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8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圖1.新論說模型圖顯示了一個正在發展的全球裂縫網絡(後期階段)。黑色/陰影為斷裂,而顏色顯示則代表應力(粉紅色表示拉伸應力、藍色表示壓縮應力)。
一直以來,地球科學學者在「板塊構造理論」這個有大約50年歷史的認知基礎上,了解地球表面和內部固體部分的活動,例如爪哇的火山活動和日本的地震等。板塊理論提出,地球的外殼(又稱「巖石圈」)被分為多個彼此相互運動板塊,而大部分的地殼運動,都是在板塊之間的邊緣地帶發生。然而,對於板塊構造的成因,科學界仍然未有肯定的說法。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及地球與行星科學與空間研究實驗室的Alexander Webb博士,最近與國際研究夥伴就板塊運動起源及成因提出新答案,研究結果剛於在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發表,由Webb博士擔任論文的通訊作者。
Webb博士及其團隊提出,地球板塊的形成是因為地球早期外殼變熱,引發熱膨脹至產生裂縫,這些裂縫不斷擴大和融合形成一個全球網絡,將地球早期的外殼細分為多個板塊。團隊利用論文第一作者、大連理工大學唐春安教授所開發的斷裂力學代碼,通過一系列的數值模擬去印證及解釋這個說法。每一次的模擬記錄了一個經歷熱膨脹的地球外殼,在期間所承受的應力和形變。地球外殼一般可承受的熱膨脹大約是1公裡(地球半徑約6371公裡),而進一步的膨脹會導致裂縫產生並迅速形成全球裂縫網絡(圖1)。
這個新模型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 -- 地球早期外殼變熱、膨脹,然後破裂。表面上,這說法與一些久已被否定的觀點相似,也與地球科學的基本物理原理相違背。在1960年代出現板塊構造學說這革命性見解之前,科學家對地球活動以及海洋和大洲的分布有著不同的假設及解釋,包括所謂的「膨脹地球論」。前沿科學家像達爾文(Charles Darwin)等認為,大地震、造山運動以及陸地的分布都是地球膨脹的結果。然而,由於地球的主要內部熱源是放射性元素,隨著放射性元素的持續衰變,意味著產生的熱量會隨時間變得愈來愈少,因此「熱膨脹」的可能性應遠低於其相反的「熱收縮」。那麼,為何Webb博士的團隊會認為地球早期巖石圈是經歷了熱膨脹呢?
Webb博士解釋說:「我們考慮了地球早期可能發生過的主要的熱力流失機制,而如果早期熱力流失的主要方式,是由火山平流活動,把炙熱物質由地球深處送到地面,那麼一切將要改寫。」
Webb博士和研究夥伴William Moore博士於2013年在《自然》發表的文章提出,活躍的火山活動會對地球外殼產生意想不到的冷卻效果,這是因為剛從地球深處噴出的物質,散熱後在地球表面沉積冷卻。地球深處的物質不斷噴出然後在地表積聚,令表面的物質層層往下沈,把冷卻了的物質向下推,這種積聚在地表的冷卻物質被持續往下推的運動,對早期巖石圈起著冷卻作用。而由於地球總體上是在冷卻,其產熱和相應的火山活動也隨之減慢。同時,巖石圈新生物質沉積往下推的運動亦隨時間減慢,所以即使地球整體是冷卻了,其深處的熾熱物質仍能透過熱傳導,令地表冷卻的巖石圈逐漸變暖 — 這暖化過程,就是新模型中提出地球熱膨脹的成因。新的模型顯示,如果地球的固體巖石圈有足夠熱膨脹,它將會破裂,然後一個極快形成的裂隙網絡將地球的巖石圈分割成板塊。
Webb博士和研究團隊將繼續綜合野外考察、分析和理論研究等方式,探索地球以及太陽系中其他行星和衛星的早期發展。他們進行野外勘探,足跡達至澳洲、格陵蘭和南非的偏遠角落。他們透過研究分析,探索了解古代巖石及其礦物成分的化學性質。他們的理論研究,模擬各種地球的動力學過程。這些努力,將有助解開地球和行星科學的其中一個最大謎團,就是地球是如何從一顆熔熱球體變成今日具有板塊構造的行星。
(原新聞稿已於2020年7月19日發放)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