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公益性崗位公共基礎知識是考試的重要部分,不少地區都在筆試當中安排了公基的考核。由於公共基礎知識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所以中公教育公益崗考試網特地為考生總結了很多相關知識點,方便大家記憶,希望能幫助大家提高複習效率。
地球內部由內到外分為三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我們可以把地球想像成一個雞蛋,地殼就好比是蛋殼,流動的地幔就好比是蛋清,地核就是蛋黃。
(1)地核: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地核內部壓力非常大,溫度達6000攝氏度,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
(2)地幔:上地幔頂部存在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的活動與下列現象關係密切:地震和火山、礦藏的形成、大陸板塊運動。
(3)地殼:是指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含量最多的8種元素是氧、矽、鋁、鐵、鈣、鈉、鉀、鎂(2種非金屬元素,6種金屬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它佔總重量的48.6%;其次是矽,佔26.3%;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
地質結構
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矽、鋁為主,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巖相似,稱為花崗巖層,亦有人稱之為「矽鋁層」。此層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區,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連續圈層。下層富含矽和鎂,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巖相似,稱為玄武巖層,所以有人稱之為「矽鎂層」。在大陸和海洋均有分布,是連續圈層。
地殼厚度
地殼是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殼最厚的地方,厚達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殼只有1.6千米厚;太平洋馬裡亞納群島東部深海溝的地殼最薄,是地球上地殼最薄的地方。
地殼運動
由內營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叫地殼運動。通常所說的地殼運動,實際上是指巖石圈相對於軟流圈以下的地球內部的運動。
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有些升降運動是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一種現象。
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
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巖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
板塊構造說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板塊指巖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即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的構造單元是板塊,板塊的邊界是洋中脊、轉換斷層、俯衝帶和地縫合線。由於地幔的對流,板塊在洋中脊分離、擴大,在俯衝帶和地縫合線處下衝、消失。全球被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等6大板塊;其間還有一些小板塊,如可可板塊、智利板塊等。板塊構造理論強調板塊的大規模水平運動,板塊可以產生、生長、消亡,而且這種變化可以定量預測。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offsdcs02)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真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