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遙感監測圖集出版 見證汶川地震等災後重建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9日發布消息說,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前夕,該所王世新研究員領銜主編的《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重建遙感監測圖集》已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出版,5月初開始發行。

這部圖集以高解析度衛星和航空遙感為主要監測數據源,結合基礎地理和社會經濟等資料,針對人員轉移安置、交通基礎設施重建、人口與產業恢復、公共服務發展、生態環境修復、災害防治、土地利用和重點災區等恢復重建規劃的重要內容,選取災害發生以來的典型時間段或年份,以圖表、文字相結合方式,詳細展示2008年以來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蘆山地震、魯甸地震等5個重大自然災害的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實施情況。

王世新介紹說,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重建意義重大,建設新家園是災區民眾的熱切期盼,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雖然災後恢復重建任務異常繁重,工作充滿挑戰,但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優勢開展重建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可實現對重建決策的有效服務。中科院遙感地球所通過長時間的動態監測和實地調研發現,汶川地震等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都得到有力、有序、有效推進,民眾居住和生產生活條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災區重建後實現浴火重生。

據了解,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重建規劃,是中國面向新時期將災後重建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精準扶貧、生態修復及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的重要部署。在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制訂和實施過程中,遙感技術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優勢,其通過構建「空、天、地」一體化對地觀測體系,可實現災後恢復重建規劃與實施全過程的動態監測與分析。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為最新出版的《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重建遙感監測圖集》作序指出,這部圖集不僅是對災區遙感監測和評估成果的總結與傳播,也是對歷史的敬畏與傳承,可為各級政府部門對重大自然災害後的重建規劃決策發揮重要支持作用。(記者 孫自法)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組織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專項科學應急工作組、專項數據共享工作組等研究團隊,正式啟動了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工作,科學認知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
  •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 —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科研人員基於十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數據,以及高空遙感飛機及無人機獲取的航空觀測數據,對震區生態環境恢復、城鎮災後重建等進展成效進行了系統分析。 項目對汶川地震災區重大滑坡和泥石流狀況進行監測和評估發現,截至2018年,各大型滑坡群的滑坡體植被覆蓋恢復整體狀況良好,已從初始發育階段向穩定狀態轉化,且滑坡活動強度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 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監測結果: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
    原標題: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監測結果發布: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 有潛在風險近日,中科院地球大數據專項發布「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情況。遙感監測顯示,到2018年,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已基本消除,生態恢復、災區城鎮重建等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
  • 災後重建與發展振興的四川答卷——汶川特大地震災區10年重建發展...
    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災後重建、發展振興的奇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超強的領導能力,踐行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展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見證了中華兒女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10年眾志成城,回應世界難題。災區在8級強震的廢墟上站起來,中國通過對「世界性難題」的破解,為人類應對巨災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 中科院學部就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組織院士諮詢
    中科院學部就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組織院士諮詢
  • 臺灣同胞走進四川 見證汶川地震10年災後重建發展新成就
    會上,四川省臺辦副主任張軍介紹了「5·12」汶川特大地震臺灣同胞參與抗震救災、捐款援建項目和十年來川臺交流合作的有關情況。  地震發生後臺灣同胞奉獻愛心 各界捐款達13億多人民幣  10年過去,兩岸同胞休戚與共全力抗震救災的場面仍歷歷在目,凝聚臺灣同胞大愛的援建項目在這塊涅磐重生的土地上發光發熱,溫暖人心。
  • 測繪局、地震局通報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結果
    [2008-09-03 14:11:29]         [李維森]根據《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為準確掌握地震對震區及周邊地區和青藏板塊地形變化的影響,準確掌握地震對國家測繪基準基礎設施、國家地震基礎設施造成的影響,為災後恢復重建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國家測繪局、中國地震局於2008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共同組織實施了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與分析工作。
  • 林鄭月娥:給香港援助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工作打滿分
    林鄭月娥:給香港援助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工作打滿分 2016-05-12 14:24:4312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成都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她非常滿意香港援助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工作。  林鄭月娥率領80人的代表團於10日至12日在四川展開訪問,考察在川港資企業發展現狀及香港援建項目情況等。林鄭月娥一行先後出席了香港援建四川省道303線映秀至臥龍公路災後恢復重建工程貫通儀式、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中華大熊貓苑」開園儀式。
  • 中科院最新監測評估:九寨溝災後3年水體環境逐漸恢復
    【中科院最新監測評估:九寨溝災後3年水體環境逐漸恢復】今天,在九寨溝7.0級地震3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付碧宏研究員團隊,對外發布九寨溝災後重建最新遙感監測和評估結果。其中提到,經過災後3年恢復重建,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水體環境正在逐步恢復往日風採,但遺產地的旅遊活動仍需防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 科學網—中科院開展九寨溝地震災害遙感監測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近日獲悉,8月8日四川九寨溝地震發生後,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當晚第一時間啟動災害應急響應預案
  • 國新辦就四川汶川地震及災損評估情況舉行發布會
    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為了更好地調、評估汶川地震的原因、規律和趨勢,為今後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科學意見,制定災後重建規劃提供科學根據,國家成立了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今天我們特地請來了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先生、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史培軍先生、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董樹文先生和其他6位專家一起出席發布會,向大家介紹他們工作的情況,介紹四川汶川地震及其災損評估的有關情況。
  • 汶川地震十周年:香港民間慈善機構助災民「重建心靈」
    新華社香港5月10日電(記者郜婕 張雅詩)走進香港災後心理輔導協會位於新界葵湧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牆上橙色展板上羅列的一連串數字:這家慈善機構10年來參與過全球多場地震和其他災害的災後心理援助工作,僅向汶川地震災區就派出義工51隊、共約380人次。
  • 汶川地震八周年 林鄭月娥給香港援助災後重建工作打滿分
    訪川期間,林鄭月娥司長一行考察了在川港資企業發展現狀及香港援建項目情況,並先後出席了香港援建四川省道303線映秀至臥龍公路災後恢復重建工程貫通儀式、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中華大熊貓苑」開園儀式。  12日上午,在四川之行即將結束之際,林鄭月娥司長說,8年援建工作取得了圓滿成功,「要打分的話我打滿分」!  據了解,本次出訪已是林鄭月娥司長第8次訪問四川。
  • 熊本地震災後重建任務艱巨
    芮氏7.3級的熊本特大地震災害主震已經發生一個月了。如果從4月14日發生的前震算起,在這一個多月裡,熊本縣以及鄰近地區發生的震度1級以上的地震多達1400多次。如此高強度、大規模、持續性的地震災害,即使在日本這樣一個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度,也十分罕見。這場地震造成的損失之大、災後重建任務之艱巨也由此可見一斑。
  • 地震災害應急監測中,它可以發揮大作用!
    通過多種衛星的協同觀測和綜合應用可實現對重大地震災區主要損毀要素、次生災害和安置帳篷等時空分布信息的動態監測,進一步將遙感監測與地面調查手段相結合,可對地震災害的態勢和損失進行全面分析和綜合評估。自2008年國家減災中心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第一次大規模使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地震監測評估以來,隨著我國衛星遙感技術的迅速發展、衛星數據資源不斷豐富,地震應急監測技術和產品體系不斷發展完善,目前已經初步形成從衛星數據獲取、監測分析到產品服務的衛星遙感地震應急動態監測業務體系。
  • 汶川地震後災害治理的十年演進:四川經驗與中國模式
    在汶川地震災後重建階段,國務院在2008年6月8日頒布實施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首次將「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作為六原則之一提出,賦予了社會組織作為社會參與的重要力量,參與災後重建的合法地位和活動空間。
  • 汶川地震災害地圖集首發 震區將建5處遺址紀念地
    記者了解到,地震災區將在映秀鎮、北川縣城等5地建設災區地震遺址紀念地,同時地震遺址旅遊線也在地圖集上標註。  作為中國第一部以地圖形式真實記錄地震災害全過程的大型綜合地圖集———《汶川地震災害地圖集》,系由國家測繪局、民政部、科技部、發改委4部門聯合主編。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
    地面站長期以來一直為國家重大遙感需求提供持續服務,先後為國家西部測圖工程項目、全國土地大調查項目、環渤海灣油汙染監測項目、全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項目、全國地面沉降 InSAR 監測項目等國家重點項目提供數據支持與服務。2004 年,地面站獨立承擔完成的「衛星遙感數據存檔介質轉換與處理系統」項目獲 2003 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汶川地震12周年:遙憶悲傷 致敬堅強與重生
    正文 來源:荊州電視臺 時間:2020-05-12 16:35荊州新聞網消息(記者陳明陽 覃茜)今天是5·12汶川地震12周年,12年前的那場驚天動地的災難,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危難時刻,各方救援力量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災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 汶川地震十二年,這些故事我們忘不掉!
    這一刻,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近7萬人遇難,1.8萬人失蹤,37萬餘人受傷。山川撫平傷痕,時間撫慰傷痛。今天是汶川大地震十二周年紀念日,此刻的汶川,正在走向重生與振興。今天也是國際護士節,災難和守護彼此交織,特別是在全球疫情的當下,激發著我們持續感悟生命的意義。許多電影都重現了不同災難來臨時滿目瘡痍的景象,感受那些難以抹去的疼痛記憶,見證生死救援裡的大愛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