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殼去哪兒了?古老海洋地殼究竟發生了什麼?

2020-12-05 中國科學技術館

圖片來源:Phys.org

科學家們分析了數百個沿著全球各地洋中脊採集的樣本,這些樣本包含不同數量的古代海洋地殼。這些地殼經歷過完整的誕生與消亡過程,它們在「貧瘠」(Depleted)部分中的比重比「正常」(Normal)少,而在「富集」(Enriched)部分的比重較大。

山川江河,飛鳥走獸,一切的繁榮都離不開這顆星球最上層的堅硬外殼——承載萬物的地殼。

然而,對於這層硬殼之下發生的事,我們仍然知之甚少。例如,回到地球內部消亡了的那部分地殼經歷了什麼?如今,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國家高磁場實驗室(MagLab)的地球化學團隊帶來一些十分重要的線索,或許能令我們一窺那些巖石被「藏進」地下的過程。

這些新鮮出爐的證據表明:儘管絕大多數地殼都是相對「年輕」的,卻也有一小部分非常古老的巖塊——那些曾深入地幔,後來又上浮至淺層的「老前輩」們。基於這些經歷過「地幔之旅」的地殼的量,他們還發現:地球自45億年前形成以來就一直在不停地製造地殼——這與當前盛行的理論相矛盾。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就像鮭魚遊回它們的產卵地一樣,一些海洋中的地殼也會返回海底火山脊——它們誕生的地方。」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地球、海洋和大氣科學系(EOAS)的Munir Humayun教授說道,他是高磁場實驗室的一位地球化學家,也是本研究的共同作者。「我們使用全新技術來展現這個不斷循環過程,同時,那些返回的地殼沿著火山脊不均勻地分布。」

和Humayun同一團隊的還有該論文的第一作者——MagLab的博士後研究員Shuying Yang,以及MagLab地球化學團隊主管兼EOAS主席Vincent Salters。

海底火山脊沿線的構造板塊之間有裂縫,其附近的地幔巖石融化產生玄武巖,也就是新生的海洋地殼。舊的海洋地殼受到新生部分的擠壓,從火山脊向大陸緩緩移動,最終到達「俯衝帶」,地殼被「塞進」另一板塊之下,重新回到地球內部,整個過程就像一個超大型傳送帶。

那些俯衝後的地殼被熾熱高壓的地幔所淹沒,然後呢?這也是長久以來科學家們競相推理的事。那些地殼可能沉入更深的地幔,或者隨著地幔柱重回表面,或者在地幔裡「打轉」,如同大理石蛋糕裡的巧克力。其中有些最終上升,重新融化在洋中脊中,形成新的巖石,開始下一趟歷時百萬年的海底之旅。

本次研究的新證據進一步支持了「大理石蛋糕」理論。

一塊大理石蛋糕。圖片來源:cakewhiz

科學家們已經掌握了支持該理論的線索:洋中脊有一部分所謂「富集玄武巖」,其中某些元素的佔比很高,極有可能是從地幔滲出的熔融物(後來形成玄武巖)。而這些元素含量水平較低的玄武巖則被稱為「貧瘠玄武巖」。

為了進一步揭示消失地殼的奧秘,研究小組從30個洋脊區收集了500個玄武巖樣本,並對樣本進行化學分析,結果表明:其中有些是「富集」的,有些是「貧瘠」的,還有一些介於兩者之間。

早些時候該團隊發現,相比地幔巖石中出現的新生玄武巖,鍺和矽的相對比例在熔融的地殼中要低很多。於是,他們以該比例作為俯衝地殼的「化學指紋」,將其發展成一種辨別技術。

他們設計了一種精確的方法,使用MagLab的質譜儀來測量該比例,並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觀察這些比例在30個採樣地區之間的差異,希望從觀察到的差異中揭示樣本的起源。

初步分析沒有發現值得注意的東西。當時仍是博士生的Yang曾為此諮詢她的導師。Humayun建議她把看待問題的角度放大:與其比較不同地區的玄武巖,不如比較「富集」和「貧瘠」兩種玄武巖的差異。

於是,Yang迅速地重新處理數據,激動地發現這些玄武巖組之間有明顯的差異。

「我當時心想『我能畢業了!』,可把我高興壞了。」Yang回憶到,因為她是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研究小組發現,所有取樣區域的富集玄武巖樣本中無一例外,矽鍺比例較低,這是前文所提到的「週遊地幔」的那部分地殼的化學指紋,表明它們像大理石蛋糕裡的巧克力一樣遍布整個地幔。可以說,研究小組解開了地殼消失的謎團。

Humayun說,這次研究吃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虧。

他說:「有時候,把自己埋進數據堆裡,便無法看到事物的全貌。當你從中抽身,退一步觀察,會發現驚喜就在眼前。」

順藤摸瓜,科學家們還發現了更多秘密。基於全球洋中脊中富集玄武巖的量,該團隊得以計算出有5~6%的地幔是由舊地殼形成的。或許,基於此,我們能獲悉腳下這座「地殼工廠」的歷史。已知地球以每年幾英寸的速度緩緩生產地殼,但是,這一過程真的是一成不變的嗎?

Humayun說:「我們的分析表明,地殼形成的速度一直以來變化不大,這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

撰文:Caroline McNiel

來源:佛羅裡達州立大學

翻譯:姬翔

審校:趙歡

本文來自:環球科學

相關焦點

  • 地中海有一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
    地中海有一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胡德良  譯海洋地殼很少留在地球表面上,至少從地質時期來說是這樣的
  • 這塊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已經存在了3億多年
    《自然-地球科學》本周在線發表的論文 Palaeozoic oceanic crust preserved beneath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報告,全世界最古老的海洋地殼仍然深埋在東地中海海底。海洋地殼的密度很高,因此在俯衝帶進入地幔的速度相對較快,這意味著大多數海洋地殼的年齡都不超過2億年。
  • 冰川所帶來的震撼力,推翻了古老巨大巖層,地球逐步失去部分地殼
    在全球範圍內的這些冰蓋,經過長年的一個研磨,將地球表面的地殼大概推平了3到5公裡左右,直接推入了海洋之中,在海洋之中這些板塊將直接被碾壓進入地球的地幔之中,這聽起來確實有點神奇,地質科學家表示,如果這種說法真的是準確的,那麼就可以解釋之前的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科學家所說的大不整合現象,其實就是一些古老的沉積巖一直沉積在基底巖的頂部,但奇怪的現象就在於這個巖層與最古老的沉積巖之間是出現了一種缺失
  • 探秘海洋地殼
    這些巖石位於火山裂谷側面,它們在此誕生,依然年輕,而且溫度足夠高,可以與海水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這些微生物從中獲得能量。 不過,現在另一組研究人員在南太平洋中部發現了活細胞,它們生活在極其古老、寒冷的地殼中。目前我們尚不清楚這些新的微生物如何存活下來,而且在同樣的體積下,古老的地殼裡的微生物是年輕的100多萬倍。
  • 地球大陸之謎:板塊碰撞中消失的地殼去哪了?
    很多人就有了這樣的疑問,既然地震是由板塊之間的碰撞導致的,那麼這些被撞擊的板塊都去哪裡了呢?  地球史上最劇烈的大陸碰撞發生在6千萬年前。在那次「事故」中,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撞到了一起。  這次撞擊催生了今天的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新研究稱,撞擊不僅抬高了陸地,也讓兩個大陸板塊的各自一部分深陷地底。
  • 研究人員稱海洋地殼含有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
    存在於地球海洋地殼微小裂縫中的是一種複雜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它完全是由巖石與海水的化學反應提供能量,而不是依靠陽光或者像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一樣的光合作用。這種生活方式學術上被稱作化能合成作用,它並非史無前例的,它也存在於礦井深處和海底熱液噴口,但是之前從未發現具備這種規模的。從純地理學領域講,這些海洋地殼系統或許含有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1)
    由重力、日月潮汐,主要指體潮(有人稱為固體潮,但地球深部,現在究竟是什麼體,還不清楚)的作用和地球自轉的影響而產生的運動,都不可避免地要集中反映到地殼中來。這種垂直運動論的由來,可能與古老的大陸固定論、海洋永恆論有一定的聯繫。   地殼發生運動,是矛盾的許多方面相互鬥爭的反映。什麼是地殼運動的主要矛盾呢?
  • 地球1/3地殼,10億立方公裡物質神秘失蹤,究竟是誰幹的?
    這就相當於地球是一本45頁的書,中間卻少了10頁,這中間缺少的巖層到哪兒去了?在12月31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伯克利地質年代學中心博士後布倫欣·凱勒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可能已經找到了「偷走」地球地殼的罪魁禍首。 大不整合面在全球各地都有發現,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有厚達3-5公裡,佔大陸三分之一的地殼都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些失蹤的地殼都到哪裡去了呢?
  • 海洋地殼的生死輪迴
    海洋大致佔地球表面的71%,海洋地殼佔地球表面的60%多。如此大面積的海洋地殼是如何橫空出世?又是如何逐漸走向成熟,邁入晚年,最終結束生命從而進入下一輪迴?孕育期任何生命的出現都有一個孕育期,海洋地殼也不例外。
  • 河北發現迄今最古老的大洋地殼殘片
    河北發現迄今最古老的大洋地殼殘片 2002年10月20日15:57  新華網   新華網石家莊10月20日電 據《燕趙晚報》報導,40多位中外地質學家近日在河北遵化考察後得出結論:這裡發現了迄今最古老的大洋地殼殘片
  • 地殼「瘦身」或將使人類生活在海洋中
    原標題:地殼「瘦身」或將使人類生活在海洋中   一項日前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的最新估測顯示,形成人類所生活陸地的地球大陸地殼正在「瘦身」。如果「減肥」速度保持下去,大陸或將在幾十億年內消失在海洋中。
  •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地殼與地殼運動
    此層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區,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連續圈層。下層富含矽和鎂,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巖相似,稱為玄武巖層,所以有人稱之為「矽鎂層」。在大陸和海洋均有分布,是連續圈層。板塊指巖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即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的構造單元是板塊,板塊的邊界是洋中脊、轉換斷層、俯衝帶和地縫合線。由於地幔的對流,板塊在洋中脊分離、擴大,在俯衝帶和地縫合線處下衝、消失。
  • 馬裡亞納海溝是海洋的最深處,再往下是什麼地方?穿透地殼了嗎?
    我們通過衛星,可以對地球表面有更詳細的了解,可以說有了衛星之後,地球表面90%的地方已經沒有什麼秘密。可是地球可不僅僅是一個表面這麼簡單,佔地球表面71%面積的海洋遠比地表要神秘和複雜,而人類對於海洋的了解只有5%左右,還有95%的海洋我們是不了解的,尤其是深海更是人類探索的一個盲區。除了海洋之外,地球還有一個最神秘的區域,那就是地球內部。
  • 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那為什麼地殼會運動?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地殼是怎麼運動的?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
  • 地殼
    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km,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為33km;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km;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地殼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矽、鋁為主,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巖相似,稱為花崗巖層,亦有人稱之為「矽鋁層」。
  • 海洋地殼深處首次發現生命
    圖片來源:NOAA/WHO  科學家日前首次於地球海洋地殼的深處,即海底的黑色火成巖中發現了生活在那裡的微生物。由於這些地殼有幾千米厚,並且覆蓋了約60%的地球表面,因而它也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生物棲息地。 生活在其中的微生物似乎主要是通過利用氫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而存活的,而這裡的氫一般是當水流經富含鐵的巖石時產生的。
  • 2018山東公益崗公共基礎知識:地殼與地殼運動
    2018山東公益崗公共基礎知識:地殼與地殼運動 【導語】公益性崗位公共基礎知識是考試的重要部分,不少地區都在筆試當中安排了公基的考核。
  • 地殼下奇怪的斑點可能是古代巖漿海洋的殘留物?
    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們的存在將暗示著一個可能在45億年前就存在的前巖漿海洋博科園-科學科普:當時一大塊太空巖石撞擊地球,分離出後來成為月球的物質,並可能融化地球的大部分。加州理工學院的礦物物理學教授詹妮弗傑克遜說:如果人們能確定這些斑塊中確實含有一定量的鎂礦,這將表明存在著巖漿海洋,它以這種方式結晶,富含鐵的氧化物沉澱出來,並沉入地幔底部(該研究的負責人詹妮弗傑克遜(JenniferJackson)是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礦物物理學教授)。
  • 路透:地球最古老物質證明地殼形成於44億年前
    科學家測定,這塊形成於44億年前的鋯石晶體,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古老物質。參考消息網2月25日報導 科學家利用兩種不同的地質年代測定技術研究發現,在澳大利亞西部一個牧場發現的一小塊鋯石晶體,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物質,其形成年代可以追溯到44億年前。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3)
    往東南去,直到薩摩亞群島,突然往西南轉折,沿著湯加一克馬德克海堤向西南伸展,與紐西蘭北島相接。這條海堤的東邊,緊接著也有一條海溝。從構造的觀點嚴格的說,安山巖線西南的海域和其中的島嶼,是和澳洲大陸有密切聯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