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神經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組細胞是導致恐懼記憶突然反覆出現的原因(人類大腦中最神秘區域)。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於研究者就某些治療焦慮、恐懼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方法應該如何使用提出新的建議。
在這項發表於近日《自然-神經科學》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恐懼記憶)消退神經元」的識別,這些神經元在激活時可以抑制恐懼記憶,而在未被激活時會讓恐懼記憶重現。
從巴甫洛夫用狗做實驗的時代開始,科學家就了解到,那些我們以為放到腦後的記憶會在不恰當的時候出現,引發所謂的「自發恢復」——消退了的條件反應即使不再給予強化訓練,也可能重新被激發,再次出現。不過,科學家並不清楚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
「最初的恐懼經常會在大腦中重現,但我們對其中的機制知之甚少,」研究作者之一、神經科學助理教授麥可·德魯說,「這類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焦慮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疾病的潛在原因,也有助於我們研究潛在的治療方法。」
德魯及其團隊的驚喜之一是發現抑制恐懼記憶的腦細胞就隱藏在海馬體中。傳統上,科學家總是將恐懼與大腦的另一部分——杏仁核——聯繫在一起。海馬體與記憶和空間導航等多種功能有關,似乎也在融入恐懼情境(比如將恐懼記憶與事件發生地點聯繫起來)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一發現或許可以解釋暴露療法——治療恐懼引起的精神問題的主要方法之一——為什麼有時會毫無效果。暴露療法促進了新的安全記憶形成,通過這些新記憶來覆蓋原始的恐懼記憶。例如,如果一個人在被蜘蛛咬傷後變得害怕蜘蛛,那他可以接受暴露治療,讓蜘蛛爬到自己身上。這些安全的記憶被稱為「消退記憶」。
「消退並不意味著消除原始的恐懼記憶,而是創造了一種抑制或與原始恐懼競爭的新記憶,」德魯說,「我們的論文表明,海馬體產生了包括恐懼和消退在內的記憶痕跡,這些海馬體痕跡之間的競爭決定了恐懼是被表達還是被抑制。」
有鑑於此,研究者可能需要重新審視暴露治療的頻率和時間,並且探索開發新型藥物的可能性。在實驗中,德魯和他的團隊將小鼠置於一個特製的盒子中,用一種無害的振動來引發恐懼。之後,其中一隻小鼠在身處盒子之中時表現出了恐懼行為,直到它反覆進入盒子而沒有振動,形成消退記憶之後,這隻小鼠才不再害怕。
科學家採用光遺傳學技術開啟和關閉消退神經元,實現了人工激活恐懼記憶和抑制消退痕跡記憶。「人工抑制這些所謂的消退神經元可以使恐懼重現,而刺激它們則可以阻止這一過程,」德魯說,「這些實驗揭示了抑制非適應性恐懼和預防恐懼復發的潛在途徑。」
- THE END -
#大腦
原文連結:新浪科技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