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強化或抑制記憶?刺激大腦特定區域或可操縱記憶

2020-11-26 IT之家

北京時間7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們有朝一日也許能「操縱」人們的大腦、從而杜絕創傷性記憶對心智的情緒影響,大腦中的一處小型結構也許是未來治療抑鬱症、焦慮症、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症(PTSD)的關鍵,醫生們可以利用這一結構,強化患者的正面記憶、或抑制負面記憶。

大腦中有一處形狀類似腰果的結構,名叫海馬體,其中儲存著構成回憶的感官和情緒信息。這些回憶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世上不存在兩段完全相同的回憶,我們擁有的每段回憶都儲存在一套獨特的腦細胞組合中,其中包含著與這段回憶相關的所有環境與情緒信息。海馬體本身雖然很小,但含有許多不同的子區域,這些子區域協同合作,便能喚起一段特定回憶的構成要素,只要你知道該刺激海馬體中的哪個區域,就能輕易操縱記憶。未來有一天,這項技術也許可以為受負面記憶困擾的人們提供定製化治療方案。

許多精神障礙症——特別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產生的基礎都是患者經歷了一段創傷性的事件,且始終無法從中走出,因為他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回憶起當時感受到的恐懼,研究顯示,創傷性記憶會成為沉重的情緒枷鎖,如果人為激活海馬體底部的記憶細胞,這些負面記憶便會使人更加痛苦難當,而與之相反,若刺激海馬體頂部的記憶細胞,痛苦記憶對人們情緒的影響則會有所減輕,讓人們回想起這段記憶時、感覺不再那麼痛苦。

至少在小鼠身上的實驗結論是這樣。

利用光遺傳學技術,科學家對海馬體中的不同記憶細胞分別做了標記,在激活這幾類記憶細胞時,雄性小鼠會分別生成新的正面、中性和負面經歷記憶,例如,正面經歷可能是與一隻雌鼠相遇時的情景,負面經歷則可能是腳上輕微觸電的感覺。接下來,通過識別哪些細胞參與了記憶形成過程(他們使用了一種發光綠色蛋白質,在細胞被激活時會隨之亮起),他們之後利用雷射激活相關記憶細胞、又成功喚起了與之對應的特定記憶。

他們的研究顯示,海馬體的頂部和底部扮演著截然不同的角色,激活海馬體頂部似乎類似於暴露療法,通過讓負面記憶釋放出來、達到終結創傷的目的,但激活海馬體底部則會導致實驗對象產生經久不散的恐懼感、並引發與焦慮相關的行為變化,說明當某段記憶伴隨的情緒過於強烈時,這部分腦區也可能過於活躍,因此使患者感到衰弱。

兩處腦區之間的區別十分明顯,說明如果能對海馬體底部的活躍度進行抑制,也許有助於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症和焦慮障礙症,這一發現也許還是增強認知能力的關鍵,就像2011年的電影《永無止境》中,主角服用了一種特殊藥片後,記憶力和大腦功能都顯著增強。

記憶操縱仍是個新興領域……這項研究聽上去有些像科幻作品,但其實相當於『預演』了一下我們人為增強或抑制記憶的能力,我們距離在人類身上運用該技術還有很遠,但這一概念已經得到了驗證。

雖然小鼠大腦和人類大腦差別很大,但研究小鼠大腦中的基本原理也能幫助該團隊繪製出人類大腦中的記憶運作藍圖。能夠按需求激活特定記憶、以及大腦中與記憶相關的特定腦區,可以讓研究人員明確不同腦區被過度激活時產生的副作用。

相關焦點

  • 電刺激大腦特定區域可提高人類短時記憶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電 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用低強度電流刺激大腦特定區域,可以增強人類的言語短時記憶。  由美國梅奧診所領銜的研究小組在新一期英國《腦》雜誌上報告說,大腦中的海馬體、海馬新皮層、前額葉皮層和顳葉皮層是專門用於記憶事實性信息的區域,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電刺激對大腦中這4個區域的影響。
  • 刺激大腦海馬體的不同部位可以增強或控制記憶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如果你知道大腦海馬體的哪些區域需要刺激,那麼記憶是有可塑性的。這一發現有一天可能為PTSD、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如果科學家可以操縱你的大腦,讓創傷記憶失去對你心靈的情感控制,結果會怎樣?
  • 如何編輯人類的記憶
    它們描述了早期概念性驗證實驗,這些實驗表明我們能夠增強或減弱創傷性記憶的情感影響。這兩項新的研究集中在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病症上,在這些病症中,負面或創傷性記憶變得十分強大,以至於深刻地影響了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和能力。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找到抑制這些創傷記憶的方法,如何編輯那些給人們強烈負面情緒影響的記憶。
  • 大腦海馬區域的LTD起著鞏固記憶的作用
    據了解,人類的大腦皮層和海馬是形成學習與記憶等腦功能的關鍵腦區。此前,科學家發現人體受到新環境刺激,多接觸新鮮人和事,能增強學習記憶,但記憶是如何增強的至今並不清楚。2010年,重慶醫科大學兒科研究所認知發育與學習記憶障礙轉化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董志芳教授課題組發現,大腦海馬區域的突觸傳遞效能長時程抑制(LTD)起著鞏固記憶的作用,這項重要發現於2010年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 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產生的? 操控記憶的時代可能已經不遠了
    在去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利根川進的實驗室又揭示了記憶痕跡如何在大腦海馬產生,然後上傳、存儲到大腦皮層的詳細過程。對記憶保存細節的解析,為扭轉記憶失敗或記憶過於活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之一便是理察·西蒙的「記憶痕跡」。西蒙提出,一段記憶會在大腦中留下生理痕跡;而大腦在受到刺激時,會回放這段記憶。  在西蒙的觀點提出幾十年之後,研究者才了解了神經元通過電脈衝傳遞信息的機制。此後,研究者破譯了許多在神經元之間傳遞的電信號;並揭示了學習和記憶如何對應於神經元之間突觸的加強。
  • 科學家剖開大腦深入研究記憶過程:操控人的記憶可行
    其中之一便是理察·西蒙的「記憶痕跡」。西蒙提出,一段記憶會在大腦中留下生理痕跡;而大腦在受到刺激時,會回放這段記憶。在西蒙的觀點提出幾十年之後,研究者才了解了神經元通過電脈衝傳遞信息的機制。此後,研究者破譯了許多在神經元之間傳遞的電信號;並揭示了學習和記憶如何對應於神經元之間突觸的加強。
  • 近10年顛覆性記憶研究:從融合到操縱記憶,人類從未如此接近真相
    過去十年來,人類在神經科學方面的強大技術創新使人們有能力揭露記憶形成的秘密:例如,運用標記活躍神經元技術,一些團隊已經找到了特定的腦迴路,這些腦迴路與齧齒動物痛苦刺激的記憶相關;而對人類的研究已經發現了特定回憶的特徵,揭示了大腦如何管理並連接記憶,以幫助回憶。
  • 工作記憶是如何在大腦中存儲的?
    工作記憶是指大腦在秒級尺度內存儲和操縱信息的一種基本認知功能,它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眾多人類獨有的高級認知功能的基礎,比如閱讀、思考、語言的學習等。 大腦如何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呢?經過大約半個世紀的研究,科學家認為存在兩種可能的神經機制:持續性編碼和瞬時性編碼。
  • Cell·女朋友走丟了,大腦GPS這樣操作?科學家揭示記憶如何支撐大腦...
    女朋友發個定位給你,說走丟了,你該如何找到她?土豪叫個滴答專車不用腦子直達,正確的打開方式是啟動大腦內部GPS系統小毛驢找到目的地。首先大腦會搜索出與目的地B的海馬位置細胞,並啟動它,隨後另外一種能夠產生坐標體系的網格細胞開始工作,進行精確定位與路徑搜尋,並找到最短路逕到達目的地。
  • 磁鐵真能改善大腦的記憶功能嗎?
    不過,神經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一種更具技術靈感的改善大腦功能的方法。經顱磁刺激(TMS)操縱大腦表面區域的大腦活動。用磁脈衝瞄準大腦特定部位可能是一種無創性改善記憶的方式。美國西北大學費因伯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通過使用一種稱為經顱磁刺激(TMS)的方法,它已經顯示出潛在的作為治療頑固性抑鬱症的非藥物學方法,它們可以改變成年人大腦中的記憶功能。
  • 「吞噬記憶」的小膠質細胞 或讓記憶調控有跡可循
    記憶隨時在發生,而遺忘如影隨形。海馬體是負責記憶編碼和存儲的重要腦區。記憶信息被編碼於一些神經元中,我們將之稱為記憶印跡細胞。然而,記憶究竟如何隨時間消退,一直讓人捉摸不透。    免疫細胞參與記憶減退  「我們在特定場景中給小鼠施加電擊刺激,使其建立對這個環境的記憶,並在35天後讓小鼠重返該場景觀察其表現。」谷巖介紹,正常小鼠會因為對環境充滿好奇而四處活動,但如果留有恐懼記憶,小鼠則會僵住不動。  研究人員通過計算單位時間內小鼠處於靜止不動的時間,衡量小鼠記憶保留情況。
  • Cell重磅:在諾獎成果基礎上,用「全光學」來「操縱記憶」
    ----brainnews團隊原創作品----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神經科學家利用雷射束「打開」小鼠的神經元,從而針對記憶的隱藏運作機制提出了新的觀點,並闡述了記憶如何鞏固大腦內部的這些細胞存在海馬體中,只有當動物進入環境中的特定位置時,這些細胞才會變得活躍。人們將位置細胞視為環境的認知地圖,這就像一個內在的GPS定位系統,同時其能夠保留位置記憶。倫敦大學學院(UCL)的這項新研究,首次直接表明位置細胞活動是構成大腦導航能力的基礎。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記憶的奧秘!
    Hippocampal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記憶麵包」真的存在?科學家發現AI可激發大腦潛能
    具體如何實現呢?答案是對大腦發送精準實時的電脈衝。也就是說,研究人員準備用一個「黑匣子」來解鎖另一個「黑匣子」的巨大潛能。這種做法給人的感覺非常複雜:一方面,對於一個不可思議的難題來說,這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法;但另一方面,又讓人覺得不安,因為這聽起來就像一個類似「天啟」的科幻恐怖片的開端。
  • 「吞噬記憶」的小膠質細胞或讓記憶調控有跡可循
    洪恆飛 吳雅蘭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記憶隨時在發生,而遺忘如影隨形。海馬體是負責記憶的編碼和存儲的重要腦區。記憶信息被編碼於一些神經元中,稱之為記憶印跡細胞。然而,記憶究竟如何隨時間消退,一直讓人捉摸不透。
  • 你的短期記憶如何能持續記憶幾十年?科學家發現控制長期記憶關鍵元素
    作者:馮麗妃一個多機構合作研究團隊發現,在記憶鞏固過程中,至少有兩個不同的大腦網絡發生了兩個不同的過程這項研究回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即哪些神經亞型參與了記憶鞏固,它對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和自閉症等涉及記憶過程改變的疾病的新靶點有潛在的影響。只持續幾個小時的短期記憶是如何轉化為可能持續幾年的長期記憶的呢?
  • 人工編輯大腦記憶和感覺
    編造美好的記憶、刪除痛苦的回憶……在科幻影視中,有這樣一種神奇的技術,它能編輯人的記憶和感覺,讓人們體驗更為豐富的人生經歷,忘掉令人不悅的往事。但是,這樣的技術真的可以實現嗎? 近日,有科學家宣布已研發出一種編輯人腦記憶的技術——大腦全息調製器技術,能利用全息投影將記憶和感覺編輯並傳輸進大腦。科學家認為,在神經元中植入某種感光蛋白質,即可通過閃光激活或抑制神經元,利用全息投影自由激活特定的一組神經元,使它們呈現真實大腦活動的模式,進而將記憶和感覺複製到大腦中。
  • 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告訴你
    原標題: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種迴路可以幫助我們遺忘恐懼和焦慮。 新的研究發現了一種神經迴路,它使大腦具有「刪除」不良記憶的能力,這項發現也許可以為PTSD等焦慮症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恐懼像大多數情感一樣具有複雜的神經機制。以往的研究結果表明,兩個特定的大腦區域參與形成和調控恐懼反應。杏仁核是我們太陽穴深處的兩個弧形的腦組織,它參與情緒反應,當我們感到害怕時這個區域會變得活躍。
  • 如何有效改善大腦記憶?這些研究值得一讀!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大腦記憶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那麼我們如何有效改善記憶呢?【1】Nat Med:阻斷蛋白VCAM1可阻止年老小鼠的記憶喪失doi:10.1038/s41591-019-0440-4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阻斷一種將循環免疫細胞附著到血管壁上的蛋白——VCAM1——能夠讓年老的小鼠在記憶和學習測試中的表現與年輕小鼠一樣好。
  • 重寫小鼠記憶實驗發現改變記憶的大腦迴路
    記憶可以改變嗎?如果可以的話,這項技術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有望治癒那些正經受恐懼症、創傷後心理紊亂以及其他焦慮症困擾的患者們。日前,一項重寫小鼠記憶的實驗就發現了涉及改變記憶的大腦迴路,8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對該相關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