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國王的演講》中,演講前夕,尊貴的王爺蜷縮在妻子旁,茫然四顧,絕望地像個交白卷的小孩,這一幕可以看到只要是人都恐懼當眾演講,連國王也不例外。
有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人最害怕的事排在第一位的是當眾演講,第二位才是死亡。美國的教育和文化很多時候都在鍛鍊學生的演講能力,在這種環境下,人們還對公眾演講這麼懼怕,由此可見,當眾演講確實是讓人害怕但又不得不學的一門技能。
人的恐懼感是與生俱來的,人人都有的,這是一種人類進化的常態,在面對不確定和未知的環境,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緊張和不安。當眾演講時人人都會緊張,具體分析產生恐懼心理的原因有兩個,即焦點效應和對未知感到恐懼。
焦點效應是是人類的普遍心理,即把自己當作是一切的中心,且高估了外界對自己的關注,這是心理學中所公認的一個事實。當眾演講時,在焦點效應的作用下,自我的感覺就像是所有人都身在黑暗裡,自己身上卻被現場唯一的一束光籠罩著,吸引了全場的關注,這種像是受到「監控」的感覺,讓自己產生恐懼心理。而另一種對未知感到恐懼是人的一種本能情緒,對於不能了解也無法把握的東西,感覺自己處在失控當中時,很容易出現恐懼心理。
既然都會緊張,為什麼有的人侃侃而談,而有的人卻語無倫次?其實,當眾演講經過訓練是可以克服的。
刻意練習
提前準備是不恐懼的前提。有一次,邱吉爾要去發表演講。到達目的地後,司機為他打開車門,他卻遲遲沒有下來。問他原因,他說:「請稍等,我還在看我的即興演講稿。」 邱吉爾是 20 世紀八大演說家之一,他演講過的次數多不勝數,就連邱吉爾這麼著名的演說家,也得為即興演講做準備,作為普通人就得更加準備充分,不斷熟悉內容,熟悉環境。TED演講者們為了短短10多分鐘的演講,要花6到9個月的時間來準備。因此要想不緊張,要不斷加強演練:對著鏡子演練;對著牆演練;對著朋友、同事演練;錄下自己演說視頻,自己糾錯;演講前多次排練。只有不斷練習,熟悉演講內容,模擬場景熟悉場景,才能在演講時表現得更加自信,更加從容。
內容技巧
無論歐巴馬、賈伯斯還是馬雲,所有好的演講都是由三部分構成:開場,觀點,和收尾。
1.開場的幾個重要原則:(1)講話中用一次「我」就要用十次「你」。」(2)七秒法則:只有七秒鐘去爭取聽眾的注意力,要把精彩的東西放在開頭。如提出問題「你們當中有多少人花了人生一般的時間開會?,如坦白,想像,講故事等。
2.觀點的展現:無論要講多少事情,都歸納為三點,因為人的大腦只能有效地對付三件事情。
3.完美的收尾:不要再給聽眾任何新的數據和觀點了,大家準備結束了,需要一些感性的東西了,比如一個故事、軼事、比喻和名人名言等。
此外,還需要好標題和好主線。主線是開場、觀點和收尾的根。如何找到主線,首先要知道聽眾是誰,他們有什麼期待,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臨場技巧
不要吃太飽!不要喝太多水!吃喝太多,導致身體沉重,精神萎靡,思維不清晰。
深呼吸:運用深呼吸鬆弛緊張情緒的辦法簡便可行。具體做法是站立、目視遠方、全身放鬆,做深呼吸,這樣就可緩解演講時的緊張情緒。
轉移目光:尋找最熟悉、最善良、最可愛、幸福的、親切的、點頭的目光,尋求支持或者採取流動式的虛視方法,有意識地迴避目光對視,以保持良好的心境。
轉移注意力:拿道具,話筒、投硬筆、資料、看屏幕,喝口茶等等。
提高音量:緊張導致聲音發顫,通過提高音量來釋放更多的緊張能量,讓聽眾徹底融入你的演講內容中。
最後總結,演講是能夠幫助自己展示個人魅力的極佳方式,在這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我們需要克服自己心中的層層阻礙去向大家展示自己。記住三點:沒人不緊張;主題突出,少就是多;多刻意練習。
演講是一種口才和思維的體現,是一種有效和他人溝通的方式,和我們工作與生活息息想關,如果你學會演講,將大大增強你的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