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局專家:地質構造縱橫交錯是餘震頻發主因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省地震局專家:地質構造縱橫交錯是餘震頻發主要原因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鍾振宇)長寧6.0級地震發生後,社會各界對災區群眾的安危非常關心,同時對餘震頻發、地震預警等方面也非常關切。6月18日,記者帶著公眾的關心關切,採訪了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主任杜方研究員和省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杜斌。

  餘震頻度較高,但屬於正常範圍

  記者:不少公眾表示,在川南發生6級出乎意料。這次地震為什麼產生了較大的破壞?

  杜方:此次地震的震中位於長寧縣雙河鎮,處於四川東南部,構造上位於相對穩定的華南塊體(揚子準地臺)內,不像龍門山斷裂帶達幾百公裡大規模構造,該區域分布多條小規模次級構造,震區50千米範圍內地表無大規模區域性活動斷裂,發生大地震的能力有限,這次地震確屬該區域有歷史記載和記錄的最大的一次地震。

  從原因看,地震活動具有活躍—平靜—再活躍等周期性規律。四川(包括長寧一帶在內),上世紀70年代處於地震活躍期,省內也發生過1973年爐霍7.6級、1976年松平兩次7.2級以及1976年鹽源6.7級等地震,之後四川區域7級以上地震平靜32年;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後,我省地震再次活躍,四川西部連續發生了2013年蘆山7.0級、2014年康定6.3級以及2017年九寨溝7.0級等地震,川東南也發生過多次5級以上地震。因此,這次地震的發生是該地區的地震孕育地質環境和構造運動決定的,屬於自然規律。

  地震的破壞性和震源深度密切相關。我國東北吉林琿春發生過7級地震,但深度可達幾百公裡,當地無震感;而這次長寧6級地震屬於十多公裡的淺源地震,自然造成了不小的破壞。同時,破壞程度和構造環境、地貌特徵、設防標準都有關係,從目前掌握情況看,長寧農村地區的受災程度相對高一些,這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房屋設防水平較低有關。

  記者:為什麼這次餘震發生頻率較高?

  杜方:長寧一帶的地質構造規模小,但多條次級斷層縱橫交錯,這是引起餘震多發的主要原因。總體看,這次地震屬於常見的「主震+餘震」型地震,主震後有餘震活動,在我省區域這種類型的地震,是所有地震類型中較多的,比如我省蘆山「4·20」7.0級、「8·8」九寨溝7.0級地震的餘震頻度均較高,這些頻發的餘震都屬於正常餘震活動範圍,公眾不必驚恐。從 目前看,當地主震已處於衰減狀態,但不排除出現一定的餘震起伏活動。

  雖然這一區域沒有大型斷裂帶,但是地質構造十分複雜,各個方向的構造交替活動,增加了地震科學研究的難度。近年來,我們對這一區域的研究工作也隨著當地地震活躍而不斷加強,和前些年相比,監測設施的密度高了很多倍,今後也將繼續加強對這一區域地震活動趨勢的監測分析。​

  我省首次為6級規模地震自動瞬時生成烈度圖

  記者:這次地震發生後,我省首次為6級規模地震自動瞬時生成烈度圖,有什麼重大意義?

  杜斌: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壞威力的主要指標。汶川地震發生時,由於當年技術限制無法及時生成烈度圖,人們沒有在第一時間掌握北川、青川的受災情況。汶川地震後,人們用了1個月時間繪製烈度圖,蘆山地震用了一周,九寨溝地震縮短到3天,而通過近兩年來加密建設的監測設備,這次地震發生後,系統在5分鐘內自動生成了儀器烈度分布圖,這對於科學抗震救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可以看到,我手裡這張彩色地圖上,通過紅色、黃色和藍色等不同顏色體現地震烈度,展示了不同的受災程度。這張圖為抗震救災的指揮人員提供了應急救援目標區、預估震區的破壞程度和範圍,可以初步預判各地受災情況,科學調度應急搶險力量。

  需要說明的是,因設備、臺基和當地實際情況,個別臺點儀器可能有誤差,需要人工進行核准。這次地震發生後,省地震局迅速派出現場工作組,前往災區抽樣校準、繪製更加精準的烈度圖,為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提供更加科學的參考依據。

  記者:公眾對地震預警非常關心,國家地震局主導的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將發揮什麼作用?

  杜斌:四川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已分別納入國家和省兩級規劃,預計今年底我省將初步實現烈度速報、地震預警等系列地震緊急信息服務能力。這套系統,將提供秒級預警、2-5分鐘地震速報、烈度速報和災情評估等全鏈條服務。此外,這項工程將廣泛應用於高鐵、核電站、醫院等領域,比如醫生在手術臺上為患者實施眼睛手術時,如果提前獲知地震來襲,就可以採取措施減少對病患的傷害。

  地震預警是個系統的工程,現階段也無法做到十全十美,還需要公眾對其科學認知。我們也將從技術、行政和立法上對地震預警進行提升和規範,比如研究合理的預警發布標準,避免無效預警,避免引起公眾不必要的恐慌。

  有效應對地震,最關鍵的還是提升抗震能力。從這次長寧地震可以看到,廣大農村地區的設防能力還比較薄弱的,這需要各部門齊心協力,進一步加強對農房重建的指導和管理。

相關焦點

  • 四川省地震局專家:地質構造縱橫交錯 是餘震頻發主要原因
    長寧6.0級地震發生後,社會各界對災區群眾的安危非常關心,同時對餘震頻發、地震預警等方面也非常關切。6月18日,本報記者帶著公眾的關心關切,採訪了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主任杜方研究員和省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杜斌。
  • 省地震預報專家:地質構造縱橫交錯是餘震頻發主要原因
    杜方:此次地震的震中位於長寧縣雙河鎮,構造上位於相對穩定的華南塊體(揚子準地臺)內。該區域分布多條小規模次級構造,震區50千米範圍內地表無大規模區域性活動斷裂,發生大地震的能力有限,這次地震屬該區域有歷史記載的最大地震。  從原因看,地震活動具有「活躍—平靜—再活躍」等周期性規律。四川上世紀70年代處於地震活躍期,之後四川區域7級以上地震平靜32年。
  • 四川老井突然「發燒」:水溫升到70多度 地震局回應
    10月13日,四川綿陽遊仙區魏城鎮一口老井突然升溫至70度,引發廣泛關注,許多網友懷疑與地質活動有關。14日,四川地震局回應稱:我局高度重視,已指派綿陽市防震減災部門前往現場核實,並安排專家奔赴現場踏勘核實情況,將第一時間公布最近新進展。
  • 地震局專家:自貢榮縣連續地震屬於自然原因引發的構造地震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付真卿 李丹)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月24日5時38分在四川自貢市榮縣(北緯29.47度,東經104.49度)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2月25日08時40分在四川自貢市榮縣(北緯29.46度,東經104.50
  • 專家:四川長寧與汶川屬同一地震帶,後續還會有餘震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截至今日(6月18日)15時,四川宜賓長寧6.0級地震共造成12人死亡,134人受傷,10萬人受災。新京報記者從中國地震局及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專家處了解到,雖然長寧與汶川地震同處我國南北地震帶,精細劃分時兩地不屬於同一斷裂帶上。
  • 【科普】地震,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四川 ——專家解答關於九寨溝地震多個疑問
    9日,記者圍繞地震發生的成因、未來餘震走勢及未來救災避險等,採訪了四川省地震局、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相關專家。    成因:與汶川地震不屬相同斷裂帶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所周榮軍說,此次地震為走滑型地震,發震區域構造複雜,地震發生區域主要是青藏高原東緣的構造帶,發生原因是其中的巴顏喀拉塊體邊界斷裂持續活動的結果,此前汶川、蘆山地震都屬於青藏高原東緣的構造帶區域。
  • 四川省地震局組織召開四川地震(GNSS)臺站規劃與應用研討會
    近日,四川省地震局在成都組織召開四川地震(GNSS)臺站規劃與應用研討會,研究部署四川GNSS站點規劃、建設、應用及學科發展等相關工作。四川省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皇甫崗出席會議並講話,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永久主持會議。
  • 四川榮縣連發地震與頁巖氣開採有關?專家:關聯未確定
    2月25日,四川自貢地震登上微博熱搜,不少居民懷疑地震頻發與自貢市頁巖氣開採有關。據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發布,在接受四川在線記者採訪時,針對目前網絡上的一些傳言,專家回應稱目前尚不能確定此次地震的發生與工業開採有關。此次連續發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都在5千米左右,人類工業開採活動達不到這一深度,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仍然屬於天然構造地震範疇,相關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論證。
  • 中國地震局專家:我國大陸進入新地震活躍期
    為何我國地震頻發?全球地震活動是否已進入活躍期?昨日是汶川地震7周年紀念日,也是全國第七個防災減災日,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我國地震形勢如何?平均每年可能遭受4次以上強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蔣海昆表示,我國地震活動頻次高、強度大、分布廣,這使得我國始終面臨著強烈地震的威脅。
  • 九問活動斷層 訪中國地震局地質所副所長徐錫偉
    中新網北京6月29日電 題:九問活動斷層——訪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  記者 張素  中國地震局29日舉行關於中國活動斷層探察工作的新聞發布會。記者選取「九問」,對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進行採訪。  記者:何為活動斷層?
  • 地震,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四川
    9日,記者圍繞地震發生的成因、未來餘震走勢及未來救災避險等,採訪了四川省地震局、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相關專家。  成因:與汶川地震不屬相同斷裂帶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所周榮軍說,此次地震為走滑型地震,發震區域構造複雜,地震發生區域主要是青藏高原東緣的構造帶,發生原因是其中的巴顏喀拉塊體邊界斷裂持續活動的結果,此前汶川、蘆山地震都屬於青藏高原東緣的構造帶區域。
  • 廈門不具備7級以上地震地質構造 "四大地震區"屬謠言
    不過,廈門並不具備7級以上地震的地質構造。昨日,省政府舉行的防災減災新聞發布會上,省地震局介紹了我省地震活動的背景以及監測預報情況。  昨日,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也是全國防災減災日。省政府新聞發言人朱清稱,我省積極承擔援建四川彭州,相繼選拔援建幹部百人,援建施工隊伍上萬人,圓滿完成總投資34億元的143個援建項目,為災區重建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 第六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昨日在長春開幕
    為進一步交流構造地質學及相關領域最新學術成果,總結我國構造地質學的發展經驗,探索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有效途徑,促進我國構造地質學科的進一步發展,第六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4月13日上午在長春開幕。
  • 專家詳解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特徵與成因
    就這些社會關注的問題,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南北帶地震構造研究組組長張培震26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作了詳細講解。    地震形成長300公裡、深30公裡的大斷裂 最大垂直和水平錯距分別達5米和4.8米    張培震說,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局迅速組織了500多人的隊伍對地震災害損失進行評估和地震地質進行考察。考察結果顯示,這次地震是龍門山斷裂帶內映秀—北川斷裂活動的結果。
  • 省地震局組織召開2020年度地震趨勢會商暨南北地震帶中段構造協作區
    10月25日,四川省地震局在成都召開2020年度地震趨勢會商暨南北地震帶中段構造協作區震情監視跟蹤工作會,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副處長周龍泉,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長雷建成、張永久出席會議並講話。
  •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http://www.huaue.com  2014年4月20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於
  • 地震局專家稱21城市斷層帶報告及分布圖未發布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資料圖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網站2011年3月18日公布的《中國地震和火山分布圖》人民網北京3月22日電 (記者 魏豔)3月20日至21日,有網站報導「地震局公布北京上海等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帶
  • 四川省地震局:已派救援隊趕赴茂縣疊溪現場 專家已對災害區域展開...
    四川省地震局:已派救援隊趕赴茂縣疊溪現場 專家已對災害區域展開會商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24 17:20
  • 四川北川兩天兩震,震中經緯度僅差0.01!地震局最新回應
    連續兩天,四川北川發生兩次地震,且震中位置相近。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0月22日11時03分,四川綿陽市北川縣 (北緯31.83度,東經104.18度) 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當地網友發來的公共場所視頻畫面。
  • 四川一口老井突然升溫至70度!地質專家回應
    四川一口老井突然升溫至70度!地質專家回應 2020-10-14 2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