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讓人恐懼,恐懼讓人瘋狂,電影《迷霧》讓我們看到真實人性

2021-01-10 LT說

《迷霧》英文片名是The Mist,本片是改編自擅長編撰恐怖題材的大師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中篇小說。

《迷霧》在題材上大概可以被歸類到驚悚片、災難片的分類裡頭,這類的片子無非就是以氛圍上的緊張刺激作為賣點,在這一點上,《迷霧》的確做得很好。"mist"迷霧、薄霧的意象正符合電影中所創作出的那種模糊、混沌的詭譎氣氛。然而,對於人性的深層探討和剖析,才是本片所要傳達的主題。

故事敘述一場強烈的暴風雨降臨在一個平靜小鎮的夜裡,這場意外使得戴維(David)(Thomas Jane)的家斷電、斷糧及房屋損毀。於是,他帶著年幼的兒子比利(Billy)前往鎮上的超市添購必需品。沒想到,一層層的濃霧竟在超市外面迅速蔓延,淹沒了所有視線;更可怕的是,霧中隱藏著恐怖的怪物伺機攻擊人類。這一群居民只好留在超市中等待救援。對他們而言,在等待的過程中,不僅遭受到外面不知名怪物的威脅,潛伏在內心的巨大恐懼才是真正吞噬他們的心魔。

《迷霧》高明的一點,就在於它有辦法循序漸進、一點一點把恐懼的感覺經由不同的事件準確地打進觀眾的心裡,節奏控制得相當精準,而且層次堆疊有序。就如同「迷霧」這個主題,劇中人所面對的危機一直是處於未知卻又隨時可能爆發的,它並不一次就告訴你危機的全貌到底是什麼?危險的底線究竟在哪裡?一次只給你一點點,把王牌留到最後。

未知是最可怕的事情,心魔趁機佔上風,理智全面失守,讓善意蒙上猜忌,讓朋友心生嫌隙。因為光明的信念始終沒辦法被證實,所以只好不斷墮落,互指對方為敵,好掩飾極度恐懼的內心。在面對未知的時候,有多少人可以冷靜以對,等待或是前進,該怎麼做才是對的?隔著超市的玻璃窗,除了白色的濃霧之外,什麼也看不到。親愛的家人還在等待團聚,超市裡人心惶惶,急於逃離。但是眼看冒險往外走的人,有的消失在濃霧中,有的被不知名的怪物撕裂成塊,鮮血淋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濃霧會散去嗎,怪物會衝破超市嗎,在什麼都還沒發生的時候,吸取足夠養分的心魔已經迫不及待,開始興風作浪。

整個故事一層一層漸漸鋪陳、堆疊,每個層次中又有幾個小轉折,讓恐懼在人們心中一點一滴逐漸攀升,每次又都留下一些未知的因素,人們不能窺見事件的全貌,變得倍加提心弔膽。兩個小時之間,就已經讓我們看見一個平凡而日常的小鎮,逐步而且合理地變成一個充滿了絕望的末日世界。

《迷霧》是一部不過不失、四平八穩的改編作品,在技術層面的設計和效果都呈現出還不錯的水準。畫面多以霧蒙蒙以及昏暗漆黑的色調籠罩著,製造出未知的懸疑感;突如其來的音效和緊繃的配樂相互結合,血肉模糊的噴血、濺血場面,還有大型怪物、蝗蟲、蜘蛛、飛鳥、蟑螂等等異種生物的接連上陣,都更加豐富了緊湊、不拖戲的劇情進行。所以整部片的節奏還算流暢。只不過敘事的過程太平凡、普通、直接,缺乏高低起伏的轉折點。沒有添加出乎意料的情節發展或埋下耐人尋味的伏筆,倒是挺可惜的地方。直到最後設定一個頗受爭議的悲劇結局,留給觀眾去省思、討論。

這部片所包含的議題還挺廣泛的,提及到人性、信念等;其中又以在人性上的探索最為玩味,也最貼近現實生活的自我人生。在片中可以窺見人在危難中頑強地出頭、逞匹夫之勇所釀下的慘劇;也可以透視人在慌亂裡迷失、喪失最基本的判斷能力後所犯下的錯誤。善念與惡念之間的相互牴觸所展現出的人性,竟如同迷霧般的模糊又危險。

至於卡莫迪女士(Mrs.Carmody)這個角色所代表的意義,無非是借宗教、上帝之名,行殘害、殺戮之實。她利用人在脆弱時缺乏信念的狀態下,煽動、迷惑人群製造衝突,甚至造成了無辜的犧牲;不是也一再地諷刺失控的人性遠比外面的怪物來得可怖?更殘暴?提到結局,總認為多少帶點刻意和巧合。若是停在開槍的剎那間,也許會有更多的想像空間。據說原著的結局停留在戴維一行人開車離開超市的地方,算是個半開放式結局。經過這部片的導演改編之後才又加上了現在的結局,改編後還受到作者史蒂芬·金本人高度的讚賞和肯定。

本片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Frank Darabont)已經是第四度執導史蒂芬·金的作品了。整體而論,他算是眾多導演中最能忠實呈現史蒂芬·金原著的人。託馬斯·簡(Thomas Jane)挑大梁飾演男主角,表現得中規中矩、演得還不錯;奧斯卡得主瑪茜亞·蓋·哈登(Marcia GayHarden)就顯得特別突出,她把這個偏向反派的角色詮釋得鏗鏘有力、令人印象深刻。

相關焦點

  • 電影《迷霧》:人真的能被未知的恐懼打敗
    前言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因為結局,導致口碑兩極分化的電影——《迷霧》。喜歡這部電影的人覺得結局是神來之筆,反映了人性的弱點,而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人則覺得,結局讓人感到壓抑絕望,導演故意安排這個結局反而顯得很做作。
  • 電影《迷霧》,有關人性的考驗
    達拉邦特在《肖申克的救贖》當中為我們留住的最後一點人性的光輝卻在十幾年後的《迷霧》裡將之親手粉碎了。影片以一場猛烈的風暴開始,這場風暴讓主角大衛·德雷頓一家一片狼藉。大衛·德雷頓和他的兒子以及一個鄰居一起去了當地的超市,但當小鎮周圍籠罩著惡毒的霧氣時,很快就陷入了麻煩。
  • 《超驗駭客》人類對於未知的恐懼
    雖然我不是強尼.戴普的死忠粉絲,但是看到他演出這種高科技科幻片真的覺得蠻新奇。中文翻譯《超驗駭客》我感覺這個名稱還比較讓人摸得著頭緒。威爾與艾芙琳是一對的科學家夫婦,特別威爾更是頂尖的A.I.科學家,兩人更共同發明了一臺世上最強大的人工智慧:PIN。
  • 4張讓人頭皮發麻的深海恐懼圖:你能堅持看到幾張,膽小者慎入!
    導語:4張讓人頭皮發麻的深海恐懼圖,你能堅持看到幾張,膽小者慎入!這是一艘英國軍艦,二戰時被納粹擊沉,永遠沉於紅海。這也間接證明大海是很可怕的,因為海底是未知的,你永遠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這就會讓人產生一種恐懼感。
  • 電影日 | 和蕭銀弄潮兒們一起探索未知世界吧!
    克蘇魯的恐怖,其實與其文字沒有任何關係,與那些將陰森驚悚藏於文字描述之間的恐怖小說不同,克蘇魯神話中對於具體怪物樣貌的描寫往往語焉不詳,用三言兩語便勾勒出了一個藏於迷霧之中隱隱蠕動著的詭異之物,它的可怕在於人的腦海中,它所給人帶來的恐懼,是那由宿命論帶來的最深的絕望。如果那樣詭異的外星生物所創造的文明都在亙古的時間長河中慢慢消亡,那我們人類所作出的一切又何嘗不是消失前的掙扎?
  • 寂靜嶺:恐怖遊戲的魅力在於,它的恐懼在「鏡子」背面亦在你心裡
    "恐懼"人類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緒,被無數的藝術作品利用創造,恐怖電影,恐怖小說,以及恐怖遊戲。在心理學中我們認為,人本身的一些情感其實並不真實或難以深切的感受,我們常常會意識不到其不真實性,最明顯的就是失戀後產生的愛或者恨。但是還有一種情感是真實存在的,那就是恐懼。
  • 一部能引發人性思考的電影《迷霧》
    幾天前,魚兄弟在翻閱一些老電影時偶然發現了電影《迷霧》。這部電影於2007年11月在美國上映,改編自史蒂芬·金1980年同名的中篇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不知名的公民被超市籠罩,與怪物和宗教狂熱分子戰鬥的故事。一座風景秀美的小鎮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濃霧瞬間淹沒。
  • 智慧機器為何使人心生恐懼?從科幻電影中或許能找到線索
    近年來,AI與機器人在不斷取得令人欣喜的突破時,也觸及了一些人的「恐懼神經」。從科幻作品中,我們或許能理解這種心理從何而來。它在醫學上有巨大的應用潛力自然是一方面,但更多人聯想到的是「思想控制」「改寫意志」「黑客入侵」,乃至整個人類被人工智慧反控的恐懼遠景——類似這樣的遠景,已經在經典科幻小說和電影中被無數次描述過了。例如,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中,未來人的後腦都被裝上插孔,受著「母體」(Matrix)的控制。馬斯克的大腦晶片一出,再次觸及了人們對智慧機器的「恐懼神經」。
  • 讓人真切感受到絕望的電影《迷霧》
    今天琥珀喵給大家分享一部改編自史蒂芬·金1980年同名中篇小說—《迷霧》開片男主正在繪製海報突然狂風大作屋外的樹倒下砸碎了家裡的玻璃,鄰居律師先生要跟他一起去鎮上的超市購物,一路上他們一邊聊著有關外星人遺體和撒旦的話題一邊看到很多「基地」的士兵車隊。
  • 災難和恐懼、愛和責任——韓國電影《流感》
    《流感》這部電影最早上映於2013年,影片講述的是致命豬流感病毒在韓國蔓延的故事,放在今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肆虐的背景之下,現實感超強,非常震撼人心,在災難面前,人類真的很渺小,深感恐懼、無助的同時,卻不失有真摯無私的愛和沉重光榮的責任,是一部觸及靈魂和人性的好電影。
  • 盤點史蒂芬金恐怖小說改編電影中,令人恐懼的7位大反派
    而當這些角色,透過表現方式更為豐富的電影呈現時,當然也讓電影觀眾嚇得魂飛魄散。讓我們來盤點史蒂芬金電影裡的7位恐懼魔王角色,看看他們為你製造了多少心靈陰影?史蒂芬金出版的小說們。阿金師的小說實在是太多了。1.蓋吉奎德 ~《寵物墳場》《寵物墳場》電影劇照。
  • 《恐懼的總和》電影原聲大碟
    《恐懼的總和》電影原聲大碟2002年06月14日12:57:50 網易社區    軍事小說家湯姆克蘭西的著作不但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冠軍常客,2001年以執導HBO電視影集《諾曼第大空降》深獲喝採的導演菲爾艾登羅賓森在驚濤駭浪的情節中點出恐懼對理性判斷的影響力。
  • 我們愛看災難片 是因為想超越對災難的恐懼
    換而言之,人有一種不敗的精神,能夠面對不可抗拒的災難。電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在面對災難時人類如何應對挑戰、如何戰勝挑戰,最後證明人性偉大的機會。」尹鴻強調,有時候恰恰是因為我們經歷了恐懼,才能夠最後戰勝恐懼,而災難片給了我們一種用恐懼的經歷,去超越恐懼的美學方式和藝術方式。傳染病災難片為什麼頻繁出現?
  • 我的世界:11個瞬間會讓人感到恐懼的細節!mc的隱藏劇情
    後來,為了果腹,萌新放棄了自己多年人性信仰和堅持,瘋狂的獵殺了動物。在啃著烤熟牛肉的一瞬間,他感受到了一絲恐懼:人的本性終究是惡的麼?1、遊戲中,你身上載滿了耗時一年獲得的頂級裝備。無數的藥水,無數的附魔裝備,無數的金蘋果。你來到末地決心與末影龍一戰。你被打下了虛空,重生後你變得一無所有,心灰意冷,於是選擇退出了遊戲,刪除了存檔。
  • 未知的恐懼:H.P.Lovecraft可怕的起源
    市場上充斥著電影、書籍和電視節目,這些都是為了嚇唬我們當中最堅忍的人,但上個世紀的恐怖媒體浪潮又將我們歸功於誰呢?當然,古典文學如布拉姆·斯託克的《德古拉》或瑪麗·雪萊的哥德式小說《弗蘭肯斯坦》將永遠以其吸引和驚嚇觀眾的能力而聞名。小說並不是唯一能感受恐怖的藝術形式;導演、演員、女演員、特效團隊和視頻遊戲製作人都被這種可怕的類型所折磨。
  • 恐懼的神經科學原理: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
    恐懼的神經科學原理: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無論是鬼怪片、血腥片還是懸疑片——但我有很多朋友寧願死都也不願看一個拿著電鋸的蒙面人。那麼究竟是什麼東西使得一些人去參與觀看恐怖電影或者進去鬼屋之類的恐怖活動,而卻使另一些人尖叫著跑開?當我們感到害怕時,我們的大腦內部會發生什麼?我們對可怕情況的反應通常被描述為我們的「逃跑或戰鬥」反應。
  • 那些關於異形變種的大怪物的電影精選
    神秘怪獸讓我們渾身戰慄,熒幕上的變異生物讓我們深深恐懼,科學超速發展的今天,誰能知道實驗的敗筆何時產生。事實證明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希望科學家和磚家們還是多做點有利於人民的事為好啊。
  • 腦洞大開的《SCP秘密實驗室》,具象化的「未知」才是恐懼的來源
    人類對天生有著一種對未知的探求欲,但同樣也對未知有著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或許正是因為對未知恐懼,我們才越發的想要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因為對外星文明的恐懼,所以我們向宇宙外不斷地探索,因為對神秘事件的恐懼,所以除了科學我們也有神學。
  • 令人恐懼的快樂
    有趣的是,大腦產生「快樂」的機制,是在研究「恐懼」的過程中發現的。1953年,美國的兩名年輕科學家詹姆斯・奧爾茲和彼得・米爾納在一次實驗中,將電極深深的植入小白鼠的腦中,試圖通過電擊來刺激大腦的某個區域,讓老鼠產生恐懼的反應。
  • 斑馬魚帶我們了解恐懼
    在電影《恐懼》中,主角們恐懼的東西也不外如是,史蒂芬的哥哥死於車禍,因此他對汽車和死亡有著天然的恐懼;謝麗爾的父親在屠宰場工作,致使她對肉類心生牴觸;奎德則在6歲時目睹了父母被破門而入的男子殺害的慘狀,血腥的陰影時刻籠罩心頭。這樣看來,恐懼通常來源於親身經歷或者前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