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dì qiào)是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底界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km,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為33km;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km;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地殼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矽、鋁為主,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巖相似,稱為花崗巖層,亦有人稱之為「矽鋁層」。此層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區,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連續圈層。
下層富含矽和鎂,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巖相似,稱為玄武巖層,所以有人稱之為「矽鎂層」(另一種說法,整個地殼都是矽鋁層,因為地殼下層的鋁含量仍超過鎂;而地幔上部的巖石部分鎂含量極高,所以稱為矽鎂層);在大陸和海洋均有分布,是連續圈層。兩層以康拉德不連續面隔開。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殼最厚的地方,厚達70千米以上;
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殼只有1.6千米厚;太平洋馬裡亞納群島東部深海溝的地殼最薄,是地球上地殼最薄的地方。
在地殼中最多的化學元素是氧,它佔總重量的48.6%;其次是矽,佔26.3%;以下是鋁、鐵、鈣、鈉、鉀、鎂。豐度最低的是砹和鍅,約佔1023分之一。上述8種元素佔地殼總重量的98.04%,其餘80多種元素共佔1.96%。
地殼中各種化學元素平均含量的原子百分數稱為原子克拉克值,地殼中原子數最多的化學元素仍然是氧,其次是矽,氫是第三位。
大約99%以上的生物體是由10種含量較多的化學元素構成的,即氧、碳、氫、氮、鈣、磷、氯、硫、鉀、鈉;鎂、鐵、錳、銅、鋅、硼、鉬的含量較少;而矽、鋁、鎳、鎵、氟、鉭、鍶、硒的含量非常少,被稱為微量元素。表明人與地殼在化學元素組成上的某種相關性。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但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則要首推鋁了。
鋁佔地殼總量的7.73%,比鐵的含量多一倍,大約佔地殼中金屬元素總量的三分之一。
鋁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重大的意義.它的密度很小,導電、導熱性能好,延展性也不錯,且不易發生氧化作用,它的主要缺點是太軟。為了發揮鋁的優勢,彌補它的不足,故而使用時多將它製成合金。鋁合金的強度很高,但重量卻比一般鋼鐵輕得多.它廣泛用來製造飛機、火車車廂、輪船、日用品等。由於用的導電性能好,它又被用來輸電.由於它有很好的抗腐蝕性和對光的反射性.因而在太陽能的利用上也一展身手。(圖文整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公眾號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