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有什麼區別

2020-10-30 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引起地質作用的自然力稱為地質營力。地質作用可以是物理作用,或是化學作用,也可以是生物作用。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正在地球上進行的地質作用絕大多數在地球的歷史時期也曾以類似的方式發生過。地球的現狀是地質作用長期改造的結果。

地殼運動——主要是指地球內部動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種地殼運動和變化,是內力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種。地球表面上存在著各種地殼運動造成的蹤跡,如斷層、褶皺、高山、盆地、火山、島弧、洋脊和海溝等;同時,地殼仍在不斷的運動中,如大陸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等都是這種運動的反映。地殼運動與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緊密相關,它們可以導致地球重力場和地磁場的改變,因而研究地殼運動將可提供地球內部組成、結構、狀態及演化歷史的種種信息。

地質構造——組成地殼的巖石或地質體的形態、產狀及其相互結合的方式,或內部組分的排布特徵等顯示的形象的總稱。是地殼運動的「足跡」,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石(或巖層)的變形和錯位,它包括兩種最主要的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巖石成巖過程中產生的構造,稱原生構造,如沉積巖的層理、層面構造(波痕,泥裂,雨痕,印模和蟲跡等),以及同沉積褶皺和同沉積斷層等;巖漿巖的原生構造有流動構造和原生節理等。巖石形成以後在地殼內應力作用下發生變形而形成的構造,稱為次生構造,如褶皺、斷層、韌性剪切帶、節理、劈理和線理等。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構造地貌——明顯反映地球內力作用和地質構造的地貌,是地質構造在地表的形態和地貌特徵,例如背斜成嶺、向斜成谷、斷崖、塊狀山地等。地質構造有兩種含義:①指地質時期構造運動所造成的各種構造,如巖層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巖層錯斷形成的逆衝斷層、正斷層等,以及它們的複合體。②指新近紀以來的構造運動(即新構造運動)形成的,並還在活動的各種構造。前者稱為靜態構造,後者稱為動態構造。因此有人將受這兩種構造控制的地貌分別命名為靜態構造地貌和動態構造地貌。包括斷層地貌、褶曲地貌、熔巖地貌、丹霞地貌、火山地貌等。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相關焦點

  •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是什麼意思
    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正在地球上進行的地質作用絕大多數在地球的歷史時期也曾以類似的方式發生過。地球的現狀是地質作用長期改造的結果。地殼運動——主要是指地球內部動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種地殼運動和變化,是內力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種。
  • 動圖演示地貌及地質構造(冰川地貌、海洋地質、斷層……)
    1.地質構造及相關 石鐘乳形成示意火山構造地球內部構造變化的地殼▲ 地殼受各種應力的作用會發生各種複雜變化。圖示巖層原始狀態是一系列水平層狀的沉積巖; 受到擠壓應力作用,發生褶皺作用; 發生褶皺之後,巖層上部被剝蝕; 巖層被帶到海平面以下, 沉積物不整合地覆蓋在巖層之上,並發生巖化作用; 地殼受到拉張應力作用,形成正斷層和地塹構造; 新沉積物沉澱並巖化。
  • 地質作用與典型地質地貌賞析
    ,將地質簡單化、生活化、趣味化一、地質作用定義:引起地殼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和地表形態不斷變化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是由地質營力引起的)分類:按能量來源可分為內營力作用和外營力作用定義:也叫剝蝕作用,是指流水、風、冰川運動等外營力對地殼表層巖石土壤的破壞作用,使巖石發生破壞,並使風化破碎的巖石離開原地,從而形成 侵蝕地貌。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1)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問題,是地球內部和外部矛盾諸方面鬥爭的問題。地質工作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強烈的分歧,其激烈的程度,超過了啟蒙時代的那些地質論戰。這是很自然的。由重力、日月潮汐,主要指體潮(有人稱為固體潮,但地球深部,現在究竟是什麼體,還不清楚)的作用和地球自轉的影響而產生的運動,都不可避免地要集中反映到地殼中來。
  • 長島地質構造有重要發現
    近日,由國土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瀋陽、西安、宜昌、南京、成都、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8位專家,到山東省長島縣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地質考察。    專家們先後考察了長島縣大黑山島的龍爪山、北長山島的九丈崖和半月灣、南長山島的黃-渤海分界線。
  • 湖北省的地質構造是怎樣的?
    湖北省的地質構造是怎樣的?湖北省在地質構造上位於秦嶺褶皺系與揚子準地臺的接觸地帶上。大洪山、荊山以北主要屬於秦嶺褶皺的武當一淮陽隆起帶,是省境北部武當山、桐柏山、大洪山和大別山形成的地質基礎;其西北部與川陝二省交界處主要屬大巴山褶皺帶,構成了鄂西北的大巴山和荊山,這兩個構造單元都屬於古生代構造帶。
  • 「微專題」內力作用與地貌
    內力作用與地貌1.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2.地殼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聯繫(1)同時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結果往往相互滲透、疊加在一起。4.斷層的判斷判斷某一構造是不是斷層的依據有兩個:一是看巖層是不是受力斷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例如,下圖中A、B、C三處巖石既受力斷裂,又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所以A、B、C三處都是斷層;而D處巖石雖然斷裂但無位移,故不是斷層。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3)
    雖然它們都是地殼的組成部分,但大洋底下這一部分地殼,在結構和構造形態上有它的特點。這一部分,由於為海水淹沒,過去在這一方面的工作不多,地質工作者們所掌握海底以下巖層構造的資料,無論在質的方面或量的方面來說,都遠遠落後於大陸構造的資料。最近二十多年來,尤其是最近十幾年來,由於西方國家爭先恐後的爭奪海底的資源和懷著其他企圖,海底的探測工作進展很快。他們所獲得的科學資料大部分沒有公布出來。
  •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哪些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哪些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兩種:褶皺和斷層;褶皺又有背斜和向斜之分;斷層又有地壘和地塹之分。如下圖所示:           地質構造(geological structure) 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巖層或巖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 地球歷史上的構造「運動會」
    全球主要板塊劃分  這些構造運動(tectonicmovement)主要是板塊與板塊之間的比拼,表現為地殼的機械運動,往往伴隨有地球內力引起地殼乃至巖石圈的變位、變形,大洋的形成、增生及消亡,地震活動
  • 常見地質構造,巖層彎曲形成的「褶皺」和巖層斷裂形成的「斷層」
    ,表現為地殼運動、地震和巖漿活動;另一方面是外力作用,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我們看到的各種地表形態,如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高原等,都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褶皺和斷層地質構造地質構造是指由於地殼運動而留下的「痕跡」,具體表現為巖層的傾斜、彎曲和斷裂等情形,地質構造對於地表地形的形成和發育具有極大影響
  • 原來地殼運動也有「足跡」
    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常常被保留在地殼巖層中,成為地殼運動的證據。在山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巖層,它們有的是傾斜彎曲的,有的是斷裂錯開的,這些都是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則被稱為構造地貌。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相互作用的關係地表形態是在內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斷發展變化的速度地震、火山噴發、山崩、泥石流等地質作用進行得很迅速、很激烈,使地面瞬間產生劇變,往往造成自然災害;有些地質作用進行得比較緩慢,如青藏高原幾千萬年前是海洋二、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1、地殼運動:指由於內力作用所引起的地殼的機械運動。
  • 褶皺:讓人糾結的地質構造
    單斜褶皺是指所有層都朝同一個方向彎曲,形成的原因有許多,最常見的還是地層結構的差異壓實作用。►尖稜褶皺穹隆在地質結構學上是由於對稱的背斜彼此交叉深入到彼此頂部形成的。它的形成原因是再摺疊的水平應力和大氣衝擊/穿刺作用(更深又更輕的部分向表面移動的豎直位移)。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地殼在不斷的運動,按照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類型。水平運動引起地殼物質水平位移,使地表巖層在有些地方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有些地方則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和下沉,從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 地殼運動變化規律總結(全)
    注意:巖石圈≠地殼1、基本概念、分類及成因A.幾個概念:礦物: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結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單質,地殼物質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常見的造巖礦物有石英、長石、雲母、方解石。礦產:巖石形成過程中有用礦物在地殼中或在地表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利用的要求。
  • 四川地震局專家:地質構造縱橫交錯是餘震頻發主因
    因此,這次地震的發生是該地區的地震孕育地質環境和構造運動決定的,屬於自然規律。  地震的破壞性和震源深度密切相關。我國東北吉林琿春發生過7級地震,但深度可達幾百公裡,當地無震感;而這次長寧6級地震屬於十多公裡的淺源地震,自然造成了不小的破壞。
  •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怎麼說?
    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聯合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理論,它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
  • 知名大學地質與工程地質知識經典講解,基礎沒打牢的趕緊收藏
    巖漿活動主要在褶皺帶,受構造運動影響。古大陸分裂,板塊形成。原始大氣圈中H2O(汽)冷凝降到原始地殼上,形成原始水圈。目錄:太陽系的構成地球的形成與演化地球的基本性質巖石圈板塊構造地質作用知名大學地質學與工程地質PPT地球與地殼.png板塊構造學說.png大陸漂移說.png地殼均衡.png地質作用.png海底擴張說.png知名高校工程地質基礎知識回顧PPT(73頁)本資料為知名高校工程地質基礎知識回顧
  • 三道莊礦區地質構造對礦山工程安全的影響分析
    礦山地質構造主要有褶皺、斷層、破碎帶構造、節理、解理等類型.地質構造對於礦山工程的安全具有很大影響。對三道莊礦區各種地質構造對礦山工程安全的影響進行分析.為礦山安全生產提供參考。 1礦區地質構造與地層 三道莊礦區位於秦嶺緯向構造帶的南亞帶,受淮陽山字型構造幹擾影響.礦床賦存在向南拖移呈弧形轉折的部位區內地層、構造、變質帶及巖漿巖均呈北西西北西向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