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重建與發展振興的四川答卷——汶川特大地震災區10年重建發展...

2021-01-08 四川省人民政府



 

  10年前的5月12日,8級強震猝然襲擊汶川,震驚全球。彼時,「汶川不哭」「四川挺住」「中國加油」……全中國的目光都投向了汶川災區。彼時,國外媒體憂心斷言,「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10年後的這個春天,四川省委黨校、四川日報組成聯合調研組,分赴「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眼見曾經滿目瘡痍的災區在發展之路上煥發出勃勃生機。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災區幹部群眾感恩奮進、自強不息,積極投身重建美好家園的火熱實踐。經過10年發展,災區基礎設施根本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產業發展結構優化、民生保障持續加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基層黨建不斷夯實,災區群眾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書寫了從災難走向新生、從恢復重建走向發展振興的壯麗篇章。

  10年滄桑巨變,印證中國力量。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災後重建、發展振興的奇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超強的領導能力,踐行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展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見證了中華兒女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10年眾志成城,回應世界難題。災區在8級強震的廢墟上站起來,中國通過對「世界性難題」的破解,為人類應對巨災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以人民為中心:災區10年重建發展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汶川特大地震災區10年重建發展歷程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充分體現和有力彰顯。

  災區恢復重建始終貫徹以人為本方針,「民生優先」貫穿災後重建發展的每一步每個方面。地震給災區人民帶來了極大傷痛,但災難沒有擊垮堅強的中國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猶如一塊巨大磁石把黨和人民緊緊聯結在一起。從抗震救災、過渡安置、恢復重建到脫貧攻堅、發展振興,災區幹部群眾始終和全國人民心連心,眾志成城、感恩奮進、頑強拼搏。10年來,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殫精竭慮尋求發展思路,堅定不移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切實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全面實現經濟重振、社會重整、文化重生。如今,災區最漂亮的是農房、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化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一幅幅產業興旺、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幸福和諧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災區產業布局更加強調生態安全和綠色轉型,注重富民增收。過去「木頭、石頭、水頭」的「三頭」經濟被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新產業形態取代,以富民為特點的旅遊經濟蓬勃發展。北川石椅羌寨48歲的陳豔在震後辦起了爾瑪人家特色農家樂,吸引遊人春賞花、夏避暑、秋採摘,年收入超過10萬元。通過打好大禹牌、民族牌、特色牌,如今的北川,「大禹故裡、中國羌城、大愛北川」的區域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汶川縣蘿蔔寨被喻為「雲朵上的羌寨」,地震使剛剛起步的旅遊業遭受重創。在災後轉型發展過程中,蘿蔔寨按照「一三產業融合」的思路,發展甜櫻桃、紅脆李、青脆李種植,實現「春有花賞、夏秋有果摘」,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1.3萬元。蘿蔔寨老寨按照「修舊如舊」方式恢復重建,遊人從老寨穿過一片桃李林間的小徑,一座富於羌族特色、更加美麗宜居的蘿蔔寨新寨也映入眼帘,新老寨子共同見證了歷史變遷、訴說著滄海桑田。

  災區民生保障更加專注於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構建惠民富民的民生保障體系,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0年來,災區不斷完善公共設施,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建成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北川縣針對震後因災致病致殘人數激增的狀況,將救助對象擴大到貧困精神病患者、因地震致殘需後續治療等人群,切實減輕群眾就醫負擔。汶川縣對農村、城鎮貧困人口和因災致殘等特殊困難群眾分類建立社保體系,擴大覆蓋面,強化社保兜底功能。目前,北川、汶川兩縣的貧困發生率都降至1%以下。

  災區應急管理更加注重建立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全面提升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風險防範能力。10年來,災區按照防範勝於救災的思想,從隱患排查、群防群策、科學預警到組織保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災減災救災機制,綜合運用高科技和「土辦法」,切實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就在調研組一行在汶川調研期間,該縣龍溪鄉阿爾寨發生一起高位推移式滑坡災害,阿爾寨地災監測人員在例行巡查監測中,發現隱患後立即向上級匯報,汶川縣有關部門啟動了預警工作機制和相關預案,果斷組織避險撤離,疏散轉移415人,成功實現此次災害零傷亡。

  災區精神重建更加秉持尊重和激發人民主體性的理念,以文化自覺激發文化自信,手挽手走過了10年文化重生和精神重塑之路。物質重建是基礎,精神重建是動力。10年來,全國、全省文化系統傾力支援,災區文化部門不辱使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恢復重建、文化遺產搶救保護、文化產業和市場恢復重建等快速推進,災區的文化重生和精神重塑成效明顯。國家相關部門設立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系統整理和挖掘羌族文化資源,羌寨重建更加突出羌文化元素表達,羌繡與多個世界知名時尚品牌形成良好合作,羌族優秀傳統文化蓬勃生長。在妥善保護自然生態、原居環境和歷史文化遺存的前提下,災區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鎮發展文化旅遊、康養旅遊、民族手工藝等特色產業,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跨界融合,「文化+農業」「文化+旅遊」「文化+創意」等業態模式不斷湧現,產生了一批特色村寨、特色酒店、特色餐飲,民族文化生態呈現出勃勃生機。

  黨的堅強領導:災區10年重建發展的根本保障和精神依託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回顧災區10年重建發展之路,正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災後重建發展和災區幹部群眾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證、強大組織保障、堅實物質支撐和不竭精神動力。實踐證明,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是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和頂梁柱。

  黨的高超領導水平和強大執政能力是災後重建發展的根本保障。震後第一時刻,黨中央作出指示,強調搶救人民生命是當務之急,盡力安排好災區人民群眾生活。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火速成立,一場匯集各方力量的生命大救援迅速展開。中央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為奪取抗震救災鬥爭勝利提供物質保障。正是在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對口援建省市的傾力幫助下,四川各級黨委政府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圓滿完成了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各項任務。災後重建工作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整體謀劃、科學統籌,堅持以科學規劃保障科學重建。根據黨中央統一部署,國務院出臺了重建條例,印發了重建總體規劃,明確了重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重建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有關部門和地方也據此編制了重建規劃。從迅速出臺恢復重建指導意見到迅速調整預算、迅速進行立法,災後恢復重建始終沿著科學和法治的軌道推進。重建道路充滿荊棘,發展過程歷經磨難,面對映秀「8·19」特大泥石流、汶川「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衝擊,黨領導災區幹部群眾沉著應對、奮力拼搏,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應對風險挑戰、駕馭複雜局面的高超領導水平和強大執政能力。

  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是災後重建發展的組織保障。黨旗飄飄,誓言錚錚。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進程中,一個支部就是一面旗幟,一名黨員就是一個標杆。廣大黨員用汗水、鮮血甚至生命踐行著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一次次用實際行動在群眾心中樹起不朽的豐碑。回望抗震救災第一線,無數黨員幹部身先士卒、不眠不休,映秀鎮黨委組織全鎮黨員緊急成立工作組快速開展救援,成功救出被困人員500餘名、救治傷員1000餘名;在災後重建主戰場上,無數黨員幹部情系鄉梓、連續奮戰,北川縣原副縣長蘭輝在下鄉工作中把生命永遠留在了他鍾愛的山山水水,成為「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時代楷模;置身脫貧攻堅主戰場,無數黨員幹部徵衣未解、再度出徵,汶川、北川堅持「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通過築牢「頂梁柱」、用好「排頭兵」、抓好「領頭雁」,帶領群眾增收致富,通過縣鄉村三級聯動,黨員幹部走進農戶家中,與群眾拉家常、解難題、謀發展。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災後重建發展的制度優勢。災難當前,黨中央、國務院在立即動員一切力量搶救生命、安置受災群眾的同時,果斷作出「建立對口支援機制,舉全國之力,加快恢復重建」的重大決策,頒布《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向全黨全國發出了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總動員。一年後,災後恢復重建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兩年後,「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目標如期實現;10年後,災區面貌煥然一新,實現跨越發展。舉全國之力、集全民之智、凝全社會共識,在極短時間內和極重壓力下,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快速集結和有效配置,形成了全國救災「一盤棋」的統一協調行動,在人類救災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勝利,也只有社會主義中國才能完成這樣的壯舉,為不同制度模式下的抗災救災實踐提供了全新的比較視野和思考空間。

  有效平衡五大關係:災區10年重建發展的重要經驗與深刻啟示

  10年蛻變,化繭成蝶。汶川特大地震災區走出了一條科學重建、跨越發展之路,成就舉世矚目,經驗彌足珍貴,啟示十分深刻。從哲學意義上看,關鍵在於有效平衡好五大關係。

  有效平衡當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的關係。災後恢復重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自然,統籌兼顧,規劃引領,科學重建,綜合考慮實現災區群眾當前利益與保持區域長遠可持續發展之間的有機平衡。

  地震摧毀了災區群眾的家園,「想要有個家」成為災區群眾的最大期盼,災後恢復重建的首要任務就是儘早讓災區群眾住進永久性住房,重新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在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國各地的有力援助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城鄉住房重建、規範建設標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群眾就業、落實銀行貸款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幫助災區群眾重建家園。在重建規劃上,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覆蓋了城鄉區域、公共服務、產業生態等方方面面,既克服了盲目性和隨意性,又充分考慮恢復與提升的關係,避免恢復重建成為原樣複製。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災區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功能全面恢復,一大批關係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相繼建成,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生態逐步修復,公共資源與公共服務逐步實現全域覆蓋、城鄉均等。災區產業重建與優化經濟布局、轉變發展方式緊密結合,工業經濟優化升級,一批新興產業集群興起;農業生產設施和農業服務體系全面恢復,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成,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初步顯現;旅遊業加快發展,集吃、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旅遊新業態初步形成。重建後的北川新縣城已具「現代化的羌族文化城」雛形,汶川映秀鎮成為自然風光秀麗、民族風情濃鬱的旅遊小鎮。

  有效平衡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的關係。災後重建發展不僅要滿足群眾基本的生存條件和物質需求,讓群眾安居樂業,更要關注精神家園建設,撫平群眾的心靈創傷,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優良民風民俗。

  如何撫慰災區群眾遭受重創的內心世界是災後恢復重建中的持久「隱性工程」。震後第一時間,一大批心理醫生到災區開展心理治療和服務,眾多民間組織和社會工作者在教育、衛生、司法、就業服務、社會救助、社區建設等方面幫助災區重建精神家園。許多在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家庭逐步融化了過去的悲傷,失去孩子的父母又重新燃起了新的希望。搶修維護羌寨碉樓,大力保護民族傳統工藝,傳承弘揚鄉風民俗,建設文化館、影劇院、圖書館、體育館等公共文化設施,近千種農技書籍通過農家書屋廣為傳閱。家風、校風、民風、政風「文明四風」建設持續開展,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技能培訓蓬勃興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紮實推進,文明新風像種子一樣播撒到每個人的內心深處。10年來,災區群眾一刻也沒有忘記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愛,廣泛開展了「感黨恩、愛家鄉」「謳歌新時代、開啟新徵程」等群體活動,編排了大型舞蹈詩劇《不能忘卻的記憶》、民族音樂風情史畫《羌風》、原生態歌舞《羌魂》等舞臺劇目,用藝術的形式傳遞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浴火重生的土地上升騰著感恩的情懷、奔湧著向上的力量,災區群眾把全國人民的愛沉澱在內心深處,化作創建美好新家園的內生動力。經過10年發展,災區基本實現了「物質生活充實富裕,精神生活幸福滿足」的目標,與時俱進的新汶川精神、新北川精神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

  有效平衡重建與發展的關係。三年基本恢復,五年發展振興,十年全面小康,這是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災後恢復重建發展的總體目標。實踐證明,前三年的災後恢復重建是「短期重建」,後續的發展振興為「長期重建」,長短結合、建治並舉鑄造了汶川奇蹟,成就了中國奇蹟。

  經過前三年的艱苦奮戰和科學重建,災區經濟加快發展,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基本實現「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為災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10年來,災區幹部群眾風雨兼程、不懈探索,尋求適合自身的特色發展之路。汶川提出「南林北果·綠色工業+全域旅遊(康養)」的總體發展思路,以康養汶川轉型發展為核心,著力構建充滿活力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北川提出「品牌先導,綠色崛起,雙創驅動,開放粘合」的發展戰略,著力打造文創發展引領區、精品農業示範區、通航經濟創新區、應急產業先行區,加速建設「大美羌城、生態強縣、小康北川」……災區正朝著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大步邁進。

  有效平衡黨的領導與群眾主體作用的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廣大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團結帶領黨員幹部群眾共赴危難、共克時艱,積極投身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偉大實踐,形成了推動發展振興的強大合力。

  災區基層黨組織堅持引領不包辦、抓總不包攬、統籌不代替,組織黨員幹部走村入戶宣講黨的政策,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及時解答群眾疑難困惑,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群眾主人翁意識,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各地廣泛開展致富能手、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群眾學有榜樣、幹有目標、趕有方向。汶川全面推行網格化服務管理和「戶戶入、入戶戶」群眾工作法,要求黨員幹部到群眾家中宣傳政策、解決困難,使脫貧政策、感恩思想在群眾中入腦入心,真正實現幫群眾困、解群眾難。

  有效平衡自力更生與各方援助的關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全國上下勠力同心,匯聚起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的強大正能量。災後重建,不僅是在一片廢墟上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硬體」建設,更重要的是當地社會的系統重建,需要持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科技文化等諸多支撐。無論政府還是社會都難以獨擔此任,需要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形成合力,有效解決項目推進難、資金籌措難、產業發展難、擴大就業難等問題。

  在重建發展過程中,災區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探索建立起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多方聯動參與的協作共建機制。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破解資金難題,源源不斷為災區發展注入新動力;社會組織與地方政府良性互動,及時了解災區發展意願與發展需求,積極發揮宣傳動員、組織協調、慈善捐贈、專業特色、資源整合、凝心聚力等作用,有效解決災區內部需求與外部資源的合理配置,降低重建成本,提高重建效率,確保災區恢復重建效益最大化。

  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投身這場規模空前、難度空前的偉大鬥爭,奪取了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發展的重大勝利,凝結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在人類抗災救災史上寫下了無比壯美的精彩華章。

  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發展的偉大實踐,進一步彰顯了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豐富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時代內涵,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匯聚成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強大動力,合力鑄成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座不朽精神豐碑。

  汶川特大地震災區10年巨變向世界昭示:一個堅強、自信、篤行的社會主義中國感動世界,正毅然矗立在世界東方;一個團結、奮鬥、創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贏得尊敬,正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四川省委黨校、四川日報聯合調研組 撰文:裴澤慶 向軍 陳旭 陳敘 柯曉蘭 高雲君)

  

相關焦點

  • 臺灣同胞走進四川 見證汶川地震10年災後重建發展新成就
    四川省臺辦副主任張軍介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臺灣社會各界和廣大臺灣同胞紛紛表達慰問,踴躍捐款捐物,奉獻愛心,為我省抗震救災給予無私援助和大力支持。  以災後重建為契機 川臺交流合作邁上新臺階  張軍表示,廣大臺灣同胞傾注愛心參與「5.12」地震抗震救災、災後重建,充分體現了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體現了臺灣同胞對我省民生和發展的關心支持,也進一步拓寬了四川與臺灣交流合作渠道,密切了兩地各領域的交流和人員往來。
  • 中科院遙感監測圖集出版 見證汶川地震等災後重建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9日發布消息說,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前夕,該所王世新研究員領銜主編的《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重建遙感監測圖集》已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出版,5月初開始發行。
  • 四川蘆山地震災後重建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名單出爐
    王東明指出,2013年7月20日全面啟動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以來,經過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全省上下、黨政軍民勠力奮進、頑強拼搏,蘆山地震災後重建「三年基本完成」目標圓滿實現,探索走出了一條新形勢下災後重建發展的新路。在三年氣壯山河的重建工作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今天受到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就是他們中的優秀代表。
  • 林鄭月娥:給香港援助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工作打滿分
    林鄭月娥:給香港援助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工作打滿分 2016-05-12 14:24:4312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成都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她非常滿意香港援助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工作。  林鄭月娥率領80人的代表團於10日至12日在四川展開訪問,考察在川港資企業發展現狀及香港援建項目情況等。林鄭月娥一行先後出席了香港援建四川省道303線映秀至臥龍公路災後恢復重建工程貫通儀式、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中華大熊貓苑」開園儀式。
  • 「『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臺灣同胞四川行」嘉賓走進綿陽北川
    臺灣嘉賓一行在北川參訪    5月12日,參加「『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活動的臺灣同胞代表走進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共同見證震後十年來北川災後重建和發展振興成就。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廣大臺灣同胞感同身受,踴躍捐款捐物,奉獻愛心,四川全省共接受臺灣社會各界捐款超過13億多元人民幣,捐建災後重建項目189個,其中捐建綿陽災後重建項目25個。廣大臺灣同胞與四川人民心手相連、共克時艱,有力支持了災區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
  • 四川36條政策支持「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
    四川36條政策支持「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 2017
  • 港澳臺地區援助汶川地震災區回顧
    10年前,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大地震顫。  10年來,不論是震後救援還是災後援建,港澳臺同胞的身影和援助一直與受災地區的民眾同在。他們用一筆筆捐款,一個個援建項目,一次次回訪,詮釋著血濃於水的真摯情感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
  • 「5·12」汶川特大地震臺灣同胞援建項目座談會在蓉召開
    中新社成都5月11日電 (王鵬)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十周年。  據統計,汶川地震發生後至今,四川省共接受臺灣同胞捐款逾13億元(人民幣,下同),落實災後重建項目189個,其中94個由臺灣有關組織、機構直接捐款自主實施,95個是臺灣同胞捐款轉交至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後者將資金撥付到四川省慈善總會,由四川省臺辦和四川省慈善總會負責實施。
  • 汶川地震後災害治理的十年演進:四川經驗與中國模式
    蘆山地震發生後,壹基金救援聯盟本地隊伍兩個小時左右即整裝出發,藍天救援隊本地隊伍三小時左右出發。災後重建中,社會組織參與更是注重了與災區需求相適應的專業性發展。2017年九寨溝地震之後,根據災害應急響應需求,建立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災的精細化規範流程。
  • 汶川地震十周年:香港民間慈善機構助災民「重建心靈」
    新華社香港5月10日電(記者郜婕 張雅詩)走進香港災後心理輔導協會位於新界葵湧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牆上橙色展板上羅列的一連串數字:這家慈善機構10年來參與過全球多場地震和其他災害的災後心理援助工作,僅向汶川地震災區就派出義工51隊、共約380人次。
  • 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 感恩的種子已在這片土地上開花
    重走援建路,一路上可感知到的是,災後重建的土地上,「感恩」這顆種子已然生根發芽開花。  9歲的譚振興是四川綿竹漢旺鎮中心小學三(4)班學生,今年4月他完成一篇名為《我愛我的家鄉》的作文,並寫下上面這段話。震後出生的小振興,是通過媽媽的講述,對十年前的那場特大地震有了深入了解,對江蘇援建綿竹的情況也有了認識。  5月9日,在綿竹漢旺新城,記者見到小振興的媽媽孔祥蓉。
  • 汶川地震八周年 林鄭月娥給香港援助災後重建工作打滿分
    訪川期間,林鄭月娥司長一行考察了在川港資企業發展現狀及香港援建項目情況,並先後出席了香港援建四川省道303線映秀至臥龍公路災後恢復重建工程貫通儀式、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中華大熊貓苑」開園儀式。  12日上午,在四川之行即將結束之際,林鄭月娥司長說,8年援建工作取得了圓滿成功,「要打分的話我打滿分」!  據了解,本次出訪已是林鄭月娥司長第8次訪問四川。
  • 汶川地震四川死亡及失蹤學生達5300餘人
    四川在線消息 今(7)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行「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情況通報會。 向社會通報抗震救災及災後恢復重建情況。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搶險救援階段,經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統計,我省共有68712名同胞遇難,17921名同胞失蹤。
  • 最堅固的是學校,最漂亮的是民居——汶川地震10周年陝西漢中災區回訪
    「5·12」汶川地震中,陝西漢中市略陽、寧強、勉縣等多個縣區遭受重創。10年之後,記者在災區看到,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一片欣欣向榮。天津市對口援建的民居、學校、醫院,為當地老百姓築起了美好家園,將幸福和溫暖送到他們的心坎上。在積極進行災後重建的同時,漢中市也通過自身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災區的人們也將災難帶來的驚慌和悲傷放下,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 汶川地震香港援助項目完工率98%
    汶川地震香港援助項目完工率98%     截至今年10月底,189個援助項目已完工186個        在汶川地震災區,14個項目獲省結構優質工程獎    在蘆山地震災區,我省邀請香港特區政府駐成都經貿辦代表全程監督資金使用
  • 中科院學部就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組織院士諮詢
    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四川汶川地震」諮詢項目研究組院士諮詢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作出上述表示。此前,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已經組織18位院士就汶川地震問題進行過一次諮詢。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技術科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數理學部等學部的20位院士參加了這次諮詢會。
  • 熊本地震災後重建任務艱巨
    芮氏7.3級的熊本特大地震災害主震已經發生一個月了。如果從4月14日發生的前震算起,在這一個多月裡,熊本縣以及鄰近地區發生的震度1級以上的地震多達1400多次。如此高強度、大規模、持續性的地震災害,即使在日本這樣一個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度,也十分罕見。這場地震造成的損失之大、災後重建任務之艱巨也由此可見一斑。
  • 在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感受大愛文化
    在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感受大愛文化 發布時間:2020-02-01 23:14:21      來源:貴州網   時有朋友問,來四川旅遊去哪裡
  • 國新辦就四川汶川地震及災損評估情況舉行發布會
    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為了更好地調、評估汶川地震的原因、規律和趨勢,為今後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科學意見,制定災後重建規劃提供科學根據,國家成立了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今天我們特地請來了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先生、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史培軍先生、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董樹文先生和其他6位專家一起出席發布會,向大家介紹他們工作的情況,介紹四川汶川地震及其災損評估的有關情況。
  • 汶川地震,香港究竟捐了多少錢?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八級大地震。根據有關數據,地震造成近七萬人死亡,波及大半個中國,南至泰國越南均有震感,為建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一次地震,許多人至今記憶猶新。地震發生後,國內舉全國之力捐款捐物,各種官方民間組織奔赴災區參加救援。香港也積極響應救災工作,參與了從災區搜救到重建的全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