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陸之謎:板塊碰撞中消失的地殼去哪了?

2021-01-19 奧秘世界

【導讀】近些年來地球不斷發生大地震,這些地震也讓人們開始關注起了地球幾大板塊的運動。很多人就有了這樣的疑問,既然地震是由板塊之間的碰撞導致的,那麼這些被撞擊的板塊都去哪裡了呢?

  地球史上最劇烈的大陸碰撞發生在6千萬年前。在那次「事故」中,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撞到了一起。

  這次撞擊催生了今天的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新研究稱,撞擊不僅抬高了陸地,也讓兩個大陸板塊的各自一部分深陷地底。

  一群地球物理學家使用了新型建模技術,試圖算出撞擊之中消失的大陸面積。研究團隊成員Miquela Ingalls說道,「我們發現從6千萬年前至今,大概有一半的大陸都消失了。」

  研究者對此非常驚訝,但更驚人的是這些大陸的去向。

  通常來說,當地殼構造板塊互相撞擊時,低密度而浮力較大的大陸地殼會被抬高。而高密度且較薄的海洋地殼會下陷到地幔之中。

  但從計算結果來看,撞擊後板塊消失唯一的解釋只能是印度和歐亞板塊的地殼都下陷了。

 Rowley說道,「的確有很大面積的地殼消失了,它們唯一的去向只能是地幔。人們通常認為地幔和地殼是相對獨立的,但至少在這種情況下並非如此。」

  之前的相關研究都沒有考慮到大規模地殼下陷的可能性。但研究團隊在分析地殼板塊20年來的數據及使用新方法進行評估後,認為大規模板塊俯衝才是唯一可能的解釋。

  這是因為在撞擊中被擠向其它地方的地殼都不夠組成碰撞前印度及歐亞大陸的一半。碰撞之中,有的地殼被抬高,如喜馬拉雅山;其它的或被擠向邊緣形成了現今的東南亞,或落入海洋之中成為沉積物。但這些都比撞擊前存在的地殼小。  Ingalls說,「即使將這些全部計算在內,也還有一半消失的地殼沒被覆蓋其中。如果我們沒有漏掉別的,那麼剩下的地殼一定進入地幔了。」

  雖然可能會在地球物理學界引起爭議,但研究團隊認為,這個假說可以解釋火山活動:火山有時會噴發出地幔中極其稀少的物質,如鉛和鈾等。或許正是下陷的地殼給地幔帶來了這些物質。

  研究成果發布在Nature Geoscience上。

 第七大陸神秘南極洲 暗藏八大未解之謎

  南極洲是人類最後到達的大陸,也叫「第七大陸」。位於地球最南端,土地幾乎都在南極圈內,四周瀕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緯度最高的一個洲,同時也是跨經度最多的一個大洲。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9.4%,位於七大洲面積的第五位。但就是在這片人跡罕至的神秘大陸,有著太多令人費解的謎團!

  1、南極洲熱水湖之謎

  熱水湖位於南極冰原的「綠洲」(指南極無長年覆蓋冰雪的2%土地),這湖湖面上有一層清澈明亮的淡水,淡水下面溫度高達27℃,比表面冰塊的平均溫度高47℃。科學家們發現在湖底既沒有活火山,也沒有熱泉,況且湖底沉澱物的溫度比湖底水層的溫度要低,因此可以斷定,熱源不是來源於地下。 

  2、南極洲不凍湖之謎

  在1974-1976年間,從人造地球衛星多次拍回的照片中,科學家們發現在南極洲冰的世界中,有一個面積約48.36萬平方公裡的不凍湖。這個湖時隱時現。1981年,前蘇聯和美國派出由26人組成的南極考察隊。  

  他們按照人造衛星照片上顯示湖所處的位置尋找,可沒有找到。隊員們只是在不凍湖水域內發現無數氣溫較高的氣泡

 3、南極飛碟出沒之迷

  南極無疑是地球上飛碟出現最頻繁的地區,世界各國設置在南極的科學考察基地均有多項飛碟目擊報告記錄在案。  

  4、南極淡水湖之迷

  英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宣布:在南極洲發現一個大小與安略湖相仿、存在已有100萬年的淡水湖泊。  

  美國國家宇航局的專家說,如此大面積的淡水湖泊在滴水成冰的南極洲存在,實在令人費解,是違反自然界法則的。

5、南極臭氧空洞之迷

  80年代末,科學家們發現:在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出現了一個大洞,這就是「臭氧空洞」。人們一直認為臭氧層的減少,是工業汙染和人類不注意環境保護的結果。然而,在南極洲500萬平方公裡的大陸上人跡罕至,何來汙染?簡直無法理解。

  6、南極動物冰雕之迷

  探險家們發現,在南極洲的對岸、接近印度洋之處有許多巨型冰雕,系海豚、即海獅等許多動物造型。  

  這些動物造型維肖、徐徐如生,即使睫毛、爪子也是清晰可辯。高的有50多米,矮的也有20多米。

 7、南極洲時光漏洞之謎

  最近美國物理學家發現南極洲上空有一些不斷旋轉的灰白色煙霧。最初,他們認為這些只是普通的沙暴。但是這些灰白色的煙霧並沒有隨著時間的進程而改變形狀,也沒有移動。研究人員決定認真研究這種現象。他們發射了一個氣象氣球,氣球上裝備了測定風速、溫度和大氣溼度的儀器。然而,一經發射,這個氣球就急速的上升,很快就消失了。過了一會,研究人員利用拴在氣球上的繩子收回了這個氣球。但是,讓他們感到震驚的是,這個氣球的計時器顯示的時間是 1965年1月27日,正好提前了30年!在確認氣球上的儀器沒有損壞後,研究人員又進行了幾次同樣的試驗。但是每次都表明時間倒退了,計時器顯示的是過去的時間。這個現象被稱作「時間之門」。研究人員向白宮作了匯報。

  現在,針對這些不同尋常的現象所作的研究仍在進行著。人們推測南極洲上空的那個不停旋轉的空間是一個可以通往其他時代的通道。  


  8、曾經消失的南極冰蓋之謎

  最近有證據表明,在以往的130萬年間,南極西部的冰盾至少消失過一回。


  那時的氣溫不會高於今天。這對冰盾結構豎固的傳統觀念是一次挑戰。


相關焦點

  • 地球板塊運動之謎被破解 大陸出現致板塊運動
    參考消息網9月20日報導 外媒稱,地殼漂浮在地幔之上,並分為幾大板塊,就像一座座冰山漂浮在海洋上,而不同板塊相互擠壓或分離,由此出現了板塊構造學說。但幾十億年前,情況並非如此,那時大陸幾乎是完全靜止的。科學家從一個世紀前就開始探尋是什麼力量從什麼時候開始推動板塊運動。
  • 另一個亞特蘭蒂斯之謎,傳說中的姆大陸真的被「弄丟了」嗎?
    視覺中國很多人花費畢生精力試圖揭開這些原始大陸的神秘面紗,詹姆斯·喬治瓦特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生都在尋找姆大陸的遺蹟,並把成果寫成了一本名為《遺失的姆大陸之謎:太平洋史前檔案》的書,雖然書中許多結論到底正確與否還有待考證,但它確實為人類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些許蛛絲馬跡。
  • 地幔中較冷的地殼板塊指向不久之前的巨大災難
    地殼板塊 地球內部由不同層次構成(詳見下圖),表層是比較堅硬的地殼——巖石圈,它漂浮在密度更大的液態地幔上。地殼並非整體一塊,而是由好幾個板塊組成,地殼的不同板塊之間會互相碰撞或分離,由此會產生火山、地震等地質活動。
  • 未解之謎:板塊運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未解之謎:板塊運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時間:2017-03-31 13:42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未解之謎:板塊運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堅硬地殼的薄弱板塊撞擊地球的表面,從而形成了高山和劇烈的火山噴發。然而地質學家對板塊活動是何時加速啟動的仍一無所知。
  • 日本真的要消失了?因地殼運動,日本或將沉入大海中
    我們都知道地球有六大板塊,板塊移動會發生碰撞,從而引發地震,在板塊的交界處是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我們稱之為地震帶,日本就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全球約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區域,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實面臨的地理災害是很大的,因為他不僅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日本就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海嘯、颱風等其他自然災害從未遠離這個國家
  • 地球每天被「吞噬」幾千萬噸海水,都到哪裡去了?
    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200萬年,在每個角落都留下了我們的痕跡。很多人可能會感覺地球對人類已經沒有秘密。其實,地球上還有很多人類未知的東西,就像地球內部,每天都會吞噬幾千萬噸海水。肯定很多人會想,地球為什麼每天會吞噬這麼水,這些水最後都到哪去了?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地球的地幔和地殼,正處於一場激烈的超級大陸「死亡之戰」中!
    地球熱而粘稠的中心及其冰冷堅硬的外殼都是構造板塊爬行(有時是災難性的)運動的原因。但現在新研究揭示了一種耐人尋味的力量平衡,滲出的地幔創造了超級大陸,而地殼將它們撕裂開來。為了得出這個關於板塊構造過程的結論,科學家們創建了一個新的地球計算機模型,將地殼和地幔視為一個無縫系統。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地殼在不斷的運動,按照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類型。水平運動引起地殼物質水平位移,使地表巖層在有些地方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有些地方則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和下沉,從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 人體感應地震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兼論大陸下地殼層流作用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
    大量的全球地質和地球物理數據表明 ,年輕的大陸構造活動區的下地殼可能因熱軟化而出現透入性非地震式順層巖石韌性流動 ,這種下地殼層流作用驅動大陸堅硬上地殼發生地震式脆性斷塊運動 ,形成盆山格局 ,發生圈層多層次耦合。
  • 研究:海洋地殼板塊碰撞致超預期海水湧入地球內部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9日報導,日前,美國華盛頓大學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伴隨著海底地殼運動,數量驚人的海水正湧入地球內部。科學家通過布置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海底地震儀發現,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間俯衝帶被灌入的海水量是預計的3倍。
  • 有關地球的十個未解之謎,實在令人太震撼!
    地球存在的時間遠遠超出了我們整個人類存在的時間,也正因為如此,有關於地球的諸多未解之謎也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儘管科學不斷發展,但畢竟發展水平仍然有限,很多的未解之謎以現有的科學水平並不能給出合力的解釋,下面這些有關地球的十大未解之謎你都知道是什麼嗎?1、地球核心是什麼?
  • 恐龍時代的地球面貌之謎
    恐龍時代的地球與現在迥然不同。由於地殼的運動,地球板塊在不停地緩慢移動,經過數億年的時間,新的海洋形成了,大陸的收置改變了,新的山脈隆起了。漂移的大陸地球從內到外由地核、地嫂和地殼三部分構成。地殼由不同的塊組成,並覆於地幔之上。地毀的一部分是熔融的,在不停地運動進而帶動地殼板塊的移動。板塊的移動速度大約為每年5釐米,但經過數億年的時光,這足以令各個板塊發生巨大的變化,於地表而言更是滄海桑田。受板塊運動、大陸漂移的影響,在恐龍生活的年代,大陸所在的位置與今天大不相同。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殼
    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組成。地殼是地球內部結構中最外面的一層,也是最薄的一層,但是確是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層,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地殼。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震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比較均勻,到了莫霍界面之後,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突然增加,也就進入了地幔層。全球地殼最厚的青藏高原地區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陸部分的地殼平均厚度為33千米,如果是在高原和山地等海拔較高地區,如青藏高原,其地殼厚度可達60至70千米。
  • 走近地球板塊運動:滄海桑田的締造者
    地球表面處於不停歇的變化之中,高山變為大海,沙漠變成綠洲。在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現象背後就是板塊運動。地球的巖石圈分裂成許多塊,像泡沫塑料一樣漂浮在軟流層上,就是我們所說的板塊了。地球上有六個大的板塊和很多小板塊,板塊的邊界互相碰撞,導致了火山和地震活動。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簡而言之,宇宙中我們相對更為熟悉的地球,也存在著很多科學家都難以解答的問題,尤其是地球的內部組成。因為太多的因素導致了我們無法接觸到這些組成物質本身,而新的研究也總是在完善之前的一些錯誤認知。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難道「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地殼-從蛋殼一樣的堅固外殼,到分解成巨大的構造板塊!
  • 地球體積一直在變大嗎?大陸板塊居然是罪魁禍首!
    關於地球的環境的形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板塊構造學說最為科學家們所接受。1910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經過觀察世界地圖,發現各大陸之間似乎可以拼合到一起,由此提出了板塊漂移假說,後來經由許多科學家取證並完善,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板塊構造學說!
  • 地殼「瘦身」或將使人類生活在海洋中
    原標題:地殼「瘦身」或將使人類生活在海洋中   一項日前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的最新估測顯示,形成人類所生活陸地的地球大陸地殼正在「瘦身」。如果「減肥」速度保持下去,大陸或將在幾十億年內消失在海洋中。
  • 地球45億年的地質史中,盤古大陸並非唯一超大陸,也不是最後一個
    但地球構造板塊的持續運動引出了一個問題:地球會不會出現另一個盤古大陸?答案是:會。在地球45億年的地質歷史中,盤古大陸並非唯一的超大陸,它也不會是最後一個。3億年後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在整個爭論當中,這部分沒有太大的疑義。」
  • 消失的地殼去哪兒了?古老海洋地殼究竟發生了什麼?
    海底火山脊沿線的構造板塊之間有裂縫,其附近的地幔巖石融化產生玄武巖,也就是新生的海洋地殼。舊的海洋地殼受到新生部分的擠壓,從火山脊向大陸緩緩移動,最終到達「俯衝帶」,地殼被「塞進」另一板塊之下,重新回到地球內部,整個過程就像一個超大型傳送帶。那些俯衝後的地殼被熾熱高壓的地幔所淹沒,然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