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諾獎得主用過的雷射器

2020-12-05 澎湃新聞

內容來源:Thorlabs索雷博

雷射誕生60年,Theodor Hänsch使用雷射56年。以雷射探索世界,他改進染料雷射器為精密光譜學帶去革命性的發展;他提出雷射冷卻理論,原子物理學從此不同,新晉諾獎得主層出不窮;他數十年不斷提高氫原子1S-2S躍遷頻率的測量準確度,一步一步開創出劃時代的光學頻率梳技術,最終榮獲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今天我們回顧Theodor Hänsch與雷射的不解之緣。

讓我們回到1969年。當年的愛丁堡量子光學暑期學校聚集了至少五位未來諾獎得主,包括剛剛博士畢業的Hänsch和史丹福大學教授Schawlow。初次相遇,Hänsch立刻受Schawlow的風趣和敏銳思維所感染,並說服後者接收自己去斯坦福做博後。一對良師益友就此走到一起,而Hänsch也將在斯坦福度過極富創造力的16年科研生涯。

Theodor Hänsch和Arthur Schawlow

1970年3月,在前往斯坦福的途中,Hänsch轉道貝爾實驗室拜訪時見到了氮氣雷射泵浦染料雷射器。他意識到,如果能夠壓縮染料雷射的線寬,就能用在無都卜勒展寬的飽和吸收光譜學上。這說明關注相關領域研究的重要性,就像他在諾貝爾獎演說中提到,得知英國巴斯大學Philip Russell團隊早幾年就已開創了光子晶體光纖時已經太晚。否則,跨倍頻程的自參考光學頻率梳可能更早誕生。

到達斯坦福後,Hänsch購買了一臺氮氣雷射器開始搭建自己的染料雷射器。這種基於光柵的可調諧染料雷射器的線寬太寬,他認為增加光柵的照射面積可以提高光柵解析度,由此減小雷射線寬。於是他就從口袋掏出一個普通望遠鏡,這是他聽講座時用來看幻燈片用的。望遠鏡插入雷射腔內擴大光束,照明更大的光柵面積,雷射線寬隨即被明顯壓縮。著名的Hänsch牌可調諧、窄線寬染料雷射器從此開啟神奇的光譜研究之旅。

T. W. Hänsch,"Repetitively Pulsed Tunable Dye Laser for High ResolutionSpectroscopy," Appl. Opt. 11, 895-898 (1972)

Hänsch和Schawlow使用這種染料雷射器推動了一系列光譜學技術的發展,比如飽和吸收光譜、偏振光譜、雙光子吸收光譜,甚至用於研究果凍變成可食用雷射器的可能性。通過消除都卜勒頻率展寬,他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高解析度研究原子和分子光譜,根據實驗結果驗證原子理論或者測量基本常數,這一系列的成果最終使Schawlow獲得了198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Hänsch在研究染料雷射器的過程中認識到,一種新工具能夠解鎖眾多應用之門,而且,簡單但粗略的原理性驗證實驗可能比完美但複雜到令人敬畏的實驗產生更大的反響。

Theodor Hänsch

斯坦福,1978年

Arthur Schawlow

生活大爆炸萊納德原型

1975年,Hänsch和Schawlow提出雷射冷卻原子氣體的理論,促使很多物理學家開展相關實驗並因此摘得諾獎,包括1997年的光學粘膠和2001年的波色愛因斯坦凝聚(BEC);其中因為BEC獲獎的Carl Wieman是Hänsch在斯坦福的博士學生。發現Schawlow也是很神奇,他和Townes在1958年奠定雷射理論基礎但沒有做出實驗,他和Hänsch奠定雷射冷卻原子理論但將其擱置。大神總是把幸運的路留給別人探索。

1995年,Hänsch在馬克斯量子光學研究所的團隊還提出了一種緊湊型外腔二極體雷射器(ECDL),使用光柵構造外腔實現穩定的單頻工作。這種雷射器配置在原子物理學實驗中一直佔據很重要的地位。

對於Hänsch在斯坦福的研究,實驗工作一般只要一個學生或者加一個博士後就能完成,所以一有新想法就能快速實施。這正是Hänsch最喜歡的理想環境,便於發揮深刻的理解和想像力。當年他放棄熱門的粒子物理學選擇剛剛起步的雷射研究正是因為前者需要很強的團隊合作不符合其性格和興趣。他第一眼就被氦氖雷射的散斑圖案迷住,那還是遙遠的海德堡時代,也是雷射問世後的第4年,那年他只有23歲。

在這些敏捷型的研究中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光譜技術(比如Hänsch-Bordé技術)、新的雷射類型(比如可食用果凍雷射器 :)、新的穩頻技術(比如Hänsch-Couillaud技術)以及無數科研靈感,促使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和訪問學者不斷利用雷射探索科學前沿。Hänsch現有50多位博士或博後學生成為教授。為慶祝其75歲生日,Springer曾專門出了一本《Exploring the World with the Laser》論文集(

),包含其同事、合作者和朋友們所寫的43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通過拓展連結瀏覽文獻目錄。

書中除了新的雷射技術,比如972.5 nm摻鐿放大器四倍頻至243.1 nm、基於雙濾光片選頻的外腔二極體雷射器以及Figure 9®飛秒光纖雷射器,還有雷射在光譜學、原子物理學和光力學領域的眾多前沿應用。

Exploring the World with the Laser

Dedicated to Theodor Hänsch on his 75th birthday

Hänsch和Schawlow的科研氛圍充滿快樂和樂趣,兩人都對70年代興起的微電腦非常感興趣,並且花很多錢購買設備,包括第一代蘋果電腦(賈伯斯還去上過Hänsch的電磁學),以至於辦公室看起來就像太空項目的控制中心。他們在1980年左右靠寫簡單圖形軟體賺了幾十萬美元,如果當年在矽谷成立一家圖形軟體公司,也許今天也是Adobe級別。為了在舊金山灣區個人電腦展上吸引更多注意,Hänsch甚至整了一家叫做Menlo Systems Inc.的公司,因為在電腦展商的眼裡,斯坦福教授畢竟沒有創業公司CEO吃香。

1986年,Hänsch離開斯坦福回到德國,把矽谷的創業精神帶到了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2001年,他的兩位學生Ronald Holzwarth和Michael Mei創立Menlo Systems GmbH,致力於為全球科學家提供最精密的計量設備。公司名稱源於新澤西州的Menlo Park,也就是愛迪生發明燈泡的地方。

飛秒雷射器、THz光譜儀、光梳、超穩雷射器

光梳的誕生,源自Hänsch幾十年來對氫原子1S-2S躍遷頻率精密測量的極致追求。關於光梳發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突破,您可參閱Hänsch的諾貝爾獎演講稿(Passion for precision),以下重點介紹載波包絡偏移頻率的測量。

1996年,Ferenc Krausz等人發現,連續波鎖模雷射器無法輸出相同的脈衝,不管每個縱模的相位鎖定得多麼完美,也不管頻率間距如何相等。這是因為雷射諧振腔內色散元件中的群速度和相速度(分別決定脈衝包絡和載波的傳播速度)略有不同。

雷射鎖模

從時域到頻域,從脈衝串到頻率梳

如上圖所示,脈衝每次在腔內往返後,載波包絡(CE)相位都會產生一定偏移(Δφ):

其中��R為往返相位延遲(取決於相速度),ωL為載波角頻率,TR為雷射脈衝的往返時間(取決於群速度)。這種準周期脈衝串的傅立葉變換頻譜為一系列等距譜線,每條譜線的頻率由下式給出:

這個公式將一個光學頻率(ωn)和兩個射頻(ωr和ω0)聯繫在一起。式中n是一個高達百萬的整數,而ωr=2π/TR為往返頻率,可直接用光電二極體測量。所以測量光學頻率的關鍵在於另一個射頻:偏移頻率ω0。

ω0和Δφ的簡單關係如下:

因此,控制和穩定CE相位可通過控制偏移頻率進行,為此可使用Hänsch發明的自參考技術測量。對於跨倍頻程的鎖模頻譜,其低頻端倍頻後與高頻端幹涉,剛好在2(nωr + ω0) - (nωr + ω0) = ω0處得到所需強度調製的拍頻信號,使用光電二極體就可將其測出。知道偏移頻率後就能知道頻率梳每一條譜線的頻率,就像一把光學直尺,測量未知雷射時只需找到最近的梳線進行比對即可。

使用飛秒光梳測量連續雷射頻率的示意圖

公眾號時間軸改版,很多讀者反饋沒有看到更新的文章,據最新規則,建議:多次進「中國光學」公眾號,閱讀3-5篇文章,成為「常讀」用戶,就能及時收到了。

歡迎課題組投遞成果宣傳稿

轉載/合作/課題組投稿,請加微信:447882024

Banner 區域

往期推薦

走進新刊

開 放 投 稿: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

ISSN 2689-9620

期 刊 網 站:www.light-am.com

敬請期待

新 刊:eLight

ISSN 2662-8643

即 將 隆 重 上 線

這是中國光學發布的第1449篇,如果你覺得有幫助,轉發朋友圈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

原標題:《那些年,諾獎得主用過的雷射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誕生60年,細數諾獎得主用過的雷射
    雷射誕生60年,Theodor Hänsch使用雷射56年。以雷射探索世界,他改進染料雷射器為精密光譜學帶去革命性的發展;他提出雷射冷卻理論,原子物理學從此不同,新晉諾獎得主層出不窮;他數十年不斷提高氫原子1S-2S躍遷頻率的測量準確度,一步一步開創出劃時代的光學頻率梳技術,最終榮獲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天我們回顧Theodor Hänsch與雷射的不解之緣。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接著,整理收集完所有的提名後,諾獎委員會會從中選出300個提名候選人。 這300個候選人不會被通知,他們的名字將會被保存50年。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說情理之中,是因為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確實非常突出,夠諾獎的分量。說意料之外,是因為他的很多重要工作都是和丹尼爾·卡勒曼一起完成的,而卡勒曼已經在2002年得過了諾獎,所以我先前認為再給塞勒的可能性不會太大。沒想到,今年諾獎委員會還是垂青了塞勒,並且還是獨得,這點確實令我有些意外。」陳永偉說,相對於很多學院派的經濟學家,塞勒對於政策的關注更多,更致力於用理論去影響和改變政策。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綠色和平為何被100多位諾獎得主點名批評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
  • 那些年,SAF給你和諾獎得主面對面的機會!
    最新出爐的文學獎得主是美國詩人,IES Abroad會員耶魯大學英語教授的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加拿大生理學家、外科醫師Frederick Grant Banting(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因發現了胰島素在192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_讀書_澎湃...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
  • 那些年的諾獎,均與這束光有關
    196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雷射最早獲得的諾獎 獲獎者:查爾斯·湯斯(美國)、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前蘇聯)、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前蘇聯) 獲獎理由:在量子電子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該成果發展出了基於激微波—雷射原理建造的振蕩器和放大器
  • 那些年的諾獎,均與這束光有關
    196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雷射最早獲得的諾獎獲獎者:查爾斯·湯斯(美國)、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前蘇聯)、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前蘇聯)獲獎理由:在量子電子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該成果發展出了基於激微波—雷射原理建造的振蕩器和放大器依據該研究成果,科學家在1954年製造出了雷射器的前身——微波激射器。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麥克阿瑟獎,又稱為「天才獎(Genius Grants)」,每年獎勵20至30名各個領域「在持續進行創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者。與很多大獎不同,麥克阿瑟獎並不注重過去的成就,而是鼓勵那些有創造力、有洞察力、有潛力的人。2016年,餘金權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澎湃新聞記者 張蓓 2016-11-16 21:08 來源:澎湃新聞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2020年諾貝爾獎:盤點全球培養諾獎得主最多的TOP30大學
    Alter),美國病毒學家,出生在紐約市,1956年在羅徹斯特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60年在該校得到醫學學位。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Sofia共同獲得了2016年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