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而言,記憶在自然意義上指大腦對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在社會意義上指主體通過交往形成共同經驗,在心理意義上指意識通過積澱豐富人格。由於後人類時代的到來,記憶成為各種智能生物互動留下痕跡的過程。科幻電影對記憶在跨物種交往中所起作用的描繪,不僅曲折反映了人類在跨文化交往中的現實體驗,而且展示了多元化社會的歷史淵源和未來態勢。不論生化人、複製人、機器人、合成人,或者電子人、變種人、虛擬人、類智人,都因信息處理的中樞化而形成自然意義上的記憶,因不同成員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社會意義上的記憶,因反饋信息的內化而形成心理意義上的記憶。這些記憶的相互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科幻世界的生態。
人類依靠記憶來延續歷史,定位現在,展望未來。因此,記憶既是個人整一性的前提,也是群體「我們感」的基礎。隨著後人類時代的到來,人們比以前更加關心如何藉助新技術來實現有關記憶的願景,如通過記憶複製實現永生,通過記憶移植實現人格定製,通過大腦備份實現永垂不朽,通過記憶重啟實現重新做人,通過記憶開發成為超人,等等。科幻電影創意一方面將上述關心轉化為創作的驅力,另一方面將銀幕的形象轉化為探究的契機,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一、記憶的自然定位:形成、喪失與恢復
(一)記憶形成:智能生物的學習
(二)記憶喪失:異常緣由的設定
(三)記憶恢復:另類經驗的重現
二、記憶的社會定位:證實、控制與交換
(一)記憶證實:詭譎事件的確認
(二)記憶控制:奇特影響的施加
(三)記憶交換:秘密空間的進入
三、記憶的心理定位:縈懷、並存與分裂
(一)記憶縈懷:靈明的跨體延伸
(二)記憶並存:心理的跨類滲透
(三)記憶分裂:人格的跨態存在
黃鳴奮《科幻電影創意:後人類視野中的記憶體系》之一「定位與擴展」,全文約2萬字。本系列論文共三篇(約6萬字),首篇發表於《北華大學學報》2019年第5期。它們和筆者先前發表的《跨物種交往:科幻電影創意視野中的記憶》(《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