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網—中科院開展九寨溝地震災害遙感監測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近日獲悉,8月8日四川九寨溝地震發生後,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當晚第一時間啟動災害應急響應預案
-
中科院遙感監測圖集出版 見證汶川地震等災後重建
這部圖集以高解析度衛星和航空遙感為主要監測數據源,結合基礎地理和社會經濟等資料,針對人員轉移安置、交通基礎設施重建、人口與產業恢復、公共服務發展、生態環境修復、災害防治、土地利用和重點災區等恢復重建規劃的重要內容,選取災害發生以來的典型時間段或年份,以圖表、文字相結合方式,詳細展示2008年以來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蘆山地震、魯甸地震等5個重大自然災害的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實施情況
-
四川36條政策支持「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
四川36條政策支持「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 2017
-
2020年8月10日 六月廿一 星期一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1、南京地理所完成淡水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 2、上海有機所在芳烴的三氟甲基化研究中取得進展3、新疆理化所在高緻密度高溫熱敏複合陶瓷研究中獲進展4、上海矽酸鹽所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9、動物所等揭示早期胚胎發育中RNA二級結構動態性及其調控母源mRNA穩定性的機制科技動態1、遙感監測評估顯示九寨溝災後
-
圖集丨九寨溝景區9月27日開園,雙龍海瀑布形成新景觀
犀牛海經過兩年多災後恢復重建,九寨溝景區85%的區域已基本具備開放條件。文化娛樂方面,3家演藝中心和11家藏家樂做好營業準備,預計每日能接待遊客5000人以上。道路交通方面,九黃機場於8月8日恢復通航,川九路已經完成油麵鋪設(除控制性工程外),九寨溝的三條路線(成都——文縣——九寨溝,成都——平武——九寨溝,成都——汶川——九寨溝)全線基本暢通,全縣交通通達能力恢復甚至超過震前水平。
-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 —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科研人員基於十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數據,以及高空遙感飛機及無人機獲取的航空觀測數據,對震區生態環境恢復、城鎮災後重建等進展成效進行了系統分析。 項目對汶川地震災區重大滑坡和泥石流狀況進行監測和評估發現,截至2018年,各大型滑坡群的滑坡體植被覆蓋恢復整體狀況良好,已從初始發育階段向穩定狀態轉化,且滑坡活動強度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組織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專項科學應急工作組、專項數據共享工作組等研究團隊,正式啟動了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工作,科學認知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
-
衛星影像圖發布:九寨溝震後第一天和半年前直觀對比
漳扎鎮小學震前震後遙感影像對比圖8月9日晚間,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對外發布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地震前、地震後兩個時期的衛星數據。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了解到,這是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2017年1月15日「高分一號衛星2米解析度多光譜融合遙感影像」,和2017年8月9日「高分二號衛星4米解析度多光譜/1米解析度全色遙感影像」對比製作而成。
-
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達古冰川3月31日恢復開放
3月26日上午,四川阿壩州發布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達古冰川景區開園消息,阿壩州4大核心景區將於2020年3月31日起恢復運營、對外開放,目前,暫不接待入境遊客。此外,四大景區將對全國醫護工作者及其1名陪伴家屬免門票開放一年的優惠政策(「五一」 「十一」黃金周除外)。
-
內蒙古舉行2019年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 7月3日,內蒙古舉行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請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海波介紹有關情況,自治區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處長牛寶亮、自治區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張存厚、自治區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桂蓮
-
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
(六)溼地生態系統利用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高分衛星等多元遙感大數據,對全區面積較大的呼倫湖、烏梁素海、達裡諾爾湖、東居延海、岱海和黃旗海等主要水體的面積進行了監測分析。監測結果顯示,6大水體的面積表現出不同的變化特徵:烏梁素海自1987年以來水體面積變化較小,均維持在300平方公裡以上,2019年烏梁素海面積平均為317.4平方公裡。
-
九寨溝地震後防震減災情況如何?
日前,四川省地震局發布九寨溝地震後防震減災工作3年情況報告。報告從地震預警、斷層普查、抗震設防、隱患整治等多個方面,梳理九寨溝地震三年來防震減災工作相關成果。地震預警支付寶上將開通「地震」生活號「加快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建設,全面提升防震減災能力」被列為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內容。為此,四川省概算投資6605萬元,啟動實施四川省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
-
行業應用|高分衛星服務內蒙古氣象監測
目前結合內蒙古的情況來看,高分遙感技術已在多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調查、黃河凌汛監測、農業災害的監測和農作物產量評估的發展等。根據2019年9月遙感監測結果顯示,內蒙古地區的6大湖水體面積表現出不同的變化特徵:呼倫湖經歷了一個萎縮-恢復的過程;居延海水域面積逐步恢復;烏梁素海、達裡諾爾水域面積變動較小;分布在烏蘭察布市境內的兩處湖水體岱海和黃旗海,表現為水域面積持續減小。
-
沉水植物如何影響湖泊水體光環境?
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聯合開設「花花萬物」,在這裡,我們關注植物的生存、競爭、繁衍、死亡,展示自然界的奇特多姿,解讀生物的萬千氣象,探索神奇的生命秘境,致敬這無聲無息又蓬勃多姿的世界。富營養化定義富營養化是一種氮、磷等營養物質過度輸入水體,所引起的水質汙染現象。一般情況下,水中總磷達到0.02mg/L、無機氮達到0.3mg/L的水體已處於富營養化。
-
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監測結果: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
原標題: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監測結果發布: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 有潛在風險近日,中科院地球大數據專項發布「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情況。遙感監測顯示,到2018年,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已基本消除,生態恢復、災區城鎮重建等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
-
先進院牽頭「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課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字一帶一路」項目正式啟動,項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課題,是由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牽頭負責,先進院空間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陳勁松研究員為課題負責人。這是10月20日記者從創新知行薈活動上獲悉的最新消息。
-
如何優雅又不失逼格地描述九寨溝的藍是什麼藍?
(光經過水體後返回大氣界面的光譜輻射)。在分析了湖泊的離水輻亮度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九寨溝水體對可見光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具有強烈的波長選擇性,反射光中藍綠光比例顯著高於紅光,這是與湖泊獨特的水環境條件密切相關的,並直接決定了人眼觀察到的湖泊顏色。
-
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在「十三五」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梅梁灣濱湖城市水體水環境深度改善和生態功能提升技術與工程示範」項目和無錫市支持下,2017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聯合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開展聯合技術攻關。
-
「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我國近海致災赤潮形成機理、監測...
2019年6月25~26日,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在廈門組織召開了「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我國近海致災赤潮形成機理、監測預測及評估防治技術」等5個海洋生態環境類項目的中期檢查會議。
-
銀隆「綠巨人」走進九寨溝版「冰雪奇緣」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人間四月,一場春雪將九寨溝帶回了童話般的冰雪世界,海子的碧藍、飄雪的純白,如夢似幻。受疫情閉園的九寨溝景區於4月恢復對外開放。在下雪的第一天,與694名遊客一起親密接觸童話世界的,還有銀隆新能源「綠巨人」公交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