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學部就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組織院士諮詢

2021-01-11 科學網
中科院學部就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組織院士諮詢 「針對國家最緊迫需求提供諮詢意見」

 

「災區下一步重建,更多要依靠職能部門;但是,我們也有必要著重在知識與關鍵技術以及一些系統的模式方面,向決策部門提供好的建議,使下一步重建、恢復工作都能更好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又好又快地向前推進。」

 

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四川汶川地震」諮詢項目研究組院士諮詢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作出上述表示。此前,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已經組織18位院士就汶川地震問題進行過一次諮詢。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技術科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數理學部等學部的20位院士參加了這次諮詢會。會議的目的,是希望從各學部專長出發,為當前抗震救災、災後重建等緊迫工作向國家提供諮詢意見和建議。

 

數據獲取的緊急動員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陳祖煜院士建議,現在,要特別考慮怎樣把那些用生命和血汗換來的地震資料保留下來。

 

「每清理一個廢墟,就可能失去一個樣本。作為科研部門,要趕緊啟動對這些資料的收集,這非常重要。」陳祖煜院士說。

 

為最大限度地集中優勢人力、財力資源,提高諮詢項目的權威性和指導性,陳祖煜院士建議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聯合舉辦,以地震專家委員會的名義,向全社會徵集賑災影像和技術資料,以形成一個資料庫。「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大家一起把這個工作做好。」他說。

 

「震後的資料非常寶貴,確實能夠通過它們抓住不少現象。」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馬瑾院士對此表示認同。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肖序常院士建議,震區所在區域是地震多髮帶,要重視收集歷史資料,進一步分析研究,從中找出共性,研究是否有周期性。

 

中國地震局陳顒院士表示,我們現在有許多衛星照片、航空照片,這些資料對於災後重建非常有用。但現在的問題是怎麼組織起來,讓這些資料在最快的時間內為災後重建發揮力量。

 

一些重大工程要建立終身負責制

 

清華大學張楚漢院士認為,地震裂度的設定與實際發生的情況有差異。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對地震成因機制的了解和預報還非常不夠。目前一項重要工作,是對於一些重大工程和水利水電工程的設防標準,包括房屋建築的設防標準進行重新設定,至少應做到大震不倒、小震不壞、中震可修。

 

中國地質科學院李廷棟院士建議中國地震局等有關部門對全國的地震裂度進行重新修訂,並建議對全國活動斷裂帶開展系統調研,分布在人口密集地區和工業區的地方先做。

 

「全國有幾百個活動斷裂帶,但真正做過詳細工作的很少。」他建議從基礎做起,從地球物理學的角度,通過遙感等各種方法開展精細調查研究,為今後的工作奠定基礎。

 

他同時認為,應考慮對全國的建築物,特別是處在地震帶、活動斷裂帶的重要城市開展一次普查,對其水壩、橋梁、建築等重大工程進行全面普查,根據調查結果,該加固的加固,防備以後出現類似此次地震這樣大的破壞。「我建議除了規範化、立法,特別要對重大工程建立終身負責制。」他說。

 

餘震問題需要特別關注

 

針對此次地震後餘震不斷的現象,中國地質科學院李廷棟院士認為,應該舉一反三,密切監視其他地區會不會在近期發生地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許志琴院士指出,大地震後,快速鑽探是研究地震機制和監控餘震的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

 

「現在是捕捉餘震信息和進行地震機制研究的一個最好機遇。」據許志琴院士透露,國土資源部與中國地震地質調查局正在籌備此事,「恐怕很快要開展科學鑽探工程」。她表示,需要從不同深度吸取斷層物質,進行基本結構和物理基理的研究。

 

許志琴強調,對於餘震問題,特別不能掉以輕心,「我想這次汶川地震以後,誰也不能保證還會不會發生比較大的地震,因為歷史上大型餘震的發生已經不止一次。我覺得還是要密切關注餘震的趨勢,特別向另外一個方向轉換的時候,要提高警惕。對可能發生的地區、趨勢、延伸方向和防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等問題應加以重視和研究」。

 

對於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陳運泰院士提出的,此次地震背景和臺灣地區極其相似的問題,路甬祥表示,多發地震的臺灣在這方面比較有經驗,可以著手組織一次海峽兩岸關於汶川地震的小型研討會,邀請一些臺灣地區懂行的專家到現場看看,很好進行研究,分析其機理,防止後發餘震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此外,還可以有選擇地邀請一些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專家,比如日本、法國的專家。

 

「動作要抓緊,馬上要動作起來。」路甬祥說。

 

災後重建力求穩妥

 

中國氣象局秦大河院士認為,災後重建必須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科學地進行規劃和重建,防止盲目求快,一定要在穩妥的基礎上力求儘早重建。比如應有統一規劃和統一安排,尤其在建築選址方面,在規劃中一定要避開地震危險地區和易發生次生災害的地區。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吳承康院士也介紹,目前中國科學院山地所、地質所、巖土所、力學所等幾個研究所已聯合開展地震次生滑坡災害監測系統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議中國科學院進一步發揮綜合學科優勢,充分利用在遙感和地面觀測方面的優勢,為災後重建作出更大貢獻。

 

此次地震對生態的破壞是災難性的。對於此次生態重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新時院士認為,應重點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建,亟須建立災區生態安全評估和區劃系統;二是要高度關注災後重建城鎮的生態問題。

 

對於災後生態重建的模式,張新時院士建議,目前有必要採取合理的人工幹預措施進行生態重建,即生物措施和必要的工程措施相結合。在生態重建過程中,首先強調先鋒樹種先上,儘快覆蓋地表,為頂級樹種的重建創造條件,同時要考慮受災地區農林牧的布局問題。

 

科技如何在減災救災中做得更好

 

中國科學院學部諮詢評議工作委員會主任趙忠賢院士表示,在地震問題上,1976年以後,我國採取過一些措施,但有些堅持下來了,有些沒有堅持。「科學界需要對基礎科學研究進行長期積累,對此,穩定支持是必要的。不能說今天有了地震就突出地震,明天有冰雪就突出氣象,後天有SARS就突出病毒,應該有個長期關注。」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陳祖煜院士現在就在構思,在恢復重建中,如何用先進技術來控制施工質量,「施工質量搞好了,樓是震不垮的」。他以南方的馬桶為例,「箍住了,多大的分量都不易壓垮。」

 

陳顒院士表示,歷史上,屬於中國科學院的幾個研究所曾併入中國地震局,「從中國地震局的工作來講,缺少了一些科學方面的支撐和科學文化;從中國科學院來講,減少了面對社會公眾最關心的某些問題的機會,也有一些相應的文化缺失。我希望通過汶川地震,能夠通過一個好的機制,把我國在減輕災害方面的各種資源組合起來,更好發揮作用。」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霖院士提出,人類在災害之後的認知模型是非常重要的,這對認識人類進化非常寶貴。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值得重視。他同時提出加強心理幹預的科學性,「在進行科學的心理幹預中,一件事情馬上可以做,比如過去很多心理醫生認為,讓受害人把事情講出來,就會減輕心理症狀。這是不對的,已經獲得實驗證明。從中國科學院的角度,要通過一定的渠道對這種做法加以糾正。」

 

「目前公眾對地震的預測預報缺乏科學的了解,不僅會影響地震學的健康發展,也會給社會帶來不利影響。」馬瑾院士建議,科學家們要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地震相關知識的科普宣傳,提高公眾對地震預測預報的科學理解與認識。

 

肖序常院士建議,應充分認識此次地震的教訓,加強我國地震學科的建設,建議各大專院校進一步重視與地震相關的院系建設與課程設置。

 

堰塞湖搶險正在緊張進行,對於堰塞湖的加固和防止潰堤問題,吳承康院士、張楚漢院士分別提出一種水下爆破的方法和逐步雙導流或者三導流的辦法。

 

對此,路甬祥建議,可以馬上做出示意圖,說明要點,並且更加具體一些,通過簡報形式迅速報送抗震救災指揮部。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院士表示,對此次諮詢會提出的問題,需要再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從科技角度來講,這麼多人的生命換來的數據、經驗、教訓,不總結就不能吸取。我們的諮詢項目確確實實要針對國家最緊迫的需求。」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學部和院士
    主要職能和任務是:組織院士對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學科發展戰略和重大科學技術決策提供諮詢,推動科學技術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實施;組織院士對重要研究領域、研究計劃和研究機構的學術問題,進行評議和指導;組織選舉院士和外籍院士;開展學術活動,同國內外學術團體進行交流與合作,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等。
  • 中科院遙感監測圖集出版 見證汶川地震等災後重建
    這部圖集以高解析度衛星和航空遙感為主要監測數據源,結合基礎地理和社會經濟等資料,針對人員轉移安置、交通基礎設施重建、人口與產業恢復、公共服務發展、生態環境修復、災害防治、土地利用和重點災區等恢復重建規劃的重要內容,選取災害發生以來的典型時間段或年份,以圖表、文字相結合方式,詳細展示2008年以來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蘆山地震、魯甸地震等5個重大自然災害的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實施情況
  • 災後重建與發展振興的四川答卷——汶川特大地震災區10年重建發展...
    黨的堅強領導:災區10年重建發展的根本保障和精神依託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回顧災區10年重建發展之路,正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災後重建發展和災區幹部群眾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證、強大組織保障、堅實物質支撐和不竭精神動力。
  • 中科院健全院士推薦渠道:避免增選途徑單一和提名權過於集中
    《通報》稱,在2019年院士增選中,中科院黨組按照調整完善後的工作程序,在審核把關和受理投訴過程中,涉及候選人問題線索全部收到具有相應管轄權的紀檢部門回覆意見,並將有關情況向駐院紀檢監察組作了通報。2019年院士增選工作平穩順利完成,得到科技界和社會的積極評價。
  • 四川蘆山地震災後重建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名單出爐
    劉國中宣讀《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表彰四川省「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王東明、尹力、何立峰、柯尊平、黃豔等向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頒獎。雅安市、邛崍市、德陽市負責同志和災後恢復重建先進個人代表作交流發言。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資深院士繼續享有諮詢、評議和促進學術交流、科學普及等權利和義務;但不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外籍院士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發展和本院工作有建議權;可應邀出席本院及學部組織的有關會議和學術活動,可獲得本院贈送的出版物;外籍院士不參加選舉活動。外籍院士如取得了中國國籍,可轉為本院院士。
  • 臺灣同胞走進四川 見證汶川地震10年災後重建發展新成就
    來自臺灣島內的50多名知名人士,各界愛心人士代表,捐款企業和社團機構代表和媒體負責人參加座談。會上,四川省臺辦副主任張軍介紹了「5·12」汶川特大地震臺灣同胞參與抗震救災、捐款援建項目和十年來川臺交流合作的有關情況。
  • 顏寧為何落選院士?並非中科院不愛才
    從此以後,學部作為國家最高諮詢機構的定位、決定每兩年召開一次院士大會,並一直延續至今。而實際上,我國在1994年之前,並沒有「院士」的頭銜,僅稱為學部委員。院士的產生可謂是一波三折。一、科學院士的由來1、提出設立科學院士制度1953年2月,「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和另外25名中科院科學家乘火車赴西伯利亞,實地考察蘇聯如何組織和領導科研工作,看到了院士制度對蘇聯科學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組織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專項科學應急工作組、專項數據共享工作組等研究團隊,正式啟動了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工作,科學認知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
  • 中科院最新監測評估:九寨溝災後3年水體環境逐漸恢復
    【中科院最新監測評估:九寨溝災後3年水體環境逐漸恢復】今天,在九寨溝7.0級地震3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付碧宏研究員團隊,對外發布九寨溝災後重建最新遙感監測和評估結果。其中提到,經過災後3年恢復重建,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水體環境正在逐步恢復往日風採,但遺產地的旅遊活動仍需防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 5月7日 「5·12」抗震救災周年新聞發布會發布詞--四川新聞
    一年來,我省的災後恢復重建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得到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全省廣大災區人民,向給予我省災後恢復重建極大支持和幫助的社會各界表示由衷的感謝!向長期以來關注災區、支援災區,宣傳報導災後恢復重建各方面工作的新聞界各位朋友表示誠摯的謝意!
  • 在滬中科院院士增至102人 生命科學和醫學部院士最多
    摘要:人事關係在上海的中科院院士達到102人,佔中科院院士總數的12.24%。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2019年增選院士名單揭曉,64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人事關係在上海的有5位科學家,他們是: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馬大為研究員、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復旦大學馬蘭教授、東華大學朱美芳教授。5位上海新晉院士中,有2位是女性,她們是馬蘭和朱美芳;年紀最輕的是樊春海,45歲;年紀最大的是馬蘭,60歲。
  • 落聘學部委員的原中研院院士
    到1955年6月,這59人中,有46人被聘為中科院學部委員,2人已故,11人落聘。  院士是很高的學術榮譽,學部委員主要是一種工作職稱,兩者性質不同,但都要求有較高的學術成就或突出的學術領導成績,這是一致的。不過學部委員擔負著中科院和全國科學的學術領導職責,出於工作方面考慮,要求「忠於人民事業」,這是一條政治標準。
  • 孫鴻烈院士、鄭度院士和王光謙院士出席「中國西部特大山洪
    12月22日,由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主持的「973計劃」項目「中國西部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形成機理與風險控制」 在北京舉辦了2011年度學術研討會。研討會邀請了孫鴻烈院士、鄭度院士和王光謙院士等項目諮詢專家,科技部基礎司和基礎研究管理中心、中科院資環局以及成都山地所領導等出席。
  • 有關院士制度參考材料
    推薦初選階段   由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歸口初選和院士推薦,經學部主席團審議確認有效候選人,並對外公布名單,同時在有效候選人所在單位及部分相關單位組織公示。   2.   二、關於院士管理體制   中科院學部經過近60年的發展,形成了以《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為核心、相對完善的院士制度管理體系,在發揮院士諮詢評議、學術引領和明德楷模作用,加強院士自律和恪守科學道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工作報告(摘要)
    「科學與中國」科普報告    2004年6月以來,地學部院士參與「科學與中國」巡講和學部學術活動處組織的科普活動相當積極,據統計參與學術活動做學術報告的院士有:秦大河、許志琴、歐陽自遠、陸大道、李吉均、鄭度、王水、張彌曼、陳運泰、符淙斌、童慶禧、李德仁、劉寶珺、戎嘉餘、趙其國、王穎、施雅風、張國偉、程國棟、劉昌明和劉光鼎。
  • 2019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公布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
    2019年8月1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本次增選名單共181人,其中本次入選名單中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科學家共32位。目前,該學部中科院院士共146人。
  • 23個項目被授予玉樹地震災後重建文明標準化工地
    7月13日上午,青海省玉樹地震災後重建現場指揮部召開玉樹災後重建文明標準化工地表彰大會,中國建築等8家企業的23個項目獲得「玉樹地震災後重建文明標準化工地」榮譽稱號並表彰。省玉樹災後重建現場指揮部指揮長、副省長張光榮,省玉樹災後重建現場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省委常委、玉樹州委書記旦科出席會議。
  • 四川36條政策支持「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
    11月7日,省政府正式印發的《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簡稱《意見》)明確,省財政統籌中央和省級相關資金給予州縣包幹補助,支持建立大九寨文化旅遊產業振興基金。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一、評選標準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科院院士的標準和條件為: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增選採取院士直接推薦和部門按照組織系統推薦的方式,不受理本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