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

2021-01-21 山東政事

新研究表明,人類大腦一旦發育成熟就不再增加新的神經元。神經元形成的速度自1歲後大幅下降,在青春期後似乎完全停止。

外媒稱,新研究顯示,記憶細胞在13歲後停止再生。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7日報導,一項富有爭議的新研究顯示,人類早在13歲的時候,大腦「記憶中心」一個關鍵區域的新神經細胞就停止成長了。


報導稱,研究腦組織樣本的科學家沒有發現人類在13歲後齒狀回中有新神經細胞生長的證據。齒狀回是海馬區的一個部分。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


該結論同先前的發現相左。以往研究顯示,人類大腦海馬區的神經元在整個成年時期都會不斷自我補充,就像很多其他哺乳動物一樣。


報導稱,這種新發現似乎顯示了複雜大腦的特徵。


科學家發現,在獼猴中,新海馬神經元生長也會隨時間減弱。科學家認為,在有著大型腦的海豚和鯨中間,也缺少海馬神經元再生的情況。


報導稱,該研究由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阿圖羅·阿爾瓦雷斯-拜利亞博士領導,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作者說:「在成年人中,齒狀回中的神經元再生不會繼續,或極其稀少。海馬區神經再生的早期衰退提出了人類和其他物種之間齒狀回功能如何不同的問題。其他物種在成年期仍可再生海馬神經元。」


科學家們使用標記抗體來「指示」59個人類腦組織樣本中的神經前體細胞和不成熟神經元。


這些死後和手術後獲得的樣本橫跨從胎兒到老年的所有生命階段。


在齒狀回中,生長中的神經元數量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包含生長中神經元的最老樣本來自一個13歲的人。從18到77歲的人的腦樣本中沒有發現年輕的神經元。


科學家還說:「有趣的是,水生哺乳動物(海豚和鯨)的海馬體也缺乏神經元再生現象。這些物種以大規模的腦、長壽和複雜行為而聞名。」


研究人員說,過去的研究報告了不成熟海馬神經元的發現,那可能是錯誤的,因為用於指示它們的標記蛋白質在人類和動物身上以不同方式工作。


另據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3月7日報導,新研究表明人類大腦一旦發育成熟就不再增加新的神經元。


這份3月7日發表在《自然》周刊上的研究與之前一些研究相矛盾。此前研究認為人類的確在成年後還有能力在神經網絡中增加新細胞。


研究人員幾十年來就知道許多動物——包括老鼠、金絲雀和猴子——有能力在生命全程中產生新神經元,這一過程被稱為神經形成。


一小批論文暗示成人也有這種能力,尤其是在大腦內部與記憶有關的海馬區。


然而,在檢驗從14周大的胎兒到77歲老人的59個大腦組織樣本後,研究作者發現神經元形成的速度自1歲後大幅下降,在青春期後似乎完全停止。


報導稱,這個發現對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研團隊來說有些震驚。


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科學助理教授、研究領導者之一梅塞德絲·帕雷德斯說:「著手開展這一工作時,我們認為將發現神經形成的證據,因為其他團隊這樣做了。因此當我們在成年人樣本中沒有發現任何證據時,我們確實很驚訝。」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
    參考消息網3月9日報導外媒稱,新研究顯示,記憶細胞在13歲後停止再生。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7日報導,一項富有爭議的新研究顯示,人類早在13歲的時候,大腦「記憶中心」一個關鍵區域的新神經細胞就停止成長了。
  • 有感┃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
    讀「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有感
  • 渦蟲切成279段能再生,並且記憶共享,人類斷肢重生的終極目標
    不過,這種再生能力其實也有不同,具體的話可以細分為三種:第一種,不發生分裂的細胞再生。即某些特定的器官組織受損後,這種原本不發生分裂的細胞會重新開始分裂,進而修復那些受損的器官組織。上面提到的火蠑螈在心臟受損後就是利用到這種修複方式。
  • 擁有「超能力」的生物,肢體切斷也能再生,能否應用到人類身上呢
    ,之後,他將這隻渦蟲進行了切割,實驗結果令人感到詫異,切割後保留了頭部的渦蟲繼承了燈光下會產生收縮的反應,沒有頭部的渦蟲進行完整再生後,也出現了同樣的現象。這些跡象表明,切割後渦蟲的記憶,也被完整的複製了下來,它似乎能夠複製本體所有的特徵,還有科學家對渦蟲作出了以下實驗,研究人員將渦蟲放置在近似真空的環境下,研究微重力下的渦蟲是否會對對它的再生能力產生影響
  • 「再生人」唐江山:3歲喚醒前世記憶,6歲千裡尋親盡孝前世父親
    起初聽到兒子的言論,父母有些吃驚,但他們卻沒有多想,認為兒子是聽哪個街坊鄰居聊天,瞎學來的話,見父母不相信自己,唐江山有些急了,不斷表示自己擁有「前世的記憶」云云,後來此事越傳越廣,連村民們都聽說了唐江山是「再生人」的事。
  • 「骨架」記憶幫助水螅再生
    這種體型較小並長有觸角的淡水動物能變成碎片後,再生成一個健康的動物。近日刊登於《細胞—通訊》上的研究顯示,水螅碎片有結構記憶,從而有助於它們根據「骨架」形成新身體。 之前科學家推測,告知水螅頭部或足部應長到哪裡的只有化學信號。但新研究發現,當水螅身體片斷再生時,它們使用繩狀蛋白質纖維——細胞骨架,重新排列細胞。
  • 神經幹細胞有望再生腦細胞 有助找回遺失的記憶
    原標題:神經幹細胞有助找回遺失的記憶 不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未來有望利用神經幹細胞再生人腦細胞,幫助恢復記憶。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導,最近,美國再生醫學研究所副主任阿什克·謝蒂及其團隊將提取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到海馬體中,發現其幫助恢復了記憶。相關研究發表在《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上。   據謝蒂介紹,海馬體在學習、記憶及情緒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隨著年齡增長體積會不斷縮小,導致記憶力明顯下降。
  • SCTM:人類腎臟祖細胞分離為細胞再生提供新線索
    2016年9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洛杉磯兒童醫院薩班研究所的研究員分離出了人類腎元祖細胞(NP)。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Stem Cell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這將幫助科學家們了解發育中的胎兒體內的這些祖細胞如何分化成為腎細胞,並可能在未來的慢性腎功能衰竭或急性損傷後提供一種治療方式促進腎再生。腎臟的關鍵部位——腎單元是一種微小的結構,它可以過濾廢物。
  • 新研究 | 揭示成年後人類大腦神經元仍可再生
    去年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說,早在青春期到來之前,人類大腦中具有學習和記憶功能的海馬體就不再產生新細胞了。不過,《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近日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類在90多歲高齡時依舊能產生新的腦細胞。
  • iPS細胞:再生的希望與風險
    後來,他看到重症風溼病患者全身關節變性,深受震驚,於是立志成為研究人員。  1989年,山中進入大阪市立大學研究生院,並於1993年3月獲得博士學位。為了獲得博士學位,他廢寢忘食,工作量相當於別人的三倍。當年4月,他作為博士研究員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格萊斯頓研究所,開始了iPS細胞研究。
  • 人類為什麼沒有三歲之前的記憶?
    經過調查走訪發現,絕大多數人對自己三歲前的事情都已經記不起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人類為什麼沒有三歲之前的記憶?你們知道其中原由嗎?首先小編帶大家一起來初步了解一下關於記憶方面的知識,我們腦海中的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和瞬間記憶,運用最多的都是長期記憶,因為瞬間記憶很快就會忘掉,但是在我們在生活中瞬間記憶是非常廣泛的。
  • 海南「再生人」唐江山:3歲想起前世,6歲憑記憶找到前世父母
    這種有著前世今生的人,他們的人生還可以再來,他們帶著上一世的記憶過著這一世的生活,這種人我們稱為「再生人」。  雖然當今社會是科技和醫學相對發達的時代,但仍然有許多現象是無法解釋的,比如說海南「再生人」唐江山,3歲記起前世今生,大量的證據都在佐證這件事情是真實的,因為突破了科學研究的領域,這件事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 渦蟲的無限再生
    不過,這種再生能力其實也有不同,具體的話可以細分為三種:第一種,不發生分裂的細胞再生。即某些特定的器官組織受損後,這種原本不發生分裂的細胞會重新開始分裂,進而修復那些受損的器官組織。上面提到的火蠑螈在心臟受損後就是利用到這種修複方式。
  • 渦蟲的無限再生
    不過,這種再生能力其實也有不同,具體的話可以細分為三種:第一種,不發生分裂的細胞再生。即某些特定的器官組織受損後,這種原本不發生分裂的細胞會重新開始分裂,進而修復那些受損的器官組織。上面提到的火蠑螈在心臟受損後就是利用到這種修複方式。第二種,器官再生。
  • 腦細胞不可再生?最新研究反轉,成年人腦中仍有大量新生神經細胞
    人成年後,大腦神經元能否再生?在近百年的現代神經科學發展史上,這個問題幾經反轉,尤其是近年的一些重磅發現,更是為爭議雙方都增添了證據。2018 年 3 月,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團隊在 Nature 雜誌發文,指出隨著人類成長,海馬區神經發生(Neurogenesis,即生成新的神經元)急劇減少,成年後便不再有新的神經細胞生成。
  • 牙齒再生不是夢,人類能像鯊魚一樣牙齒再生?
    鯊魚(圖中為大白鯊)在一生中能不斷再生牙齒。近日,科學家發現人類體內也具有相同的控制牙齒再生的基因。如果能夠重新啟動這些基因,我們或許有朝一日能像鯊魚一樣更換自己的牙齒。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近期發現,人類的牙齒有可能像鯊魚的牙齒一樣具有再生能力,因為在我們體內還保留著同樣的再生基因。  在鯊魚一生中,它們的牙齒可以反覆再生,而人類只具有一次再生牙齒的能力。近日,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人類體內也具有與鯊魚相同的控制牙齒再生的基因。
  • 30歲後每10年一道坎,幹細胞可有效提高生活質量!
    40歲 免疫坎兒 40歲後,人體免疫細胞開始大幅衰老,來自德國馬丁路德大學的Donjete Simnicaa教授和德國漢堡-埃彭多夫大學醫學中心的Nuray Akyüzb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發現:我們的年齡過了40歲後,體內的免疫細胞就開始大幅度的老化!
  • 肺「重生」再現普羅米修斯神話 ——詳解全球首例人類自體肺幹細胞移植再生成果
    不久前,一個重磅消息從同濟大學傳出,該校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這一幹細胞再生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雜誌,標誌著人體自身內臟器官的再生正逐步從實驗室理論走向臨床現實,也標誌著同濟大學幹細胞轉化醫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科學網—實現首例人類自體肺幹細胞移植再生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黃艾嬌)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左為團隊利用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人類肺臟再生。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再生能力差,其損傷康複目前是國際性的醫學難題。此外,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具有類似特徵的人類免疫細胞系,可促進神經系統修復。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的是一種新型粒細胞,具有未成熟中性粒細胞的特徵,但具有神經保護和神經再生特性。將這種細胞注射給具有視神經損傷或脊髓神經纖維損傷的小鼠體內,能夠促進神經元存活和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軸突再生。這種效果部分是通過分泌神經生長因子(NGF)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