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2020-11-27 新東方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2020-03-13 00:27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新東方網
  • 高考微信

  一、地殼的變動

  地質作用:地球上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

地震、火山噴發、山崩、泥石流等地質作用進行得很迅速、很激烈,使地面瞬間產生劇變,往往造成自然災害;有些地質作用進行得比較緩慢,如青藏高原幾千萬年前是海洋

  二、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

  1. 地殼運動:指由於內力作用所引起的地殼的機械運動。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因而地殼運動又稱為構造運動。

地表巖石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或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

相伴發生,不同區域和不同時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2. 板塊構造

  (1)全球巖石圈分成六大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

  (2)板塊內部地殼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地殼活躍,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於這一地帶。

  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者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塊張裂處形成了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兩大陸板塊交界處相撞形成巨大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大陸板塊與大樣板塊相撞,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三、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 地質構造: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的變形、變位。

  2. 構造地貌:由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

向斜構造底部低凹,兩翼的水容易向中間滲流匯集,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向斜構造匯集的地下水,要承受靜水壓力,因此常形成自流井

斷層巖石破碎,容易被風化侵蝕,常發育成溝谷、河谷,有利於地表水匯集

背斜頂部巖層封閉,易於儲油儲氣,氣分布於頂部,水分布於底部,油在中間

巖層中的煤、鐵礦等礦產多保留在向斜處,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其巖層中的礦產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

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等大型工程建設容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積水等不良後果,造成建築物塌陷;背斜山坡上的大型工程建設易產生滑坡

背斜巖層天然拱形,結構穩定,不易儲水;向斜地形一般為盆地,成為雨水匯集區,在此處開隧道,隧道可能變成水道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易被侵蝕,裂隙發育,巖石破碎,為採石場提供原料


  四、外力作用與地貌


①衝刷坡面,形成溝谷,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②瀑布、峽谷是最強烈的表現

①山前形成衝積扇;②河流中下遊形成衝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①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②沙漠外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2. 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規律

  (1)不同區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

  乾旱地區以風力侵蝕為主;溼潤地區以流水侵蝕為主;高山地區以冰川侵蝕為主;沿海地區以海浪侵蝕為主。

  (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上遊侵蝕,中遊搬運,下遊沉積。因此,上遊高山峽谷,中遊河道變寬,下遊衝積平原、河口三角洲、衝積島等。

  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蝕——冰鬥、角峰等;山下堆積——冰漬湖、冰漬壟等。

  風力作用:在乾旱區,風力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柱、雅丹地貌等;在風力搬運途中,形成移動沙丘等堆積地貌(如黃土高原)。

  五、難點突破

  1. 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結果,是地殼運動的「足跡」;地殼運動是地質構造形成的原因。

  2.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構造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地質構造,通過構造地貌,能夠判斷地質構造的類型和變化。

  3. 向斜和背斜的判斷

  由於地殼運動的複雜性,僅從巖層形態判斷背斜和向斜是不準確的,只有從巖層新老順序判斷才是科學的。

  4. 斷層和斷裂

  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巖層受力只發生破裂,但沒有沿斷裂面發生位移,形成斷裂;巖層破裂,並沿斷裂面兩側巖塊發生錯動、位移的是斷層。


【山東初高中學生專屬】

山東高考近五年真題,高考複習資料,初中期末試卷,更多資料

掃碼即可獲取

6月13-7月5日

2020中高考主題活動陪伴考生備考、擇校

掃碼或微信打開連結長按關注二維碼

立即獲取


掃碼獲取2020年河南高考志願填報講座入場券

掃碼添加新東方廣州學校老師

發送「2020高考」

獲取更多資訊

成都學校二維碼展示

長沙學校二維碼展示

2020湖北高考解析直播

長按識別掃碼 進入直播群

交流高考心得,獲取更多內容

名稱名稱

300次下載

微信掃碼關注"新東方網"服務號

回復""立刻獲取!

版權及免責聲明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

相關焦點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一、地殼的變動地質作用:地球上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點總結
    地質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因素。地表形態影響著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進而影響著人類活動。
  • 地殼變動和地表形態知識點
    地質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因素。
  •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說課稿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說課稿一、說教材《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4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的開篇內容,教材第一節先從宏觀和中觀的尺度闡述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當今全球海陸分布和地球的基本面貌,側重分析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以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重點放在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的過程。
  • 高三地理教案:《整合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地理教案:整合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第13講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考點整合】  【要點熱點探究】  探究點一 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作用  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表現形式 地  殼  運  動 水平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  的方向運動 巖層發生了水平位移和變曲變形  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及谷地  垂直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垂直於地球表面  的方向運動 巖層隆起和拗陷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地表形態的塑造知識點,附高考地理必考16種...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概念辨析  一、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  1.地質作用是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的力量,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考點24: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3)(1956-2018年高考真題分類)
    巖層的埋藏深度(巖層距離地面的垂直距離)可以用來幫助恢復巖層的形態。讀圖回答9~10題。【答案】D48.⑤處發生的地殼運動是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斷裂下降           D.斷裂上升【考點】本題考查了有關斷層的相關知識。【解析】巖層受力超過巖層承受時,就會發生斷裂,沿斷裂面發生錯位、移動就形成了斷層。從圖中可以看出,⑤處巖層斷裂並沿斷裂面向下移動,因此C項正確。
  • 高中地理知識點:易混淆概念整理
    高中地理知識點:易混淆概念整理今天,學習有途網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希望對大家有用。更多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盡情關注學習有途網!1.天體與天體系統天體是就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種星體和星際物質的通稱。
  • > 高中地理知識點:易混淆概念整理
    高中地理知識點:易混淆概念整理今天,學習有途網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希望對大家有用。更多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盡情關注學習有途網!1.天體與天體系統天體是就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種星體和星際物質的通稱。
  • 高中地理:高考要理清的十大概念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容易混淆的知識與概念,今天,就帶大家一起盤點與學習一下,高中地理必須理清的十大概念! 4、徑流、徑流量和流量: 徑流指大氣降水除去損耗後沿地面或地下運動的水流,按徑流途徑分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按形成的水源條件可分為降雨徑流和融雪徑流;徑流量指在一 定時段內通過某一河流斷面的水量,有年徑流量、月徑流量、日徑流量等;流量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某一過水斷面的水流體積,單位為每秒立方米,是反映徑流資 源和某個水庫水量變化的基本指標
  • 怎麼學高一地理知識點整理
    高中地理怎麼學高一地理知識點整理,期末即將來臨,高一的知識你都掌握了嗎?還沒有全部掌握的同學們今天要好好看看哦。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一)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  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等
  • 地表形態的塑造——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內力作用(1)內力作用級能量來源1)概念:能量來自與地球內部,能夠引起地表形態、地殼的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果發生改變的地質作用,稱為內力作用。(2)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們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如下表所示: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 2016屆地理考題解析!
    【考點】2S: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和地質構造.【專題】12:讀圖題;33:分析與綜合思想;421:課本知識遷移;515: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和地質構造.影響地表形態變化的因素有: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質作用)和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積).【解答】解:該題從靜態角度考查同一條貝殼堤形成時期海岸線的位置變化。
  • 高三一輪複習—「地理篇」思維導圖匯總!高中地理知識點一個不漏
    本文學姐給大家帶來了高三一輪複習—「地理篇」思維導圖匯總!這個思維導圖,貫穿了三年的知識點,建議大家收藏一下。《《《《《《《《《但是篇幅限制,學姐只能發出部分截圖點擊頭像,私信學姐【地理】領取完整地理思維導圖需要各科學習方法或者提分技巧的童鞋們也可以隨時問學姐,學姐是過來人
  • 內外交加的地質作用力,促使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
    地殼是不斷變化的,地殼表面形態也在不斷的變化著。地球上滄海桑田的變化,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表形態就是在內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斷的發展、變化著。
  • 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內、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熱量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2.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  (1)地殼運動:  ①運動形式:a.水平運動:造成巖層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
  • 高中地理核心知識(必背)
    ③速度:⑴角速度:15°/小時,南北極角速度為0,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⑵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極線速度為0。④地理意義:⑴產生晝夜交替現象。⑵產生時差時。⑶水平運動物體產生偏轉,北右,南左。褶皺,斷層與地表形態及水循環1.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進行連續運動的過程。分為海陸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 高考地理一輪複習指導
    從近幾年文科綜合試卷中的地理試題來看,高考考查的主幹知識包括:時間的計算;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特別是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影響天氣的天氣系統:鋒面、氣旋與反氣旋;氣候的形成因子、氣候類型的分布、氣候特徵和氣候類型的判別;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影響、內外力作用與地殼的變動,地殼物質的循環,河流的補給與水文特徵;自然帶的分布規律;農業的區位因素;工業的區位因素;城鎮的規劃與布局、城市化及其問題;
  • 2015年福建高中會考地理考試大綱
    四、內容與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科目)學業基礎會考考試的內容為地理課程標準規定的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個模塊的內容。  ●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理解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一般特點及其產生的地理意義;了解黃赤交角的含義。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分界線,繪製、標識地球內部圈層與外部圈層結構示意圖;概括地核、地幔、地殼、巖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氣圈的主要特點;正確認識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面試答辯技巧:《地殼運動》
    為大家整理了甘肅教師招聘答辯技巧:高中地理《地殼運動》答辯,希望可以幫助考生備考。一、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作用包括哪些?請簡要解釋一下。【參考答案】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巖漿活動、地殼運動和變質作用。1.巖漿活動:上地幔上部物質,在高溫高壓條件下,成為熔融狀態的巖漿。巖漿在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向上運動,一部分衝破上覆巖層而停留在地殼內冷凝結晶;一部分衝破上覆巖層噴出地表,形成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