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真正令我們恐懼的其實是恐懼本身

2020-11-30 搜狐

  衛生部今日通報,我國已於近期制定取消入學就業體檢中B肝五項檢查有關政策,明確禁止將攜帶B肝病毒作為限制入學就業的條件。政策在出臺之前將會通過有關部門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12月29日《揚子晚報》)

  「B肝歧視」被稱作「中國第一歧視」。這不僅僅表現在對B肝病毒患者及攜帶者的病理歧視,更關乎到人與人之間的尊嚴及權利平等問題——更可怕的是,我國竟有1.2億人遭遇著這種不公平。而就「歧視源頭」來說,製造這種社會歧視的不是別人,而恰恰是政府部門自己的「歧視規定」。所以,衛生部取消入學就業體檢中B肝五項檢查有關政策,是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大事。

  可是,在筆者看來,這仍然不是值得唱讚歌的時候,因為「B肝歧視」不僅僅是一個政策方面的簡單命題,更為關鍵的,還應該破除社會對於B肝的「心理歧視」。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雷闖式經歷」了。今年22歲的雷闖,本科畢業後,為了驗證《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中對B肝「解禁」是否真正奏效,較真的他提出了辦理健康證的申請。但是,在辦證的過程中,當地部門卻總以各種理由拒絕辦證。直到新聞播出並引起媒體熱議之後,雷闖才辦到了真正的「健康證」。然而這個時候,已經距離開始申請有40天之久了。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沒有雷闖的魄力及膽識,屬於B肝攜帶者的健康證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容易的辦出來?

  「雷闖式的經歷」最起碼說明了,即便在衛生部門,即便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得到了修正,職能部門及許多工作人員仍然是無法改變其「心理歧視」的。此外,還包括社會中一些用人單位的「招聘歧視」,同事、同學之間的「排斥心理」,甚至有些電視劇如《蝸居》般的臺詞映射。王陽明曾講,「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也正是這個道理。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令我們恐懼的,其實只是恐懼本身。社會人群對於B肝患者以及攜帶者的歧視,也只是出於對B肝病毒的恐懼才造成的。「雷闖事件」後,記得有媒體採訪過幾家飯店老闆,他們一致表示「只要有健康證,招聘一定會一視同仁」,但是,老闆們還這樣說,「我們不會讓食客們知道我們店裡是有B肝攜帶者的,因為這一定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意。」而事實上,老闆們們雖然說「一視同仁」,可我們的心裡還是沒底兒,對於一個潛在的能影響生意的僱員,企業怎麼能不存在潛在的歧視呢?

  雖然我們都知道,這種恐懼不過是一種「被誤導」的表現,可是,消除社會人群的「被誤導」心理卻也並非易事。這首先是因為,大部分人對於B肝病毒的相關知識仍然存在著相當大的知識漏洞,至少,許多人仍然是不知道B肝病毒的傳染途徑,以及B肝攜帶者的安全係數。而解決這樣的知識漏洞,是必須依靠衛生部門強有力的宣傳工作來彌補的。

  另外,作為社會的每一員,也應該從心底裡主動掃清對於B肝病毒的歧視心理。不僅如此,還應該提高一下對B肝病毒患者及攜帶者的關愛程度。事實上,只有我們每個人都做到這一點了,社會歧視才可能從根源上消除。

  B肝歧視是一個社會問題,解決好B肝歧視的問題,有利於平等社會的發展與漸進。只不過,現在我們剛剛走完了「萬裡長徵的第一步」,即政策方面的取消,而取消整個社會心理層面上的歧視,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們期待著未來的某一天,B肝歧視政策和歧視心理能夠雙重取消。只有這樣,佔我國十分之一人口的人才會享受到真正的公民權利。

相關焦點

  • B肝歧視短期內難消 根本原因是恐懼
    一切皆因「B肝歧視」而起。在探究「B肝歧視」為什麼會存在的問題上,有社會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因為很多人不清楚B肝的傳播途徑,認為和B肝病毒攜帶者生活、工作在一起隨時可能被傳染。這「歧視」,其實是人們對疾病的恐懼。這種恐懼在現實中被無情誇大,而強制B肝檢測在其中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衛生部通報上述政策意在破除這種制度安排,以消除B肝歧視。
  • 「B肝歧視」其實是B肝恐懼
    沒有人知道中國為什麼會有10%的人口是B肝攜帶者,我們卻知道中國B肝病毒傳播的「土壤」…
  • B肝患者自述:因身邊同事得了肝癌而覺得恐懼
    一位B肝患者的自述:我今年26歲,工作順利,生活豐富。然而,我卻是一名B肝患者,醫生說,可能是從母親那兒傳染的,母親也確實是B肝陽性。時間越長,「B肝」這個陰影在我心裡越來越大,更要命的是,最近我的同事張哥,突然因為肝癌住進醫院。
  • 令你產生恐懼的是什麼?4種方法教你擺脫恐懼束縛
    頓時,一幅令我記憶深刻的畫面浮現在腦海:那天早上,媽媽正準備送我去上學,打開門突然「啊」的一聲,嚇了我一大跳,原來門口躺著一條「土地蛇」。當時的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腦海裡一片空白,下意識地跟著媽媽一起喊起來,甚至連它真正的模樣都沒敢看清。之後每次遇到,我跟媽媽都是同樣的反應:我被它嚇到,旁人被我嚇到!
  • 這些巨物,會令我們從心裡感到恐懼
    所謂巨物恐懼症,其實是來源於作為生物的人類對猛獸、惡劣天氣等威脅到自身生存的事物產生的一種本能的畏懼感,對人來講,其常表現為恐慌和強烈的壓抑感。因此巨物恐懼症的癥結關鍵不在於巨物的體量,而在於這種體量的巨物潛藏的死亡暗示。
  • 恐懼的神經科學原理: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
    恐懼的神經科學原理: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但恐怖電影、鬼屋、甚至過山車等經歷與真正的恐怖折磨之間有一個關鍵區別,那就是我們的大腦能夠迅速處理這些威脅,並確定它不是「真實的」。因此,如果我們的感官觸發了恐懼反應,比如在遊樂園裡突然感到地板從我們身下掉了下去,我們的大腦會立即意識到我們並沒有處於任何真正的危險之中,我們處在一個安全可控的環境內。
  • 斑馬魚帶我們了解恐懼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斑馬魚害怕時大腦是如何活動的,來找到更多關於恐懼產生的機制和信息,這將有助於科學家開發更好的治療與恐懼相關的精神疾病的方法。為什麼恐懼很重要?在我們的日常經歷中,我們經常感到害怕,害怕危險的東西,比如蛇和其他有毒的動物,害怕高處、害怕壞人,等等。
  • 書香海口 好書推薦 |《地洞》卡夫卡的恐懼或許也是我們的恐懼
    他說他自己的本質就是恐懼,他恐懼一切,但唯一不恐懼的就是寫作本身。卡夫卡設想,自己最理想的寫作狀態是「帶著紙筆和一盞燈待在一個大的被隔離的地窖的最裡面」,有人給他送飯,飯只放在距他房間很遠的地窖最外層的門邊,在這樣的狀態中他將會寫出多少偉大的著作! 但是,現實生活中的他卻飽受保險公司職員的身份、專制父親的軟弱兒子、家庭生活之嘈雜、肺結核纏身等諸多苦惱。
  • 紐西蘭總理髮聲 稱弗洛伊德之死令她「恐懼」
    △紐西蘭總理傑欣達·阿德恩據當地媒體報導,當地時間6月2日,紐西蘭總理傑欣達·阿德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美國警察暴力執法導致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死亡一事令她感到「恐懼」。阿德恩在接受紐西蘭國家電視臺(TVNZ)採訪時說:「我認為我和其他所有人一樣對我們所看到的事情感到恐懼。」當地時間6月1日,在美國和全球各地的抗議活動中,成千上萬的紐西蘭人也舉行了和平遊行,譴責美國警察暴力執法。
  • 人造人真正讓誰恐懼
    那麼,「人造人」到底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東方處之泰然 聯大開會討論複製人之際,正值中國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會議期間,又爆出了中國克隆牛問世的新聞,但這些在代表中的反應都不大。 筆者在人民大會堂臺階上隨機「圍堵」了十餘位代表,請他們談對複製人的看法,大多數人露出一種不可思議的表情。有人立即說:「這不是我的專業領域。」
  • 「巨物恐懼」真不是膽小
    自然博物館的史前動物館,帶著兒子站在巨大的恐龍模型前感受曾經的地球霸主帶來的震撼,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原本喜歡各種恐龍玩具的兒子看著眼前的恐龍,神情中卻並沒有表現出欣喜,反而往我身後躲了躲,同時抓緊了我的手,眼神中閃過一絲恐慌。
  • 家裡的頂梁柱塌了,B肝患者如何能不為肝癌「恐懼」
    後夫妻倆心情平穩後,我了解到,劉先生本來就有B肝,一直吃著保肝降酶藥,也沒有重視過定期檢查,想起來就去檢查一下,也沒在意,現在真是後悔死了....我國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細胞癌(HCC)患者中,由B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別為 60%和80%,可見B肝病毒的確是我國大多數晚期肝病的罪魁禍首。 慢性B肝患者如何躲開肝癌這一噩夢呢?
  • 關於恐懼的問答:學會體會和穿越,學會堅持和釋放,就能消除恐懼
    Ta最大的恐懼就是丟失自己。在不斷否定自己的時候,其實就在不斷地丟失自己。Ta卻以為那種否定才讓Ta找到自己。當Ta能夠非常肯定自己的時候,Ta根本就不會擔心丟失自己,就不會再有這個恐懼了。 問:怎樣釋放這個恐懼? 答:堅持自己的立場。如果你覺得心裡不舒服,其實就是你在否定自己。
  • 巨齒鯊:非常驚險刺激的一部電影,逼真的畫面讓我們真正感受恐懼
    自從3D電影被開發出之後,很多的電影都開始開創了自己的3D類型的電影,畢竟那種能夠帶給大家逼真的感覺還是非常舒服的,雖然這樣的精彩場面並不是一直都存在,但是電影中那些精彩刺激的畫面還是非常刺激的,當然有時候也會感覺到恐懼,畢竟部分的電影還是有些嚇人的。
  • 孩子從小恐懼「某樣事物」?生物學實驗告訴你,這其實是條件反射
    二、遺傳 孩子天生產生恐懼感,其實與遺傳也有一定的關係 三、教育方法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故意講一些令孩子感到恐怖的故事,或者像「你再不睡覺就會被怪物吃掉」此類恐嚇,甚至是明知道孩子害怕什麼,故意用孩子害怕的事物來威脅他們,讓他們聽話。
  • 恐懼的「雙胞胎」霍布斯
    霍布斯給人們提供的是一個兩難選擇:要麼是無所不在、目標不明的恐懼,要麼是確有所指、非常具體化的恐懼,也即橫死於主權者司法之劍下的恐懼。兩害相權取其輕,霍布斯傾向認為後者要好那麼一點點,哪怕國家此時已然變異為舊約聖經中那個令人恐懼的巨獸——利維坦。有人或許會大聲反駁:這不合理!
  • 電影解析︱《小丑回魂》:真正的恐懼,源自於內心
    今天我們來講一個一言不合就吃小孩的故事,《小丑回魂》。(本文涉及少量劇透)電影改編自著名恐怖大師史蒂芬金在1986年出版的經典小說《死光》,這個故事早在1990年就被搬上了熒幕。而27年後的2017年,拍攝過驚悚恐怖片《媽媽》的導演安德斯·穆斯切蒂對其進行了翻拍。
  • 真正的恐懼是什麼:恐怖文學中的人類原始情感
    本文為洛夫克拉夫特系統性解釋恐怖文學的學術作品,從遠古人類對超自然的崇拜到美國的怪奇傳統,「未知」都是人類骨髓深處潛藏的最大恐懼。在未知被大面積剝離的當代,或許只有恐怖文學能給人們帶來久違的崇高感。01 真正的恐懼是什麼?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則來源於未知。
  • 未知讓人恐懼,恐懼讓人瘋狂,電影《迷霧》讓我們看到真實人性
    對他們而言,在等待的過程中,不僅遭受到外面不知名怪物的威脅,潛伏在內心的巨大恐懼才是真正吞噬他們的心魔。《迷霧》高明的一點,就在於它有辦法循序漸進、一點一點把恐懼的感覺經由不同的事件準確地打進觀眾的心裡,節奏控制得相當精準,而且層次堆疊有序。就如同「迷霧」這個主題,劇中人所面對的危機一直是處於未知卻又隨時可能爆發的,它並不一次就告訴你危機的全貌到底是什麼?危險的底線究竟在哪裡?
  • 克服飛行恐懼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雖然飛機失事概率遠遠低於汽車,但是對於有著飛行恐懼的人來說,這些數據恐怕仍然無法有效克服內心的恐懼。與空服員溝通旅行健康品牌Jetsetter Chic創始人Jennifer Jaki Johnson本身也是位空服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