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語音播報
20世紀80年代前,蠡湖是一個水草茂盛、水體清澈的草型湖泊。隨著人口大量集聚、經濟快速發展和汙染物排放入湖,蠡湖的水環境、水生態逐漸遭到破壞,水草越來越少、水質快速惡化。2000年之後,無錫市政府通過外源截留、底泥清淤、景觀改造等對蠡湖進行綜合整治,儘管氮磷濃度明顯下降、水質有較大改善,但整體的生態系統難再回到60、70年代「原貌」,依然屬於藻型生境,夏季藻類常常大量生長,局部湖灣甚至時常會出現藍藻水華現象。
在「十三五」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梅梁灣濱湖城市水體水環境深度改善和生態功能提升技術與工程示範」項目和無錫市支持下,2017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聯合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在水深較深、水體透明度不夠且無法進行水位調控的不利條件下,對蠡湖西北角開敞水域1.34km2「退漁還湖」區開展水生植被恢復閾值判別、生境條件改善、水生植被恢復、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湖泊食物網調控與長效管理研究與示範實踐。經過三年多三期工程建設與穩定運行維護,目前已在蠡湖重構了40多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
受制於富營養化淺水湖泊高營養鹽和低透明度影響,「水下森林」的構建並非易事。南京地理所研究員高光團隊基於在長江中下遊淺水湖泊流域的長期調查和受控實驗研究,明晰了草型生態系統退化和水生植被恢復的營養鹽、光照、魚類群落等生境條件閾值;通過軟性圍隔消浪、水體透明度提升、螺蚌投放和魚類生態調控等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有效改善了示範區生境條件,達到水生植被恢復的生境閾值;根據蠡湖的形態、水深及濱湖城市湖泊的景觀等要求,選擇本土水生植物物種構建群落,在淺水區主要配置草甸型的沉水植物群落(如密刺苦草、微齒眼子菜等),在深水區則選取株型高大、耐低光的沉水植物(如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等)。根據示範區內底泥的理化性質及分布特點,針對性地採用「草坪毯」「打穴種植」和「陶罐種植」等不同的水生植被種植方式。通過生境條件改善、物種優選搭配、種植方式優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長效管理等技術組合應用,使蠡湖開敞水域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水下森林」,提升了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和穩定性,保障水體生態功能與景觀效果。
根據第三方評估單位長期監測,蠡湖示範區水體的透明度由治理前的30cm提高至目前的50-130cm,沉水植物覆蓋度由原來的不足5%提升至45%以上,真光層深度/水深比值較實施前提高了120%,水體總氮、總磷和葉綠素濃度較實施前1.57 mg/L、0.145 mg/L和100 μg/L分別降低了40%、50%和80%。受益於示範區的水生植被恢復和清水再造,周邊其他區域的水生植物也在逐漸自然恢復。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的成功實踐形成了濱湖城市湖泊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的技術指南,將指導和帶動太湖流域類似水體草型生態系統恢復工程,有利於實現太湖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和水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對於消除水生態災害,保障飲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恢復示範工程
水下森林構建
20世紀80年代前,蠡湖是一個水草茂盛、水體清澈的草型湖泊。隨著人口大量集聚、經濟快速發展和汙染物排放入湖,蠡湖的水環境、水生態逐漸遭到破壞,水草越來越少、水質快速惡化。2000年之後,無錫市政府通過外源截留、底泥清淤、景觀改造等對蠡湖進行綜合整治,儘管氮磷濃度明顯下降、水質有較大改善,但整體的生態系統難再回到60、70年代「原貌」,依然屬於藻型生境,夏季藻類常常大量生長,局部湖灣甚至時常會出現藍藻水華現象。
在「十三五」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梅梁灣濱湖城市水體水環境深度改善和生態功能提升技術與工程示範」項目和無錫市支持下,2017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聯合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在水深較深、水體透明度不夠且無法進行水位調控的不利條件下,對蠡湖西北角開敞水域1.34km2「退漁還湖」區開展水生植被恢復閾值判別、生境條件改善、水生植被恢復、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湖泊食物網調控與長效管理研究與示範實踐。經過三年多三期工程建設與穩定運行維護,目前已在蠡湖重構了40多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
受制於富營養化淺水湖泊高營養鹽和低透明度影響,「水下森林」的構建並非易事。南京地理所研究員高光團隊基於在長江中下遊淺水湖泊流域的長期調查和受控實驗研究,明晰了草型生態系統退化和水生植被恢復的營養鹽、光照、魚類群落等生境條件閾值;通過軟性圍隔消浪、水體透明度提升、螺蚌投放和魚類生態調控等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有效改善了示範區生境條件,達到水生植被恢復的生境閾值;根據蠡湖的形態、水深及濱湖城市湖泊的景觀等要求,選擇本土水生植物物種構建群落,在淺水區主要配置草甸型的沉水植物群落(如密刺苦草、微齒眼子菜等),在深水區則選取株型高大、耐低光的沉水植物(如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等)。根據示範區內底泥的理化性質及分布特點,針對性地採用「草坪毯」「打穴種植」和「陶罐種植」等不同的水生植被種植方式。通過生境條件改善、物種優選搭配、種植方式優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長效管理等技術組合應用,使蠡湖開敞水域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水下森林」,提升了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和穩定性,保障水體生態功能與景觀效果。
根據第三方評估單位長期監測,蠡湖示範區水體的透明度由治理前的30cm提高至目前的50-130cm,沉水植物覆蓋度由原來的不足5%提升至45%以上,真光層深度/水深比值較實施前提高了120%,水體總氮、總磷和葉綠素濃度較實施前1.57 mg/L、0.145 mg/L和100 μg/L分別降低了40%、50%和80%。受益於示範區的水生植被恢復和清水再造,周邊其他區域的水生植物也在逐漸自然恢復。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的成功實踐形成了濱湖城市湖泊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的技術指南,將指導和帶動太湖流域類似水體草型生態系統恢復工程,有利於實現太湖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和水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對於消除水生態災害,保障飲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恢復示範工程
水下森林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