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2021-01-06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20世紀80年代前,蠡湖是一個水草茂盛、水體清澈的草型湖泊。隨著人口大量集聚、經濟快速發展和汙染物排放入湖,蠡湖的水環境、水生態逐漸遭到破壞,水草越來越少、水質快速惡化。2000年之後,無錫市政府通過外源截留、底泥清淤、景觀改造等對蠡湖進行綜合整治,儘管氮磷濃度明顯下降、水質有較大改善,但整體的生態系統難再回到60、70年代「原貌」,依然屬於藻型生境,夏季藻類常常大量生長,局部湖灣甚至時常會出現藍藻水華現象。

  在「十三五」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梅梁灣濱湖城市水體水環境深度改善和生態功能提升技術與工程示範」項目和無錫市支持下,2017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聯合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在水深較深、水體透明度不夠且無法進行水位調控的不利條件下,對蠡湖西北角開敞水域1.34km2「退漁還湖」區開展水生植被恢復閾值判別、生境條件改善、水生植被恢復、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湖泊食物網調控與長效管理研究與示範實踐。經過三年多三期工程建設與穩定運行維護,目前已在蠡湖重構了40多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

  受制於富營養化淺水湖泊高營養鹽和低透明度影響,「水下森林」的構建並非易事。南京地理所研究員高光團隊基於在長江中下遊淺水湖泊流域的長期調查和受控實驗研究,明晰了草型生態系統退化和水生植被恢復的營養鹽、光照、魚類群落等生境條件閾值;通過軟性圍隔消浪、水體透明度提升、螺蚌投放和魚類生態調控等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有效改善了示範區生境條件,達到水生植被恢復的生境閾值;根據蠡湖的形態、水深及濱湖城市湖泊的景觀等要求,選擇本土水生植物物種構建群落,在淺水區主要配置草甸型的沉水植物群落(如密刺苦草、微齒眼子菜等),在深水區則選取株型高大、耐低光的沉水植物(如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等)。根據示範區內底泥的理化性質及分布特點,針對性地採用「草坪毯」「打穴種植」和「陶罐種植」等不同的水生植被種植方式。通過生境條件改善、物種優選搭配、種植方式優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長效管理等技術組合應用,使蠡湖開敞水域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水下森林」,提升了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和穩定性,保障水體生態功能與景觀效果。

  根據第三方評估單位長期監測,蠡湖示範區水體的透明度由治理前的30cm提高至目前的50-130cm,沉水植物覆蓋度由原來的不足5%提升至45%以上,真光層深度/水深比值較實施前提高了120%,水體總氮、總磷和葉綠素濃度較實施前1.57 mg/L、0.145 mg/L和100 μg/L分別降低了40%、50%和80%。受益於示範區的水生植被恢復和清水再造,周邊其他區域的水生植物也在逐漸自然恢復。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的成功實踐形成了濱湖城市湖泊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的技術指南,將指導和帶動太湖流域類似水體草型生態系統恢復工程,有利於實現太湖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和水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對於消除水生態災害,保障飲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恢復示範工程

水下森林構建


  20世紀80年代前,蠡湖是一個水草茂盛、水體清澈的草型湖泊。隨著人口大量集聚、經濟快速發展和汙染物排放入湖,蠡湖的水環境、水生態逐漸遭到破壞,水草越來越少、水質快速惡化。2000年之後,無錫市政府通過外源截留、底泥清淤、景觀改造等對蠡湖進行綜合整治,儘管氮磷濃度明顯下降、水質有較大改善,但整體的生態系統難再回到60、70年代「原貌」,依然屬於藻型生境,夏季藻類常常大量生長,局部湖灣甚至時常會出現藍藻水華現象。
  在「十三五」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梅梁灣濱湖城市水體水環境深度改善和生態功能提升技術與工程示範」項目和無錫市支持下,2017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聯合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在水深較深、水體透明度不夠且無法進行水位調控的不利條件下,對蠡湖西北角開敞水域1.34km2「退漁還湖」區開展水生植被恢復閾值判別、生境條件改善、水生植被恢復、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湖泊食物網調控與長效管理研究與示範實踐。經過三年多三期工程建設與穩定運行維護,目前已在蠡湖重構了40多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
  受制於富營養化淺水湖泊高營養鹽和低透明度影響,「水下森林」的構建並非易事。南京地理所研究員高光團隊基於在長江中下遊淺水湖泊流域的長期調查和受控實驗研究,明晰了草型生態系統退化和水生植被恢復的營養鹽、光照、魚類群落等生境條件閾值;通過軟性圍隔消浪、水體透明度提升、螺蚌投放和魚類生態調控等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有效改善了示範區生境條件,達到水生植被恢復的生境閾值;根據蠡湖的形態、水深及濱湖城市湖泊的景觀等要求,選擇本土水生植物物種構建群落,在淺水區主要配置草甸型的沉水植物群落(如密刺苦草、微齒眼子菜等),在深水區則選取株型高大、耐低光的沉水植物(如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等)。根據示範區內底泥的理化性質及分布特點,針對性地採用「草坪毯」「打穴種植」和「陶罐種植」等不同的水生植被種植方式。通過生境條件改善、物種優選搭配、種植方式優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長效管理等技術組合應用,使蠡湖開敞水域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水下森林」,提升了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和穩定性,保障水體生態功能與景觀效果。
  根據第三方評估單位長期監測,蠡湖示範區水體的透明度由治理前的30cm提高至目前的50-130cm,沉水植物覆蓋度由原來的不足5%提升至45%以上,真光層深度/水深比值較實施前提高了120%,水體總氮、總磷和葉綠素濃度較實施前1.57 mg/L、0.145 mg/L和100 μg/L分別降低了40%、50%和80%。受益於示範區的水生植被恢復和清水再造,周邊其他區域的水生植物也在逐漸自然恢復。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的成功實踐形成了濱湖城市湖泊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的技術指南,將指導和帶動太湖流域類似水體草型生態系統恢復工程,有利於實現太湖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和水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對於消除水生態災害,保障飲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恢復示範工程
  水下森林構建
  

列印 責任編輯:江澄

相關焦點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蠡湖生態修復區與對照區水質對比,網格內水清處是實施生態修復的區域。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演變與保護、治理建議
    事實上,湖泊生態系統現狀是長期演化的結果,這就需要我們了解湖泊歷史,分析湖泊退化的時間和演化過程,揭示關鍵驅動要素與機制,釐清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幹擾對湖泊生態系統的影響程度;在此基礎上,提出湖泊保護和治理的對策,包括:治理的參考目標、治理效果的評估、生態質量評價及生態災變預警等。在缺乏長期監測數據的情況下,湖泊沉積記錄研究是解析湖泊長期演化規律的唯一途徑。
  • 長江中下遊湖泊富營養化發生機制與控制對策獲進展
    長江中下遊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快速,但面臨的許多環境問題嚴重影響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中湖泊生態環境問題尤為突出。該地區是我國淡水湖泊的主要集中區(約佔全國淡水湖泊總面積的60%),且其大部分為淺水湖泊,生態環境問題複雜,普遍存在湖泊富營養化,湖泊治理難度極大,國際上也沒有可供借鑑的成功經驗和技術。
  • 南京地理所在小型雜食性魚類對湖泊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魚類在維持湖泊食物網結構與功能穩定中發揮重要作用。雜食性魚類是指同時以植物性餌料和動物性餌料為食的魚類,可至少從兩個營養級中獲取食物來源。例如,鯉可攝食搖蚊幼蟲、水蚯蚓和植物碎屑;鰱、鱅可攝食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因此,雜食性魚類可通過多種途徑(多個營養級)影響湖泊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 湖泊治理保護的生態樣本
    實施村落「兩汙」(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緩解了洱海富營養化進程,促進洱海流域生態系統逐步實現良性循環。大理市採取「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以集中為主要處理手段」的布局,建設大、中、小型垃圾處理系統;採用人工溼地、土壤淨化槽、一體化淨化槽等一系列低投資、低成本的處理方式,初步形成了覆蓋城市和鄉村的「兩汙」處理網絡。
  • 過去百年來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變化與生態系統退化原因
    Hu 等通過對多個高山湖泊的古生態數據集成分析,獲得了區域生態變化趨勢,並對比了近百年來區域大氣氮沉降、粉塵沉降、溫度等變化,揭示出大氣沉降對高山湖泊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已經超過氣候變化的影響。但不同湖泊的響應存在明顯差異,流域植被、土壤穩定性、溶解有機物的輸入對湖泊生態系統起著一定的調節作用。
  • 「技術交流」湖泊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技術要點
    因此,對湖泊的治理,應從生態系統整體出發,應用生態學原理,在控制外源汙染的同時,應注重湖泊生態系統的修復,做到標本兼治。湖泊生態系統的修復的核心是食物鏈及食物網,初期階段的關鍵是控制湖泊的初級生產力,使其維持在一定的合理水平,後期應輔以科學的維護管理。
  • 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控磷?還是控氮?
    在這種湖泊背景下獲得的湖泊治理經驗不具有普適性。湖泊藻類生長是受氮限制,還是磷限制,取決於生態系統藻類生長所需氮磷的可獲得性,而不是簡單的水體營養鹽濃度。進入水生態系統中的營養鹽在水相、懸浮顆粒物和底泥中進行分配和循環,內源負荷和循環效率對藻類生長起著重要的影響,一些湖泊底泥內源磷的釋放甚至超過外源負荷。
  • ...生態水文調控、水生態系統構建等措施,恢復生物多樣性、增加...
    2020年是滇池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的收官之年。作為滇池水汙染治理以及昆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昆明滇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昆明滇投公司」)一直在為昆明市乃至雲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攻堅克難、衝鋒陷陣,譜寫著滇池治理的「滇投篇章」。
  • 我國湖泊富營養化的發生機制與控制對策
    近些年來,因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利用強度加大,導致我國湖泊原有的生源要素嚴重畸變,生態系統退化,表現為藍藻水華的頻繁暴發,湖泊富營養化呈現迅猛發展的趨勢。研究湖泊富營養化的發生機制與控制對策,為湖泊生態環境整治提供理論基礎依據,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我國科學界十分敏銳地注意到湖泊富營養化帶來的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 光和微生物聯合作用下淺水湖泊水體中植物殘體降解研究取得進展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分,在淨化水質、恢復水體生態功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湖泊富營養化、沼澤化過程以及生態修復技術的推廣運用,促進了湖泊中淺水區域中挺水等高等水生植物的生長。每到秋冬季水生植物大量衰亡,植物殘體分解過程對湖泊系統生源要素循環有重要影響,甚至會導致草源性「湖泛」汙染現象。
  • 記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就湖泊水生態系統的觀測及研究專程赴中國科學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以下簡稱太湖站)取經。 揚帆起航 太湖位於世界著名湖群之一 —長江中下遊湖群的下遊,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積3.7萬平方公裡,人口密度集中。這裡河網密布,有140 多條河流出入,水滯留時間300天左右。
  • 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後,湖泊生態系統需要一千萬年才能恢復
    圖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二疊紀末的大滅絕(EPME)發生在大約在2.52億年前,造成了嚴重的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危機,大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消失了。陸地生態系統恢復需要多長時間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NIGPAS)的王博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二疊紀末大滅絕後,湖泊和形成泥炭的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需要長達1000萬年的時間才能恢復。結果於3月30日發表在《地質學》上。
  • 雲南:重塑生態體系 呵護高原湖泊
    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2019年出臺的《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中,明確了「保護優先、嚴格管控、一湖一策、系統整治」的治理思路,從過去單純的治汙截汙轉變到整個生態系統的修復和建設,重塑九大高原湖泊生態體系。
  • ...科學中心開展互花米草治理攻關 助推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保護
    上世紀80年代,互花米草作為固岸護坡植物被引種到山東沿海,但近幾年來,互花米草呈爆發式擴張,影響本地原生植物物種,降低潮間帶生物多樣性,阻隔溼地水文連通性,導致濱海溼地生態系統局部崩潰,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成為制約山東濱海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災難之一。
  • 技術交流: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技術
    著重考慮流域水生態系統的結構以及功能的層次性、尺度性和流域性,轉變治理模式,從流域的角度分析水生態保護及修復的總體布局。(3)綜合性治理和技術上的創新。創新水生態的保護及恢復管理機制,研究提高水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新方法、新技術,重視主要區域的綜合性治理,發揮其示範作用。
  • 生物大滅絕後,湖泊生態恢復需要多少年?
    假如地球上演生物大滅絕,湖泊和陸地生態系統需要多久才能恢復?假如這個問題讓人難以回答,不妨把目光回溯到2.52億年前。那時,二疊紀末期的地球發生了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引發了嚴重的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危機,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消失。
  • 學習時報:推進河流湖泊水生態治理
    周國輝 字數:2095在山水林田湖草組成的生命共同體中,水是最重要的因子和要素,是生態、生產、生活的命脈。推進河流湖泊的修復與保護,實現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當前,我國河流湖泊治理與保護還有待加強。一是水生態監測體系建設相對滯後。
  • 雲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得教育部正式認定[圖]
    上海交通大學雲南研究院報導 教育部日前下發通知,公布了2019年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申請的「雲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經過評審,正式獲得認定。洱海位於雲南省大理市,是雲貴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也是我國典型的富營養化初期湖泊。
  • 九大高原湖泊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涉及五華盤龍等15個縣市區
    4.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屏障區礦山生態修復。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通過地質環境治理、地形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等綜合治理措施,恢復礦山生態。 3.滇東滇東南礦山生態修復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通過地質環境治理、地形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等綜合治理工程,恢復礦山生態系統。