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瘦身」或將使人類生活在海洋中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地殼「瘦身」或將使人類生活在海洋中

  一項日前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的最新估測顯示,形成人類所生活陸地的地球大陸地殼正在「瘦身」。如果「減肥」速度保持下去,大陸或將在幾十億年內消失在海洋中。

  為重建大陸地殼的歷史,來自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Bruno Dhuime帶領團隊收集了全球1.3萬個巖石樣品的測量值。目前,大陸的平均厚度約為35千米,漂浮的巖石則在靠近7千米厚且密度較大的海洋地殼處擺動。不過,Dhuime認為,在約30億年前,大陸要更加「苗條」。擁有更小的體積使其浮力變差,而這意味著它們無法在海平面以上浮起來。

  一旦板塊構造正式在地球上開始,大陸便在隨後的20億年裡變厚。此時,板塊相互碰撞,將地殼抬起。大陸地殼的厚度在約10億年前達到頂峰,而這也正是地球最強大的大陸結合起來形成超級大陸羅迪尼亞的時候。因此次事件抬升的山脈從那以後開始受到侵蝕,同時並未有足夠的新地殼形成,以抵消這種損失。

  「如果在接下來的20億年裡這一趨勢繼續下去,那麼地殼將再一次形成大陸被淹沒在海洋下的狀態。」Dhuime說。(徐徐)

相關焦點

  • 人類最有可能打穿地殼的地點,印度洋大洋中脊「亞特蘭蒂斯淺灘」
    人類是孤獨的,人類自誕生以來一直在探索周邊的環境,困擾我們人類的問題是,我們人類來自哪裡?我們人類又將去向何方?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人類一方面向宇宙空間進行探索,另一方面對於我們所生活的地球進行探索。雖然說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已經超過了300萬年,但是我們對地球的認知依舊十分有限。海洋鑽井鑽頭人類目前對於地球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地球表面,當然,我們對於地球表面的很多地方也不是很了解,至於地面以下的地球內部部分,我們人類的認知更是少了。
  • 探秘海洋地殼
    這一發現還具有更廣闊的宇宙意義:火星上有類似的火山帶,這顆星球的表面也曾被水浸過,甚至可能曾有一個巨大的海洋。 大約40億年前,火星的外核停止攪動,磁場隨之瓦解,大氣層被太陽風吹走,火星變成了一個沙漠世界。但如果水中曾充滿了生命,而且一些水流進了地下,那麼在火星地下火山巖的細微裂縫中,可能仍存在生物——就像在今天地球的海洋地殼中一樣。
  • 海洋地殼深處首次發現生命
    圖片來源:NOAA/WHO  科學家日前首次於地球海洋地殼的深處,即海底的黑色火成巖中發現了生活在那裡的微生物。由於這些地殼有幾千米厚,並且覆蓋了約60%的地球表面,因而它也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生物棲息地。 生活在其中的微生物似乎主要是通過利用氫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而存活的,而這裡的氫一般是當水流經富含鐵的巖石時產生的。
  • 海洋地殼的生死輪迴
    海洋大致佔地球表面的71%,海洋地殼佔地球表面的60%多。如此大面積的海洋地殼是如何橫空出世?又是如何逐漸走向成熟,邁入晚年,最終結束生命從而進入下一輪迴?孕育期任何生命的出現都有一個孕育期,海洋地殼也不例外。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 抵達地幔了解地震火山成因
    「SloMo」是「慢速擴張脊下地殼和莫霍面的性質」縮寫。該計劃致力於在人類歷史上首次鑽穿殼幔邊界,以檢驗「在慢速、超慢速擴張脊下方的莫霍面代表了地幔的蝕變邊界」的假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傳周研究員、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懷陽教授、課題組成員馬強博士等人全程參加。  莫霍面是以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命名的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
  • 消失的地殼去哪兒了?古老海洋地殼究竟發生了什麼?
    圖片來源:Phys.org科學家們分析了數百個沿著全球各地洋中脊採集的樣本,這些樣本包含不同數量的古代海洋地殼。這些地殼經歷過完整的誕生與消亡過程,它們在「貧瘠」(Depleted)部分中的比重比「正常」(Normal)少,而在「富集」(Enriched)部分的比重較大。
  • 人類將首次觸摸地殼與地幔的邊界!中國科學家參與
    打超深鑽井,鑽穿地殼,直接「觸摸」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是全世界地球科學家的理想
  • 人類何時才能鑽穿地殼
    打穿地殼的計劃至少10年內不可能提上日程 人類接觸的高山深淵,其實都屬於地殼。相對於6000多公裡的地球半徑來說,地殼只是表面的一薄層,論厚度其比例遠比不上雞蛋殼或者西瓜皮。 地球科學界夢寐以求的理想是打穿地殼,鑽進地幔,揭示地球內部奧秘。
  • 地中海有一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
    地中海有一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胡德良  譯海洋地殼很少留在地球表面上,至少從地質時期來說是這樣的
  • 研究人員稱海洋地殼含有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
    存在於地球海洋地殼微小裂縫中的是一種複雜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它完全是由巖石與海水的化學反應提供能量,而不是依靠陽光或者像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一樣的光合作用。這種生活方式學術上被稱作化能合成作用,它並非史無前例的,它也存在於礦井深處和海底熱液噴口,但是之前從未發現具備這種規模的。從純地理學領域講,這些海洋地殼系統或許含有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鑽頭鑽到了巖漿?
    據新華社報導,今後兩個月,這些科學家將鑽一個1300米深的鑽孔。在後續計劃中,科學家還將把這一鑽孔加深至3000米,最終打穿殼幔邊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傳周研究員、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懷陽教授、課題組成員馬強博士等人全程參加。
  • 將地球比作雞蛋,地殼只相當於蛋殼,科學家:最厚的部分在中國
    文/惜談將地球比作雞蛋,地殼只相當於蛋殼,科學家:最厚的部分在中國隨著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不斷傳回捷報,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也越來越透徹了。學過地理的人都知道,科學家將地球的內部結構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部分,而由於地球地殼是存在運動的,偶爾還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一些災難。那跟我們人類接觸最多距離最近的地殼究竟有多厚呢?科學家們告訴我們,地球的平均直徑大概在12756公裡左右,而地殼地幔地核三個部分的分布也並不是距離相等的。
  • 地殼探險:地球半徑6371公裡,人類探尋還不到11公裡!
    要是從「三亞」出發形容地殼的厚度,連三亞的市區都出不了。最厚的地殼,也是在三亞周邊轉轉。人類探尋的地表深度,至今沒有超過11公裡!沒超過11KM!來看看人類地殼探尋之旅吧!在這個無盡的「黑夜」裡,棲居著數萬隻蝙蝠,和一種眼睛退化的白化蟲,它們過著和地上截然不同的生活,另外,在洞穴裡發現了貝殼類化石,N年前,這個洞穴,應該是海洋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地下300米的奈卡水晶洞穴,位於墨西哥赤瓦瓦沙漠的下方。
  • 地殼深處竟還有另一個世界?生物比地面還豐富,生活方式更特別
    這些生物生存在地殼深處,連科學家們都沒有想到地殼深處竟然有著這樣一個豐富的世界。十年前,科學家們突然發現地殼深處的新物種,於是全國各地的科學家們組成了一個新的團隊進行研究,經過十年的研究探索,終於在近日宣布公開這個地下生物世界。這個地下的生物世界,遠比地面上生物生存的空間更加巨大,他們生活的非常神秘,從來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
  • 馬裡亞納海溝是海洋的最深處,再往下是什麼地方?穿透地殼了嗎?
    其實人類對於自己的家園了解得並不多,雖然我們現在已經可以快速走遍全球,能夠快速走出地球,站在太空中也知道地球具體是什麼樣子。可是我們對地球其實了解得還很少,以人類現在的科技,能夠了解地球比較全面的地方只有人類生存的地表。
  •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摘要:據報導,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名科學家正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試圖進行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的嘗試。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別約17千米、2865千米和3400千米,顯然,人類對自己腳下地球的認識現在只限於地表和有限的地表下地殼的10多千米深處。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 探尋地球深處秘密
    電影雖然給大家描繪了一個光怪陸離的地下世界,但現實中的地下並不存在這些可怕的生物。目前,人類雖尚無法抵達地球內部,但也正在一點一點往地球更深處探索。  近日,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進行一次大洋鑽探活動,這次活動將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
  • 青島地殼「長」得不如海面快 海平面上升速度快
    記者採訪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專家獲悉,近年來,處於地殼上升構造區的青島,平均每年地殼上升1.5毫米,而青島沿海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速率遠高於此,這導致青島沿海的海岸侵蝕、風暴潮災害等影響加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夏東興,是海島海岸帶環境演變、海岸帶地質災害機理及防治、海洋管理等領域的專家,夏東興受訪時介紹說,全球氣候變暖首先導致了極地冰川和陸地冰川融化,進而導致海平面上升;其次,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水膨脹,也是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因素。「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脹,各自佔到海平面上升因素的 50%左右。」
  • 科研 | ISME:海洋地殼生物圈中發現的不可培養菌Hydrothermarchaeota具有Carboxydotrophy潛力
    原名:Carboxydotrophy potential of uncultivated Hydrothermarchaeota from the subseafloor crustal biosphere譯名:海洋地殼生物圈中的不可培養菌Hydrothermarchaeota具有一氧化碳氧化潛力
  • 地殼
    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km,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為33km;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km;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地殼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矽、鋁為主,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巖相似,稱為花崗巖層,亦有人稱之為「矽鋁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