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大規模的地殼運動

2020-11-27 小楠楠科技

地質力學認為,一個地區的沉降(或隆起),總是和它相鄰地區的隆起或沉降相伴而生。例如,四川盆地、陝北盆地和呼倫貝爾草原等沉降區,同屬於一個大型的沉降帶。沉降的四川盆地還和它相鄰的大巫山等隆起相輔相成。由此可見,四川盆地的形成不是孤立的現象,它既是四川盆地的自身,又是巨大沉降帶的組成部分,也還是與隆起而伴生的負地形。又如,高聳的青藏高原和低平的印度半島遙相呼應,形成顯明的對照。青藏高原南緣的弧形山系,環繞著印度半島,向南星反向彎曲,一直延伸到東南亞。因此,青藏高原不過是這一反S形巨大隆起帶的頭部,它的出現不是孤立的。 地殼運動,總離不開力的作用。地殼的巖石圈,在受到內力的作用之後,產生了褶皺、斷裂和平移、升降等形式,根據這些現象,就可以追溯形成它們的力的作用方式。

例如,東西走向的山脈,是在來自南北方向的擠壓作用之下不斷隆起而形成的。在兩個東西向山系之間,便出現了寬闊的窪地、大型水系就得以逕流其間。同樣,南北方向的山系,是由東西方向的擠壓下而產生的。但是,若在水平擠壓不均衡的時候,就會產生扭動。例如,我國東半部,由於大陸向南滑動,受到它東面的太平洋底的阻擋,便產生了反時針的扭動,一系列北東向的隆起山系和沉降窪地得以形成。同樣道理,由於大陸向南滑動,又受到印度半島堅硬地塊的頑強阻抗,我國西半部在順時針扭動作用下,便產生了一些北西向的山系,與我國東半部產生的北東向的山系逼相呼應。同時,也是環繞著那個印度半島的堅硬地塊發生了旋轉扭動作用,致使我國西南部及其鄰近地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反s形弧形山系。由於這種旋轉扭動作用非常強烈,至今仍在持續活動,使這個地區仍處在強烈隆起之中,於是形成了「世界屋脊」。

總之,我國地表形態主要是在南北向均衡擠壓和不均衡扭動作用下形成的。歸納起來,決定地殼表面形態的地殼運動,具有如下顯著特徵:①水平運動的主導性;②地殼運動的定向性;⑧運動方式的統一性。形成地貌格架的地殼運動,不是南北擠壓,就是東西方向的作用,或是南北和東西方向的不均衡扭動。為什麼具有特定的方向呢?因為地球表面的方向是按地球經緯度確定的,地球經緯度又是隨地軸而變化的。構造運動具有定向性,就表明它和地軸有一定的空間關係,也就是和地軸的運動密切相關。從近代天文觀測,對古代日蝕推算和歷史記載的比較,不同地質時代珊瑚年輪的研究以及對古地磁的研究等等,都證明地球自轉速度經常變化著。

當地球自轉速度加快時,在慣性離心力水平分量的作用下,便產生了南北方向的擠壓力,導致東西向山系的形成,並推動大陸巖塊由兩極向赤道移動。同時,由於大陸巖塊的慣性,在它的兩側便產生了東西向的拉伸和擠壓。正是由於這種南北向和東西向的作用力,使地殼發生強烈的水平運動,產生均衡的擠壓和不均衡的扭動。事實表明,我國現代地表形態是在地球轉速加快的進程中形成的。 那麼,地球自轉速度為什麼會發生變化呢?其根本原因在於地球內部物質的調整。在重力作用下,地球內部不斷分異,重的物質向下聚集,輕的物質向上部擴張,從而引起地球轉動慣量的減少,因角動量守恆,所以地球自轉角速度就增大,也就使地球自轉速度加快。

當地球自轉的速度加快時,離心力也就增大,從而地球物質由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擠壓,出現了大規模的地殼運動。相反,隨著地球運動引起地球表層斷裂,地球內部較重的物質,即來自上地幔的基性巖漿和部分上地幔物質(超鎂鐵巖)沿斷裂衝出地表,又引起地球轉動慣量增大,地球自轉的速度也就變慢了。作為外部影響的潮汐作用,也會促使地球自轉速度變慢。如上所述,地球自轉加快的過程中,包含著變慢的因素;而地球自轉變慢的過程,又孕育著加快的運動,這正是矛盾的對立統一。今天,我國地質、地理工作者,必須堅持以毛主席的哲學思想為指導,在地質、地理科學領域中開展對唯心論和形上學的批判。用馬列主義 毛澤東思想佔領地學科研陣地。

那麼你們對大規模的地殼運動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區

相關焦點

  • 菲律賓火山持續噴發,或引發大規模地殼運動?
    菲律賓火山正面臨著一場大規模噴發的威脅。 本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日本、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的火山爆發都處於活躍狀態。 本周四,菲律賓馬榮火山噴發,熔巖湧出,噴出的火山灰高達一英裡,逾7.5萬人被迫撤離。當地官員警告稱,火山隨時可能發生大規模噴發。
  • 專家稱大規模地殼運動或導致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參考消息網11月22日報導 英媒稱,研究人員表示,地殼板塊的一次大規模移動創造了導致地球生命大爆發的「完美風暴」。他們還透露,北美洲曾經是和南極洲連在一起的。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傑克遜地質學院教授伊恩·達爾齊爾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稱,寒武紀時大規模的地殼運動導致海平面上升等多種環境變化,這與顯而易見的生命大爆發是相伴而生的。該論文發表在美國地質學會出版的《地質學》月刊11月號上。達爾齊爾說:「在前寒武紀與寒武紀交界之際,地殼方面發生了一些大變動,導致各大洲許多地方被泛濫的淺海所淹沒。
  • 2018山東公益崗公共基礎知識:地殼與地殼運動
    2018山東公益崗公共基礎知識:地殼與地殼運動 【導語】公益性崗位公共基礎知識是考試的重要部分,不少地區都在筆試當中安排了公基的考核。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1)
    他們一概否定水平運動的重要性,對大規模水平運動的現象,不加理睬。這種垂直運動論的由來,可能與古老的大陸固定論、海洋永恆論有一定的聯繫。   地殼發生運動,是矛盾的許多方面相互鬥爭的反映。什麼是地殼運動的主要矛盾呢?
  •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地殼與地殼運動
    公務員考試常識需要考生平時多加積累,今天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給大家帶來的常識是地殼與地殼運動,希望考生能夠掌握。   地殼與地殼運動   地殼   地球內部由內到外分為三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3)
       從這種主要的構造體系局限於地殼上層的這些事實,我們可以總結出地殼運動的一個特點,就是地殼運動,無論是在大陸方面或大洋方面,主要是水平的或近於水平的運動。垂直運動,是派生的。同時,在北美大陸方面,圍繞著阿拉斯加海灣,發生了一個大規模的旋扭運動,給整塊北美大陸一個順時針的大規模轉動,由於這個大轉動加上一個向南的水平錯動,這就在西面產生了聖安德利亞那樣的大斷裂,而在北美的東北部就和格陵蘭分離了,並造成了一大批破裂的陸塊。南美大陸往西的錯動和滑動,落後於北美大陸,但在它的北部,安第斯山脈向西凸出的地塊範圍內,它向西的滑動還是比較突出的。
  • 初中世界地理知識點歸納: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的活動。   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   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的活動。   ②較快速的運動   這種運動以年或小時為計算單位,如地極的張德勒擺動,能引起地殼的微小變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漲落,也使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固體潮,一晝夜地面最大可有幾十釐米的起伏;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蕩,它既有徑向的振動,也有切向的扭轉振動。
  • 原來地殼運動也有「足跡」
    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常常被保留在地殼巖層中,成為地殼運動的證據。在山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巖層,它們有的是傾斜彎曲的,有的是斷裂錯開的,這些都是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則被稱為構造地貌。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地殼在不斷的運動,按照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類型。水平運動引起地殼物質水平位移,使地表巖層在有些地方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有些地方則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和下沉,從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 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那為什麼地殼會運動?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地殼是怎麼運動的?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面試答辯技巧:《地殼運動》
    為大家整理了甘肅教師招聘答辯技巧:高中地理《地殼運動》答辯,希望可以幫助考生備考。【參考答案】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巖漿活動、地殼運動和變質作用。1.巖漿活動:上地幔上部物質,在高溫高壓條件下,成為熔融狀態的巖漿。巖漿在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向上運動,一部分衝破上覆巖層而停留在地殼內冷凝結晶;一部分衝破上覆巖層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在這一過程中所伴隨著的各種地殼運動就是巖漿活動。
  • GPS技術在監測地震與地殼運動中的應用
    現代地殼運動則以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和沿巨型活動帶的走滑或逆走滑的強烈變動為特徵。據有限的觀測,其水平運動速率每年高達l~4cm,垂直運動速率每年達1cm.這說明同時存在當代板塊構造學說兩種最具代表性的邊界,即陸-陸殼相碰撞型和洋猜嬌歉┏逍捅囈紓既具有主要的全球構造意義,又具有獨特的演化特徵。這裡的現代地殼運動類型多樣,性質複雜,地貌清晰,是全球動力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特殊地位的實驗場。
  • 地殼運動變化規律總結(全)
    巖石圈包括地殼和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是構成地貌、土壤的物質基礎,是生命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提供各種礦產資源。
  • 日本不僅僅面臨海平面危機,全球變暖或導致地殼運動,激活火山帶
    距今大約500萬年前,全球氣候發生突變,大規模的乾旱氣候席捲全球。這場浩劫導致整個地中海海水大量蒸發,且無雨水的補充,最後直布羅陀海峽徹底將地中海與大西洋相阻隔,形成一個巨大的「地中海盆地」長達1000年之久。這被稱為Messinian鹽漬化危機(MSC)。
  • 全球「大隔離」帶來意外收穫:地殼運動減弱了!
    據英國BBC報導,科學研究證明,在隔離期間,因為全球「停下來」的人太多,以至於地球運動的方式也正在發生改變。科學研究證明,連地殼的振動都有所減弱。比利時皇家天文臺的科學家表示:「自政府實施限制措施以來,頻率在1-20赫茲之間的地表運動強度都比平常要低得多。」
  •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是什麼意思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引起地質作用的自然力稱為地質營力。地質作用可以是物理作用,或是化學作用,也可以是生物作用。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難道「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地殼-從蛋殼一樣的堅固外殼,到分解成巨大的構造板塊!生活在當代的很多人都知道,在太陽系的類地行星中,地球的密度、質量和直徑都是最大的。而地殼、地幔和地核,便是我們這個地球的主要內部結構組成部分。
  •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有什麼區別
    地殼運動——主要是指地球內部動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種地殼運動和變化,是內力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種。地球表面上存在著各種地殼運動造成的蹤跡,如斷層、褶皺、高山、盆地、火山、島弧、洋脊和海溝等;同時,地殼仍在不斷的運動中,如大陸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等都是這種運動的反映。地殼運動與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緊密相關,它們可以導致地球重力場和地磁場的改變,因而研究地殼運動將可提供地球內部組成、結構、狀態及演化歷史的種種信息。
  • 專家稱地殼板塊運動積能量 印度洋還會有大海嘯
    有科學家相信,印度洋或會在20年後發生另一次大規模海嘯。  該區是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佔全球地震數目大約三分之一。地震帶沿著爪哇-巽他群島海溝,圍繞印尼西部和南部,再繞過巴布亞紐幾內亞之上。澳洲政府地質監察機構「地球科學」的高級地震分析員卡明斯說,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造成,印澳板塊每年以大約5至6釐米的距離推向北部,移到歐亞板塊的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