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力學認為,一個地區的沉降(或隆起),總是和它相鄰地區的隆起或沉降相伴而生。例如,四川盆地、陝北盆地和呼倫貝爾草原等沉降區,同屬於一個大型的沉降帶。沉降的四川盆地還和它相鄰的大巫山等隆起相輔相成。由此可見,四川盆地的形成不是孤立的現象,它既是四川盆地的自身,又是巨大沉降帶的組成部分,也還是與隆起而伴生的負地形。又如,高聳的青藏高原和低平的印度半島遙相呼應,形成顯明的對照。青藏高原南緣的弧形山系,環繞著印度半島,向南星反向彎曲,一直延伸到東南亞。因此,青藏高原不過是這一反S形巨大隆起帶的頭部,它的出現不是孤立的。 地殼運動,總離不開力的作用。地殼的巖石圈,在受到內力的作用之後,產生了褶皺、斷裂和平移、升降等形式,根據這些現象,就可以追溯形成它們的力的作用方式。
例如,東西走向的山脈,是在來自南北方向的擠壓作用之下不斷隆起而形成的。在兩個東西向山系之間,便出現了寬闊的窪地、大型水系就得以逕流其間。同樣,南北方向的山系,是由東西方向的擠壓下而產生的。但是,若在水平擠壓不均衡的時候,就會產生扭動。例如,我國東半部,由於大陸向南滑動,受到它東面的太平洋底的阻擋,便產生了反時針的扭動,一系列北東向的隆起山系和沉降窪地得以形成。同樣道理,由於大陸向南滑動,又受到印度半島堅硬地塊的頑強阻抗,我國西半部在順時針扭動作用下,便產生了一些北西向的山系,與我國東半部產生的北東向的山系逼相呼應。同時,也是環繞著那個印度半島的堅硬地塊發生了旋轉扭動作用,致使我國西南部及其鄰近地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反s形弧形山系。由於這種旋轉扭動作用非常強烈,至今仍在持續活動,使這個地區仍處在強烈隆起之中,於是形成了「世界屋脊」。
總之,我國地表形態主要是在南北向均衡擠壓和不均衡扭動作用下形成的。歸納起來,決定地殼表面形態的地殼運動,具有如下顯著特徵:①水平運動的主導性;②地殼運動的定向性;⑧運動方式的統一性。形成地貌格架的地殼運動,不是南北擠壓,就是東西方向的作用,或是南北和東西方向的不均衡扭動。為什麼具有特定的方向呢?因為地球表面的方向是按地球經緯度確定的,地球經緯度又是隨地軸而變化的。構造運動具有定向性,就表明它和地軸有一定的空間關係,也就是和地軸的運動密切相關。從近代天文觀測,對古代日蝕推算和歷史記載的比較,不同地質時代珊瑚年輪的研究以及對古地磁的研究等等,都證明地球自轉速度經常變化著。
當地球自轉速度加快時,在慣性離心力水平分量的作用下,便產生了南北方向的擠壓力,導致東西向山系的形成,並推動大陸巖塊由兩極向赤道移動。同時,由於大陸巖塊的慣性,在它的兩側便產生了東西向的拉伸和擠壓。正是由於這種南北向和東西向的作用力,使地殼發生強烈的水平運動,產生均衡的擠壓和不均衡的扭動。事實表明,我國現代地表形態是在地球轉速加快的進程中形成的。 那麼,地球自轉速度為什麼會發生變化呢?其根本原因在於地球內部物質的調整。在重力作用下,地球內部不斷分異,重的物質向下聚集,輕的物質向上部擴張,從而引起地球轉動慣量的減少,因角動量守恆,所以地球自轉角速度就增大,也就使地球自轉速度加快。
當地球自轉的速度加快時,離心力也就增大,從而地球物質由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擠壓,出現了大規模的地殼運動。相反,隨著地球運動引起地球表層斷裂,地球內部較重的物質,即來自上地幔的基性巖漿和部分上地幔物質(超鎂鐵巖)沿斷裂衝出地表,又引起地球轉動慣量增大,地球自轉的速度也就變慢了。作為外部影響的潮汐作用,也會促使地球自轉速度變慢。如上所述,地球自轉加快的過程中,包含著變慢的因素;而地球自轉變慢的過程,又孕育著加快的運動,這正是矛盾的對立統一。今天,我國地質、地理工作者,必須堅持以毛主席的哲學思想為指導,在地質、地理科學領域中開展對唯心論和形上學的批判。用馬列主義 毛澤東思想佔領地學科研陣地。
那麼你們對大規模的地殼運動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