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編輯人類的記憶

2020-11-29 潮流科技fans

在許多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有這樣的情節,人們的記憶被人為操縱或修改,比如從《黑暗之城》中的大規模的記憶編輯到《黑衣人》中精確的記憶擦除。在人類可以直接改變一個人記憶的世界裡,有許多富有想像力的故事。

最近有兩項最新的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它們表明發生在科幻電影和小說中的情節,完全可能變成現實。它們描述了早期概念性驗證實驗,這些實驗表明我們能夠增強或減弱創傷性記憶的情感影響。

這兩項新的研究集中在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病症上,在這些病症中,負面或創傷性記憶變得十分強大,以至於深刻地影響了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和能力。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找到抑制這些創傷記憶的方法,如何編輯那些給人們強烈負面情緒影響的記憶。

記憶擦除藥

第一項研究重點關注常用麻醉藥異丙酚對記憶的影響,這種麻醉藥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會損害短期記憶。研究表明,鎮靜劑的使用有可能在一些患者身上誘發某種健忘症,因此研究人員希望知道這種機制是否可以用來積極抑制導致情緒負荷過重的負面記憶和消極記憶。

這個想法是當一個記憶被重新激活時,它需要在大腦中重新鞏固整合。該過程類似於從文件櫃中取出文件,查看文件,然後將文件放回原處。研究人員假設,記憶在被我們的大腦重新鞏固整合的時候最容易被修改,因此如果在特定時刻給藥,可以使用異丙酚來減弱甚至消除負面和消極記憶。

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人員邀請了50名健康受試者並讓他們看了兩個描述不同事件的幻燈片。兩個幻燈片的中間部分都包含負面情緒的內容,旨在激發受試者的的負面記憶。一周之後,受試者回到研究人員身邊,研究人員重新勾起他們對第一張幻燈片的回憶並讓他們展開討論。當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這種記憶被重新激活後,讓受試者服用鎮靜劑量的異丙酚。

從這一刻開始,受試者被分為兩組。第一組人在醒來後被立即詢問他們對兩個不同幻燈片的回憶,而第二組在24小時後才被問到相同的問題。有意思的是,第一組人服用鎮靜劑醒來以後,對兩張幻燈片的記憶依舊清晰,可見他們的記憶未被改變和削減;而24小時後才被詢問問題的第二組人,卻報告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從實驗結果看來,服用異丙酚鎮靜並在一天後才被詢問的受試者,他們曾被激活的關於第一張幻燈片的記憶明顯受損,但他們對沒有重新激活的關於第二張幻燈片的記憶沒有受損。特別重要的是,受試者對重新激活的幻燈片的記憶並沒有完全消除,損失重點針對的是那些記憶中的負面部分。

這一有趣的結果表明,在記憶重建過程中,負面記憶聯繫是如何被消除的,這一機制可以通過異丙酚來激活。當然,這些影響是否能持續更長時間仍有待研究,但概念和思路是可靠的。

調控負面記憶

最近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第二項新研究也探討了如何從創傷記憶中潛在地編輯負面情緒,但這項研究涉及到一個不同的問題:大腦的哪一部分會將正面或負面情緒加載到給定的記憶中?

這項研究由波士頓大學的神經學家史蒂夫·拉米雷斯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布裡亞納·陳領導。此前的研究發現,對小鼠海馬體細胞的光遺傳操作可以改變正面和負面記憶的行為表達。科學家們想知道動物海馬體的不同部分是否與某些記憶的不同情感聯繫有關。

結果揭示了海馬體頂部和底部之間對情緒影響的明顯差異。當海馬體底部的記憶細胞受到刺激時,與某些記憶相關的負面經歷會被顯著放大。相反,刺激海馬體頂部的細胞導致記憶回憶,沒有發生創傷性情感聯繫。

當然,這項特殊的研究只是證明了老鼠大腦中一種高度特異的機制,研究人員也承認了老鼠和人類大腦之間有著顯著的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這些結果有助於更好地指導科學家對人類大腦特定區域的研究。

拉米雷斯表示:讓我們利用我們在老鼠身上學到的東西來預測人類的記憶功能。如果我們能創造一條雙向的通道來比較記憶在老鼠和人類中是如何工作的,那麼我們就能問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老鼠的記憶是如何以及為什麼會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從短期臨床角度來看,這項研究為未來創傷後應激障礙和焦慮治療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可能性。如果這項研究轉化為人類大腦,那麼海馬體過度活躍的底部可能是造成許多焦慮障礙的原因,抑制這一特定區域可以從本質上抑制創傷記憶的情緒效應。

拉米雷斯說:記憶操縱領域是一個新興領域,大家都知之甚少。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這項研究是對我們人為增強或抑制記憶的能力的預演。

不可否認,這項研究遠遠沒有達到科幻電影和小說裡的雙向記憶編輯水平,我們還不能將指定的記憶添加到人腦中。儘管如此,研究人員還在研究這種可能性,過去幾年的幾項研究成功地嘗試了將錯誤記憶直接植入老鼠大腦的方法。

也許我們在未來主義電影和今天的研究之間最現實的類比是2004年的電影《無瑕心靈的永恆陽光》。這部電影講述了在一個能準確刪除特定記憶的世界裡,一對夫婦在經歷了記憶刪除後第二次見面的故事。這兩項新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前景,在不遠的未來,要麼完全有可能抑制不想要的記憶,或者至少可以重寫我們對特定記憶的任何情感依戀。

研究人員總結到,我們離能夠在人類身上做到這一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概念的證明就在這裡,永遠不要說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潮流科技fans本著認真、嚴謹的態度為大家提供科技類資訊文章。如果你喜歡,請多多留言關注。每篇文章都是潮流科技fans嘔心之作,也許不是最好,但絕對是認真的。請抄襲者自重!

相關焦點

  • 科學家似已找到編輯記憶方法?外媒:科幻電影情節將成真
    2.通過情感刺激加深記憶加強獨特情節初始記憶的又一方法是通過外部信號影響其重新激活。定向記憶的再激活(TMR)可改變記憶重啟,以此影響記憶強度。人類實驗證據表明,在睡眠或者狀態清醒的休息期間呈現和之前編碼事件相關的信號可以優化神經元的記憶和情節記憶,換而言之,能夠更深地記住情感刺激和興奮。
  • 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產生的? 操控記憶的時代可能已經不遠了
    在腦科學領域的飛速發展的今天,或許操控人類記憶痕跡的時代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什麼是記憶?1904年,德國生物學家理察·西蒙(Richard Semon)提出了一個觀點,指出記憶的痕跡是由一組不連續的大腦細胞連接之後拼湊起來的。他將這種想像中的生理迴路稱為「engram」,即「記憶痕跡」。
  • 為你揭秘大腦存儲記憶的位置,目前科學可以編輯記憶麼?
    你的大腦將跨區域的挑選細胞來存儲記憶的所有不同方面,例如視覺皮層中的神經元將存儲你所看到的內容,杏仁核中的細胞會儲存你的感受,現在所有的記憶都是特定的細胞模式,它們一起出發,在多的感官中,科學家用這個詞來談論大腦中記憶的這種物理痕跡,激活以調用記憶細胞模式的一個字母,細胞在大腦中共同激活的獨特模式就是記憶。
  • 人工編輯大腦記憶和感覺
    編造美好的記憶、刪除痛苦的回憶……在科幻影視中,有這樣一種神奇的技術,它能編輯人的記憶和感覺,讓人們體驗更為豐富的人生經歷,忘掉令人不悅的往事。但是,這樣的技術真的可以實現嗎? 近日,有科學家宣布已研發出一種編輯人腦記憶的技術——大腦全息調製器技術,能利用全息投影將記憶和感覺編輯並傳輸進大腦。科學家認為,在神經元中植入某種感光蛋白質,即可通過閃光激活或抑制神經元,利用全息投影自由激活特定的一組神經元,使它們呈現真實大腦活動的模式,進而將記憶和感覺複製到大腦中。
  • 免疫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眾所周知,學習與記憶是人類高級神經活動的重要特徵,人類優越於其他動物的重要原因是具有更強的學習與記憶能力。免疫記憶在機體抵抗外源病原體的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在人類與自然界各種病原體抗爭的漫漫歷史長河中所發現的疫苗接種防治病原體的方法,正是通過誘導免疫記憶來實現的。因此,是否能夠誘導有效的免疫記憶就成為疫苗接種成功與否的關鍵。此外,免疫記憶在機體對抗腫瘤的過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與器官移植過程中,免疫記憶可加重機體的病理損傷。
  • 淺析人類兩種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記憶是人類一種重要能力為了更好地讓大家理解記憶系統,我們將記憶分為兩種:第一種工作記憶;第二種長期記憶所謂第一種記憶「工作記憶」,主要是指人類大腦對於正在處理的信息進行瞬時及有意識加工的這部分記憶。在之前科學界,科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類的工作記憶一次性只能容納7個記憶單位或者組塊。
  • 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
    編者按: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徹底改變人類生活,腦機接口的出現讓科幻照進現實,CRISPR 基因編輯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在未來,科學技術將如何發展?又會怎樣影響人類?人類是否有權利決定下一代?魯白教授用他從事的神經科學領域的一項研究,生動形象地解釋了基因的好壞是基於不同場景的。人體有一個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基因,因為其序列中一個鹼基的差異,導致有V型和M型兩種,分別在白色人種中佔80%和20%。魯白教授早先的研究表明,基因為M型BDNF的人在場景記憶方面比V型的人要差15-20%。
  • 外星人要對人類進行「基因編輯」,我們該如何應對?
    奧克塔維婭·E.巴特勒代表作《莉莉絲的孩子三部曲》關於基因工程、物種進化與人類未來的暢想假如有一天,外星人發現了人類的致命缺陷,還要對人類進行「基因編輯」,我們該如何選擇,又該如何應對?圖:新書實拍 《莉莉絲的孩子三部曲》講述了人類的某次大規模核戰後,地球文明被摧毀,倖存的人類被外星人拯救的故事。外星人想要拯救人類種族,條件是人類必須與外星人進行「交易」,即讓外星人獲取人類的基因並進行編輯,人類與外星人生下混合孩子。這樣做的後果是,純粹的人類種族將不復存在。若人類不同意交易,則會因核輻射而慢慢消亡。
  • 你的大腦如何儲存記憶?
    記憶使我們每個人都很獨特,也使我們的生活具有連貫性。弄清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對於我們理解自己必不可少。那麼,什麼是記憶呢?所謂記憶,就是人們對信息的選擇、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記憶離不開大腦。神經細胞傳遞和接受信息的功能,為記憶奠定了生理基礎。科學研究表明,人腦中大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而每個神經細胞上有3萬個突觸,因而這些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聯繫數不勝數。如此一 來,大腦就成了一個龐大的信息存儲庫,將我們過去的知識、經驗存儲在其中。那麼,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呢?
  • 基因編輯技術是人類的災難/福音
    尤其又和人類二字放在一起,就絕不僅僅只是利大於弊或者弊大於利。從詞源上看,福音之說源於宗教,指的是人類的終極救贖,與之相對應,人類的災難則意味著終極毀滅。關於基因編輯的定義,我方與對方沒有太大分歧。人們常說,科技是把雙刃劍,好壞利弊要看怎麼運用。但要說科技都是災難,各位肯定不同意,我方也不同意。
  • 遺忘曲線——揭秘人類記憶存儲的奧秘
    文/元小元人類遺忘曲線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注意到有些人記憶事物的能力和記憶的時間遠超常人咱們今天不是談《最強大腦》中的天才是如何對信息進行編碼,實現快速記憶的能力怎樣練就,因為這種方法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去刻意練習從而增進功力。今天我們只是把一些乾貨拿出來進行分析和討論,它比較適合大多數人,也可以適當的改變目前的學習習慣,在生活和工作當中更好的利用它,從中得益。
  • Science:記憶真的可以移植,人類通過記憶移植教會鳥兒歌唱
    1從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人類父母會一個個音節的教導嬰兒如何發聲和說話。這種說話能力是後天習得的,它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步驟。但許多與聲音學習有關的問題至今仍然是謎。嬰兒的大腦是如何對模仿父母講話所需的記憶進行編碼的?當這個過程出錯時,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幹預嗎?
  • 「情景記憶」依賴海馬區 「語義記憶」依賴皮層
    通過研究人類如何在短期和長期內記住事件和地點,以及嚙齒類動物如何在熟悉和陌生的環境中記憶和導航,莫斯科維奇博士發現了「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之間的差異。「情景記憶」依賴於大腦的海馬區域,是一種具有豐富上下文細節的記憶形式;「語義記憶」則主要依賴於新皮質,這是一種更為一般的記憶形式,記錄原始情景記憶的要點。
  • 「基因編輯嬰兒」之問:法律如何防範科技對人類尊嚴的威脅?
    然而,目前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意味著將會帶來重大風險,包括引入不需要和未知突變的風險。此前的基因編輯試驗多在動物胚胎上進行,目前,使用基因編輯胚胎建立妊娠發育在歐洲大部分地區都是非法的,在美國也是禁止的。
  • 讓記憶詳細又長久,大腦是如何做到的?
    為什麼人類的記憶會如此清晰、持久?幾十年來,這一直是一個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領導的研究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中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固化」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以及準確預測提供了新見解。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
  • 人類為什麼會丟失嬰兒時期記憶?看看科學家如何解釋
    而雖然使用和製造工具讓人類快速走上發展道路,但我們究其根本可以發現,記憶在整個演化和發展過程中同樣起到了絕對性的作用。    如果人類沒有記憶,或者說沒有將記憶長時間留存的能力,那麼人類根本無法完成複雜的工具製作,更不可能將製作方法教授給其他人,現在也就不會有人類文明的存在。
  • 陳根:交織著「記」與「忘」的記憶,是如何發生的?
    沒有記憶,人類將陷入一個永恆的現在。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智能作為自然競爭的核心要素,其源頭便是記憶。記憶效能更高,記憶範圍越廣,就意味著更容易規避競爭風險。但同時,人類的記憶並不完美。記憶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交織著「記」與「忘」的複雜過程。
  • 人類的記憶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差?
    記憶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人記憶力差?記憶與情感有關嗎?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神經生物學家。如今,幾項研究成果的披露,讓人們從分子水平上看到了記憶形成的一些線索,也為人工智慧研究、提高學習效果、疾病治療(如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線索。
  • 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類大腦越來越「懶」 記憶主要靠網絡搜索
    隨著網際網路的廣泛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上網搜索信息,並且不再努力記憶搜出來的信息內容。美國科學家近日的一項研究成果證明,網際網路正逐漸取代大腦成為人類記憶的主要載體。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月24日報導,這項研究是由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完成的。
  • 後人類視野中的記憶體系(定位與擴展)
    對人類而言,記憶在自然意義上指大腦對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在社會意義上指主體通過交往形成共同經驗,在心理意義上指意識通過積澱豐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