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得出有關地球板塊構造形成機理的新結論

2020-09-25 環境與發展智庫

圖片來自原文

2020年7月17日,由中國香港大學研究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宣布成功利用新模型獲得了有關地球板塊構造形成機理的新結論,該研究成果發表於同期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

板塊構造理論創建50年以來,很好地解釋了固體地球的活動——例如,爪哇的火山,日本的地震等等。該理論假設地球的外殼即地球「巖石圈」被細分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地殼大部分活動均集中在板塊之間的邊界上。然而,迄今為止,科學界對板塊構造是如何開始的還沒有明確的概念。香港大學研究團隊基於最新模擬研究提出,早期的地球外殼升溫,導致膨脹,產生裂縫。這些裂縫逐漸擴大並結合成一個全球網絡,從而將早期的地球外殼細分為板塊。

研究人員利用三維球殼模型模擬了一種自組織斷裂機制,類似於熱膨脹驅動的巖石圈隆升,在這種機制中,由於水平伸展而發生了全球性的斷裂作用。總裂縫間距是巖石圈厚度和流變學的函數,其中幾何規則的多邊形曲面細分是一種積極的解決方案,因為它使總裂縫長度最小化。因此,正如先前的研究所預測的那樣,早期巖石圈本身的升溫為地殼破裂、裂隙擴張以及板塊構造體系的最終形成提供了所需條件。

該研究所得出的上述熱膨脹導致地殼破裂進而形成板塊構造的觀點與地球科學的基本物理規則形成鮮明對比。研究人員對此的解釋是,一切都取決於地球早期的主要熱損失機制——火山作用。火山作用會對地球外殼產生意想不到的降溫作用。這是因為從地球深處獲取的新的高溫火山物質會成為低溫物質沉積在地表,其熱量會流失到太空中。在深度上的疏散和在表面上的堆積最終會導致表面低溫物質下沉。表面冷物質的這種持續向下運動對早期巖石圈產生了冷卻作用。因為地球整體上在變冷,熱量的產生和相應的火山活動會減慢。相應地,巖石圈的向下運動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慢,因此,即使整個地球變冷了,冰冷的巖石圈也會通過下面的深部熱物質傳導而逐漸變暖。這種變暖可能是新模型中所引入的熱膨脹的來源。新的模型表明,如果地球固體巖石圈的熱膨脹足夠大,它就會破裂,而裂縫網絡的迅速增長最終將把地球巖石圈分成板塊。

該研究為最終揭開地球及行星科學最大謎題之一「地球是如何以及為什麼從一個熔融球體轉變為板塊構造體系」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

參考文獻

  • [1] A new idea on how Earth&39;s shell into a global plate network.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7480-2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地球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15期,張樹良 編譯。

相關焦點

  • 新研究稱板塊構造在地球形成早期便已開始
    從構造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和摩擦來看,地球的「活躍度」還是相當高的。比如冰島的辛格韋德利公園,就有一個由兩個構造板塊相互遠離而形成的山谷。
  • 地質學家發現地球遺失的構造板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
    按照大陸漂移說的觀點,所有大陸最初曾經是一大塊泛大陸,在中生代開始泛大陸出現分裂、漂移,才形成現在的四大洋、七大洲。當然,在這個偏移的過程中,有一些構造板塊可能會消失。發表在《美國地震學會公報》上的研究報告指出,休斯頓大學的地質學家在加拿大地表下方發現了一個已經消失了數千萬年的構造板塊,這個消失的板塊是由於大陸板塊在漂移過程中出現下沉導致的。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時期或許是因為板塊構造
    在大約 7 億年前,我們的星球曾經有過一段極寒時期,這段寒冷的時期持續了幾百萬年,那時的地球被人們稱為「雪球地球」。如今研究人員發現,板塊構造或許是雪球地球形成的原因。一項新的研究稱,板塊構造的產生,不僅引起了火山爆發及其他極端自然現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海洋與大氣層的性質。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
  • 研究: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
    據外媒CNET報導,銀河系中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這是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之一,他們利用計算機模型研究了銀河系中行星發展板塊構造的可能性,這有助於生命的進化。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儘管地球科學家們盡了最大的努力,這仍然是關於地球的最大的未解問題之一。根據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一個地質學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這種轉變可能是由外星物體撞擊地球表面所引發的。 根據最廣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論,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由太陽星雲的吸積物質形成。基於建模研究以及和月球撞擊的比較,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推斷,地球在之後的數億年裡經歷了多次巨大撞擊。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儘管地球科學家們盡了最大的努力,這仍然是關於地球的最大的未解問題之一。根據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一個地質學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這種轉變可能是由外星物體撞擊地球表面所引發的。不過,我們越來越能夠看到太陽系動力學對研究地球運動的影響。」根據最廣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論,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由太陽星雲的吸積物質形成。基於建模研究以及和月球撞擊的比較,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推斷,地球在之後的數億年裡經歷了多次巨大撞擊。
  • 什麼力量開啟了地球板塊構造運動?
    地球板塊模型圖:斷裂為黑色/陰影,顏色表示應力地球的巖石圈是由七個大的構造板塊和一些較小的板塊組成的。這種板塊構造理論出現已有約50年歷史,但人們從未真正了解這個系統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地球的外殼是如何分裂成獨立板塊並開始移動的。
  • 「雪球地球」可能是由板塊構造開始造成的
    科學家說大約7億年前地球在極端的冰雪覆蓋中,這個時期被科學家稱為「雪球地球」,多年來出現了許多理論來解釋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
  • 火星也有板塊構造
    火星也有板塊構造美國科學家日前表示,火星也存在與地球類似的板塊構造,火星表面不少地貌特徵與板塊運動有關,火星斷層可能至今仍在運動。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巖石圈》雜誌上。報告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尹安分析了100張來自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衛星圖片後發現,火星有類似地球主要板塊劃分的特點。
  • 港大地球科學學者國際研究團隊 提出地殼板塊形成新論說
    港大地球科學學者國際研究團隊 提出地殼板塊形成新論說 2020-08-28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球形成早期板塊運動就開始了,新研究發現地球生命或許因此繁榮
    隨著科學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科學家終於能夠逐漸了解地球的內部機制,但是科學家發現,我們對於地球的了解,還是知之甚少。可以說地球的科學研究成果,要比科學家研究宇宙成果少得多。要知道地球研究,對於我們發現系外行星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研究地球越是徹底,那麼我們對於研究其他類地行星,才會有更多的基礎理論,對於生命的產生,才會有比較科學的檢驗方法。所以了解地球科學知識,對於人類來說十分重要。
  •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資料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地幔龍骨只在地球早期形成(大約在35億至15億年前的前寒武紀時期);並不存在現代的類似物。許多龍骨顯示出不同程度的分層融化消耗。這種層狀巖石圈的起源尚不清楚,可能表明早期地球有一種全球構造模式(板塊而不是羽狀構造)。作者利用在地幔溫度升高(比現在的溫度高150~250攝氏度)情況下,海洋俯衝伴隨弧—陸碰撞的模型來研究地幔龍骨的起源。
  • 地球構造的形成契機或由昔日地外撞擊觸發
    故此,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在探索地球表面是何時怎樣由粘稠的熔巖變為堅固的不斷再生的地殼。儘管地球科學家竭盡所能,這一問題始終是我們星球的未解之謎。澳大利亞和美國一地質學家團隊的新研究表明,這一變化開始的契機可能是地外星體撞擊了地球表面。
  • 研究發現:地球最早的大陸並非通過板塊俯衝形成
    參考消息網7月9日報導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8日報導,澳大利亞柯廷大學牽頭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新證據表明,地球上最初的幾塊大陸並非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在類似現代板塊構造環境中俯衝形成的,而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過程創造出來的。
  • 板塊運動:創造地球生命所需的必要條件
    如果地球是宇宙空間中的一塊冰冷、堅硬、極少活動的石頭,我們所知的生命體大概不會存在於地球之上。至少在今天的地球上,地質和生物是並存的。在所有星球中,地球是我們所知唯一一個有板塊構造的星球,它也是我們所知唯一一個生命體可存活於其上的星球。然而尚無人能夠得出確鑿結論,說板塊構造是生命體存在的必要條件。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在山脊處,巖石被迫從地球內部升起,形成新的海底,這有效地將較舊的層推開了。大西洋中脊等斑點標誌著板塊之間的邊界。壓力升高時發生地震,這些板塊相互碰撞或滑動。火山噴發與構造運動有關。大約在五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開始形成板塊碰撞。我們需要板塊構造嗎?
  • 地球深部巖漿促進了構造板塊的運動
    地球中心的白色球體代表地核。裡昂:地球、計劃和環境實驗室的科學家報告說,位於構造板塊下面的少量熔巖推動他們移動。他們的新模型不僅考慮了地震波的速度,還考慮了地震波被其通過的介質衰減的方式。因此,地表附近構造板塊的速度與存在的巖漿數量直接相關。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10月21日的「自然」雜誌上。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一個龐大的聯合古大陸,稱為泛大陸,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 大陸板塊究竟有多深?科學家可能得出了答案
    並且地質學家還知道很多公眾所不了解的特性:大洋板塊比大陸板塊更密實,比如說,大洋板塊總是潛沒在大陸板塊之下。但是研究板塊構造學的學者仍然無法回答關於地球系統的一些緊迫性問題,他們不確定大陸是如何形成的,他們也不確定大陸是否會變形或走向毀滅。而且直到最近,學者仍無法自信地回答這個問題:大陸板塊有多深?上周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可能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