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兩項研究都採用了免疫螢光標記的方法,這些免疫標記物的穩定性和標本的處理方法就格外重要。
之前的研究發現,DCX的表達並不是恆定的。比如,蝙蝠在被捕捉30分鐘之後,DCX的表達會消失,這可能與應激有關。索雷爾斯團隊的研究中,處理腦標本的時間窗是個體死亡後的48小時之內,而博爾德裡尼團隊的時間窗是26小時。處理時間窗過長導致DCX消減,有可能是索雷爾斯團隊陰性結果的原因。
另一方面,這些免疫標記物也有可能會標記神經元母細胞以外的其他細胞,比如,有些研究者認為神經膠質細胞也可以表達DCX。這樣,博爾德裡尼團隊標記的就有可能根本不是幼稚的神經元。
比較兩項研究,索雷爾斯團隊有一大優勢:他們研究了神經發生最活躍的胎兒、嬰兒和兒童大腦標本,為成年大腦標本提供了基線的對比。
我們對大腦的了解遠稱不上足夠。圖片來源:geralt/pixabay
在發現成年人大腦可能存在新生神經元的過去20年裡,已經有很多科學家迫不及待地把這一發現應用到疾病治療中,有些研究希望通過有氧訓練或者認知訓練刺激神經元的新生來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有些研究希望通過藥物來刺激神經元生成從而改善抑鬱症狀,還有一些研究希望通過新生神經元修補神經損傷。
但是,如果索雷爾斯團隊的研究結果反映了真實情況,即神經元新生在成年人中幾乎不存在,那這些治療方法是不是都會落空了呢?
即便大家都願意相信成年人的腦細胞可以不斷更新,但很遺憾,目前的科學證據似乎還不能證明這一點。
在人類中研究神經元新生還存在一些方法學上的挑戰,畢竟很多可以用於小鼠的操作不可能在人身上進行。此外,即使成年人的大腦可以產生新的神經元,其行使的具體功能也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希望更多新的神經科學實驗方法的突破,能讓科學家早日解開這個謎團。
參考文獻:
S. F. Sorrells, M. F. Paredes, A. Cebrian-Silla, K. Sandoval, D. Qi, K. W. Kelley, D. James, S. Mayer, J. Chang, K. I. Auguste, E. F. Chang, A. J. Gutierrez, A. R. Kriegstein, G. W. Mathern, M. C. Oldham, E. J. Huang, J. M. Garcia-Verdugo, Z. Yang, A. Alvarez-Buylla, Human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drops sharply in children to undetectable levels in adults. Nature 555, 377–381 (2018).
M. Boldrini, C. A. Fulmore, A. N. Tartt, L. R. Simeon, I. Pavlova, V. Poposka, G. B. Rosoklija, A. Stankov, V. Arango, A. J. Dwork, R. Hen, J. J. Mann, Human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persists throughout aging. Cell Stem Cell 22, 589–599.e5 (2018).
題圖來源:699.pic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來自果殼網
從論文到科普,只有一步
請聯繫 scientificguokr@163.com
先點個讚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