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 | 揭示成年後人類大腦神經元仍可再生

2020-08-28 智造界

長期以來,有關神經元的生成(neurogenesis)這一過程是否會持續至成年,科學界一直存有爭議。去年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說,早在青春期到來之前,人類大腦中具有學習和記憶功能的海馬體就不再產生新細胞了。

不過,《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近日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類在90多歲高齡時依舊能產生新的腦細胞。

該論文源自於西班牙的一組科學家,他們對58名近期死去的捐贈者的大腦組織進行了研究並發現,對腦組織不同的保存方法,是導致有關成年人大腦是否會產生新神經元的研究結論大相逕庭的主要原因。

該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馬德裡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神經科學家Maria Llorens-Martin表示,人的腦組織必須在其捐贈者死亡數小時內進行保存,而用於保存腦組織的特定化學物質會破壞人們用來識別新生細胞的蛋白質。以前的研究人員之所以沒有發現這些新細胞的產生,是因為供他們研究的腦組織未被妥善保存。

新研究與去年的研究的主要區別在於對腦組織的保存方法。去年,科學家們檢測了59個腦組織樣本,其中一些來自腦庫的樣本已被長時間保存在固定劑多聚甲醛中。多聚甲醛會將細胞變成凝膠,從而阻止其與雙皮質素(DCX)蛋白結合,而科學家們卻正是依賴這種物質來測量神經元的產生。

新研究還發現,腦組織中的DCX水平在浸入多聚甲醛後僅48小時後就會急劇下降。如果超過六個月,對神經元的檢測就幾乎不可能了。

今年的馬德裡團隊檢測了58個來自最近死亡的43歲至97歲捐贈者的大腦,其中45人(52歲至97歲)在死亡之前處於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同階段,而另外13人( 43歲至87歲)在死亡時神經處於健康狀態。

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神經發生明顯下降。不同的是,對於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大腦來說,這種新細胞產生的下降量尤其明顯,而健康的大腦相對來講就沒有那麼嚴重。

這些腦組織在捐贈者死亡10小時內就被處理,且浸泡在防腐劑中不超過24小時。其中最年輕的腦組織來自於一名神經健康的43歲的捐贈者,其每平方毫米組織能產生約42,000個「未成熟」神經元。相比之下,最老的捐贈者的新神經元的產生減少了約30%。而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未成熟神經元比相同年齡的健康的捐獻者少30%。

雖然不能一錘定音,但該研究確實為阿爾茨海默症aercihai的治療帶來了希望。研究表明,新生神經元的丟失是阿爾茨海默症發病的早期指標。如果神經科學家能夠找到一種方法來檢測活人腦中的新生細胞,或許就能在最早階段對病症做出診斷。而且,如果科學界能夠設法促進新神經元的產生,也很可能會延遲甚至阻止這種影響著超過550萬美國人的疾病的發生。

此外,如果人類大腦的記憶中心有能力在成年後長出新細胞,也可能有助於人們從抑鬱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中恢復。人類還可以藉此加深對癲癇的認識和治療,並對我們的記憶和學習產生前所未有的洞察力。

相關焦點

  • 2020年《Nature》重磅來襲:成年大腦神經元可「返老還童」
    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同時也給予「成年後大腦神經元可再生修復」這一理論打了一劑強心劑。2018年《Nature》發表的文章使「神經元再生問題」回到了起點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不斷有新的證據表明,成年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元是可以自我更新及修復的,這無疑給治療和預防神經系統疾病帶來了希望。
  • 腦細胞不可再生?最新研究反轉,成年人腦中仍有大量新生神經細胞
    人成年後,大腦神經元能否再生?在近百年的現代神經科學發展史上,這個問題幾經反轉,尤其是近年的一些重磅發現,更是為爭議雙方都增添了證據。2018 年 3 月,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團隊在 Nature 雜誌發文,指出隨著人類成長,海馬區神經發生(Neurogenesis,即生成新的神經元)急劇減少,成年後便不再有新的神經細胞生成。
  • 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Zuker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文章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該研究揭示糖亦可通過腸道與大腦連接的神經途徑 (gut-brain axis) 發揮作用,並激發對糖的攝取,而代糖卻無法激活對糖分子特異性識別的腸道大腦神經途徑。
  • 腦科學日報|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Zuker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文章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該研究揭示糖亦可通過腸道與大腦連接的神經途徑 (gut-brain axis) 發揮作用,並激發對糖的攝取,而代糖卻無法激活對糖分子特異性識別的腸道大腦神經途徑。
  • 人成年後 大腦海馬體新神經元就"停產了"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每一天,人類大腦的海馬體都會產生數百個新的神經細胞。然而,最新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成果可能要顛覆這種想法了。新研究發現,我們一旦成人後,該區域神經元似乎就停止產生了。
  • 研究發現: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
    參考消息網3月9日報導外媒稱,新研究顯示,記憶細胞在13歲後停止再生。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7日報導,一項富有爭議的新研究顯示,人類早在13歲的時候,大腦「記憶中心」一個關鍵區域的新神經細胞就停止成長了。
  • 大腦新皮質可再生新神經細胞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在成熟大白鼠的大腦新皮質中發現了新的神經祖細胞,並確認這些祖細胞生成了新的神經細胞。
  • 年終盤點:2019年神經發育及成年神經再生十大研究突破​​
    2019年神經發育及成年神經再生十大研究突破
  • Science:研究揭示大腦與眼睛神經元再生機制
    2020年10月6日訊/生物谷BIOON/---神經元的死亡,無論是在大腦還是在眼睛中,都會導致許多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包括失明以及帕金森病。目前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只能減緩疾病的進展,因為一旦神經元死亡,就無法替代。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的研究進展
    在包括小鼠和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中,感光細胞不能夠自我再生。像大多數神經元一樣,一旦發育成熟,它們就不會發生細胞分裂。科學家們長期以來研究了米勒神經膠質細胞(Müller glia)的再生潛力,這是因為在斑馬魚等其他物種中,它們對損傷作出的反應就是發生細胞分裂,並且能夠轉化為感光細胞和其他的視網膜神經元。因此,斑馬魚在遭受嚴重視網膜損傷後能夠再生視力。
  • 震驚: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
    新研究表明,人類大腦一旦發育成熟就不再增加新的神經元。神經元形成的速度自1歲後大幅下降,在青春期後似乎完全停止。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4期)
    他的最新實驗表明小鼠的大腦中還有另一群自我更新的神經幹細胞,其中的一些神經幹細胞的壽命比他之前記錄的首批神經幹細胞的壽命要長。Pilz於2019年10月22日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神經科學學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會議上討論了這個結果。如果得到證實的話,它可能有助於揭示在動物衰老過程中神經發生---產生新的神經元---的變化。
  • 神經幹細胞再生機制揭示:細胞「形狀」靈活性對大腦至關重要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一個研究小組最新研究發現,哺乳動物的大腦在形成時,神經幹細胞可以靈活地再生「形狀」。這一機制的發現,揭示了細胞不為人知的行為。動物大腦發育過程中,產生神經細胞(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稱為「放射狀膠質」。
  • 【前沿進展】神經幹細胞及其微環境的衰老與再生
    長期體內成像顯示,新生神經元不競爭而是非選擇性地向嗅球中整合。在海馬中,未成熟的新生神經元遷移到DG的顆粒細胞層,並分化為齒狀顆粒細胞。新整合的神經元為學習提供了新的基礎,並可能促進新記憶的形成。刺激內源性NSC而不是在缺血損傷後移植也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例如,用腦活素(一種神經營養肽的混合物)治療中風後的大鼠,可以增加SVZ神經發生和少樹突發生,並改善神經功能。類似地,中風後注射GDF11可增加SVZ的NPC數量,並改善小鼠的神經元再生。然而,損傷後NSCs的持續激活也會導致幹細胞衰竭,耗盡大腦終生的再生庫。因此,在NSC活化和衰竭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至關重要的。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文章中,研究者闡明了如何利用電場來指導傷口的癒合,損傷的組織能夠產生微弱的電場,研究人員揭示了這些電場如何吸引細胞進入到傷口幫助癒合。天然的神經幹細胞位於大腦深處(腦室下區和海馬體),其能夠發育成為其它大腦組織;為了修復大腦皮層的損傷,這些細胞不得不進行一些遠距離的遷移,尤其是在人類的大腦中,而移植的幹細胞或許就需要進行遷移來尋找大腦損傷的區域。
  • 研究揭示靈長類中間神經元庫的革新
    研究揭示靈長類中間神經元庫的革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 23:29:16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廣泛研究所Steven A. McCarroll、Fenna M.
  • 斑馬魚大腦再生之謎破解!都是新形成神經元的功勞
    人類則不同,我們只在胎兒階段才有這種再生能力。然而,斑馬魚在進化上與人類有親緣關係,因此擁有與人類相同的腦細胞類型。那麼,斑馬魚的再生潛力在人類身上也能被激活嗎?中風、顱腦損傷、阿爾茨海默氏症以及帕金森氏症等目前的不治之症能通過再生治癒嗎?
  • 成年人的大腦到底有沒有新生神經元?兩個新研究在打架呢
    人體的大部分器官都不斷有細胞衰亡也不斷有新細胞出現,大腦是否也是這樣呢?對於大腦神經元是否會更新的問題,人們的認識在過去一個多世紀裡幾經逆轉。整個20世紀,主流觀點都認為神經元在人出生以後是不會更新的,腦細胞是死一個少一個。但是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實驗表明,動物和人類大腦的神經元可以再生,而且這一能力可能可以持續一輩子。
  • 【最新】以星膠之名,促進神經再生!華人科學家揭示神經肽的「雙面...
    大腦發育過程中,產生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稱為「放射狀膠質神經幹細胞」(rNSC).在大腦中rNSC存在兩個增殖區,其中之一就是海馬DG區.近年來,儘管科學界一直對成年後神經再生這一現象產生質疑,這不但沒有降低該領域的熱度,反而持續受到廣泛關注。
  • 近期人類大腦神經元研究重磅成果之梳理
    他們報導在這種新獲得的未成熟狀態下,這些腦細胞能夠再生出新的連接,而且在適當的條件下,這些連接可能幫助恢復失去的功能。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1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修復大腦和脊髓遭受的損傷可能是醫學界最艱巨的挑戰。直到最近,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