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大腦到底有沒有新生神經元?兩個新研究在打架呢

2020-12-06 果殼網

人體的大部分器官都不斷有細胞衰亡也不斷有新細胞出現,大腦是否也是這樣呢?

對於大腦神經元是否會更新的問題,人們的認識在過去一個多世紀裡幾經逆轉。整個20世紀,主流觀點都認為神經元在人出生以後是不會更新的,腦細胞是死一個少一個。但是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實驗表明,動物和人類大腦的神經元可以再生,而且這一能力可能可以持續一輩子。

「腦細胞死一個少一個」的觀點曾經統治20世紀。圖片來源: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而最近的兩項新研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則互相矛盾:先是《自然》(Nature)期刊的一項研究稱新生的神經元在成年人中極其罕見,甚至根本不存在;幾乎同時,《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 的一項研究卻稱,新生的神經元在從青少年到老年的整個成年階段都存在。

誰對誰錯?

很遺憾,由於研究手段本身的局限,我們暫時還無法確定哪項研究的結果更接近真相。

新的實驗方法,讓人們看到新生神經元

最早開始研究大腦時,人們發現,在顯微鏡下是看不到成年人大腦中處於分裂相的神經元細胞的,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神經元不會新生。

然而,近二三十年出現了一些新的實驗技術,可以應用放射性元素和核苷酸類似物標記處於分裂相的細胞,人們由此在許多成年動物中都發現了新生神經元的證據,而且這些新生的神經元似乎主要局限在海馬。

海馬是大腦顳葉內的一個部位,主要職責是學習和記憶,對調節情感也有重要作用。研究發現,成年小鼠的海馬有相當數量的神經元母細胞,雖然它們一般情況下什麼也不做,但是具有分裂能力。在適當的時候,這些神經元母細胞可以分裂成子細胞,而子細胞又可以分化成神經元。這樣,大腦就可以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

這一發現讓學界非常興奮,因為如果海馬神經元可以再生,那意味著許多和海馬衰減相關的疾病都有可能被治癒,比如阿爾茨海默病和抑鬱症。

如果成年人的海馬中有新生神經元,那麼阿爾茨海默病就多了很多潛在的治療手段。圖片來源:電影《依然愛麗絲》

隨後,成人大腦存在新生神經元的證據也開始得到報導。首先是美國和瑞典兩國的科學家在1998年用核苷酸類似物標記的方法,在成人的海馬中發現了幼稚神經元;隨後,瑞典研究者在2006年用碳14追蹤的方法計算出成人的海馬每天可以產生700個神經元;2010年,德國科學家也用抗體標記的方法發現了成人海馬中的新生神經元。

這樣,成年人大腦可以產生新生神經元的說法逐漸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甚至被寫進了教科書。然而,仍有很多研究者對這一說法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目前的實驗結果主要來自於嚙齒類動物,人類的實驗還不足以得出定論。

方法一樣,結果卻相反

最近《自然》和《細胞·幹細胞》發表的兩項關於新生神經元的研究,分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索雷爾斯(S. F. Sorrells)團隊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爾德裡尼(M. Boldrini)團隊,兩項研究都採用了人的屍體大腦標本做為研究對象,並對不同成熟階段的神經元進行免疫螢光染色。

簡單說,這個實驗方法是利用抗原和抗體會結合的原理,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標記上示蹤的螢光素,再用它們去標記細胞上相應的抗體或抗原,然後通過螢光顯微鏡觀察,發現目標細胞。

兩個研究團隊都採用了DCX和PSA-NCAM來標記幼稚神經元。DCX的中文名稱是雙皮質素,這種蛋白質在處於分裂相的神經元和早期的分裂後子神經元中會表達;PSA-NCAM是多聚唾液酸-神經元黏附分子,是神經細胞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分子。

索雷爾斯團隊研究了59個生前健康個體的屍體大腦標本,年齡跨度較大,有孕14周的胎兒,也有77歲的老年人。研究者在胎兒和嬰兒的大腦中發現了大量的神經元母細胞和新生的神經元,然而這些細胞的數量從一歲之後開始急劇減少,能觀察到神經發生的最大個體是13歲,所有成年個體的腦標本中沒有一例觀察到新生的神經元。

博爾德裡尼團隊的研究樣本是28個生前健康個體的屍體大腦標本,年齡在14歲到79歲之間。他們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海馬裡神經元母細胞的數量是越來越少的,然而這些母細胞分化成的神經元卻沒有隨年齡減少。研究樣本中,即使是老年人,死亡時海馬仍然有數以千計的新生神經元。不過,這些新生神經元建立的神經連接數量比原有的神經元少很多,因此研究者推斷,它們的功能可能有所欠缺。

為什麼兩個研究使用了類似的方法,卻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果呢?是索雷爾斯團隊看得不仔細,還是博爾德裡尼的研究出現了假陽性?

答案是,都有可能

真相究竟如何?只能等待進一步研究

由於兩項研究都採用了免疫螢光標記的方法,這些免疫標記物的穩定性和標本的處理方法就格外重要。

之前的研究發現,DCX的表達並不是恆定的。比如,蝙蝠在被捕捉30分鐘之後,DCX的表達會消失,這可能與應激有關。索雷爾斯團隊的研究中,處理腦標本的時間窗是個體死亡後的48小時之內,而博爾德裡尼團隊的時間窗是26小時。處理時間窗過長導致DCX消減,有可能是索雷爾斯團隊陰性結果的原因。

另一方面,這些免疫標記物也有可能會標記神經元母細胞以外的其他細胞,比如,有些研究者認為神經膠質細胞也可以表達DCX。這樣,博爾德裡尼團隊標記的就有可能根本不是幼稚的神經元。

比較兩項研究,索雷爾斯團隊有一大優勢:他們研究了神經發生最活躍的胎兒、嬰兒和兒童大腦標本,為成年大腦標本提供了基線的對比。

我們對大腦的了解遠稱不上足夠。圖片來源:geralt/pixabay

在發現成年人大腦可能存在新生神經元的過去20年裡,已經有很多科學家迫不及待地把這一發現應用到疾病治療中,有些研究希望通過有氧訓練或者認知訓練刺激神經元的新生來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有些研究希望通過藥物來刺激神經元生成從而改善抑鬱症狀,還有一些研究希望通過新生神經元修補神經損傷。

但是,如果索雷爾斯團隊的研究結果反映了真實情況,即神經元新生在成年人中幾乎不存在,那這些治療方法是不是都會落空了呢?

即便大家都願意相信成年人的腦細胞可以不斷更新,但很遺憾,目前的科學證據似乎還不能證明這一點。

在人類中研究神經元新生還存在一些方法學上的挑戰,畢竟很多可以用於小鼠的操作不可能在人身上進行。此外,即使成年人的大腦可以產生新的神經元,其行使的具體功能也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希望更多新的神經科學實驗方法的突破,能讓科學家早日解開這個謎團。(編輯:odette)

參考文獻

  1. S. F. Sorrells, M. F. Paredes, A. Cebrian-Silla, K. Sandoval, D. Qi, K. W. Kelley, D. James, S. Mayer, J. Chang, K. I. Auguste, E. F. Chang, A. J. Gutierrez, A. R. Kriegstein, G. W. Mathern, M. C. Oldham, E. J. Huang, J. M. Garcia-Verdugo, Z. Yang, A. Alvarez-Buylla, Human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drops sharply in children to undetectable levels in adults. Nature 555, 377–381 (2018).
  2. M. Boldrini, C. A. Fulmore, A. N. Tartt, L. R. Simeon, I. Pavlova, V. Poposka, G. B. Rosoklija, A. Stankov, V. Arango, A. J. Dwork, R. Hen, J. J. Mann, Human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persists throughout aging. Cell Stem Cell 22, 589–599.e5 (2018).

相關焦點

  • 成年人的大腦不會再產生新的神經元?
    1928年,現代神經科學之父聖地牙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宣稱,成年人的大腦永遠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他寫道,「一旦發育結束,增長和再生的源泉……就不可挽回地枯竭了。在成年人的大腦中,神經通道是固定的、終止的和不可改變的。一切都必然凋零,或許沒有什麼可以再生。」90年過後,我們仍不清楚拉蒙-卡哈爾的說法究竟是對,還是錯。
  • 研究:人類大腦海馬區新生神經元數量在出生後急劇下降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人類大腦海馬區的新生神經元數量在出生後急劇下降,到兒童期已經十分稀少,成年大腦完全沒有神經元再生的跡象。­  許多哺乳動物的大腦到成年後還會產生新的神經元,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些研究表明人類可能也是如此,但部分科學家對此存疑。
  • 大腦新生神經元:加速你遺忘的「催化劑」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成年人的大腦中生長出新的神經元[注1]主要是用來學習和記憶的。然而,近年的一系列研究挑戰了這一觀念,人們發現,新生神經元與遺忘、注意力及心理健康都密切相關。[注1]這一過程稱為神經發生(neurogenesis),指神經幹細胞增殖分化產生新生神經元的過程。
  • 成人大腦能調控新生神經元數量
    成人大腦每天產生上千個新的神經元,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存活下來,其餘死亡後都被一種吞噬細胞給清除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0日報導,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死亡神經元被清除和新神經元形成的機制。該研究有助於設計新型療法,促進成人大腦神經形成,幫助那些抑鬱症、外傷壓迫導致腦功能障礙的患者重新恢復大腦功能,有望改變人的基本認知功能,帶來新的學習方法。
  • 研究發現:成年人腦海馬區無新生神經元產生
    新華社上海3月12日電(記者吳振東)復旦大學日前透露,該校腦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雙聘教授楊振綱課題組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證實,成年人腦海馬區沒有新生神經元產生,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改變性格的原理:讓大腦新生神經元
    或者本文有你想要的答案!一個厲害的大腦是怎樣的?最新的大腦神經科學就是在不斷的探索人類的大腦,在小務虛看來,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我們如何有目的地讓大腦新生神經元,或者換句話說,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如果才能讓大腦更高效的新生神經元。這是小務虛一直研究的方向,在近半年的實踐中,我越來越發現我們是可以有效地有目的地讓大腦新生神經元的。
  • 人成年後 大腦海馬體新神經元就"停產了"
    根據Science雜誌的回顧,1988年,科學家們獲得了關於成年人中存在神經發生(neurogenesis)的首個證據。這一研究中的癌症患者在活著的時候接受了bromodeoxyuridine注射。這種化學物質會標記新分裂的細胞。而研究證實,在這些已故患者的大腦組織中,bromodeoxyuridine出現在了少量的海馬體神經元中。
  • 最新研究反轉,成年人腦中仍有大量新生神經細胞
    而就在今年 3 月 25 日,Nature Medicine 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發現,來自馬德裡自治大學(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Madrid)的 Maria Llorens-Martin 及其同事,分析了來自 58 名人類組織樣本,結果顯示成年人大腦中仍有成千上萬的新生神經細胞,甚至包括八九十歲的老年人。
  • 年紀越大越難產生新神經元,原因竟是免疫細胞入侵大腦-虎嗅網
    成年人的腦細胞是死一個少一個,還是能夠不斷產生新神經元作為補充?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結論。不過,至少在小鼠、猴子等哺乳動物中,科學家們確實找到證據,成年後大腦中依然會產生新的神經元,只是隨著年齡增長,這種能力會逐漸下降。
  • 聚焦神經元重要研究 解讀大腦奧秘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4月20日的Science期刊上。正如這些研究人員所指出的那樣,哺乳動物新皮質是自然界中最複雜的組裝物之一---它是大腦皮質的一部分,並且在認知和處理來自感官的信息中起著重要作用。新皮質的發育同樣也是比較複雜的,這是因為它在神經元層中發育。
  • 新研究 | 揭示成年後人類大腦神經元仍可再生
    去年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說,早在青春期到來之前,人類大腦中具有學習和記憶功能的海馬體就不再產生新細胞了。不過,《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近日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類在90多歲高齡時依舊能產生新的腦細胞。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 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神經發生作為神經可塑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持續發生在成年哺乳動物的兩個特定區域海馬齒狀回顆粒下去和側腦室室下區。
  • Nature:免疫細胞能「入侵」衰老大腦 阻止新神經元生長
    關於神經元能不能再生的問題,《Nature》雜誌一直是這些研究交戰的「陣地」。去年三月的時候《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表示成年後神經元就「停產」了。轉眼到了今年三月該結論就被翻盤,《Nature Medicine》雜誌就甩出明確證據證明即便早已過了中年,大腦依然有能力生產出新的神經細胞。但是成年後,神經元的新生數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
  • 人類大腦最強大的能力:每個神經元可長出8000個連結
    在即將到來的機器人時代,人類的創造力能力,無疑是未來我們立足於機器人時代的最有力武器,那麼,創造力的原理到底是什麼?它是如何來的?如何有效的培養一個人的大腦創造力?神經元的連結:突觸人類的大腦大概有80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連結」在一起。
  • 斑馬魚大腦再生之謎破解!都是新形成神經元的功勞
    人類則不同,我們只在胎兒階段才有這種再生能力。然而,斑馬魚在進化上與人類有親緣關係,因此擁有與人類相同的腦細胞類型。那麼,斑馬魚的再生潛力在人類身上也能被激活嗎?中風、顱腦損傷、阿爾茨海默氏症以及帕金森氏症等目前的不治之症能通過再生治癒嗎?
  • 最新研究:成年人的腦細胞可能不會再生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人類大腦海馬區的新生神經元數量在出生後急劇下降,到兒童期已經十分稀少,成年大腦完全沒有神經元再生的跡象。  許多哺乳動物的大腦到成年後還會產生新的神經元,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些研究表明人類可能也是如此,但部分科學家對此存疑。
  • Cell:大腦中到底有多少類型的神經元?
    「普查」,如今刊登在Cell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方法,其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系統性地鑑別單一類別的大腦細胞或者脊髓中的神經元細胞,隨後研究者揭示了神經元運動形狀迴路架構背後的元件,同時也闡明了這種統計學方法如何為神經學家們提供一種關鍵有效的工具來對大腦任何區域中的細胞多樣性進行定量化分析。
  • 2020年《Nature》重磅來襲:成年大腦神經元可「返老還童」
    成年人大腦中是否存在新生神經元?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自神經科學剛剛發展起來時就存在。起初,科學界一致的共識是:神經細胞(即神經元)如同心肌細胞一樣,出生時有多少就只有多少,並不會進行自我修復與更新。然而20世紀60年代,麻省理工的Joseph Altman教授打破了這個定論,他在成年哺乳動物大腦內發現了新生神經元。
  • 兩個最新研究竟得出相反結論!
    由於兩項研究都採用了免疫螢光標記的方法,這些免疫標記物的穩定性和標本的處理方法就格外重要。之前的研究發現,DCX的表達並不是恆定的。比如,蝙蝠在被捕捉30分鐘之後,DCX的表達會消失,這可能與應激有關。索雷爾斯團隊的研究中,處理腦標本的時間窗是個體死亡後的48小時之內,而博爾德裡尼團隊的時間窗是26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