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類視野中的記憶體系(定位與擴展)

2021-02-15 廈門遊於藝

 

對人類而言,記憶在自然意義上指大腦對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在社會意義上指主體通過交往形成共同經驗,在心理意義上指意識通過積澱豐富人格。由於後人類時代的到來,記憶成為各種智能生物互動留下痕跡的過程。科幻電影對記憶在跨物種交往中所起作用的描繪,不僅曲折反映了人類在跨文化交往中的現實體驗,而且展示了多元化社會的歷史淵源和未來態勢。不論生化人、複製人、機器人、合成人,或者電子人、變種人、虛擬人、類智人,都因信息處理的中樞化而形成自然意義上的記憶,因不同成員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社會意義上的記憶,因反饋信息的內化而形成心理意義上的記憶。這些記憶的相互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科幻世界的生態。

人類依靠記憶來延續歷史,定位現在,展望未來。因此,記憶既是個人整一性的前提,也是群體「我們感」的基礎。隨著後人類時代的到來,人們比以前更加關心如何藉助新技術來實現有關記憶的願景,如通過記憶複製實現永生,通過記憶移植實現人格定製,通過大腦備份實現永垂不朽,通過記憶重啟實現重新做人,通過記憶開發成為超人,等等。科幻電影創意一方面將上述關心轉化為創作的驅力,另一方面將銀幕的形象轉化為探究的契機,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一、記憶的自然定位:形成、喪失與恢復

(一)記憶形成:智能生物的學習

(二)記憶喪失:異常緣由的設定

(三)記憶恢復:另類經驗的重現

二、記憶的社會定位:證實、控制與交換

(一)記憶證實:詭譎事件的確認

(二)記憶控制:奇特影響的施加

(三)記憶交換:秘密空間的進入

三、記憶的心理定位:縈懷、並存與分裂

(一)記憶縈懷:靈明的跨體延伸

(二)記憶並存:心理的跨類滲透

(三)記憶分裂:人格的跨態存在

 

 

黃鳴奮《科幻電影創意:後人類視野中的記憶體系》之一「定位與擴展」,全文約2萬字。本系列論文共三篇(約6萬字),首篇發表於《北華大學學報》2019年第5期。它們和筆者先前發表的《跨物種交往:科幻電影創意視野中的記憶》(《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相呼應。

 

相關焦點

  • 構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社會學理論
    面向未來的人類社會發展何去何從,充滿變數。社會學是關注社會發展的學問,需要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角度出發,用中國社會學者的理論視角、理論眼光、理論方法、研究積澱,立足社會發展大格局、個體生活微變化,解讀、闡釋、反思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背景下人類社會發展之擇、之需,發出中國聲音,構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中國社會學理論。
  • 彭剛:歷史記憶與歷史書寫——史學理論視野下的「記憶的轉向」
    ⑥ 記憶本來是心理學和認知科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種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都共同關注的問題。從不同的學科視野出發,對於出現記憶的轉向的原因,人們也會有著不同的解讀。從歷史學內在的發展脈絡來看,記憶的興起,最要緊的背景就是宏大歷史在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解體。現代歷史學力圖成為與實證科學具有同樣學科資格的一門學科,它自覺地追求客觀性,將過往歷史理解為一元的整體。
  • 看到記憶的印跡:神經科學家們如何定位、喚醒甚至偷換記憶
    尋找「印跡」「印跡」是理論上儲存單個記憶的路徑。美國心理學家Karl Lashley是記憶「印跡」最早的追蹤者之一。從1916年起,他訓練大鼠穿越簡單的迷宮,然後破壞大腦皮層的不同位置,把大鼠再次放到迷宮中。不過,這些破壞似乎都沒有讓大鼠忘記如何走出迷宮。年復一年,大鼠的迷宮「印跡」依然無法定位。
  • 專門協商機構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定位和運行機理研究
    專門協商機構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定位和運行機理研究 www.gxbszx.gov.cn  2020-09-16 11:03  閱讀:10666次  作者:黃春合  編輯:班潔  來源:平果政協網
  • 清晰定位、一體成型、全球視野:甘肅鯤鵬的新計算產業進階
    毫無疑問,鯤鵬在甘肅的落地有鮮明的地區特點,並不能看作鯤鵬生態全國拓展過程中的又一次省域複製,它與甘肅一直以來在數字經濟時代以差異化定位獲得領先優勢相契合,最終將推動甘肅在數字經濟時代彎道超車。而在甘肅,這種情況有所不同,以九霄鯤鵬為錨點,一個「波紋式」全棧計算生態被快速搭建起來(圖片來源於峰會報導):從圖中可以見到,這個體系自一開始就已經十分完備,在全棧的每個層級都有豐富的參與主體
  • 「曼德拉效應」越來越明顯,誰篡改了人類的記憶?
    ,但這僅僅是外在的表象,深究根本我們能夠發現,記憶才是人類能夠進行一切活動和創造的前提。倘若人類沒有長時間記憶的能力,那麼根本沒有辦法進行複雜工具的發明和創造,更不可能將其傳承下去,現在也就不會有燦爛輝煌的人類文明。
  • 隧道視野效應:狹窄的視野無法產生超前的決策
    於是,他們來到一個山村,對一位村民說:「我們把你果園裡的1000個柿子都包了,要求你配合一下,在你採摘和貯存柿子的過程中我們要全程拍攝,你看如何?」村民一想這事不難啊,我天天幹這個,於是就答應了。談妥後,村民找來了家裡人和兩個幫手開始採摘柿子。找到成熟的柿子後,就搬來梯子,爬上柿子樹採摘,太高的地方,還要拿綁有彎鉤的長杆子把柿子打下來。
  • 長大後會失憶嗎?人類6歲之前的記憶,為何會在腦海中消失?
    長大後會失憶嗎?人類6歲之前的記憶,為何會在腦海中消失?人類從童年到青年,中年,老年,這漫長的一生中會發生許多的事,可有許多事我們都已經忘記了,即使能回憶起來的片段也是模糊的。特別是6歲之前的記憶,特意去回想的時候,總是會覺得吃力,甚至會產生「這真的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嗎」這樣的感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記憶在重新辨認的過程中產生了偏差。記憶的能力早期人類沒有紙幣,只能靠打繩結來記事,直到文字被發明,我們才有了源遠流長的文明。記憶和人類社會是相伴相生的,可以說如果沒有記憶,人類文明也將不復存在。
  • 蝙蝠的能力遠超人類想像,它不僅能聲波定位,還擁有空間記憶能力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日前來自以色列的科學家團隊在美國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有關於蝙蝠導航能力的論文,研究顯示,蝙蝠竟然和人類一樣,擁有「空間記憶能力」,它們的大腦中自動存在著一幅「認知地圖
  • 蝙蝠的能力遠超人類想像,它不僅能聲波定位,還擁有空間記憶能力
    據報導,日前來自以色列的科學家團隊在美國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有關於蝙蝠導航能力的論文,研究顯示,蝙蝠竟然和人類一樣,擁有「空間記憶能力」,它們的大腦中自動存在著一幅「認知地圖」,可以幫助它們在飛行的時候開啟導航功能,讓它們即使是「離家」幾十公裡,也可以準確地回到自己的巢穴。
  • 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
    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人類的大腦皮質得到高度的發展,非特化出具有定位關係的皮質功能區(即中樞),但這些皮質區只是執行某種功能的核心部分,其他皮質也有類似功能
  • 震驚: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
    新研究表明,人類大腦一旦發育成熟就不再增加新的神經元。神經元形成的速度自1歲後大幅下降,在青春期後似乎完全停止。
  • 有感┃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
    一和於養和齋2018.3.14 晨研究發現: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參考消息網3月9日報導 外媒稱,新研究顯示,記憶細胞在13歲後停止再生。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7日報導,一項富有爭議的新研究顯示,人類早在13歲的時候,大腦「記憶中心」一個關鍵區域的新神經細胞就停止成長了。報導稱,研究腦組織樣本的科學家沒有發現人類在13歲後齒狀回中有新神經細胞生長的證據。齒狀回是海馬區的一個部分。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該結論同先前的發現相左。
  • 2012年後人類記憶被重置?否則曼德拉效應記憶偏差,怎麼解釋?
    2012年後人類記憶被重置?否則曼德拉效應記憶偏差,怎麼解釋?很多情況下我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大腦,因為會出現記憶偏差的情況,難以分辨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網友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是曼德拉效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本來是一本小說,在受到網友的一致好評之後,2011年前成了同名電影上映,獲得了不錯的反響,可以用成功來形容,但是很多的網友表示這部電影的名字自己一直無法記住,因為腦海中總是回想起,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相信很多人都會給出同樣的答案,然而事實上這部電影叫做《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呢?自己的記憶又出現了錯誤。
  • 大腦GPS:人類記憶的管理辦法
    這也許解釋了大鼠及人類大腦能夠有效管理包含時間與空間信息的記憶。這類被稱為「網格」細胞(Grid cells),"能夠把一件事情發生的時間與空間信息線性化排列並儲存起來"。該文章的作者,來自波士頓大學腦與記憶研究中心的主任Howard Eichenbaum說到。「網格」細胞於2005年首次由挪威科學家發現,他們在2014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 長大後會失憶嗎?人類6歲之前的記憶,為何會在腦海中消失?
    人類從童年到青年,中年,老年,這漫長的一生中會發生許多的事,可有許多事我們都已經忘記了,即使能回憶起來的片段也是模糊的。特別是6歲之前的記憶,特意去回想的時候,總是會覺得吃力,甚至會產生「這真的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嗎」這樣的感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記憶在重新辨認的過程中產生了偏差。
  • 研究發現: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
    參考消息網3月9日報導外媒稱,新研究顯示,記憶細胞在13歲後停止再生。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7日報導,一項富有爭議的新研究顯示,人類早在13歲的時候,大腦「記憶中心」一個關鍵區域的新神經細胞就停止成長了。
  • 曼德拉效應越來越明顯,是人類的記憶被篡改了嗎?
    不少地方的人們均表示,「記憶中曼德拉不是很早就去世了嗎?」有人清晰記得,曾在電視上看到當時舉行的葬禮,以及相關新聞。甚至有人說,曾在電視上看到過曼德拉遺孀賺人眼淚的演講......出現這種現象的人,都分布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相互之間毫無聯繫,為什麼同時出現了這種相同的記憶?難道是人類的記憶被篡改了嗎?
  • 淺析人類兩種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記憶是人類一種重要能力為了更好地讓大家理解記憶系統,我們將記憶分為兩種:第一種工作記憶;第二種長期記憶所謂第一種記憶「工作記憶」,主要是指人類大腦對於正在處理的信息進行瞬時及有意識加工的這部分記憶。在之前科學界,科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類的工作記憶一次性只能容納7個記憶單位或者組塊。
  • 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核心要義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拉納·米特(Rana Mitter)在其《中國,被遺忘的盟友》一書中指出,西方人了解很多關於二戰期間德國在歐洲、日本在亞太戰場的情況,甚至關於蘇聯反法西斯戰場的情況,但是,關於中國在二戰中的故事在西方就沒有真正被講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