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的神經科學原理: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

2020-11-30 前瞻網

恐懼的神經科學原理: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

 Connor Feng • 2019-03-02 15:31:13 來源:前瞻網 E3282G1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我喜歡恐怖電影——無論是鬼怪片、血腥片還是懸疑片——但我有很多朋友寧願死都也不願看一個拿著電鋸的蒙面人。那麼究竟是什麼東西使得一些人去參與觀看恐怖電影或者進去鬼屋之類的恐怖活動,而卻使另一些人尖叫著跑開?

當我們感到害怕時,我們的大腦內部會發生什麼?

我們對可怕情況的反應通常被描述為我們的「逃跑或戰鬥」反應。在可怕的情況下,我們的身體會產生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能為我們帶來巨大的力量,在溫和的環境下這種巨大的力量是不可能出現的)和一種被稱為內啡肽的激素(也與鍛鍊和積極情緒的增強有關)。

2008年發表在《神經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logy)上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大腦充斥著多巴胺也與老鼠的恐懼和偏執行為有關。由於多巴胺也與快樂有關,所以在可怕的情況下,多巴胺的釋放伴隨著腎上腺素和內啡肽的所謂「激增」可以導致情緒高漲或興奮。有些人比其他人更享受這種快感。

大多數人實際上並不想經歷可怕或者會造成精神創傷的恐怖折磨。但恐怖電影、鬼屋、甚至過山車等經歷與真正的恐怖折磨之間有一個關鍵區別,那就是我們的大腦能夠迅速處理這些威脅,並確定它不是「真實的」。因此,如果我們的感官觸發了恐懼反應,比如在遊樂園裡突然感到地板從我們身下掉了下去,我們的大腦會立即意識到我們並沒有處於任何真正的危險之中,我們處在一個安全可控的環境內。

雖然心理學家還沒有在大腦中找到一個「恐懼中心」,但位於顳葉之間的杏仁核似乎與我們如何處理可怕的情況或威脅有關。研究發現,杏仁核受損的動物更溫順,對「逃跑或戰鬥」的反應更少。當受到威脅時,人類杏仁核的神經活動和心率也會增加。1995年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進一步證明了杏仁核在恐懼反應中所起的主導作用,該研究對一名名為「SM」的女性進行了研究,「SM」帶有一種罕見的基因缺陷,類脂質蛋白沉積症,這種遺傳疾病使「SM」大腦中的杏仁核變硬變小,導致「SM」不僅不能識別恐懼的表情,而且在典型的恐怖場景中(如身處鬼屋或被毒蛇包圍時)她也沒有表現出恐懼的跡象。

恐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有些恐懼是與生俱來的,比如那種在蹦極的時候告訴你不要跳的恐懼(即使你已經知道自己被綁在蹦極繩索上是安全的並且不會撞到地面)。我們依靠這些恐懼生存。然而,我們也會被設定去害怕那些本來並不可怕的東西。

1920年,心理學家發現了經驗證據,證明恐懼可以通過所謂的「小阿爾伯特實驗」來進行習得。一個情緒穩定的9個月大的嬰兒被稱為「阿爾伯特」,實驗設定要他害怕毛茸茸的東西,就像巴甫洛夫用狗做實驗一樣。在實驗中,實驗人員每次給孩子一隻小白鼠玩,然後實驗人員就會在嬰兒看不見的地方用錘子猛敲一根鋼筋。這個可憐的孩子以前並不害怕老鼠,但後來當老鼠重新出現在他面前時,他很快就變得非常痛苦。小阿爾伯特甚至把這種恐懼轉移到其他毛茸茸的東西上,包括兔子、海豹皮大衣和聖誕老人面具上的鬍子。

如果你對以科學的名義恐嚇嬰兒的想法感到震驚,那麼請你放心,這樣的實驗在現在永遠都不會通過道德測試。現代標準不會允許具有如此高長期心理損害風險的測試,此外(雖然這個沒有那麼重要),這個實驗也沒有包含一個對照對象來進行比較,在小阿爾伯特1歲左右實驗結束了,但結束之後實驗也沒有對他進行任何回訪。

我們的恐懼還取決於個人的童年經歷。例如,一個孩子如果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狗攻擊過,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可能也會繼續害怕狗。當我們情緒高漲時,大腦釋放出的化學物質可以幫助我們對當時的情況建立更強的記憶,就像是為我們當時周圍環境照的一張生動快照,同樣,我們也會確切地記得當我們聽到壞消息的那一刻我們在哪裡或我們在做什麼,因為同樣的機制也在發揮著作用。

因此,如果我們能夠被設定去害怕某些東西的話,那麼我們的文化教養必然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害怕什麼。恐懼一般有著相同的主題,常常和非自然的東西有關,但是這些非自然的東西可能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例如殭屍,惡魔和鬼魂,並且會隨著地理位置和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例如,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波多黎各首次報導發現以牲畜血液為食的獸性動物丘帕卡布拉(chupacabra)以來,這種傳說怪物的故事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就突然變得很常見,但這種多刺的爬行動物在其他國家卻並不出名。

受文化影響的恐懼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例如,早期的恐怖電影,由於巧妙地運用了模糊的視角(如1919年《卡裡加利博士的小屋》)或陰影與光線(如1922年的《不死殭屍—恐慄交響曲》),當時的人們就已經認為這些電影是恐怖的了。但現在的導演們有了更多的錦囊妙計,包括CGI和色彩等,觀眾對他們的恐怖視覺效果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更早的時候,人們曾經也認為畸形秀是恐怖的。觀眾們敢去看長得奇怪的人類,比如長著鬍子的女人或者所謂的「活娃娃」。值得慶幸的是,在當今的社會規範下,因為某人與眾不同而呆呆地盯著他看的想法已經是非常可怕的了。

人們最害怕的是什麼?

2001年蓋洛普民意測驗對1000名美國成年人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發現最普遍的恐懼(51%的受訪者)是對蛇的恐懼。此外,公眾演講、高度、密閉空間和蜘蛛/昆蟲也是人們最害怕的五大恐懼。反應也因性別而異,女性更可能害怕爬行動物和昆蟲,但男性更可能害怕去看醫生。並且這也因種族而異,例如,白人比有色人種更害怕公開演講。

雅虎(Yahoo)最近對小於的2萬名用戶志願者進行了一項眾包調查,結果發現,在14年後人們的恐懼變得略有不同。排名前三的恐懼症分別是恐高症、蜘蛛恐懼症(怕蜘蛛)和幽閉恐懼症(怕封閉空間)。前十位還包括:恐海症(害怕深水)、演講恐懼症(害怕公開演講)和注射恐懼症(害怕針頭,暈針),密集恐懼症(害怕孔洞形狀不規則的物體)和鱗翅目恐怖症(害怕蝴蝶)也在前20名之列。

——Sabrina Stierwalt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斑馬魚帶我們了解恐懼
    我們常常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但是你知道嗎,即使只有7秒的記憶,在面對恐懼的7秒裡,魚也會像人類一樣感到害怕,它們的大腦會像人類一樣發生劇烈的活動和積極的信息傳遞
  • 大腦中有導致恐懼記憶反覆的神經元:有助於治療焦慮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神經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組細胞是導致恐懼記憶突然反覆出現的原因(人類大腦中最神秘區域)。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於研究者就某些治療焦慮、恐懼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方法應該如何使用提出新的建議。
  • 一種大腦活動模式形成永久恐懼記憶
    大腦活動可以預測到一次可怕的經歷何時將成為永久的恐懼記憶,這是《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
  • 腦部掃描顯示,我們的噩夢可以幫助我們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恐懼
    但新的研究表明,噩夢除了恐嚇我們之外對我們還有有益的地方,它們可以像「一夜療法」一樣工作,重新調整我們的大腦,以便在第二天更好地應對恐懼。通過繪製人類睡眠時的大腦活動圖,這一發現強化了這樣一種觀點:在做夢時排練糟糕的事件,為我們準備好面對現實。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報告噩夢較多的人在清醒時也有更強的恐懼抑制。
  • 這些巨物,會令我們從心裡感到恐懼
    但當你已經習慣了這種巨物的存在並根據科學知識判斷它不可能威脅到自己生命之時,或者了解到這只是一部天馬行空的科幻作品,這是現實中完全不可能發生的情況,我們對這種巨物本能的恐懼感和壓抑感便會逐漸減輕直至消失。
  • 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你屬於哪種恐懼症?
    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你屬於哪種恐懼症?時間:2017-03-20 10:58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你屬於哪種恐懼症?如今,一部名為《鯊灘》的新電影再次震撼   原標題: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你屬於哪種恐懼症?
  • 「巨物恐懼」真不是膽小
    而有巨物恐懼症的人完全無法接受任何與巨大事物相關的信息,哪怕是一張照片,或者在與人交談時談起那種感受都會讓他感到超出正常情況的恐懼,這是種極端的焦慮,而且這種恐懼帶來的焦慮感從外人看來是不合情理的。需要明確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恐懼的東西,這不是值得感到羞恥的事情。當我們面對一個巨物恐懼症患者時,需要嘗試理解他們的情緒,而不是因為無法理解或感同身受因而嘲笑對方。
  • 川普和拜登在等待大選結果時,他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
    ,等待大選結果的川普、拜登以及美國的選民;比如,提交了申報課題後等待是否中標結果的你……那麼,在等待結果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那麼,當你擔心不確定的負面後果時,大腦中發生了什麼?恐懼和焦慮共享部分神經迴路科學家曾經認為恐懼和焦慮各有獨特的大腦迴路。恐懼是指對即將發生的明確威脅的強烈而短暫的反應(戰鬥或逃跑響應)。焦慮更多是對不確定的威脅感到警覺。
  • 社交恐懼的本質是什麼?利用前額葉三大原則,可以有效克服恐懼
    社交恐懼的本質根據我們前面章節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的原理,任何一個事情,都會產生【想要】與【不想要】的兩種相對應的心理反應,所謂「想要」的事情就是多巴胺類神經元激素的快感驅動的,任何我們想要的事情,在大腦層面都意味著有一定的「快感」情緒相關聯著,這些情緒,有些強烈,有些弱些。
  • 神經學家發現恐懼和焦慮的大腦迴路存在重疊
    神經學家發現恐懼和焦慮的大腦迴路存在重疊 與以前的理論相反,恐懼和焦慮反映了共同的神經構造塊 根據2020年9月21日發表在《神經科學》上的一項研究,恐懼和焦慮反映了大腦迴路的重疊。 這項硏究結果突出表明,有必要重新評估指導焦慮研究的現有模式。
  • 克服飛行恐懼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雖然飛機失事概率遠遠低於汽車,但是對於有著飛行恐懼的人來說,這些數據恐怕仍然無法有效克服內心的恐懼。選擇一個可以避免觸發恐懼的座位如果你在飛行中感到不舒服,那麼花一些額外的錢將非常值得。
  • 2017年哪些科學問題讓科學家充滿期待又感到恐懼
    臨床實驗顯示,癱瘓的動物通過使用大腦到脊椎的電子連接裝置可以重新恢復行走能力,這些技術未來將擁有更多應用潛力。這個領域正迅猛發展,我期望2017年能提高對大腦的科學認知,從而促使神經損傷或疾病導致喪失的功能重新恢復。
  • 科學家說「我們只使用了大腦的10%」是個假的,大腦其實更神奇
    事實上,大腦的所有區域都是活躍的,同時在發揮作用。神經外科醫生在做手術時,必須小心翼翼,以免不小心碰到了大腦的區域,影響大腦功能。並且,不常使用的大腦區域會被清除。如果哪個神經元你不去用它,它就被修剪掉(就像園丁修剪樹杈一樣),這就是「突觸修剪」。
  • 當恐懼抓住你時,請不要怕,神必與你同在
    雖然我為他的這個發言機會感到興奮,但我也因著附近敘利亞的恐怖活動而有些擔心。多虧了現代科技,我們計劃每天都用視頻電話來保持聯繫。在那周的某一天,我們約定的 聯繫 時間過去了,我丈夫沒有聯繫我。也許他只是有事耽誤了,我想。我查看簡訊……沒有。我檢查了一下,確保我的電話鈴聲開得足夠響……是的。也許他正在和某人深入交談……但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開始感到恐懼。
  • 我們看到木星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這裡面包含倆個方面,一個是木星,一個是恐怖,我們分開來聊聊。首先說木星,木星是我們太陽系除太陽外最大的天體,體積足足有1300個地球,它是個巨大的氣態行星,而且自轉極快,大約10個小時自轉一圈,由於其巨大的引力與極快的自轉,還有更複雜的原因形成了木星特有的條紋,還有標誌性的大紅斑。
  • 陳天橋:為什麼我們必須了解大腦?
    從歷史上看,這種欲望或者擔心失去的恐懼,如果處理不當,可以讓好人犯罪,讓國家發動戰爭,讓動物滅絕,讓冰川融化,讓人類想要逃離地球。 所謂「理性」,從歷史的長河中來看似乎並不是主⻆。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欲望以及擔⼼失去的恐懼,都來自於我們的大腦,而我們一直沒有打開過大腦這個黑盒子,來研究這種欲望和恐懼究竟來自於何方。
  • B肝真正令我們恐懼的其實是恐懼本身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沒有雷闖的魄力及膽識,屬於B肝攜帶者的健康證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容易的辦出來?  「雷闖式的經歷」最起碼說明了,即便在衛生部門,即便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得到了修正,職能部門及許多工作人員仍然是無法改變其「心理歧視」的。此外,還包括社會中一些用人單位的「招聘歧視」,同事、同學之間的「排斥心理」,甚至有些電視劇如《蝸居》般的臺詞映射。
  • 從月球看地球為何感到恐懼?究竟在恐懼什麼?太空人發現了什麼?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然天體,但從月球上眺望過地球的太空人不過區區12個而已,如果加上月球軌道上的太空人,那麼也就幾十人,在遠離地球38萬千米的月球上看地球,肯定別有一番風情,但事實上卻不能用風情來形容,而是隱藏在內心的深深恐懼!
  • 從月球看地球為何感到恐懼?究竟在恐懼什麼?太空人發現了什麼?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然天體,但從月球上眺望過地球的太空人不過區區12個而已,如果加上月球軌道上的太空人,那麼也就幾十人,在遠離地球38萬千米的月球上看地球,肯定別有一番風情,但事實上卻不能用風情來形容,而是隱藏在內心的深深恐懼!月球上看地球,有什麼不一樣?
  • 認知神經科學 | TechX 2020
    從這個經典案例的分析開始,神經科學家們越發意識到思想,決策和更複雜的認知功能與大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為理解這些聯繫的工具,大腦的生物學基礎也就變成了當代神經科學家們研究的首要問題。隨著這十幾年間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我們有了更多學習大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