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美科學家因首次「活捉」粒子分享物理諾獎

2020-11-26 騰訊網

  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物理學家塞爾日·阿羅什和美國物理學家戴維·瓦恩蘭,以表彰他們在量子物理學方面的卓越研究。

  「不可想像」的突破

  當天上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諾爾馬克在皇家科學院會議廳宣讀了獲獎者名單及其獲獎成就。他說,這兩位物理學家用突破性的實驗方法使單個粒子動態系統可被測量和操作。他們獨立發明並優化了測量與操作單個粒子的實驗方法,而實驗中還能保持單個粒子的量子物理性質,這一物理學研究的突破在之前是不可想像的。

  隨後,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們介紹了獲獎者的研究成果。他們說,通過巧妙的實驗方法,阿羅什和瓦恩蘭的研究團隊都成功地測量和控制了非常脆弱的量子態,這些新的實驗方法使他們能夠檢測、控制和計算粒子。

  單個粒子極難俘獲

  在基本粒子所處微觀層面上,單個粒子一方面難以與周圍環境分離;另一方面是一旦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隨即失去量子特性;另外,如果兩個粒子相互作用,即使兩者分離,互動作用會繼續存在。瑞典皇家科學院也認為,單個粒子很難從周圍環境中隔離觀測,一旦它們與外界發生交互,通常會失去神秘的量子性質,使得量子物理學中很多奇特現象無法被觀測到。

  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量子物理學理論所預言的諸多神奇現象難以在實驗室環境下直接「實地」觀測和驗證,只存在於研究人員的「思維實驗」中。

  評委會認定,兩人「開啟量子物理學實驗新時代的大門,顯示不必損毀量子粒子個體,就可以直接觀測它們」。

  兩位獲獎者的實驗方法有很多相似之處,瓦恩蘭困住帶電原子或離子,通過光或光子來控制和測量它們;而阿羅什卻讓原子通過一個陷阱,從而控制和測量被困光子和光的粒子。

  經濟危機致獎金縮水

  阿羅什和瓦恩蘭將分享8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4萬美元)的獎金。不過,歐洲經濟狀況不佳所致,與2011年度諾獎相比,獎金總額縮水20%。

  新華社電/專稿

  ■ 影響

  兩位獲獎者首次讓量子光學的研究向應用發展

  超級量子計算機誕生現曙光

  兩位科學家的研究為新一代超級量子計算機的誕生提供了可能性。

  量子光學領域主要從上世紀80年代之後開始迅速發展。來自法國和美國的兩位獲獎者都在這一領域研究多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認為,兩位獲獎者首次讓這個領域的研究向應用層面發展,讓新一代的超級量子計算機的誕生有了初步的可能。

  科學界認為,下一代計算機將是建立在量子層面的,它將比傳統的計算機數據容量更大,數據處理速度更快。

  此外,評委會還表示,兩位獲獎者也在極端精準的光子鍾領域有著重大貢獻。光子鍾是世界上最精準的鐘,比目前的最精準的銫原子鐘要精確好幾百倍。

  今年物理學獎的獲獎者都是實驗物理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院士陳和生對記者介紹,物理學獎得主中,從事理論或實驗研究的都有。此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就是憑藉實驗物理而獲得了諾貝爾獎,而李振道和楊振寧則憑藉理論研究獲得諾獎。

  在物理界,理論和應用互補,理論學家通過計算得出假設,實驗物理學家繼而進行驗證,或者,實驗物理學家在實驗中發現了一個現有假設無法解釋的現象,再由理論學家對其進行分析解釋,發展理論。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教授周正威說,我國的量子光學在某些方面世界領先,如實現了量子層面較遠距離的「瞬間轉移」,但採用的技術總體上還較為簡單,不過也有些大學開始引入「離子井」這樣複雜高尖端的系統。

  新京報記者 金煜 鄧琦

  ■ 釋疑

  微觀與宏觀世界如何不同?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教授周正威介紹,物理世界分成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是人眼能見到,能夠操縱的現實世界,而微觀層面則由極小無比的量子構成,在微觀世界中的量子,有著宏觀世界無法想像的特性。

  對此,物理學界有一個很著名的說法:「薛丁格的貓」,其中,貓相當於微觀世界裡的量子,可以同時存在於兩個不同的狀態中,如「死」與「活」,只有進入宏觀世界時,這種狀態才會被打破。

  周正威解釋,在量子世界中,量子可以同時處於A地和B地,但在宏觀世界中,一個人無法同時存在於左邊的屋子和右邊的屋子裡。

  「量子這種疊加狀態,用人類的一般意識是無法說清楚的。」

  他說,目前獲獎的物理學家就在挑戰這種極限,試圖在微觀和宏觀之間掛鈎,「他們的想法是,把微觀的系統儘可能做大,先控制一個離子的疊加狀態,然後控制幾個,再幾十個,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足夠大到進入宏觀層面。」

  如何在微觀世界「捕粒子」?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教授周正威說,法國與美國的這兩位科學家一同得獎,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性,即能夠操縱微觀世界裡的單個量子。

  他解釋,戴維·瓦恩蘭所做的工作,是用雷射冷卻帶電的離子,令其處於溫度極低的狀態,能量也降到最低,這樣,原先能量和狀態極其不穩定的離子就被「囚禁」了,然後就可以用雷射操縱這些單個離子的內部狀態。

  他表示,戴維做的系統稱為「離子井」,「就好像把離子陷在井裡一樣,他的組是現在世界上這塊做得最好的。」

  而獲獎的法國科學家則採用了另一種方式,即微波為主,雷射為輔的方式來操縱單個原子的量子狀態,其系統被稱為「微波槍」。

  新京報記者 金煜

  ■ 人物

  塞爾日·阿羅什

  塞爾日·阿羅什是法國人,現居巴黎,1944年9月11日出生於摩洛哥,1971年他從法國第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法蘭西學院教授兼量子物理學會主席,同時他也是法國、歐洲和美國物理學會會員。阿羅什的獲獎,使法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達到了55人。阿羅什主要研究領域是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科學。

  戴維·瓦恩蘭

  戴維·瓦恩蘭是美國物理學家,1944年出生於美國密爾沃基。1970年,他從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供職於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和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瓦恩蘭現為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離子儲存組組長。

相關焦點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記者丨盧伊 李鵬亮 編輯丨段文繼3名英美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拿下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諾獎開出第二份獲獎名單。3名分別來自德英美國的科學家,從300餘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憑藉揭示「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斬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物理諾獎】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知識
    從1901年到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頒發給204人次,但由於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因電晶體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6、1972年),所以總獲獎人數是203人。諾貝爾物理學獎有47人單獨獲獎;64人與他人共同獲獎;93人與另外兩人分享殊榮。
  • 離諾獎最近的中國科學家,創造出6個「世界首次」,卻說物理好簡單
    在中國有這麼一位科學家卻是十分喜歡物理,他甚至在談及自己選擇物理的原因時坦言道:「當初在接觸物理時,發現這世界竟然還有如此簡單的學科。」這個人就是中國的量子之父潘建偉。 調皮搗蛋的孩子也要找到自己的興趣 我們都知道偉人的小時候有很多不平凡的經歷,像是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等,潘建偉也不例外。
  • 離諾獎最近的中國科學家,創造出6個「世界首次」,卻說物理好簡單
    在中國有這麼一位科學家卻是十分喜歡物理,他甚至在談及自己選擇物理的原因時坦言道:「當初在接觸物理時,發現這世界竟然還有如此簡單的學科。」這個人就是中國的量子之父潘建偉。就是這樣一個壞孩子又是怎樣成為中國偉大的科學家,成為祖國人民的驕傲的呢?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三名科學家憑雷射物理獲諾獎 盤點A股概念股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5點45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獎者為美國科學家亞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拉德·莫羅(Gérard Mourou)、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
  • 《宇宙物理體系》對理論物理諾獎進行打假
    《宇宙物理體系》對理論物理諾獎進行打假: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了一百年,在這一百年中,理論物理是倒退的,即相對論量子力學相對於經典力學來說是退倒的,退倒到玄學巫術。也就是說,在理論物理方面諾獎頒發基本是錯發的,比如:1,萬有引力錯誤,那麼有關萬有引力方面的諾獎頒發為錯發。2,相對論荒謬,那麼有關相對論方面的諾獎頒發為錯發。3,量子力學荒唐,那麼有關量子力學方面的諾獎頒發為錯發。4,粒子物理由於電子顯微鏡顯微原理不成立,無法觀察到粒子尺寸,那麼粒子發現的諾獎頒發也為錯發。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本次諾獎也可算是首次頒發給數學物理(mathematical physics),或者理論物理中與實驗聯繫不具體、不直接的方面。諾獎對這些領域的態度變得更友好。這些領域不一定研究黑洞奇點這種完全不能直接觀測的課題,但是與圍繞實驗或觀測的相關領域相比,關心的問題、研究的風格和方法,乃至價值標準都有所不同。彭羅斯的工作屬於與天體物理相關的引力理論,類似的領域,還有與凝聚態物理相關的統計物理,與粒子物理相關的量子場論,等等。傳統來說,它們的成果顯然不容易獲得諾獎。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今年諾獎官方文件裡解釋,彭羅斯的獲獎成果就是這個奇點定理。 因此,按照諾獎傳統,霍金本來是有機會獲得諾獎的。在2017年諾獎公布前和霍金去世後,我都說過霍金可以以此分享2017年物理學諾獎 [4,5]。可惜這沒有發生。
  • 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研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研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8-10  根據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天發布的聲明,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分為兩半,其中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另一半授予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Gérard Mourou)以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  頒獎詞指出,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的是給雷射物理學帶來革命的發明。
  • 粒子物理學界「三劍客」齊聚李政道圖書館 謝耳朵原型也是諾獎得主
    圖說: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李·格拉肖圖說:魯加諾·馬亞尼(右一)物理學界真有「謝耳朵」上世紀60年代起,科學家們發現物質世界是由夸克和輕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基本粒子組成,夸克間和輕子間有著相互獨立的對稱性
  • 三名科學家因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彭羅斯1931年出生於英國,現為牛津大學教授;根策爾1952年生於德國,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併兼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蓋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現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三位科學家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2萬美元)獎金,彭羅斯獲得其中一半,根策爾和蓋茲共享另外一半。
  • 天體物理再贏一次:三位物理學家因發現「黑洞」獲今年諾獎
    最黑暗的秘密據諾獎官方介紹,本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獲獎原因是其「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穩定預測」。今年諾獎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這意味著羅傑·彭羅斯拿到500萬克朗,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分享500萬克朗。今年物理學獎公布之後,很快就有多位科學界人士感嘆史蒂芬·霍金的逝去。
  • 【諾獎頒獎】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其中,最年輕的化學獎得主是法國物理學家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他在35時與其妻子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最年長的化學獎得主是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他因對鋰電池研發領域做出的貢獻,在97歲時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古迪納夫也是目前所有諾獎獲得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 美、法、加科學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位華人曾獲此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陳沁涵)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 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上帝粒子發現者獲諾物理學獎 公布時間幾度推遲
    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而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恩格勒今年81歲,希格斯84歲,兩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圖片來源:CFP)【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劉仲華  李玫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等待,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在當地時間12時45分公布。
  • 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頒給女性 美法加科學家同獲殊榮
    雷射物理通過新的裝置可對非常小的物體進行實驗,並實現難以置信的快速進程,先進的精密儀器正在開闢未知研究領域,並應用於工業和醫療領域。Ashkin發明的光學鑷子使用雷射光束來抓取粒子,原子以及分子。它們可以用來檢驗和操控病毒,細菌和其他活細胞而不會對其造成損傷。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多天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在活動中,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其中不少觀點引人深思。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
    原標題: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這也是天文學領域連續第二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顯示了該獎項對於未來宇宙探索的重視。近年來,天文學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大熱門,去年普林斯頓天體物理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天文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羅茲(Didier Queloz)三位科學家去年因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對話「諾獎」得主:國際合作改變世界
    就在在本屆「諾獎」頒布之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連續幾天的時間,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獲得者及中國知名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諸多公眾關注的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其中許多觀點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