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東公益崗公共基礎知識:地殼與地殼運動

2020-11-27 中公教育網

2018山東公益崗公共基礎知識:地殼與地殼運動

【導語】公益性崗位公共基礎知識是考試的重要部分,不少地區都在筆試當中安排了公基的考核。由於公共基礎知識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所以中公教育公益崗考試網特地為考生總結了很多相關知識點,方便大家記憶,希望能幫助大家提高複習效率。

地球內部由內到外分為三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我們可以把地球想像成一個雞蛋,地殼就好比是蛋殼,流動的地幔就好比是蛋清,地核就是蛋黃。

(1)地核: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地核內部壓力非常大,溫度達6000攝氏度,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

(2)地幔:上地幔頂部存在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的活動與下列現象關係密切:地震和火山、礦藏的形成、大陸板塊運動。

(3)地殼:是指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含量最多的8種元素是氧、矽、鋁、鐵、鈣、鈉、鉀、鎂(2種非金屬元素,6種金屬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它佔總重量的48.6%;其次是矽,佔26.3%;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

地質結構

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矽、鋁為主,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巖相似,稱為花崗巖層,亦有人稱之為「矽鋁層」。此層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區,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連續圈層。下層富含矽和鎂,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巖相似,稱為玄武巖層,所以有人稱之為「矽鎂層」。在大陸和海洋均有分布,是連續圈層。

地殼厚度

地殼是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殼最厚的地方,厚達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殼只有1.6千米厚;太平洋馬裡亞納群島東部深海溝的地殼最薄,是地球上地殼最薄的地方。

地殼運動

由內營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叫地殼運動。通常所說的地殼運動,實際上是指巖石圈相對於軟流圈以下的地球內部的運動。

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有些升降運動是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一種現象。

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

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巖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

板塊構造說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板塊指巖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即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的構造單元是板塊,板塊的邊界是洋中脊、轉換斷層、俯衝帶和地縫合線。由於地幔的對流,板塊在洋中脊分離、擴大,在俯衝帶和地縫合線處下衝、消失。全球被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等6大板塊;其間還有一些小板塊,如可可板塊、智利板塊等。板塊構造理論強調板塊的大規模水平運動,板塊可以產生、生長、消亡,而且這種變化可以定量預測。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offsdcs02)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真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地殼與地殼運動
    地殼與地殼運動   地殼   地球內部由內到外分為三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地殼運動   由內營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叫地殼運動。通常所說的地殼運動,實際上是指巖石圈相對於軟流圈以下的地球內部的運動。   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1)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問題,是地球內部和外部矛盾諸方面鬥爭的問題。地質工作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強烈的分歧,其激烈的程度,超過了啟蒙時代的那些地質論戰。這是很自然的。他們一概否定水平運動的重要性,對大規模水平運動的現象,不加理睬。這種垂直運動論的由來,可能與古老的大陸固定論、海洋永恆論有一定的聯繫。   地殼發生運動,是矛盾的許多方面相互鬥爭的反映。什麼是地殼運動的主要矛盾呢?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2020-03-13 00:27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3)
    這一現象,對太平洋東部海底以下地殼的運動,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從這種主要的構造體系局限於地殼上層的這些事實,我們可以總結出地殼運動的一個特點,就是地殼運動,無論是在大陸方面或大洋方面,主要是水平的或近於水平的運動。垂直運動,是派生的。
  • 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那為什麼地殼會運動?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地殼是怎麼運動的?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
  • 旅遊:大規模的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總離不開力的作用。地殼的巖石圈,在受到內力的作用之後,產生了褶皺、斷裂和平移、升降等形式,根據這些現象,就可以追溯形成它們的力的作用方式。例如,東西走向的山脈,是在來自南北方向的擠壓作用之下不斷隆起而形成的。在兩個東西向山系之間,便出現了寬闊的窪地、大型水系就得以逕流其間。同樣,南北方向的山系,是由東西方向的擠壓下而產生的。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的活動。   ②較快速的運動   這種運動以年或小時為計算單位,如地極的張德勒擺動,能引起地殼的微小變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漲落,也使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固體潮,一晝夜地面最大可有幾十釐米的起伏;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蕩,它既有徑向的振動,也有切向的扭轉振動。
  • 初中世界地理知識點歸納: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的活動。   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   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
  • 地殼運動變化規律總結(全)
    巖石圈包括地殼和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是構成地貌、土壤的物質基礎,是生命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提供各種礦產資源。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地理常識——地震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地理常識——地震 2020-08-04 14:42:47|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2020山東省各地市事業單位招聘公告職位表陸續發布,為了幫助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
  • 原來地殼運動也有「足跡」
    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常常被保留在地殼巖層中,成為地殼運動的證據。在山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巖層,它們有的是傾斜彎曲的,有的是斷裂錯開的,這些都是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則被稱為構造地貌。
  • GPS技術在監測地震與地殼運動中的應用
    因此,不論從地球動力學、板塊運動還是青藏高原隆起,運用高精度、高時空解析度、動態實時定量的觀測技術,建立符合實際的地球動力學基礎的全國統一的觀測網絡,勢在必行。其原理是以GPS衛星到用戶接收機天線之間距離的觀測量為基礎,並根據已知的衛星瞬時坐標,來確定用戶接收機天線所對應點位坐標。由於實際觀測點至衛星間的距離,因測量瞬時衛星鐘與接收機鍾難以保持嚴格的同步,這種含有鐘差影響的距離,稱為「偽距」。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面試答辯技巧:《地殼運動》
    為大家整理了甘肅教師招聘答辯技巧:高中地理《地殼運動》答辯,希望可以幫助考生備考。【參考答案】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巖漿活動、地殼運動和變質作用。1.巖漿活動:上地幔上部物質,在高溫高壓條件下,成為熔融狀態的巖漿。巖漿在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向上運動,一部分衝破上覆巖層而停留在地殼內冷凝結晶;一部分衝破上覆巖層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在這一過程中所伴隨著的各種地殼運動就是巖漿活動。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地殼在不斷的運動,按照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類型。水平運動引起地殼物質水平位移,使地表巖層在有些地方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有些地方則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和下沉,從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 全球「大隔離」帶來意外收穫:地殼運動減弱了!
    據英國BBC報導,科學研究證明,在隔離期間,因為全球「停下來」的人太多,以至於地球運動的方式也正在發生改變。科學研究證明,連地殼的振動都有所減弱。比利時皇家天文臺的科學家表示:「自政府實施限制措施以來,頻率在1-20赫茲之間的地表運動強度都比平常要低得多。」
  • 菲律賓火山持續噴發,或引發大規模地殼運動?
    近一周來,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殼運動頻繁,最近的一次便是馬榮火山爆發。該火山地震帶環繞太平洋2.5萬英裡,是世界上近九成地震的來源地。 在過去的500年裡,馬榮火山爆發過50次,堪稱是菲律賓最為活躍的火山。而它最近這次爆發從1月13日開始,且進展較為緩慢。
  •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是什麼意思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引起地質作用的自然力稱為地質營力。地質作用可以是物理作用,或是化學作用,也可以是生物作用。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
  • 地殼變動和地表形態知識點
    本節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用列表歸納法有利於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知識的有效整合。 一、地殼的變化地殼自形成以來,本身的物質和能量不斷地發生循環和轉化,地殼結構及其表面形態也不斷地發生變化,這都是地質作用的結果。 二、地質作用1.
  • 青州40年機井成「溫泉」水溫35度,地殼運動導致?
    查原因:壓力開關失效致水泵過熱然而看熱鬧的同時,村民們又很擔心,水溫突然升高,是不是地殼運動了?弄不清原因,村民也不知道這水還能不能再用。帶著疑問,記者電話聯繫了青州市水利局。青州市水利局工作人員表示:「我們這邊諮詢了一下地震局,局說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地殼問題,比如地殼活動;也有可能下面的水泵漏電,導致水溫高;我們想也可能是短路。
  • 三千隻「眼睛」明察地殼毫末之變
    這正是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以下簡稱陸態網絡)誕生的緣由——在全國建數百個基準站和數千個流動觀測點,實時獲取全國地殼運動、重力場變化、斷裂帶微動態變化、電離層電子密度變化、大氣可降水含量變化等情況,把那些從前只能用「大概、也許、可能」的回答變成詳實精確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