在這片洪荒大地上的印跡。
  • 「死亡冰手指」,這才是深海恐懼該有的樣子
    很多人對深海懷有恐懼,除了大海變化萬千令人琢磨不透、海洋中孕育有很多危險生物之外,深海更像一個恐怖深淵,有很多潛藏的未知危險。比如深海裡,所到之處無一生還的最為恐怖的殺手,並不是什麼虎鯨、大白鯊,而是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的「死亡冰手指」!
  • 死亡的意義
    那是一位一起騎過西藏的朋友,回來後,我們都陷入了融入社會的困境,我運氣比較好,幾個月的時間就熬過去了,找到一份工作重新開始,那位朋友回來後,先是被路上認識的朋友騙去做了傳銷,脫身後找到另外一份工作,卻又陷入理念的衝突,他是一個很善良的人,覺得做事應該做好,哪怕賺不到錢也要對客戶負責,但合作夥伴從商業角度出發,想盡辦法偷工減料,從客戶身上賺錢,結果最後好朋友也鬧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