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重磅:在諾獎成果基礎上,用「全光學」來「操縱記憶」

2020-11-11 brainnews

----brainnews團隊原創作品----

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神經科學家利用雷射束「打開」小鼠的神經元,從而針對記憶的隱藏運作機制提出了新的觀點,並闡述了記憶如何鞏固大腦內部的GPS定位系統


這項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研究,解釋了研究人員如何利用雙光子鈣成像和雙光子光遺傳學的「全光學」組合,同時讀寫小鼠「位置細胞」(神經元的一種)中的活動,而這種細胞可以在虛擬實境環境中進行導航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刺激位置細胞,科學家們能夠重新激活(或找回)小鼠獲得獎勵的相關位置記憶,進而對小鼠進行「心理傳輸」,使小鼠行為同身處獎勵位置時的行為保持一致。

這項新研究的基礎是約翰·奧基夫教授(倫敦大學學院,UCL)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而約翰·奧基夫教授在2014年因發現位置細胞而獲得諾貝爾生物學獎。這些細胞存在海馬體中,只有當動物進入環境中的特定位置時,這些細胞才會變得活躍。

人們將位置細胞視為環境的認知地圖,這就像一個內在的GPS定位系統,同時其能夠保留位置記憶。倫敦大學學院(UCL)的這項新研究,首次直接表明位置細胞活動是構成大腦導航能力的基礎。

關於記憶是如何儲存的,這些結果使我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們認為,這些發現最終可以幫助我們發展新療法,以治療影響記憶的痴呆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疾病。

第一作者尼克·羅賓森博士(倫敦大學學院Wolfson生物醫學研究所)說:「這些結果提供了直接的因果證據,可證明小鼠利用位置細胞活動所代表的信息來指導它們的行為。換句話說,位置細胞確實告訴了小鼠它在哪裡,而小鼠在做決定時,實際上是『聽取』位置細胞的信息。關於記憶是如何存儲在大腦中的,這一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觀點,同時還提供了操縱這些記憶來影響行為的新工具。

他補充說道:「記憶障礙,比如痴呆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中所存在的記憶障礙,代表社會需要付出巨大成本。這項研究最終可能會使人們更好地了解這些疾病,同時也能產生治療幹預的新目標。」

主要作者麥可·豪斯教授(倫敦大學學院Wolfson生物醫學研究所)說:「這項研究改變了遊戲規則,因為它表明我們可以利用光學讀寫特定神經元的活動來操縱記憶,從而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並有可能改善神經迴路活動如何幫助我們做出決策這一過程。」

實驗研究解釋的內容

倫敦大學學院Wolfson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了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該方法結合了兩種革命性的技術,即利用光來讀寫大腦中的電活動。

首先,他們將神經元巧妙設計成已標記基因編碼的鈣傳感器,這使得細胞在活動時能夠發光。其次,他們在這些神經元中標記了對光敏感的「光遺傳」蛋白,使它們能夠用雷射束激活特定的細胞,並使用數字全息技術來進行定位。

通過將這兩種技術結合起來,對於在虛擬實境中進行導航的老鼠來說,該團隊既可以記錄也可以操縱其大腦中同一神經元的活動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們利用這種方法,對小鼠導航到虛擬世界內特定位置領取糖水獎勵的海馬中的位置細胞進行定向激活。他們首先使用光學方法記錄了大量海馬位置細胞的活動,確定了那些在獎勵位置特定活躍的細胞,從而形成該位置的記憶基礎。然後,他們在虛擬世界的不同位置,使用全息定向雷射束來激活這些特定位置細胞。

值得注意的是,對位置細胞進行刺激完全可以找回關於獎勵位置的記憶,從而促使小鼠在新位置尋找獎勵。換句話說,用光刺激神經元使動物實現「心理傳輸」,就能使它們的行為同在獎勵位置的行為保持一樣。這一發現首次證明了,位置細胞的激活是如何使我們檢索環境記憶並幫助我們進行導航。


參考文獻:

Robinson et al,Targeted Activation of Hippocampal Place Cells Drives Memory-Guided Spatial Behavior. Cell 2020. DOI: 10.1016/j.cell.2020.09.061


編譯作者:裡爾(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Cell重磅成果「青蒿素治糖尿病」被潑冷水
    Cell曾發表的重磅成果——青蒿素治療糖尿病或許 「只是場誤會」 ! 11月2日,一篇最新發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論文幾乎 「駁斥了」這一結論。青蒿素或可治療糖尿病2016年12月,Cell曾發表過一篇糖尿病重磅成果:「諾獎得主」青蒿素能夠實現α細胞向β細胞的轉變,為糖尿病治療帶來了新的驚喜。由於這是首次證實,現有的藥物就能實現兩類細胞之間的轉換,因此,引發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 2020諾獎將至!諾貝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
    郭鐵成認為,諾獎精神有三個方面。「一是科學精神,即邏輯理性、觀察實驗、質疑證偽、自由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奧秘。二是工程精神,即將科學發現和發明轉化為新產品或新服務,廣泛應用於生產和生活。諾獎成果大多具有鮮明的巴斯德象限屬性,即基礎研究屬性很強,同時實用性也很強。三是服務精神,忠於理想,獻身科學,造福人類,無私奉獻,解除人類痛苦,增進人類福祉,這在生理學或醫學獎項上體現尤為明顯。」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2020年的諾獎,中國再次落空。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博頓導讀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技術被卡脖子就很正常,大部分諾貝爾獎項都給到基礎學科,而基礎學科,正是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光學是世界範圍內頂尖的科學領地,任重道遠,繼續加油!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1963-1983年,他擔任貝爾實驗室雷射系領導,他最重要的「雷射鑷子」成果,就是在這期間取得的。「偷聽」來的諾獎靈感Arthur Ashkin獲得諾獎的研究成果,是發現了雷射對微觀物體的捕捉現象。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雷射鑷子」,準確的說,是「光阱」。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郭鐵成認為,諾獎精神有三個方面。「一是科學精神,即邏輯理性、觀察實驗、質疑證偽、自由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奧秘。二是工程精神,即將科學發現和發明轉化為新產品或新服務,廣泛應用於生產和生活。諾獎成果大多具有鮮明的巴斯德象限屬性,即基礎研究屬性很強,同時實用性也很強。三是服務精神,忠於理想,獻身科學,造福人類,無私奉獻,解除人類痛苦,增進人類福祉,這在生理學或醫學獎項上體現尤為明顯。」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2020,諾獎將至
    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科學家的快樂,應該是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最終造福百姓,自己獲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感。屠呦呦1972年發現青蒿素,但之前就已經投身科研,直到她獲得諾獎,至少投入了50年的精力。很顯然,屠呦呦的快樂和鬥志,不是最終獲得了諾獎,而是自己發現的青蒿素,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拯救了無數人的家庭,令到無數人可以看見更加美好的世界。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郭鐵成認為,諾獎精神有三個方面。「一是科學精神,即邏輯理性、觀察實驗、質疑證偽、自由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奧秘。二是工程精神,即將科學發現和發明轉化為新產品或新服務,廣泛應用於生產和生活。諾獎成果大多具有鮮明的巴斯德象限屬性,即基礎研究屬性很強,同時實用性也很強。三是服務精神,忠於理想,獻身科學,造福人類,無私奉獻,解除人類痛苦,增進人類福祉,這在生理學或醫學獎項上體現尤為明顯。」
  • 在山寨諾獎掃地20年,80歲獲了真正諾貝爾獎
    搞笑諾獎,一個科學界最會玩的獎項。它算得上是「山寨」諾獎,處處透露著與科學背道而馳的「不正經」氣息。每年獲獎的都是例如「磁懸浮活體青蛙」,「鯰魚擺尾引發地震是假新聞」這樣摸不著頭腦的研究。因此,在他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時,選擇了從小感興趣的光學領域。他第一次創造性提出了直接用量子本性解釋光宏觀現象,並提出的「光子的相干性量子理論」。這一理論不僅解決了大量基礎問題,還開創了一門新的學科——量子光學。
  • 那些年,諾獎得主用過的雷射器
    當年的愛丁堡量子光學暑期學校聚集了至少五位未來諾獎得主,包括剛剛博士畢業的Hänsch和史丹福大學教授Schawlow。初次相遇,Hänsch立刻受Schawlow的風趣和敏銳思維所感染,並說服後者接收自己去斯坦福做博後。一對良師益友就此走到一起,而Hänsch也將在斯坦福度過極富創造力的16年科研生涯。
  • 新科女諾獎得主來了!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確認,她將參加定於本月底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介紹她獲得諾獎的黑洞研究。目前,蓋茲正在準備她的報告材料,如果有關於黑洞的問題,請砸向小編,也許被新科諾獎得主cue到的就是你!
  • 諾獎得主是個愛開跑車的拉風漢子?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你知道這次諾獎得主之一,是個喜歡圍著紅圍巾開跑車的拉風漢子嗎?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近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成果——美國物理學家阿瑟· 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物理學家熱拉爾·穆魯(Gérard Mourou)及加拿大物理學家唐納·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三位,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貢獻。
  • 2016諾獎領域選選看 咱光學圈能入哪個?
    歷覽往屆諾貝爾獎,不難發現,光學或與之相關的研究領域向來是得獎熱門。今年的諾貝爾獎,光學是不是值得期待,光學又有哪些領域有望拔籌?讀者朋友們,歡迎你來猜猜看:今年諾貝爾獎會出自以下哪個光學領域?  1. 能源光學  2. 量子理論  3. 超快光學  4.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法美科學家因首次「活捉」粒子分享物理諾獎
    隨後,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們介紹了獲獎者的研究成果。他們說,通過巧妙的實驗方法,阿羅什和瓦恩蘭的研究團隊都成功地測量和控制了非常脆弱的量子態,這些新的實驗方法使他們能夠檢測、控制和計算粒子。  兩位獲獎者的實驗方法有很多相似之處,瓦恩蘭困住帶電原子或離子,通過光或光子來控制和測量它們;而阿羅什卻讓原子通過一個陷阱,從而控制和測量被困光子和光的粒子。  經濟危機致獎金縮水  阿羅什和瓦恩蘭將分享8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4萬美元)的獎金。不過,歐洲經濟狀況不佳所致,與2011年度諾獎相比,獎金總額縮水20%。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出國之前我完全沒有用過電腦,當時寫論文全是手寫的。最不一樣的變化是與外界的聯繫。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
  • 三位科學家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這位96歲打破諾獎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Donna Strickland是歷史上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此前,另外兩位女性Marie Curie和Maria Goeppert-Mayer分別於1903年和1963年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另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Arthur Ashkin還打破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最高年齡的紀錄。
  • 諾貝爾化學獎今揭曉 身邊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特別緣分居裡家族成諾獎「專業戶」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不少科學家一直渴望以自己的科研成果獲得諾貝爾獎殊榮,但很多人一生都沒有等到這種機會,其中化學獎最大的遺珠之一,要數俄化學家門捷列夫了。1869年,門捷列夫制定出元素周期表,它是宇宙的基本規律之一,也為人類認識自然提供了一把刻度精準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