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組織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專項科學應急工作組、專項數據共享工作組等研究團隊,正式啟動了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工作,科學認知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

  本次工作在衛星遙感震區普查的基礎上,使用高空遙感飛機及無人機等開展遙感監測飛行,通過「航空遙感系統」配置的ADS80專業光學航空攝影相機等的高精度數據獲取能力,對北川縣、映秀鎮、漢旺鎮以及大熊貓棲息地等重點區域進行科學觀測。

  「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將集成汶川震區10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和航空觀測數據,結合地面調查數據和社會經濟等不同類型的數據資源,通過地球大數據分析手段,認知震區災害鏈效應與潛在災情、長時序自然生態的恢復過程、城鎮災後重建的進展成效,在客觀展示地震發生10年後汶川地區重建巨變的同時,為震區重建、生態恢復工作的科學實施提供決策信息支持。

  目前,汶川地震重點重災城鎮航空數據已經獲取完畢,遙感動態監測結果表明:經10年的建設與發展,北川新縣城已成為一座現代化新城;漢旺鎮重建突出生態建設,通過景觀整治及水系河道治理工程,城鎮綠地覆蓋率顯著增加;映秀鎮損毀房屋、震後建設的臨時安置房在2010年基本被新修建的樓房建築取代,至2018年生態環境顯著恢復,成為發展旅遊業為主的生態小鎮。研究人員表示,後續他們將以多源遙感數據為支撐,開展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的科學認知分析工作。

  據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中科院開展了系列遙感應急監測評估,為抗震救災工作作出了重要科技支撐。此後連續5年開展震區遙感監測評估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汶川地區觀測數據資源。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8-04-17 第1版 要聞)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組織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專項科學應急工作組、專項數據共享工作組等研究團隊,正式啟動了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工作,科學認知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
  本次工作在衛星遙感震區普查的基礎上,使用高空遙感飛機及無人機等開展遙感監測飛行,通過「航空遙感系統」配置的ADS80專業光學航空攝影相機等的高精度數據獲取能力,對北川縣、映秀鎮、漢旺鎮以及大熊貓棲息地等重點區域進行科學觀測。
  「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將集成汶川震區10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和航空觀測數據,結合地面調查數據和社會經濟等不同類型的數據資源,通過地球大數據分析手段,認知震區災害鏈效應與潛在災情、長時序自然生態的恢復過程、城鎮災後重建的進展成效,在客觀展示地震發生10年後汶川地區重建巨變的同時,為震區重建、生態恢復工作的科學實施提供決策信息支持。
  目前,汶川地震重點重災城鎮航空數據已經獲取完畢,遙感動態監測結果表明:經10年的建設與發展,北川新縣城已成為一座現代化新城;漢旺鎮重建突出生態建設,通過景觀整治及水系河道治理工程,城鎮綠地覆蓋率顯著增加;映秀鎮損毀房屋、震後建設的臨時安置房在2010年基本被新修建的樓房建築取代,至2018年生態環境顯著恢復,成為發展旅遊業為主的生態小鎮。研究人員表示,後續他們將以多源遙感數據為支撐,開展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的科學認知分析工作。
  據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中科院開展了系列遙感應急監測評估,為抗震救災工作作出了重要科技支撐。此後連續5年開展震區遙感監測評估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汶川地區觀測數據資源。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8-04-17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監測結果: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
    原標題: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監測結果發布: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 有潛在風險近日,中科院地球大數據專項發布「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情況。遙感監測顯示,到2018年,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已基本消除,生態恢復、災區城鎮重建等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
  •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 —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科研人員基於十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數據,以及高空遙感飛機及無人機獲取的航空觀測數據,對震區生態環境恢復、城鎮災後重建等進展成效進行了系統分析。 項目對汶川地震災區重大滑坡和泥石流狀況進行監測和評估發現,截至2018年,各大型滑坡群的滑坡體植被覆蓋恢復整體狀況良好,已從初始發育階段向穩定狀態轉化,且滑坡活動強度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 中科院遙感監測圖集出版 見證汶川地震等災後重建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9日發布消息說,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前夕,該所王世新研究員領銜主編的《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重建遙感監測圖集》已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出版,5月初開始發行。
  • 科學網—中科院開展九寨溝地震災害遙感監測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近日獲悉,8月8日四川九寨溝地震發生後,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當晚第一時間啟動災害應急響應預案
  • 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捕捉地震中的次聲波
    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捕捉地震中的次聲波 來源:中科院聲學所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芮氏8.0級的汶川地震爆發,山崩地裂,滿目瘡痍,69227人的生命因此被迫畫下休止符。經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 【中國科學報】遙感地球的脈動
    使命擔當響應時代召喚  在空天院副院長、「全球遙感空間信息系統」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兵看來,項目的啟動實施是中國遙感科技發展的必然選擇。而過去的10年,也恰逢中國衛星遙感科技大發展的時期。中科院院士郭華東曾判斷,經過40餘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遙感大國,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行列。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空天院科研人員感到,他們大展拳腳的機會來了。2013年,「全球遙感空間信息系統」作為空天院(原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一三五」規劃中的一項重大突破項目全面啟動。
  • 《靈魂的救贖》株洲開機 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為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拍攝的電影《靈魂的救贖》於12月31日在湖南株洲市柏靈美高梅酒店正式開機。電影講述了一個關於汶川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如何走出心裡困境的故事。災難過後,再生是另一場要經歷的磨難,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出路、自我救贖是電影《靈魂的救贖》貫穿始終的主題。
  • 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先進儀器儀表護航人們生命安全
    2018年5月12日,是「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同時也是我國第九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十年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芮氏8.0級大地震,山崩地裂,滿目瘡痍,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今天我們紀念這個日子,不僅是追思逝者,也是祈禱災難不會再次降臨。
  • 汶川地震十周年將近 家屬前往地震遺址祭祀
    2018年4月5日,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將近,清明節當日,很多民眾來到北川地震遺址,為親人祭祀,追思緬懷地震遇難者。北川遺址,一名老人在廢墟前為逝者祭祀念經。圖/視覺中國2018年4月5日,北川遺址,民眾燃香祭祀地震中遇難的親屬。2018年4月5日,北川遺址,市民燒紙燃香祭拜遇難親屬。
  • 2018汶川地震十周年感想感悟文章 紀念10周年100字200字
    2018汶川地震十周年感想感悟文章 紀念10周年100字200字  2008年的5月12日,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的日子。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的8.0級特大地震……時間可以撫慰傷痛,卻撫不去思念與記憶。
  • 測繪局、地震局通報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結果
    由國家測繪局、中國地震局聯合舉辦新聞發布會現在開始。本次新聞發布會的主要內容是:通報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結果,介紹汶川地震對地震周邊地區及青藏板塊地形的影響。 [2008-09-03 14:11:29]         [李維森]根據《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為準確掌握地震對震區及周邊地區和青藏板塊地形變化的影響,準確掌握地震對國家測繪基準基礎設施、國家地震基礎設施造成的影響,為災後恢復重建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國家測繪局、中國地震局於2008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共同組織實施了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與分析工作。
  • 汶川地震十周年慈善愛心晚會在四川成都舉行
    汶川地震十周年慈善愛心晚會在四川成都舉行 2018-05-26 21:44:00來源:央廣網
  • 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願汶川同胞走出過去,擁抱未來!
    汶川地震十周年2008年5月12日,我們從此記住了四川的這個小城鎮。汶川是所有中國同胞永遠抹不去的傷痛,十年了,回想起那一幕,仿佛是在昨天。十年後,當年的孩子紛紛長大成人,中年人已經慢慢變成了老人,但是在汶川所有人的心中永遠埋藏著十年前悲慘的一幕。那一刻將永遠銘記在中國的歷史上,因為太慘!
  • 地震災害應急監測中,它可以發揮大作用!
    衛星遙感具有對地震災區進行大範圍、多尺度、動態綜合觀測且不受地麵條件限制等優勢,已經成為國內外重大地震災害應急監測的重要支撐技術手段之一。利用不同時相的衛星影像可對震前和震後幾小時到幾天甚至幾周內的情況進行動態監測,衛星影像的空間解析度和波段設置不同對災區範圍和要素的識別監測能力也不同。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
    綜述及基本情況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以下簡稱「地面站」)是根據鄧小平同志1979年訪美期間籤訂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建立的,於 1986 年 12 月建成並正式運行,並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站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2007 年,地面站納入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的科技體系。
  • 遙感技術(RS)於地震緊急救援中的應用
    唐山4.5級地震震區遙感影像圖(10千米半徑範圍)圖源: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唐山4.5級地震震區遙感影像圖(2.5千米半徑範圍)圖源: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遙感遙感(remote sensing)是指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
  • 汶川地震十周年,當初明星捐款,最厲害的是捐了一個億的他
    當年的汶川大地震,對於每個中國人都是難以磨滅的傷痛,腦海中都會浮現出當時的慘景。在這一天,我們失去了數萬名可愛的同胞,毀掉了一個個充滿希望的家庭。如今,十年過去了,難過的同時,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修復昔日的美好家園,安慰受傷的同胞。
  •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 那些地震遺址 依然震撼震驚心碎
    2018年5月,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重返五一二地震區。 與朋友從成都出發,經都江堰一路向北,汶川、茂縣、北川、平武、青川,一個個熟悉的地名躍入眼帘。 十年前的那次災難,山河破碎,大地同悲。 如今,撕裂的傷口已慢慢結痂癒合,刻骨的傷痛或許已被歲月撫平,但那份記憶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2019-01-11 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徐海 黃林叢 徐曉璐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致信祝賀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建所60周年。中科院副院長相裡斌出席論壇開幕式致辭,並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揭牌。  白春禮在賀信中指出,南海所是我國面向開拓南海區域海洋科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
  • 汶川地震十周年慈善展在成都開幕 回顧香港愛心人士捐助工作
    新華社成都5月13日電(記者吳曉穎)四川大地震十周年慈善展12日在成都開幕,以圖文形式回顧了香港各界人士為汶川地震後的賑災、重建工作作出的努力。活動現場還展示了66幅主要由北川災區孩子拍攝的攝影作品。  據活動主辦方福幼基金會主席曾志偉介紹,汶川地震發生後,香港愛心人士迅速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