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詳解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特徵與成因

2020-11-23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記者 張景勇 鄒聲文 周婷玉)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強烈地震,造成了極其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這場特大地震具有哪些特徵?地表破裂帶在哪裡?大區域地表如何變形?地震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就這些社會關注的問題,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南北帶地震構造研究組組長張培震26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作了詳細講解。

    強震能量傳遍整個地球 形成長達300公裡的餘震帶

    據張培震介紹,中國地震臺網測定「5·12」汶川大地震的震級為8級,震源深度約為14公裡,地震主要能量的釋放是在一分多鐘內完成的。

    到目前為止,已發生餘震1.3萬餘次,並且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中最大強餘震震級達6.4級。這些餘震主要分布在從映秀鎮到青川縣的龍門山斷裂帶的中北段,形成長達300公裡的餘震帶。

    這次地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彈性波的形式傳遍中國大陸乃至整個地球,地震波引起強烈地面震動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和近7萬人的死亡。地震還引發數以萬計的山崩、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嚴重地質災害,毀壞了交通、通信等生命線系統,還形成眾多的堰塞湖,對下遊人民群眾帶來極大威脅。這次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破壞性最為嚴重的地震。

    地震形成長300公裡、深30公裡的大斷裂 最大垂直和水平錯距分別達5米和4.8米

    張培震說,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局迅速組織了500多人的隊伍對地震災害損失進行評估和地震地質進行考察。考察結果顯示,這次地震是龍門山斷裂帶內映秀—北川斷裂活動的結果。

    在地震發生的短短一分多鐘時間內,地殼深部的巖石中形成了一條長約300公裡、深達30公裡的大斷裂,其中的200餘公裡出露地表,形成沿映秀—北川斷裂分布的地表破裂帶。該帶從映秀鎮以南開始向東北方向延伸,經北川縣,過平通鎮和南壩鎮,終止在青川縣的石坎鄉附近。另外,龍門山與成都平原交界的都江堰—江油斷裂也發生了60多公裡的破裂。

    地震地表破裂帶延伸方向是從西南到東北,斷裂面向西北方向傾斜,相對於四川盆地,龍門山沿這條地表破裂帶既有向上的運動,又有向東北方向的運動,其最大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分別達到5米和4.8米,沿整個破裂帶的平均錯距可達2米左右。在地表破裂帶經過之處,所有的山脊水系和人類建築均被錯斷毀壞,並形成大量的滑坡、山崩、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與之相對應的地表均是震災最嚴重的地方。

    張培震表示,由於地震的能量主要沿斷裂釋放,造成地震破壞在垂直於斷裂的方向上衰減很快,所以這次地震對成都平原沒有造成太大的破壞。

    因破裂起始點在汶川 地震因此命名為「汶川大地震」

    張培震表示,這次地震的破裂起始點在地面的投影對應著汶川縣,所以被稱為「5·12」汶川大地震。

    通過地震波反演獲得的沿地震斷裂面的位移分布表明,破裂帶南段的映秀鎮和中北段的擂鼓鎮—北川縣城一帶的位移量最大,地表地震地質調查證實了這一點,這兩個地段可能是能量釋放最集中的地方,地震災害也最嚴重。

    四大原因導致北川縣城遭到毀滅性破壞

    張培震說,這次地震破壞嚴重的地方無一例外地都坐落在斷裂帶上。

    他特地分析指出,北川縣城遭到毀滅性破壞的原因有四條:映秀—北川發震斷裂從整個縣城通過;縣城附近的地震破裂位移量大,地震在這裡釋放的能量也大;縣城坐落在河灘鬆散堆積物之上,場地效應和地基失效使破壞加劇;大量的山體滑坡和巖石崩塌使得災害雪上加霜。

    全球定位系統觀測顯示:地震引起大區域地表變形

    張培震指出,這次地震還引起了大區域的地表變形。震後的全球定位系統GPS觀測表明,龍門山和四川盆地除了在水平方向上發生大幅度的相向運動外,龍門山大幅度上升,其幅度正在測算過程中。

    四川盆地相對下降,下降幅度在沿龍門山前的安縣、都江堰一帶最大,達30—60釐米,向東迅速變小,到重慶一帶反而表現出數毫米的上升現象,但誤差較大。

    這種大尺度的地表變形圖像是地震引起的彈性暫態形變,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停息,恢復到原來的穩定運動狀態。

    強震最根本動力來源:青藏高原和華南地塊之間相對運動在斷裂帶上產生能量積累和釋放

    張培震說,汶川地震發生在四川龍門山逆衝推覆斷裂帶上。該斷裂帶是青藏高原和華南地塊的邊界構造帶,經歷了長期的地質演化,具有十分複雜的地質結構和演化歷史。

    他指出,龍門山斷裂帶由三條具有發生強烈地震能力的主幹斷裂所組成:西邊一條叫龍門山後山斷裂(或汶川—茂縣斷裂),大體上沿汶川到茂縣的高深峽谷延伸,這次地震時沒有發生破裂,但滑坡等地質災害十分嚴重;中間的一條叫龍門山主中央斷裂(或映秀—北川斷裂),沿映秀—北川—平通—南壩展布,連續性較好,這次8級地震破裂主要發生在這條斷裂上;東邊的一條叫龍門山前山斷裂(或灌縣—江油斷裂),沿龍門山與成都平原交界處分布,這次地震形成了60多公裡長的地表破裂。上述三條斷裂在垂直剖面上呈疊瓦狀向四川盆地內逆衝推覆,斷裂傾角在接近地表處較高(50—60度),隨深度向下逐漸變緩,大概到地下20多公裡深處,三條斷裂收斂合併成一條剪切帶,成為青藏高原推覆於四川盆地之上的主要控制構造。強烈的相對運動導致了龍門山與四川盆地的高差十分巨大,在不到60公裡的範圍內,從海拔約600米迅速上升到4000—5000米,形成巨大的地貌臺階,是中國大陸地形最陡峭的地方。

    張培震指出,這次巨大地震的最根本動力來源還是青藏高原和華南地塊之間相對運動在斷裂帶上產生的能量積累和釋放。印度大陸向北推擠,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地下的地殼厚度達60—70公裡,比四川盆地厚40公裡的地殼多出20—30公裡。在這種狀態下,青藏高原不可能再向上升高和向下增厚,高原內部的地殼物質只能向東和向北擴展,導致高原在這兩個方向上的增生。由於強硬四川盆地的阻擋,在青藏高原東部與四川盆地交界地帶就形成了南起瀘定和天全,北達廣元和陝西勉縣、長近500公裡、寬40—50公裡、北東走向的龍門山脈。構成龍門山山脈的重要巖石單元是古老的雜巖體,這種巖石抵抗破壞和斷裂的強度特別大,能夠積累很大的能量在瞬間釋放形成強烈地震。

    龍門山斷裂帶8級強震的復發間隔估計在3000—5000年以上

    張培震說,震前的GPS觀測表明,整個龍門山推覆斷裂帶的構造變形速率很小,只有每年3-4毫米,每條斷裂上的滑動速率只有平均1-2毫米,地震地質研究得到的萬年時間尺度的斷裂滑動速率也證實了這一量值。但是,從若爾蓋草原向西的整個青藏高原東部向東和向北的運動速率都很大,到龍門山的突然變慢說明應變和能量在龍門山發生積累。另外,龍門山斷裂在地殼上部傾角很陡,到20公裡以下才變緩,這種結構也有利於能量的高度積累,形成如此巨大的8級強震。

    龍門山斷裂帶滑動速率的緩慢還導致強震復發周期的加長,估計龍門山斷裂帶8級強震的復發間隔至少在3000—5000年以上,這就是為什麼在幾千年的歷史記錄中龍門山斷裂帶上沒有發生過強震的原因。

    汶川8級地震是值得重視和深入研究的新地震類型

    張培震表示,5月12日突然爆發的汶川8級地震是一次低速率、長周期和高強度的巨大地震。這次地震的特點是能量積累慢、復發周期長、影響範圍大、破壞強度高、次生災害重。

    他說,由於這種地震發生在大陸內部,對人類社會的破壞性極強,並且難以預測,是一種值得重視和深入研究的新的地震類型。

相關焦點

  • 回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成因:龍門山地震帶
    回顧2008年5月發生在我國四川省的汶川地震,專家分析指出地震成因是位於龍門山地震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滕吉文介紹,中國處在世界兩大地震帶上,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一是喜馬拉雅地震帶,所有的大地震都發生在這兩個大地震帶的地方。可是在中國境內卻有著很多很多的地震的支流,而這些地震也在發生著和不斷地發生著一系列的強震。
  • 回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成因:位於龍門山地震帶
    回顧2008年5月發生在我國四川省的汶川地震,專家分析指出地震成因是位於龍門山地震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滕吉文介紹,中國處在世界兩大地震帶上,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一是喜馬拉雅地震帶,所有的大地震都發生在這兩個大地震帶的地方。可是在中國境內卻有著很多很多的地震的支流,而這些地震也在發生著和不斷地發生著一系列的強震。
  • 專家:九寨溝強震與汶川地震成因相同 但無實際聯繫
    中新網北京8月8日電(記者 張尼)8日晚,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引發社會關注。專家分析稱,此次地震和2008年發生的汶川地震沒有實際聯繫,但兩次地震成因相同。圖為九寨溝縣城。圖片來源:中國地震臺網速報據中國地震臺網官微消息,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0度,東經103.82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對於此次強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向中新網記者分析稱,這次地震並不在汶川地震的餘震期,所以兩次地震沒有實際的聯繫。但孫士鋐強調,這一地區在歷史上地震比較多。
  • 科學網—汶川地震成因解析
    汶川地震成因的各家觀點 1.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專家認為,汶川發生的強烈地震,與青藏高原往北和往東移動有關。還有地震學者擔心造成「連動」,引發連鎖強烈地震。 青藏高原外圍經常發生嚴重地震,這個高原在印度板塊於5000萬年前開始推擠歐亞大陸時隆起。
  • 汶川地震致四川盆地局部下降60釐米
    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強烈地震,造成了極其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這場特大地震具有哪些特徵?地表破裂帶在哪裡?大區域地表如何變形?地震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就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南北帶地震構造研究組組長張培震26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作了詳細講解。
  • 汶川8.0級大地震的根源和成因
    本文指出了在地震學界和地質學界佔統治地位的用板塊運動來解釋大地震成因的板塊構造學說的致命性缺陷和板塊運動沒有驅動力以及板塊構造學說無法預報大地震這些關鍵性缺陷。中國地震部門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前沒有反應、沒有作為的狀況和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盲從有著重要的關係。
  • 汶川地震為何會波及北京 專家詳解強震深層原因
    汶川地震為何會波及北京 專家詳解強震深層原因 2008年05月13日 15:26 來源:北京晚報 發生這場地震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災害史專業委員會主任高建國在接受採訪時,詳細解釋了這些市民普遍關注的問題。  問:此次汶川地震波面很廣,十幾個省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這樣大範圍影響的地震罕見嗎?  答:比此次地震影響更大的地震還有不少。根據史料記載,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曾發生8.5級地震,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上的十字架都被震了下來。
  • 災後重建與發展振興的四川答卷——汶川特大地震災區10年重建發展...
    10年前的5月12日,8級強震猝然襲擊汶川,震驚全球。彼時,「汶川不哭」「四川挺住」「中國加油」……全中國的目光都投向了汶川災區。彼時,國外媒體憂心斷言,「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10年後的這個春天,四川省委黨校、四川日報組成聯合調研組,分赴「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眼見曾經滿目瘡痍的災區在發展之路上煥發出勃勃生機。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災區幹部群眾感恩奮進、自強不息,積極投身重建美好家園的火熱實踐。
  • 為什麼四川總發生地震?四川發生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地震分類:地震的發生是有原因的,一般劃分為:1、構造地震,2、火山地震,3、陷落地震,4、誘發地震,世界範圍內發生的地震絕大多數都屬於構造地震,發生這種地震的原因是由於巖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而產生的。四川分布著多個地震多髮帶,有龍門山地震帶、攀西地震帶、松潘地震帶、岷江斷裂帶等多條主要地震帶,因此四川發生強震的次數較多也就不奇怪了。當時九寨溝的7.0級地震,震中就發生在岷江斷裂帶附近。
  • 陳運泰詳解汶川地震成因及成災機理
    中國科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研究員做報告,報告的題目是《汶川地震的成因斷層、破裂過程及成災機理》:  主席,尊敬的各位領導、尊敬的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以《汶川大地震成因:斷裂、破裂過程、成災機理》為題向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做一個簡要的匯報。汶川地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龍門山斷裂帶圖中這個位置。
  • 汶川地震四川死亡及失蹤學生達5300餘人
    四川在線消息 今(7)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行「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情況通報會。 向社會通報抗震救災及災後恢復重建情況。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搶險救援階段,經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統計,我省共有68712名同胞遇難,17921名同胞失蹤。
  • 為什麼四川總是地震 四川老是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導讀:網友們的感嘆,為何受傷的總是四川呢?這個小編為了給大家解答,整理了篇四川為什麼總是地震?和四川老是地震的原因文章,給大家方便查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為何我們的四川老是經歷天災吧。祈禱四川早點走出地震帶來的陰影。
  • 專家:內江地震與長寧地震成因雷同,因板塊相互擠壓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今日(9月8日)清晨,四川威遠縣發生5.4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告訴新京報記者,此次地震與今年6月四川長寧6.0級地震成因雷同,均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擠壓,在應力作用下發生地殼運動,之後應會有餘震發生。
  • 「『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臺灣同胞四川行」嘉賓走進綿陽北川
    臺灣嘉賓一行在北川參訪    5月12日,參加「『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活動的臺灣同胞代表走進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共同見證震後十年來北川災後重建和發展振興成就。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廣大臺灣同胞感同身受,踴躍捐款捐物,奉獻愛心,四川全省共接受臺灣社會各界捐款超過13億多元人民幣,捐建災後重建項目189個,其中捐建綿陽災後重建項目25個。廣大臺灣同胞與四川人民心手相連、共克時艱,有力支持了災區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
  • 揭示汶川地震震級大的構造原因
    地震地表破裂的觀測也是工程抗震設防的基礎,有利於總結經驗教訓,採取有效對策減輕未來可能遭遇的大地震對社會、經濟的衝擊,對理解斜滑推覆構造系統災害分布特徵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現實意義。因此,汶川地震為國內外地震研究者提供了一次深入剖析逆衝斜滑型地震構造特徵、地震破裂過程、深部孕震構造環境、發震活動斷層地質滑動速率、現今GPS監測速率與地震危險性關係等科學問題的機會,也為檢驗青藏高原運動學模型,特別是青藏高原物質南東東向水平運移與橫向隆升轉換關係提供了具體觀測對象。
  • 回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成因:龍門山地震帶【2】
    現今龍門山最顯著的地貌特徵就是南北分段性:北段海拔普遍處在1 000 m至2 000 m之間。沿北東方向,龍門山北段和四川盆地之間界限逐漸模糊;南段地形陡峭,盆山界限清楚。  龍門山地區宏觀上看構造性質相似, 受力環境一致, 地質學家近年來進行了不少整體研究。汶川縣處於九頂山新華夏構造帶, 地質構造複雜, 斷層、褶皺發育, 構造對巖土體的改造強烈。
  • 專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與地球自轉有關
    陳學忠博士初步判斷玉樹地震的成因時說,此次青海玉樹地震屬於汶川地震後巴顏喀拉地塊的回彈,青海玉樹這次地震發生的斷裂帶屬於巴顏喀拉地塊南邊界,汶川地震屬於巴顏喀拉地塊東南邊界。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青藏板塊衝擊揚子板塊,此次屬於該板塊的回彈,此次玉樹地震與汶川地震中心點的連線與地塊回彈反作用力的方向一致,這說明玉樹就是上次汶川地震板塊回彈的著力點。
  • 「5·12」汶川特大地震臺灣同胞援建項目座談會在蓉召開
    「5·12」汶川特大地震臺灣同胞援建項目座談會在蓉召開 201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艾京   中新社成都5月11日電 (王鵬)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十周年
  • 汶川地震後災害治理的十年演進:四川經驗與中國模式
    在這裡,既要在新北川共同回顧一些難忘的時光,也要共同規劃、共同展望北川、汶川震區乃至中國的防災減災救災未來。汶川震後十年的回望,怎麼樣去構建中國的應急管理體系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作為參與者,我們今天既是回望自身,也是回望來自全世界千千萬萬的人共同參與的一場「戰鬥」。十年前,我們第一時間成立了「汶川地震應對政策專家行動組(WET)」,今天和李京老師一起回到現場,一切恍惚歷歷在目。
  • 四川省地震局《汶川特大地震》編委會召開文稿審查會
    12月23日,四川省地震局《汶川特大地震》編委會組織召開文稿審查會,對《汶川特大地震》圖書送審稿進行了集中審查。編委會主任、副局長雷建成,編委會副主任、副局長張永久出席。雷建成就進一步做好《汶川特大地震》文稿編纂工作作了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